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组织体制是否存在致命缺陷?
很深刻的战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英文缩写为“OKW”,它成立于战争爆发前的1938年2月,从理论上说,它是纳粹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机构,可以指挥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OKH)、海军总司令部(OKM)和空军总司令部(OKL)等三军司令部,三军再各自建有自己的总参谋部。
(最高统帅部总监凯特尔)
OKW是一个对战争进行全盘战略指导的“战时大本营”角色,同时对陆海空各军种进行协调指挥,而实际上,这一机构成为了“最高统帅”希特勒绕过陆军总参谋部直接发号施令的工具。
一战德国战败以后,它禁止拥有有空军和海军,因此陆军“总参谋部”实际就是德国军队的头号首脑机关,同时在陆军的传统中,总司令部并不负责作战计划制定和作战具体指挥,这项工作是由陆军总参谋部负责的,因此陆军总参谋长才是全陆军中地位最重要的人物。
(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约德尔)
而“总参谋部”的建立原本是普鲁士陆军最伟大的一项发明,它的精髓在于将战争的决策模式从“统帅决策型”向“军官团决策型”转变,甚至有人说“总参谋部也许是19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创造”,然而希特勒彻底践踏和粗暴破坏了这一原则,其手段就是另行建立了最高统帅部。
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并授权其组阁,1934年8月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兼任总统,改称“国家元首兼帝国总理”并兼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1938年2月,希特勒宣布自己为全体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标志着他的权力达到了一个顶峰,拥有了指挥海陆海空三军的实际权力,为了彻底掌握武装部队指挥权,他随即着手建立了所谓的“最高统帅部”。
说白了,希特勒建立的OKW成为二战德军事实上的总参谋部,而传统的陆军总参谋部基本成为了摆设。(最高统帅部情报部长卡纳里斯)
最高统帅部在希特勒之下,设置“最高统帅部总监”一职(也有译成长官),下辖作战部(约德尔上将)、情报部(卡纳里斯海军上将)等单位,负责掌握纳粹德国的战争总体情况和统一战略布署。考虑到二战德国战场主要在东线的实际情况,陆军在所有军种中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而空军和海军负责加以配合,这也是普鲁士传统的“陆军决定论”观点的体现,因此,OKW不应过分干涉陆军总参谋部的专业部署和作战指挥。
可惜的是,在希特勒的强力干预下,OKW与陆军总参谋部及其背后的普鲁士军官团关系日趋对立,在争夺陆军指挥权问题上的矛盾愈发尖锐,尤其是OKW和戈林、邓尼茨等新派力量联合起来试图加强海空军的地位,进一步弱化了陆军总参谋部的职能。最要命的是,自毛奇以来陆军总参谋部所拥有的作战指挥权已不复存在,在战争中期以后,完全凭借希特勒的个人直觉进行作战部署。
等于二战时期德军的指挥体系倒退回一战前的“统帅决策型”。(纳粹德国的实际战争决策圈)
再退一步,哪怕OKW的职业军人们能坚持自己的专业和操守,也能为陆军总参谋部争得应有的权力,然而OKW的总监凯特尔元帅几乎成为了希特勒的“应声虫”,他毫无保留地完全顺从希特勒,同意他撤掉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甚至赞同处死许多高级军官,而这些军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服从希特勒,他的绝对服从使OKW成为了希特勒的“副官处”,极大地助长了前线的灾难。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凯特尔私下里认为夏季进攻可能会失败,但他不敢向希特勒直谏。当第6集团军被围困的时候,凯特尔却反过来支持希特勒驳回曼施坦因和保卢斯等人的突围请求,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地位,尽管他也知道那样的决定是危险的。
应该说,凯特尔虽然出身德国陆军,但是他和他领导的OKW反而成为了希特勒打垮德国陆军的帮凶,最后自己也因此在1946年上了绞刑架。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OKW的存在,使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和普鲁士军官团对战局的事实影响非常有限,而戈林的空军和希姆莱的武装党卫军却又只听命于OKW,进而不断削弱陆军的作战指挥权,希特勒终于通过OKW实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斯大林格勒战役后,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与希特勒进行了一场激烈争吵之后被解除职务,不久以后陆军总参谋部便被告知其职权范围仅限于东线,其它战场的陆军事务划归OKW管辖。
于是重点来了,希特勒不仅自兼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还通过OKW把陆军作为一个整体分割开来,其后果是所有的作战部门全部丧失独立的战役能力,一切权力集中在希特勒手中。
而他并没有专业的军事素养来支撑作战指挥,从而加速了德军在两条战线上的崩盘。(最高统帅部的实际当权派)
二战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组织体制是否存在致命缺陷?
