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是如何处理重伤士兵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本是二战时列强中,最不重视医疗的。
基本上得了病,受了伤,就得听天由命。
看看我的文章
日军对衡阳第一次总攻惨败:鬼子饥寒交迫、伤兵遍地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从第一次总攻到第二次总攻期间,日军又有大麻烦了,就是吃饭问题和弹药问题。
当时日军轻敌,狂妄的宣称1天进衡阳,3天内占领。因此,日军仅仅携带了3天的粮食。
以主攻张家山的133联队为例,他们只带了2天的紧急口粮,也就是饼干和罐头。
从6月底进入张家山前,直到8月初仍然不过前进不到1公里。133联队携带的粮食早已经吃完,被迫由各部队负责就地解决。
当时负责后勤的第133联队高级会快渡边平中尉苦不堪言。
由于官兵几乎都在作战,只能依靠各大队经理室的人筹集粮食。主食还好办,毕竟后方带来一些,衡阳周边也有大片稻田可以临时加工成大米。
但副食就一律全无,不要说肉,连蔬菜也搞不到。
往往白天所有人去衡阳郊区的稻田收割稻子,再磨成米。因为怕中美联合空军轰炸,白天不敢生火,只能在黄昏加上盐煮熟做成饭团,连夜送到前线。
因为日军经常夜袭,国军也趁夜色反攻,所以送饭团也是很困难的。
做好以后,装在竹筐或者水桶里,由士兵背着送到前线。
负责送饭团和弹药的第1大队辎重兵老田诚一多年后回忆:运送补给谈何容易,要冒着敌人的空袭、狙击和迫击炮的炮击,历经艰辛从到送到前线。我背着粮食和开水,一旦遭遇敌人射击和空袭,就跳入战壕中。此时战壕中尸体重叠,恶臭熏人。有些尸体已经腐烂变色,甚至从中间烂开,到处都是蛆虫。我们日本人是特别爱干净的,但此时我只能从这些腐尸上走过去,不然就得死。对我们来说,最危险的就是不知道哪里飞来的迫击炮。即便我自认为利用战壕、树木甚至房屋躲避了敌人炮兵的眼光,但仍然会有炮弹带着令人毛骨悚热的声音飞过来。有一次,我好不容易将开水送到前线。口渴之极的士兵立即将沾着泥土的水壶伸到水桶里,将开水搞脏了。我是用命为代价,才送来这些干净的水,不觉很气愤“喂,你们就不能再小心点吗”谁知道一句话没说完,突然一发迫击炮弹落在人群中。我瞬间失去知觉,醒来以后发现左右手臂都是血,站也站不起来。周边的人全部倒地,没有一个能站起来的。伤员们再高呼卫生兵的名字,但没有一个人来。
本来是一次作战第二天早晚2餐的饭团,但因天气炎热,饭团经过一夜,到第二天太阳出来就开始有了馊味,到了中午就已经发粘腐坏了,晚上那个饭团根本就无法入口。
至于副食完全没有,前线士兵抱怨不已。无奈之下,只能找来一头牛,杀死后将牛肉每天煮一次。但牛肉太少不能分,只能将饭团放入牛肉汤中一起煮,这样多少有一点肉味。
另外,就找来一些辣椒叶子用盐拌上,勉强算作副食。
对此,前线日军官兵大骂不已,他们每天都在拼命,一天却只能吃2个发馊的糙米饭团。
因为食品和饮水问题,士兵开始生病,陆续病倒。
至于弹药也是很紧张。从7月3日开始,联队辎重部队只留下5人,其余全部去师团处搬运弹药。但弹药越来越少,尤其是一些子弹的弹板都是损坏的,必须更换才能用。后来才知道,这些子弹都是飞机空投来的。
因为伤亡7000多人,大大超乎日军想象,野战医院根本就救治不了。
