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钱伯钧的一营是楚云飞的精锐,可是连李云龙的骑兵连都打不过,这是为什么?

李云龙的独立团战斗力再强悍,总不是什么天兵天将,骑兵连不过是他派出的先头部队,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奔袭钱伯钧的营部完成“黑虎掏心”而已,既解救了芨芨可危的楚大团长,也砸烂了358团一营的指挥系统,为后续部队顺利跟进缴械打下基础。如果凭借一个骑兵连百余号人马就能解决小2000人的钱伯钧营,那李云龙早去打日寇第1军司令部所在地太原了,根本不用丁伟所谓的“给他一二个师”。

实际上剧中交代的比较清楚,李云龙提前制定的作战计划中,出动的兵力是一个骑兵连和两个步兵营,钱伯钧所部驻扎的地点名叫“李家镇”。一俟骑兵连迅猛突入造成晋绥军慌乱之后,步兵主力随后跟至,李云龙下的命令是:“一营给我围住李家镇,二营冲进去先缴了械”,由于钱伯钧作贼心虚率先逃跑,群龙无首的晋绥军只能乖乖投降。

关于兵力对比的问题,在当年看《亮剑》的时候确实在心中盘算过,即便是独立团八个营7000人兵力的峰值状态下,去掉团直属队的警卫连、侦察连和骑兵连,李云龙每个营的兵力至多不会超过800人,两个主力营再加100多号人的骑兵连,实际动用的兵力也就1800人左右,却能够轻松将2000人的一个加强营缴械,确实有些匪夷所思。

当然,细细琢磨的话,也能给李大脑袋圆上这个故事,首先是晋绥军大部分毫无戒备,毕竟周边没有敌情,他们完全想不到“友军”会荷枪实弹冲过来要工钱,一支没有战斗准备的部队是没有抵抗能力的,人枪分离,枪弹分离,重武器还没摆出来人家已经全副武装包围你了。历史上军阀之间缴械、以及国民党中央军吞并杂牌军都是这么干的,当年陈诚包围杂牌缴械时,唯一敢率部突围的只有团长李弥。

有人会质问,营部打的那么热闹,怎么能说晋绥军没有戒备呢?我在另外一篇关于《亮剑》的杂文中解释过,一般类似这样的投敌行为,在部队没有开到日军控制范围之内时,钱伯钧是不敢跟全营上下通气的,因为这2000人不可能人人愿意做汉奸,他必须小心翼翼先组织心腹手下密谋起事,包括围攻楚云飞和他的警卫班,也只能动用营部的亲信人马,没看见迫击炮就只有一门嘛,如果是全营动手,2000人就算挤也早把楚云飞挤死了。

其次就是晋绥军的战斗力实在太差,经过忻口会战和太原保卫战,以及最强悍的傅作义第35军开赴绥远自行发展后,最惨的时节阎锡山手头只剩下不到40000人马,“晋绥军”早就名不符实,最多只能叫“晋军”或“阎军”了。后经抓壮拉丁扩充才勉强恢复到10万人上下,所以358团虽然人头不少,战斗力未必就强过皇协军,李大脑袋能以一个营全歼伪军一个骑兵营,那用两个营干掉钱伯钧确实小菜一碟。

最后当然是钱营长和营副又畏罪潜逃了,失去指挥的晋军兄弟们自然放了羊,保命要紧先缴枪。

李云龙的第二道命令是“把叛军的武器都装上运回去”,这事就干得不太地道了,钱伯钧只是带领心腹和营部一干人等作乱,大部分官兵毫不知情,人家358团团长还没表态呢,他八路军团长先给定了性,连匆匆赶来的赵刚都看不下去了:“叛军武器的事,是不是跟楚云飞商量一下,毕竟不是作战缴获的,咱们直接运回去,多少有点趁火打劫之嫌。。。”

此处有个重要信息佐证了前述分析,八路军两个主力营根本没跟晋绥军交火,晋绥军未经战斗就放下了武器。

李云龙充分暴露了奸商嘴脸:“老赵你真是个书呆子,为了帮楚云飞清理门户,老子今天动用了一个骑兵连和两个步兵营,来回几十公里的折腾,他还不应该给点跑腿钱呐?”

八路军要想拉队伍,真得李云龙这号实用主义者,换成孔捷那样事事讲规矩按道理的厚道人,发不了横财。

《亮剑》中,钱伯钧的一营是楚云飞的精锐,可是连李云龙的骑兵连都打不过,这是为什么?

一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加强营,怎么可能打不过一个连呢!

钱伯钧的一营,是358团的加强营,也是楚云飞手下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人数最多的一个营,人数接近2000人,真正要打起来,区区一个骑兵连,100人都不到,怎么可以打不过呢?