德军的军事机构分为以下几大部分:国防军总司令部(负责东线以外所有战场)、陆军总司令部(负责东线战场)、空军总司令(总参谋部、航空队、国土防空)、海军总司令、后备军总司令。这些机构分别负责各自领域作战,直接听命了于希特勒的领导。
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就是德军陆军有两个领导机构,一个是东线战场的陆军总司令部,另一个是负责除东线战场之外的其他战场的国防军总司令部,如西线、挪威、芬兰、巴尔干、非洲、意大利战场。两个总司令部只负责各自范围内的战事和军队,无权过问其他战场,也就是说关于陆军总体兵力的分配权力掌握在希特勒的手中,陆军总司令部失去了对陆军的控制权,他们无法对陆军兵力和物资的分配施加任何影响,这必然导致陆军总司令部和国防军总司令部之间发生冲突,两者谁也无法在宏观上做出合理的兵力分配方案,甚至哪怕是向希特勒提出相关的建议,他们只能不断的根据自己的情况向希特勒索要兵力,这在不断胜利兵力充足的前期还勉强可以,等到了形势恶化,到处陷入危机时,问题就出现了。
原本建立国防军总司令部是为了整合三军的力量,至于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之下,即陆军总司令部和海、空军总司令部都要服从国防军总司令部的指挥,由国防军总参谋部制定统一的战争指导计划。但是情况并非如此,由于三军司令部的阻挠,国防军总司令部并没有发挥想象中的作用,反而被希特勒利用来分解陆军总司令部的权力,成为希特勒夺取陆军控制权的工具。国防军总司令部的建立不仅没能达成建立一个统一的战争指导机构的目的,反而让德军的指挥体系更加混乱,尤其是对于起决定性作用的陆军而言。
这种组建两个独立的陆军指挥机构的做法从根本上削弱了德军陆军的战斗力,哪怕只是组建一个统一的陆军参谋部来为希特勒提供合理的陆军兵力使用计划也比前者要好很多。在最关键的战争指导问题上,德军那些专业的指挥机构毫无作用,完全由由希特勒一人决定。就算希特勒再有军事天赋和军事能力他也不可能做到,更不用说后期希特勒还亲自干预集团军甚至师、团一级的战役指挥。最后希特勒只能是选择被动的硬性防御,他无法做出合理的取舍,他也没有这种能力,只能全力守住一切,而德军有没有这样的实力,最终的结果就是“试图守住一切的人,终将失去一切。”
二战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组织体制是否存在致命缺陷?
存在。
指挥大体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授权委托式——京城之内朕作主,京城之外卿作主; 一种是独裁式,事无巨细,一人独断。
1. 委托式:
一种统帅本人无多少军事才能,但有个人魅力,能识用军事人才,如刘邦、朱元璋等;
一种统帅本人有雄才大略,同时又能识用人才,这是超一流的统帅,如毛泽东。
毛泽东既是军事理论家,又直接指挥战胜了国内外一切敌人,是真正伟大的统帅。但中国分散为多处战场,不可能事事躬亲,毛泽东抓大放小,既倾听各方将领意见,让他们当机独断,又能抓住重点,如关键时刻严令先打锦州,这才是最有效率的指挥方式。
2.独断式:
希特勒、蒋介石都是独裁者,这种人在人格、能力上都有缺陷,缺乏自信,也不信任别人。
他们还有个共同点,就是只当过兵,从没当过中下级军官,没有指挥过班排以上师以下的战斗,而这是高级将领不可或缺的经历。希特勒当二等兵打过仗,蒋介在日本当过一等兵、上等兵,只是洗马、扫地,连仗都没打过。
他们对战术一窍不通,只凭大局感想当然地指挥战斗,时常越级指挥,前线指挥官无所适从,结果难免打败仗。
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很多,指挥方式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战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组织体制是否存在致命缺陷?
okw和满清的军机处有几分类似。明朝以后已经是高度中央集权了, 满清还不放心,再设军机处,成为皇帝传声筒。所以说一帮人说满清皇帝勤政,能不勤政吗? 所有事都管。
由于希特勒对国防军的不信任,okw成为控制军队的工具。19世纪下半叶以后成为全世界军队学习榜样的参谋总部体制已经扭曲的不成样,参谋总长的权威更是荡然无存,而一战时鲁登道夫成为事实上德国的主宰。 作为希特勒意志的提现,okw只能搜集合乎希特勒需要的情报,制订让希特勒满意的计划,已经不可能根据客观情况来制订修改作战方案。
二战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组织体制是否存在致命缺陷?
有的!希特勒的将军们还有暗杀过他的!
二战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组织体制是否存在致命缺陷?
一个国家想统治全世界!这本身就是个致命缺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