133联队本部的田所满雄因为脚气病在野战医院住了10天,让他终生难忘:所谓的医院有名无实,仅仅是在民房的土地上的一些门板,上面铺着干草。房间里有一种类似尸臭的恶臭,扑鼻而来,后来才知道是伤口腐烂的味道。到处都挤满了伤病士兵,有的不断呻吟,有的用力挠着身体。他们都因为伤痛无法入睡。伤兵的皮肤毫无血色,身子也瘦的皮包骨头,眼睛凹下去像骷髅一样,目光游移不定,形同痴呆。伤口没有包裹,都是敞开的,像绽开的石榴,上面落满了黑压压的苍蝇,赶也赶不走。有的则是白白的一片,这是蛆虫。只要能动的伤兵,就必须自己准备粮食。我看到很多伤兵爬着去煮他们的米,一些稻米还没有成熟,是绿色的。医院后面的坟墓,一天天的增加。我觉得这里简直就是地狱。这还是6月底7月初,战斗刚开始的时候。后来随着伤员大量增加,医院就更可怕。
第12中队的山川种雄在7月2日受伤入院,他的回忆也很可怕:虽然是后方医院,但每天晚上不远处都有激烈交火,经常有流弹射进来。这些民房都是木屋,子弹轻松射穿木头,射入屋内。无论能不能移动,伤员们都是听天由命而已,他们虚弱到无力卧倒了。因为伤员太多,根本无法得到周道的治疗,药物也不足,连绷带都不能换。医生只是口中给你诊断,实际上却没有治疗。鲜血渗透的绷带很快变成紫色,接着就有蛆虫爬出来。我觉得这里简直就是等死,还不如去前线战斗,至少还有卫生兵帮忙用药。10天后,我借口伤势已经恢复,逃出了医院,捡了一条命。这是我一生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很多战友惨死在医院里。
二战时,日本是如何处理重伤士兵的?
二战时,日本是如何处理重伤士兵的,日军老兵至今都感到心寒?(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我们知道,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流血牺牲。在战场上,士兵作战不外乎受伤和死亡两种情况。所以,在战场上,大多数战友情胜似亲情,可以说是过命的交情,尤其是对受伤的战友,互相扶持、帮忙,有些战斗中,甚至会出现为了抢救受伤的战友而牺牲的壮举等等。这一幕幕炮火纷飞、前赴后继的镜头在我国近代战争史上比比皆是。可以说,在战争中,大多数国家是积极抢救受伤士兵,并妥善安置的,但在二战时,针对重伤士兵,日本却出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做法,每一个日军老兵回想起来,就感到心寒。那么,日本是如何处理重伤士兵的呢?
我们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作为纳粹国家之一,发动了侵略战争,在我中华大地烧杀抢掠淫,无恶不作。战争初期,由于日本的充分准备,再加上优良的武器装备和较强的单兵作战能力,在我们中国战场取得了较大的胜利。那些时候,他们的军队也会有伤兵,但不是很多,他们会组织积极的救援,对重伤的士兵甚至会送回国内抢救治疗。受伤的士兵回到本国内也会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会很荣耀,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为圣战受伤的。这也是我们很少看到日本军队有伤员的原因。
但等到战争后期,随着侵略战线的拉长,日本储备的物资越来越少,再加上偷袭珍珠港,把强大的美国拉入战争,由于美国的海上封锁,导致日本物资匮乏,不仅需要节省武器装备,还需要节约粮食。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认为重伤的士兵就是部队的累赘,于是他们就做出了丧心病狂之举,这也是在二战时,日军几乎是看不到重伤士兵的原因。日本军队处理重伤士兵,有哪些丧心病狂之举?