一营之所以一触即溃败,是因为李云龙的战术眼光和当时特殊的场面。

一、楚云飞突然来到一营,打乱了钱伯钧的阵脚

大战在即,钱伯钧的一营却突然和团部断了联系,参谋长方立功断定钱伯钧有问题。楚云飞只带了十几个警卫,直接来到了钱伯钧的营部。

钱伯钧没想到楚云飞突然出现,更没有想到楚云飞只带了这么几个人就敢前来,心如鹿撞!结果,被楚云飞几句话就逼问出了真相。

撕破脸之后,钱伯钧杀心顿起,准备干掉楚云飞,正好向日本人邀功。没想到的是,楚云飞的警卫异常强悍,依靠地形苦苦支撑。

楚云飞为什么能够撑住?他经营358团多年,威望极高、治军极严,士兵和下层军官对他又敬又怕,根本没有放开手打。

一营被楚云飞搅成了一锅粥,乱成了一团,整支部队军心大乱,给李云龙的突袭创造了机会。

二、李云龙选择了最合理的战术

骑兵连再强悍,也不可能跟一个营面对面的较量,但李云龙为什么胜得如此轻松?

首先,李云龙搞情报的能力太强悍了!楚云飞都不知道钱伯钧要叛变,李云龙就已经收到了确切的消息,因为八路军在358团一营有内线。

钱伯钧要叛变的消息,即便是在一营,也只有少数人知道,有这么厉害的内线,搞到一营的布防图、兵力部署,有什么难的?

其次,李云龙充分发挥骑兵速度快、机动性强的优势,绝不跟敌人恋战,直捣一营营部,犹如一把尖刀直插敌人要害。

钱伯钧一看大事不好,直接打马走人,一营本来就够乱了,这下更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再加上楚云飞余威犹在,镇住了场面!就这样,一个骑兵连干翻了一个营。

三、叛变投敌的尴尬

钱伯钧知道,投降鬼子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仅限于营副张富贵等人知道,其余的营连排军官和普通士兵,是不知情的。

打鬼子,358团的兄弟们没说的,可要是投降日本人,大部分的士兵是绝对不愿意的。钱伯钧为什么不敢明目张胆地投敌,就是因为他没有把握能把队伍全部拉走。

现在,钱伯钧给士兵分发弹药,士兵只知道有作战行动,却不知道是要干什么!再加上楚云飞来搅局,一营更是乱成一团。

此外,当时是抗日统一战线,独立团和358团是友军,层层布防的晋绥军士兵,看到八路军来了,当然不会贸然开枪了,可又不能让八路军这样过去,又没有接到上级命令,不知道怎么办。

犹豫之下,除了零星的几次战斗,骑兵连长驱直入,直扑营部,一举解决了战斗。

结语:从部队部署来讲,一个营的兵力虽多,却各有各的防区和任务,不可能聚在一起。

此外,还要考虑纵深、布防等因素,2000人四面八方一撒,再除去轮换休整的,每个火力点也就是一个排的兵力而已。

李云龙出其不意、单刀直入,又有情报优势,对布防了解得一清二楚,怎么可能不赢呢!

李云龙打仗厉害,抢东西也是一流,拿下一营后,直接把装备搬了个精光,这可是一个加强营啊!楚兄心疼啊!一直找李云龙讨要,可直到鬼子都投降了,楚兄也没要回一根毛!

钱伯钧呢?因为嘲笑楚云飞是个“快枪手”,结果被楚兄一枪爆头……

《亮剑》中,钱伯钧的一营是楚云飞的精锐,可是连李云龙的骑兵连都打不过,这是为什么?

首先,在《亮剑》里“独立团弹压汉奸钱伯钧”的精彩剧情里,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秒杀”晋绥军一营营长钱伯钧,可不止靠了一个骑兵连。

当时的情况是,晋绥军358团一营营长钱伯钧,在日伪的香风诱惑下飘飘然,竟横下一条心带着全营当汉奸。早就掌握情报的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却早把这帮民族败类当做了盘中菜,不但独立团骑兵连早已待命,两个步兵营也做好战斗准备,几乎是精锐尽出,誓要一口气吃掉。

待到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怒气冲冲跑进钱伯钧部理论,带着卫队与钱伯钧部打成一锅粥时。独立团也火速出击,骑兵连一个突袭,两个步兵营趁势冲锋,就叫这正做着“汉奸大梦”的358团一营,轻松打的稀里哗啦,钱伯钧本人被楚云飞一枪爆头,全营士兵都给“扒精光”,弹药装备统统被八路军缴械,喜滋滋扛回了独立团。

如此“圆满”结果,也叫358团参谋长破口大骂:“李云龙名为帮忙,实为趁火打劫,钱伯钧部下的武器装备,全部落入他的手中,拒不归还,据情报说,他拿这些武器装备招兵买马,足足扩充了一个营的兵力”。说起来,这也是变节不成的358团一营,给正处困境里的八路军独立团,来了次“大补血”。

但饶是如此,这段剧情,也引起过好些质疑。以剧中的情节设定说,钱伯钧的一营“是个加强营,人马小两千人”。李云龙的独立团呢?钱伯钧部反水前,总共才一千多人,还被自大的钱伯钧讥笑了一番。“弹压钱伯钧”的这一仗,前后也不过出动了几百人,竟然就这样轻松碾压,把人数数倍于己的晋绥军给“秒”了?

