交战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的指挥部。若指挥部阵亡,有谁能代替指挥部?如何避免这种后果?
1948年10月26日上午,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一直负责监听敌人第九兵团指挥部电台的工作人员,忽然发现廖耀湘兵团指挥部的无线电信号消失了。得到报告的林彪也大惑不解,因为东野主力部队刚刚从锦州运动到黑山附近,还没有展开大规模围歼作战,莫非这个黄埔六期学弟在玩什么“无线电静默”的花招?
任谁也想不到,是东野第三纵队所属的第七师21团三营的指战员们,在奔袭的路上以大无畏的勇气,突然打击了位于小村子“胡家窝棚”的敌兵团指挥部,不仅端掉了一堆美式重炮,更重要的是他们打烂了敌“西进兵团”的通讯中心,破坏了所有电台天线,使11万国民党军在辽西围歼战的第二天,便失去了统一指挥,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东野三纵是10月24日从锦州方向赶来投入战斗的,25日越过阻击部队第十纵队的防线,开始向敌纵深猛插,本来是要追歼敌第71军的部队,追着追着失去了目标。黄昏时分,作为纵队前卫的三营遇见几位老乡,告诉他们在前面的胡家窝棚村里有大批敌人。
并且里面有“三多”:佩短枪的多、小汽车多、电话线多。三营指战员并不知道那就是廖耀湘的兵团指挥部,但仍然判断出至少是军一级指挥机关,因此不待主力到达便寅夜开始攻击,毫无准备的敌人一下子被打懵了。等到天亮时分清醒过来才发现解放军的数量并不多,于是调集警卫部队疯狂反击,各种火炮和火焰喷射器都用上了,三营指战员付出了巨大牺牲,其中突入村内的八连二排全部牺牲!
电影《辽沈战役》关于这次战斗的描述是有误的,解放军攻击胡家窝棚及其周边高地的是一个营(三个连),但只有这个二排的40余人冲进村子里砸烂了敌人的指挥和通讯系统,而其它部队则被敌人猛烈的火力和反击阻挡在外围,无法对二排进行支援。直到26日上午八时,七师山炮营和21团团主力赶到,胡家窝棚的敌人才开始向东溃逃。
冲进村的21团干部战士发现了二排同志们的遗体,以及敌人来不及带走的100多辆各型汽车和18门榴弹炮,这才发觉是廖耀湘的兵团指挥部。他们更不知道的是,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官廖耀湘刚刚就在村东的开阔地上观战,发现大势已去后逃往附近的新编第30师师部,而胡家窝棚的指挥部已是一片狼藉:一名高级作战参谋被打死,一批司令部军官被俘,所有通讯设施毁坏。
廖耀湘用新30师师部电台与沈阳的卫立煌进行了联络,气急败坏地命令新六军副军长刘建章指挥169师反攻胡家窝棚,同时下令扣押了负责兵团指挥部警备的那个师长。然而仅仅一个师部的电台,让他仍然无法与几个军部取得联系,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等美械精锐,在一个白天得不到兵团部的任何指示,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和各自为战的境地。
第三纵队英雄营的攻击虽然极具偶然性,但意义却非常重大,他们不仅在关键时刻让廖耀湘的十万大军失去指挥陷于混乱,更重要的是,此次战斗让东野司令部迅速判明了敌兵团指挥部的位置,随即制定出即将发起的围歼战之核心所在,东北野战军九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炮兵纵队以排山倒海之势掩杀过来,廖耀湘兵团在劫难逃了。
没有了兵团指挥部怎么办?廖耀湘直到下午四点才找到老部队新编第22师师部,通过新六军的电台下达了全兵团撤回沈阳的命令,这一命令直到10月26日深夜才得以发出,规定各部队27日凌晨执行,然而一切已经太晚了。廖耀湘始终想不明白,一支解放军的小部队怎么就敢毫不犹豫的“以卵击石”,并因为丢掉指挥部而方寸大乱,在新22师师部居然使用明语呼叫和调动部队。
有史料证明,他的呼叫全部在东野的监听之中,于是他喊到哪里,哪里就遭到解放军的猛烈攻击。到1948年10月28日凌晨,东北野战军的辽西围歼战基本结束,国民党第九兵团所属的五个军12个师和特种兵部队全部被歼,化妆向沈阳逃跑的廖耀湘在北镇中安堡被第三纵队后勤部警卫连生俘,这个喝过法国军校洋墨水的兵团司令官,生生断送了东北战场上国军最精锐的一个兵团,辽沈战役至此取得决定性胜利。
问题中称为“指挥部阵亡”是有点常识错误的的,应该是指挥部被“消灭”或“打掉”,如廖耀湘在胡家窝棚的战例所示,假使军事主官犹在,他可以更换其他部队的指挥部(所)继续指挥作战,但显然不那么得心应手了。如果是廖耀湘在胡家窝棚直接被干掉了,一般而言,会由该兵团最精锐的骨干队伍、新六军军长李涛接手指挥权,以此类推。
交战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的指挥部。若指挥部阵亡,有谁能代替指挥部?如何避免这种后果?