一是遗弃受重伤的士兵。让他们直接遗留在战场之上,自生自灭。这些被遗弃的重伤士兵,要么是自己引爆手榴弹自杀,要么是等待清扫战场的敌军,与之同归于尽,要么是选择投降,成为俘虏,等待敌军救治。
二是自己人直接射杀这些受伤的士兵,在战场上凡是负伤不能走路的,们大多都是会被自己人补上一枪,了结了他们的生命。战争初期是用枪来杀掉这些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节省资源,不浪费子弹,日本士兵就选择了用刀来杀死重伤员,一刀杀不死就多下几刀,非常残忍。
三是逼迫重伤员自杀。在战争后期,日本军队战况激烈,为了防止这些重伤员成为俘虏,将自己的作战计划泄露出去,就由士兵用枪对着受伤的士兵,逼迫他们自杀,如果受伤的人不愿意自杀或者自杀后没有立即死亡,那么这些人就用刺刀进行第二次杀害,直到受伤的人死亡为止。
四是鼓励重伤士兵剖腹自杀。由于日本人自小受武士道精神和皇权思想的荼毒,他们认为剖腹自杀,是他们最为崇拜的一种自杀方式。他们会让受重伤的成员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进行剖腹礼,为天皇尽忠。若伤员不肯或者因伤势问题无法完成剖腹礼的话,他们会亲自动手杀死自己人。
五是他们会把伤兵当成军粮。例如在瓜岛战役中幸存下来的日军老兵回忆,但是的战场上,由于美军的封锁,他们的补给被美军切断后,躲在密林的日军陷入了极度的饥饿,为了活命,在岛上竟然吃“尸体”,也就是受重伤士兵。
六是军医以救治为名打空气针,结束重伤士兵的生命。受了重伤不能战斗或者行走时,这些人就会成为队伍的负担,回来之后军医也会采取措施,来尽快结束这些人的生命,日本军医处决受伤士兵时,最常见的方法是注射空气,受伤士兵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军医注入大量空气后,体内的血液和空气会混合在一起形成血液泡沫,肺动脉将被阻塞,心率将越来越低,很快发生猝死。这种方法见效极快,伤兵在短时间里就会猝死,真是一种残酷的手段。
比如1945年8月,当日本即将宣布投降时,在中国东北的第一陆军医院接到了撤军的命令。 在带着2000多名受伤士兵和医务人员逃到牡丹江后,院长拿出东方刀,强迫其他人跳进河里自杀。 日本陆军院长直接让人给受伤比较严重的士兵,注射空气针,让他们尽快死去。
日军之所以会如此灭绝人性,对待重伤士兵,小编认为,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节约资源。兵占用军队资源,医疗和照顾伤员需要人力物力。二是伤兵行动不便,会影响整个部队的机动性额战斗;三是避免泄露情报,死人永远不会泄密,把伤兵处死,就不会被敌军俘虏,也不会泄密。四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和举国主义思想的荼毒,根深蒂固,认为杀掉重伤士兵或者自杀,他们是为天皇而战,是荣耀的。
但不管怎么样,日军如此“变态”对待重伤士兵,这种做法让人难以接受,更令人心寒。俗话说“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正是日本人的这种近乎灭绝人性的疯狂之举,才会让自己彻底失败,并自食苦果,尝到了两颗原子弹的味道。
二战时,日本是如何处理重伤士兵的?
二战日本处置士兵伤病员的时候,好的时候是非常好,坏的时候就是极差,这主要是依据战场形势而定。
刚开始侵华的时候由于准备充分,且伤员较少,一些“有幸”负伤的士兵就会得到良好的照顾,不仅保证肉体上的健康,还会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各种娱乐活动不在少数。为此有的士兵还会特意追求“负伤”前来住院疗养。
而到了战争中后期进入相持阶段时,伤病人员开始增多。这个时候谁也就别指望上有那么好的待遇了,士兵如果在战场上受了重伤,那么等待他的几乎只有死亡,这个时候如果有关系好的战友特殊照顾还会稍微好一点。
但是到了抗战后期,日军补充了大量新兵来弥补兵源的不足,这个时候就所谓的战友情就更加可有可无了。
都知道日军是非常崇尚武士道精神的,也就是鼓励士兵自杀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士兵逃跑、投降、怕死,那都是懦弱的表现,是会遭到同伴的集体唾弃。在抗战初期的时候由于资源丰富,且战友之间源出同乡、关系密切,重伤人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救助。但是到了战争中后期,画风完全就变了,这个时候由于日军国内物资短缺,海上运输线又遭到美军的封锁,医疗物资十分紧张。
在资源紧缺的情境下,他们不可能再去浪费宝贵的资源救助这些重伤士兵。那么他们对待这些重伤患者?有哪些丧心病狂之举?对于在战场上受了重伤的人员,日军为了避免他们被俘,都会要求他们自杀殉国。如果遇到自己下不去手的情况,旁边的士兵完全有义务帮助他完成自杀。