事实是,放在整个《亮剑》的剧情里,这个“轻松”场面,也是晋绥军358团战斗力的真实写照。以主人公李云龙的话说:“楚云飞(358团团长)是条汉子,可这358团的战斗力,我还真没放在眼里。”

为什么不放在眼里?可以看看剧中,358团在抗日战场上的几次“露脸”。先是对付日军坂田联队。别说是正面硬扛,就连谈起坂田联队,都是脸色大变。照着358团参谋长的话说:“坂田这老鬼子不好惹,上次咱们团在鹿野和他们交手,只一个小时,我们就伤亡了三百人,要不是咱们撤的快,358团就被他们全部吃掉了。”

可就是这个“不好惹”的坂田联队,当时还在带新一团的李云龙,却是正面亮剑,不但硬是把坂田联队的包围圈撕开大口子,更把坂田联队长漂亮击毙。双方的战斗力?高下立判。

甚至,到了《亮剑》里“攻打平安县”的剧情时,那正是358团实力巅峰的时候。更换了先进的美式装备,原先只能挨轰的炮兵水平,这时已经能和日军炮兵对轰。部队的战斗意志更极高,“平安县战役”前,就敢“日山本先人”,跟山本特工队血拼。“平安县战役”里更是三军用命,浴血阻击增援的吉野联队,硬是打的吉野联队前进不得,算是结结实实争了口气。以至于事后358团参谋长都动过念头,想开个新闻发布会好好宣传一通。

但358团的团长楚云飞,却更看得清楚。在血拼吉野联队前,他就亲眼目睹了八路军独立团一个连队,以全连殉国的代价,阻击吉野联队的壮烈场面。以他的叹息说:“把我们358团任何一个连队拉上去,能否像他们(八路军独立团)一样?”对八路军独立团的战斗力评估,即使是率领“最佳状态358团”的楚云飞,依然是自叹不如。

所以,综合说来,“弹压钱伯钧”一幕里,独立团轻松秒杀的表现,丝毫不夸张——这就是双方的真实差距。而这个“真实差距”,也正是抗战的浴血历史上,国民党敌后部队状况的生动写照。

惨烈的抗日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不但在正面战场付出巨大代价,也在敌后战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1937年至1940年间,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开辟也是捷报频传,到1940年时,从华北华中到浙西皖北甚至华南海南,大片的国民党“敌后根据地”也纷纷建立,国民党的敌后部队数量,一度壮大到一百万人。抗战相持阶段的浴血坚持,确有他们的功劳。

但是,从1941年到1943年,曾强大一时的国民党“敌后根据地”,却是大面积的瓦解,苏鲁冀察太行山中条山等“游击战区”全数沦陷。各路国民党军“降兵如潮,降官如毛”,敌后的伪军人数暴涨到八十万人,其中相当多的“兵源”,都来自昔日的国民党敌后抗日部队。

《亮剑》里楚云飞的358团,其实就身处国民党敌后抗战的“孤岛”地区:山西敌后根据地。那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国民党在北方敌后仅剩的根据地。那些浴血坚持的军人,确实值得敬重。

但也正是“钱伯钧反水”这一段里,揭开了国民党“敌后抗战”的败因:钱伯钧理直气壮的告诉楚云飞,我们晋绥军这类地方部队,长期受到中央军的欺压,伤亡惨重却得不到补充,凭什么还要卖命抗日?这番激得楚云飞暴走的言论,却也揭开了国民党抗战期间的各种毛病:军队信仰缺失,派系倾轧严重,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深思。

但对比条件更加困难,却浴血坚持到最后的八路军,这些“国军”的变节理由,也没有一条站得住脚。那些在抗战最艰苦阶段,面对空前残暴的敌人扫荡,依然血战到底的八路军战士,才见证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真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参考资料:《中日战争史略》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亮剑》中,钱伯钧的一营是楚云飞的精锐,可是连李云龙的骑兵连都打不过,这是为什么?

我们358团是加强团,有5000之众,而我的一营是358团的主力,小2000人马。你去打听打听!旁边的八路军独立团才1000多人,我一个营就相当于他两个团,我虽然是营长,但我过的是团长的日子,我凭啥放着好好的团长不当,头上顶着一个汉奸的罪名,去他平田一郎那里干TM个团长!

晋绥军钱伯钧语录!

