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如何分辨真假撤退?
老电影《南征北战》深刻诠释了这个问题的难度,1947年初在徐州督战的国军“参谋总长”陈诚是废物吗?旁边的薛岳和前线的欧震都不会打仗吗?至少笔者个人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可就是这些抗日名将,一致认为华东野战军主力“不堪再战”正在撤退,同时要求北线的李仙洲集团火速南下,“聚歼”我军主力于临沂以北地区。
鲁南会战,陈诚一口气调动了74个整编师或旅,且大多是国军精锐兵团,整个战场兵力分为三大坨:南线欧震的主要突击集团,包括整74师、整11师、整25师等大牌;北线李仙洲辅助突击集团,下辖三个军约7万人;另以王敬久集团置于西线,负责切断华野和中野之间的联系并作为预备队随时投入战斗,架式拉开的其实蛮漂亮的。
粟裕手中掌握着华野主力九个纵队,他以两个纵队18个团伪装主力阻击欧震集团,七个纵队秘密北上寻歼李仙洲集团,战役的关键,是伪装全军的两个纵队如何打的激烈、撤的真实,从而让敌军高层产生错觉。打的不硬,敌人不相信你是主力,撤的不真,敌人会怀疑我军另有企图,总之这戏不好演。
1947年2月15日,欧震集团经“激烈战斗”占领临沂,并大肆向徐州和南京报捷,战报经层层注水,到达各高级将领手中的情况是:华野在临沂周围“被歼”16个旅,余部正在溃退中。所以陈诚认为,兹要李仙洲集团堵住华野的退路,则一战而定山东。
真有清醒的人物,李仙洲的顶头上司、坐镇济南的黄埔学弟王耀武坚决不信 ,多年的战场经验让他深感国军战报之水,越是战果“辉煌”越有问题。他判断欧震集团一定未遇大的抵抗,华野的撤退是假,很有可能是北上打击较弱的李仙洲。于是王耀武派出多批飞机侦察,确有迹象表明情况反常,随即命令已经到达莱芜的李仙洲集团后撤,一并致电陈诚要求“准予机动作战”。
陈诚大怒,严令王耀武不得贻误战机,北集团必须刻日南下堵截撤退之华野“残部”,面对这个黄埔系的实际二号人物,王耀武也不敢抗命,只好再次命令李仙洲前出重占莱芜。可怜黄埔一期的李仙洲来回折腾,最终还是落入华野包围圈,2月23日,第46和第73两个军5万多人被歼,拖后的第12军逃回济南,李仙洲兵败被俘,这就是著名的莱芜战役和“五万头猪”的故事。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李军长自然代指李仙洲,张军长则影射南集团的整74师师长张灵甫,不用急,三个月之后张军长也挂了。
作为军事统帅,判断敌方真假撤退需要在战略、战术和战场三个维度去研究,在战略上要有清醒的认知和对对手充分的了解,陈诚的错误在于“既不知已也不知彼”;在战术上要有全方位的侦察,华野的佯装败退,王耀武能够看出问题,偏偏陈诚就深信不疑;在战场上,指挥官要亲临一线实际考察,而不能盲目的相信什么电文和战报,如果陈诚亲临前线观察战斗,以二十年的作战经验恐怕也能发现端睨,如果身处远在徐州的作战室里瞎指挥,想不吃败仗都难。
归根到底一句话,能否判断出撤退的真假,最后互相博弈的结果,仍然是指挥员的军事综合能力比拼。
抗日电影《诱狼》里,担负引诱鬼子上钩的“狼诱子”分队,为了让敌酋阿部规秀相信八路军是不支而退,不惜下了血本,把捷克式轻机枪都扔在撤退的路上了,终于将日军诱至黄土岭。
笔者对这个桥段却严重存疑,机枪对于武器严重匮乏的八路军有多么重要,怎么可能轻易抛弃?但凡阿部规秀稍具头脑,也能判断出这事有蹊跷,事情明显做过头了。
战争中,如何分辨真假撤退?
谢邀。
你问的是在古代战争中还是现代战争中?