前期物资丰富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一颗子弹帮忙解决。等到了后期,日军连子弹都不舍得用了,直接用刺刀帮助同伴解脱。遇到刀法好的还可以少受点罪,遇到刀法差的再去“介错”,还得哀嚎好半天才能咽气。有的老兵在受重伤的情况下,会被允许携带手榴弹留在战场上,为的就是能与清扫战场的敌军同归于尽。
这也是为何在抗日战场上鲜少可以活捉日军的原因之一。
前面也说了,日军十分崇尚武士道精神,天皇至上的思想已经深入军心。他们会让重伤人员完成剖腹仪式以表明对天皇的忠心。如果行动不便的话,他们会亲自动手杀死自己人。然后就地焚烧,将骨灰交给同乡的人带回。如果没有同乡老铁,那就直接将之随便一扔。
重伤的士兵除了生前要遭罪外,在极端情况下,死后也不能安宁。
在日军弹尽粮绝之时,这些重伤的士兵会被残忍杀害当作口粮,据瓜岛战役的老兵回忆,当时由于海上遭到美军的封锁,他们的补给线被切断后,他们不得不开始吃自己同伴的尸体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在不得不佩服日军顽强的作战精神之外,我们还会对这种兽性行为感到极为不齿。
即使重伤士兵有幸回到了战地医院,也不一定可以逃避死亡。有的时候,战事紧张,而床铺又不够多的话,一些重伤士兵就成了优先考虑被抛弃的对象。而且一旦遇到撤退的情况,这些人就会拖累整个队伍的进程。
而军医处置这些重伤患者的常用方法就是打空气针,血液被注入大量空气后,体内的血液和空气会混合在一起形成血液泡沫,肺动脉将被阻塞,心率将越来越低,很快发生猝死。是一种非常残酷的手段。
尽管日军对待伤病员十分残忍,但是老兵都有着严格的职业操守。他们心底也深深明白,在战争面前,人命是最不值钱的东西,要说一点都不心寒,似乎也不太可能,但是在军国主义的洗脑下,在集体主义的威视下,这点心寒齿冷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二战时,日本是如何处理重伤士兵的?
日本老兵会心寒?不要强行替他们操心了,放心吧,他们不会心寒的!
前不久还有一个记者采访一位90多岁的日本老兵对战争的态度,这个日本老兵并没有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充满了悔恨,他说:“如有开战,随时上前线!”
这才是真正的日本士兵,一个“合格”的日本军人,一个拥有坚定大日本帝国主义信仰的战士。
有一组数据,我相信大家看完过后一定会质疑真假,在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共俘虏日军六千多人,而国军俘虏日军不足三千人,14年抗战,我国竟然没能俘虏上万个日本士兵,说出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我相信很多人肯定说是假的,林老总在平型关大捷后总结:“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
在《亮剑》中,李云龙在野狼峪伏击日本华北观摩团,曾一次性击毙一名少将和六名大佐,以及很多日本军官,有读者就说,为什么不俘虏他们呢?纵横告诉你,抗战中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战绩,更不可能俘虏到大量的日本军官,整个抗战中,别说俘虏将官和佐官了,就是尉官都少之又少。
(这是不可能的)
除了在亚洲战场,日本被俘人数少之又少外,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俘虏的日本士兵相对于欧洲战场依然是少之又少。
在冲绳岛战役中,24万美军攻打只有10万的日军,竟然三个月没有打下来,10万日本士兵大部分都战死了,最后只有七千人被俘虏。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不会出现伤病吗?为什么在一场战役中,日本往往阵亡人数就是伤亡人数呢?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日本士兵很难让你俘虏到,一旦受了重伤就直接宣告死亡。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美国拍摄的二战题材的影视剧,比如《血战钢锯岭》《兄弟连》《珍珠港》等等,仔细看你会发现,美军随军的医生和护士有很多,《兄弟连》中有一集专门讲医护兵的故事,当有人被崩了后,医护兵就前去救护,对方看到医护兵的标志并不会开枪,想想都可怕,战场上会有这样的事情。
(《兄弟连》中医护兵尤金)
这其实是《日内瓦公约》中制定的国际规则,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在战争中不准对医务人员射击。
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就没有这么好运了,《血战钢锯岭》讲的本身就是医护兵的故事,在影片中,专门有一块介绍,日本士兵有规定,专门挑带医护标志的士兵打!