指挥部是一支军队的中枢,是军队中最脆弱但又最重要的部分,一旦指挥部遭到摧毁,轻则使军队暂时陷入混乱,重则使整个军队溃散,陷入无组织的境地,这种情况下往往意味着战斗力的丧失。任何一支军队都千方百计的采取措施保护己方的指挥部,大体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指挥部的选址,另一个是指挥部的防护。
一般来说指挥部距离前线越远则越安全,将指挥部设在对方所有武器的射程之外是最安全的,但是这也带来了其他问题,那就是指挥的实效性问题,我们经常听过一句话:“战机稍纵即逝”,指挥部距离前线过远将导致无法及时的获悉前线的最新态势并下达命令,命令的实效性大大降低,使指挥部无法有效的进行指挥,为了方便指挥,指挥部又必须尽可能的靠近前线。如何在安全和指挥上寻求最为合理的平衡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战争的进程明显加快,机动作战成为主要的作战模式,战局变的愈发复杂,各级指挥部都更加靠近前线以进行有效的指挥,对于机动性更好的装甲部队甚至要求将指挥部设立在移动的装甲车中,而不是固定的指挥所。
保证指挥部的安全问题更多的是考虑对指挥部的加固上,至少要保证指挥部能够承受对方大部分火力的直接打击,例如二战苏军的《工程兵教令》中便要求,构筑团级或师级指挥部时要保证有足够的厚度,可以经受76毫米炮弹和所有迫击炮炮弹的轰击。所以一般来说这些经过特别加固的指挥部尤其是高级指挥部并不容易被摧毁,毕竟前线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中小型口径的火炮,重型火炮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集中指挥部的概率还是非常小的。
不过作战双方还是千方百计的想找出那些隐藏的指挥部,从而通过火炮和轰炸机进行有目的的打击,摧毁对方的指挥部。一般是通过地面部队和空中的侦查,以及对无线电的监听上,那些大量发射和接受无线电波的区域往往就是指挥部的所在,通过对这一地域进行集中的炮击和轰炸可以有效打击其指挥部。例如东线德军曾通过无线电监听侦测到苏军一个团级指挥部,并获悉苏军在某一时刻要在这个指挥部进行受勋仪式,结果德军在那一时刻向苏军指挥部进行了突然的猛烈炮击,给苏军造成了重大打击。二战苏军普遍不注意无线电的加密,经常使用明语进行联系,这给了德军许多机会打击苏军的指挥部,直到战争后期,这一情况才得到根本改变,这完全是通过血的教训而得来的经验。
一般来说,在某一指挥部遭到摧毁后,这个指挥部所辖的部队会转隶给友邻的指挥部,让其暂时代为指挥,直到战事较为平静后,再为其派遣新的指挥人员组建新的指挥部。或者是由指挥部下辖的较小一级的指挥部暂时担负整个部队的指挥任务,当然前提这些下级指挥部要有这样的能力。如果战事比较激烈,或者比较重要时,更高级的指挥部往往会立刻抽调必要的参谋军官和军事主官组建一个临时指挥部迅速派往前线接替那里的指挥。
交战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的指挥部。若指挥部阵亡,有谁能代替指挥部?如何避免这种后果?
你好,很荣幸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来谈一下我的看法。
众所周知,指挥部是负责在战场上对比自己级别低的军官,下达作战指令的部门,指挥官是他们的首脑,他们的一个命令,轻则损兵折将,重则导致大量伤亡,决定着一场战争的成败,所以保护他们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般来说,为了被敌方炮火摧毁,指挥部都会建立在敌方炮火覆盖不到的地方,为了防止敌方空袭,都会做好伪装,用来麻痹敌人,还有就是战时电台基本上都会保持静默,如果实在没办法,必须要发送情报的情况下,对密电码进行加密。如果战场上指挥部被敌人端掉,那仍然有人负责指挥,一般是由战场职务最高的那个人来继续指挥战斗,当然了也有可能上级会从其他部队重新抽调指挥官来接替指挥。
这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交战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的指挥部。若指挥部阵亡,有谁能代替指挥部?如何避免这种后果?
作战指挥当中的指挥控制是一个相当大的学问,指挥部被摧毁不见得会让作战无法继续,现代军队在许多组织上有许多讲究的,如何在保证指挥的正常进行一直重点,在指挥部设置上通常来说一个正式指挥部,通常是还会预备指挥所,还不一定是一个,在人员等方面也有着许多明确的规定,不是简单的随便安排一下。
一个指挥部被打掉了,还会有预备指挥部,还有预备人员等,从而来恢复指挥,在许多情况下各部队之间也会有一种协调的能力,不是简简单单失去了指挥以后,个个就群龙无首,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恢复作战指挥,只不过指挥的作战效率会大大下降。
在作战前,重要的还是指定自己的代理关系,在作战当中,谁来负责接替这个指挥,遇到什么情况如何处理,都是在战前的考虑当中,各部队之间协调等等。
交战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的指挥部。若指挥部阵亡,有谁能代替指挥部?如何避免这种后果?
普及一个军语。
在陆军中,集团军以下,即军(集团军)、(师)旅、(团)营开设的指挥机构,一律称“指挥所”。指挥所又分:基本指挥所、前进指挥所和后方(勤)指挥所,有时还要开设预备指挥所。
指挥部,是军委或战区开设的指挥机构名称,集团军以下战役战术单位的指挥机构没有资格使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