古代战争就不说了。
在现代战争中,可以根据以下情况判断:
一是指战员根据战场上的双方兵力消耗作出判断。如敌方损失惨重而我方损失不大,则敌方之撤退无疑是真的;如双方并未实际接触,或敌方损失并不大,那无疑是假的。这个比较直观;
二是根据侦察情况作出判断。侦察情况包括各种侦察手段所获得到的情况进行正确分析;
三是根据间谍获得的情报进行判断;
四是根据敌方战略意图结合战役情况作出。如敌方的战略意图为攻占某座城市,而战役发生在通往城市的某条公路,则可以根据敌方是否必经此路,敌军的辎重多少等情况作出判断。如敌军非经过此路,旁边没有其它道路可通,即使有道路,但又不适合敌军辎重经过,则敌方之撤退无疑是假的;反之则是真的。
五是根据战场参战部队的多少进行判断。一场战役并不是只规定对等力量的对阵,而是或敌重我寡,或敌寡我众。如敌众我寡,则敌方何以撤退?明显是故示其弱,欲引我追击而陷敌阵中;如敌寡我众,则敌之撤退显然是真的要退了。
六是根据敌军撤退方向的敌我力量存在进行判断。如敌军撤退方向有敌方力量存在,此为诱敌深入之假撤;如敌军撤退方向有我方力量存在,则敌之撤退确实已经到了非撤不可之地步了。
战争中,如何分辨真假撤退?
这个就需要依靠大量广泛的收集情报,根据这些情报在作出判断。原来在课本里边有一篇曹刿论战的课文就说过,如何判断对方是真的败退还是诱敌之际。春秋时期,曹刿是通过观察对方的旌旗是否混乱,战车的车辙是不是混乱这些迹象来判断对方是真的陷入了混乱还是诱敌。抗美援朝的第一次,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充分利用了美军的狂妄。
不过,一般如果是对方是诱敌深入,对于这些迹象也是会制造各种假象,比如志愿军入朝作战,在第一次战役以后,彭总就是组织部队后撤,在后撤的同时,丢失部分损坏的枪支,还有一些其他物资,释放联合国军的战俘等手段,释放出志愿军在后撤回国的假象,而麦克阿瑟则是由于一贯的自大,并没有识破彭总的计策,继续指挥联合国军分兵冒进,导致自身的战线被继续拉长,最后被志愿军一仗打回了三八线,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最后苏军进攻柏林还是集中了3个方面军250万人,在4月才开始进攻,而不是在2月就冒险进攻柏林。
不过,这种诱敌深入的计策通常要建立在对手狂妄自大的基础上,如果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那么这种诱敌手段很可能是不成功,比如是苏军在从波兰打到柏林城下,距离柏林只有70公里,这一般来说,就是苏军坦克集团军一昼夜的行程,但是当时古德里安利用朱可夫右翼方面军的进展缓慢,在朱可夫的侧翼开始集中兵力,准备在朱可夫冒险进攻柏林的时候,给朱可夫侧翼一个狠狠的打击,但是朱可夫没有冒险,朱可夫在奥得河建立了几个桥头堡以后,主力转向北,首先消除了侧翼的威胁以后,这才在最后协同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一同进攻柏林。隆美尔的沙漠之狐不是白叫的。英军的沙漠侦察队,在沙漠地区大量使用侦察部队巡逻很重要,尤其是自己的侧翼。
当然,有的时候,如果是对手经常杀回马枪,很有可能把对方打出来心理阴影,比如隆美尔在北非就是经常利用假撤退,把英军坦克引诱到88炮的设伏地点,打英军的埋伏,结果是到了阿拉曼,隆美尔是真的被打垮了,隆美尔一路向西撤退了上千公里,但是后边的英军却没有拍坦克部队进行迂回包抄,就是被之前隆美尔打怕了,从而选择了最稳妥的办法,尾追而不是平行追击,当然在沙漠行动,后勤的问题也是一个大原因,还有就是当时的蒙哥马利还是缺乏作战经验,尤其是沙漠地区的作战经验。
对于敌方释放在战场的各种信息,作为指挥员,必须要通盘分析,还有就是通过本方的作战汇报,而本方的战果统计水分大不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象美军在越南很多时候并不知道确切的歼敌数字,本身在丛林遭遇战中,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控制战场去数对方的尸体,结果是美军内部的通行做法就是根据这身的伤亡情况,想当然的认为越军的伤亡数字是自身的3倍,很多时候还要更多,尤其是如果一个指挥官想要升的快一点的时候,3倍就不行了,怎么也要5倍,甚至10倍才好,这样对于战场形势实际上是给予上级一个严重的误判,美军在越战中就是严重误判,从而使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泥潭中,最后的感觉是怎么越南人老是打不完。
要想准确的判断情况首先是要自身的战果统计要严谨,毕竟这个是自己能够准确控制的数据,还有就是通过审讯战俘,缴获对方的文件,还有就是各种技术侦察手段大量的收集情报,综合各种情报作出判断,毕竟骗局只能是在一段时间骗过所有的人,或者是所有的时间骗过一部分人,不可能是在所有的时间骗过所有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战争中,如何分辨真假撤退?
真假难辨,全看指挥官的判断力了,和下棋一样,真步变假步,假步变真步,根据局势变化而定。
战争中,如何分辨真假撤退?
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收复。
战争中,如何分辨真假撤退?
是否掌握制空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