日本二战前就从《日内瓦公约》中退出,不受其掣肘,想干啥就干啥。这就是为啥从太平洋战场回美国的士兵得精神病的数量远远高于欧洲战场的原因,日本人玩的太埋汰了。
(《血战钢锯岭》中的医护兵)
难道日本士兵就不怕被报复,美军也射击他的医护兵?答案是,日本几乎就等同于没有医护兵!
日本在前线负责基础医疗救护工作的是卫生兵,由于缺乏急救药品和器械,因此卫生兵只负责对轻伤员的伤口清洗和爆炸工作,需要上战地医院的,必须等到战斗结束后才会去送。
运送伤病这种事情,对于日本军队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日本只注重战果,而不会在意个人的生死。因为重伤员会拖累部队的,一旦到了这个时候,部队会鼓励重伤员自杀以解脱自己,避免拖累部队。
如果这名重伤员拒绝自杀的话,那么他就会被看作是胆小的人,在日本,胆小怕死是可耻的行为,对于这样没有为天皇献身精神的人,其他人是有义务“帮助”他的。
日本士兵一直接受的就是军国主义教育和武士道思想,综合起来就是要日本士兵不怕死,“视死如归才是美德”“死亡本就是精神的胜利” 。
所以,尽管日军在二战中对待重伤士兵很残忍,但是,老兵不会心寒,否则他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受过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士兵。
二战时,日本是如何处理重伤士兵的?
日军野战主力第11军的次任司令官是园部和一郎中将,这个家伙也是杀害张自忠将军的元凶,而他被解职的理由是:上高战役中让战死士兵曝尸荒野和遗弃重伤员,然后才来了阿南惟几。这番免职虽然有一定的其它因素,但日军在作战时比较重视战死和战伤者的作风是明显的,远不是问题中所描述的情况。
(阿南惟几)
日军士兵在战场毙命后,如果拥有战场控制权,则一定将尸体集中火化;如果战事激烈胶着,则同伴会砍下战死者的一只手掌带回去;如果是战败后撤,也要切下一根手指带走。日军的野战师团都配备不止一个的野战医院,常备师团一般都有两到四个,同时还有一个“病院输送队”,类似于中国军队的担架连,专门用来抬运重伤员的。
上高惨败,后第34师团长大贺茂中将率部突围,逃到南昌郊区时伤员队伍长达数公里,并且师团的行军序列居然是:师团司令部、辎重部队、步兵联队、山炮部队、病院输送队、野战医院和后卫部队,由此遭到专程赶来协调作战的第11军参谋长木下勇少将的痛斥,少将敢骂中将,其一是参谋系统独立,其二便是大贺茂做的太丢人了,这老鬼子没话说。
(园部和一郎)
当然,如果是在战场上大败而逃,穷途末路的鬼子也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对待重伤员确实比较残忍,一方面是溃退中的部队无力携行,会成为逃跑时的累赘;一方面是不想让重伤员落到中国军队手里成为俘虏,否则对方拍照宣传起来(这事重庆政府很在行),影响“皇军”的形象。
此役收官阶段的3月28日,第74军58师追上了日军一个野战医院,负责护卫的是一个野炮兵第8中队100来人,大队长六角少佐急电师团部给与增援,结果得到的回复是“因情况紧急,放弃第8中队,大队主力立即向师团司令部靠拢”!这个意思就是连医院的200多轻重伤员一并放弃了,最终全部被张灵甫率部扑杀。
(日军战地医院)
这是逃不掉了全体“玉碎”,如果是预做准备的跑路,日军通常是这样干的:台儿庄战役濑谷支队发现被汤恩伯反包围后,日军毁掉一切带不走的车辆辎重,濑谷启同时派遣一名中佐参谋带上十几名士兵前往野战医院,对重伤员们先鞠躬后发言“部队奉命转进,诸君为大日本帝国献身,自当铭记”,然后士兵给伤员们发放手榴弹,谁想不死都不行,日本这个民族有非常很冷血的一面。
然而更冷酷的事实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部队败多胜少,战场控制权大多归日军所有,同时日军的战地医疗专业程度、医术水平和药品供应都远超国军,所以日军重伤员的死亡率并不高。反倒是国军经常在败退时丢弃伤员,虽然中国人没有杀死自己重伤员的习惯,可他们仍然会被搜索战场的日军残忍的用刺刀捅死,这也是八年抗战里国军伤亡远远大于日军的原因之一。
(日军转运伤员)
因此不要象某些网文那样过分渲染日军对本方伤员的毫无人性,能够救治过来的重伤员,那是他们继续杀人的工具,轻易不会放弃的。湘西会战最后时段,日军第116师团长菱田元四郎给泷寺联队发电,指示该部抓紧突围:“目前除杀出血路外,别无他策,为便于突破,将不必要的物品进行处理,并携带可能随行的伤病员,准备突破前进”。
言外之意,重伤员别带了,也当“不必要的物品”处理掉。也不是不想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这是鬼子们末日的做法。
二战时,日本是如何处理重伤士兵的?
在战争中,决定战役胜利的不仅仅是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粮食以及装备,而且还有强大的医疗设施作为后盾。毕竟战争是残酷的,它不像是在游戏中一样,只要死亡了就能够立刻复活,士兵的死亡往往代表着军队中一个战斗力的终结,一个战斗力的毁灭。不论是资源优越的美军,还是当时资源较为匮乏的中国军队,他们对于伤员的处理都是非常人道,非常尽心的,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条人命,如果能够将他治好,在后来的局势上就能实现兵源的再利用,而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加持,毕竟那个时候士兵还没有断气,还没有死亡,所以出于人道和人性,他们都会进行救治和抢救。
可是,在二战中的日本,却对自己的伤员做出了毫无下限的事情。
其实在最初二战刚刚爆发,日本还没有陷入双线作战、资源很是充足的时候,他们对待伤员是非常人道和尽心的。根据一个幸存二战日本老兵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当时的时候日军的资源还是比较不错的,在军中有了伤员时,会将他们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医院中,然后进行专门的陪护和问诊,在休养期间,他们还能够吃到本地家乡较为正宗的食物,还能够喝到梦寐以求的清酒,甚至能够泡温泉,寻找军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日本还没有陷入双线作战的时候,他们的伤员是非常不错的。可是随着日本野心的越来越膨胀,随着他们想要出其不备的,稳固住他们在太平洋海上的霸权,便冒然的发动了对美的战争,这样的做法不仅加大了本国军费的开支,还加大了国内民众生活的负担。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日本在对待伤员上有了不一样的对待。
他们称这样的安排为资源资源整合。如果是一个日本军官受伤,他们会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给军官,如果受伤的人是士兵,他便没有那样的条件。
随着资源的缺乏,局势的紧张,日本对于已经伤病严重的士兵,采取了残忍的对待。
切腹因为一些伤员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攻击能力,没有了所谓的战斗力,再加上医疗条件的不允许,这便加重了日军的机动能力和战斗力。为了能够解决这样的情况,日军会让这些人进行切腹,从而以死明志,从而节省了一定资源的消耗。
因为在日本的时候,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是在腹中,所以用切腹的方式自尽,其实是一种释放灵魂的做法,也是另一种意义的归途。
人肉炸弹除了切腹以外,对于已经身受重伤的人员,指挥官还会下令让这些人组成一支敢死队,然后在身体上携带炸药冲进地方的阵营当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对于日本这样的做法,我们不必感到惊讶,因为日本在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中,正是利用这样的方法将当时的劣势慢慢的逆转。
让其自生自灭这种方式对于当时的日军来说,我觉得是一种非常人道的方法,毕竟既没有让他们切腹,也没有让他们成为人肉炸弹,只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以及机动能力将他们遗弃,让他们自生自灭。
其实,日军在后期的资源紧缺,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医疗体系上,还体现在他们的军用罐头中。可能他家都听过“日本牛肉罐头”这个梗,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时候,日本的各方面资源已经不支持他们继续生产正宗的牛肉罐头,为了能够让士兵吃好,便利用牛血和面粉混合。
综上所述,日本在后期处理伤亡士兵的方式有:切腹、人肉炸弹和自生自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