可以说,意图叛变的钱伯钧在与日军代表进行会谈时,他的话所言非虚,也正因为他的手中有这样的资本,他才引起了日军方面的重视,成为了日军极力拉拢的对象!而在他的渲染铺垫之下,也让我们都以为这个晋绥军的一营一定会是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

可不曾想,接下来到了动真格的时候,这个2000人的步兵营却让人大跌眼镜!

1、围攻楚云飞和他手下的警卫班,对付仅仅十几个对手,钱伯钧和他手下的官兵竟然在一个多小时的战斗迟迟陷入停顿,导致楚云飞等到了援军的到来。

2、面对着独立团骑兵连的快速奔袭,这支吹得震天响的晋绥军竟然瞬间崩溃,钱伯钧只带着一个警卫员仓皇出逃。

话说这个钱伯钧,究竟是晋绥军的第一主力,还是第一嘴炮?

说他是嘴炮,肯定是冤枉他,毕竟楚云飞不是瞎子,他不会提拔一个草包成为营长,更不会让日军对他频频招手,可以说钱伯钧和他手下的一营官兵还是具备威胁力的,但在这次叛变事件中,钱伯钧的表现又为何如此之差?

究其原因,只能说独立团的应变手段实在太快,外加钱伯钧在突然袭击中完全属于措手不及。

在钱伯钧即将发动叛变前,楚云飞就已经提前收到了消息,其迅速率领警卫班赶往钱伯钧的营部,随即引发了战斗,而此时钱伯钧的2000官兵还正在自己的防区内处于分散布置阶段,兵力并没有完成集结。这也造成了随后发生在钱伯钧营部的战斗,钱伯钧的手下也只剩下了区区几百个人。

所以不久后的清源县城见面,连楚云飞自己也说李云龙拿走了他几百个人的武器装备,而不是2000人的武器装备。兵力不足成为了严重限制钱伯钧战斗力的一个重大因素。

但更致命的是,钱伯钧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威信,更低估了李云龙的善变。

由于楚云飞在358团具备了相当高的人气,这也造成了随后其在钱伯钧营部发生枪战,钱伯钧仅剩下的几百个部下,大部分官兵竟然拒绝开枪,造成了几百人与十几个人的对射,竟然达到了棋逢对手的局面。而更加意想不到的是,一向善于快速偷袭的独立团,在收到钱伯钧营部发生异常的消息后,李云龙迅速安排骑兵连快速穿插,直接扑向钱伯钧营部实施斩首,同时,命令一营和二营分左右两翼对钱伯钧营部实施包围。

所以钱伯钧叛变事件,独立团并不是只出动了一个骑兵连就摆平了钱伯钧,而是出动了大半个团的兵力对钱伯钧展开包围,行动迅速突然、兵力对比形成优势,再加上一方奋勇杀敌,另一方却无心恋战,面对独立团的偷袭,钱伯钧手下大部分官兵集体缴枪投降,也成为了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或者更往深层次一点的说,八路军晋绥军的真正差异,在于八路军知道为何而战,而晋绥军没有真正的信仰,他们只效命于自己的长官,一旦自己的指挥系统失灵,那他们也将变成了一股乌合之众。

这也解释了真实的抗日战争中,我们为什么即便战剩至最后一个人,也仍然保持着十足的战斗力,可众多国民党军队一旦承受一定的伤亡,其军队就会瞬间崩溃。

《亮剑》中,钱伯钧的一营是楚云飞的精锐,可是连李云龙的骑兵连都打不过,这是为什么?

一部电视剧《亮剑》,牵扯出多少问题?关于剧中李云龙“帮”楚云飞收拾叛变的部下钱伯钧那一段是疑问最多的。凭什么李云龙带着一个骑兵连就能收拾钱伯钧一个满编满员的加强营?剧中借钱伯钧与日本人讨价还价已经亮出了钱伯钧的“家底”。虽说是一个营的番号,实际上钱伯钧所部比李云龙一个团的人还要多!

至于武器装备,那就更加不用多说什么了。阎老西儿虽然也不富裕,但比起更穷的八路军来,那绝对是富得流油。更何况楚云飞还是阎老西儿的“心头肉”,358团的装备最起码在晋绥系不会是垫底的,比起李云龙就更加是装备精良了!那么,为什么李云龙带着区区一个骑兵连就轻松缴了钱伯钧部一个加强营的械?

李云龙发动的是“斩首行动”

在电视剧里《亮剑》中,钱伯钧所部是一个满编满员的加强营、而且装备精良,如果搁在战场上一对一,李云龙还真未必是对手,至少他那一个骑兵连肯定不够钱伯钧塞牙缝的!可问题是,李云龙根本没有打算跟钱伯钧针尖对麦芒、一对一拼消耗。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发动“斩首行动”——拿下了钱伯钧的营部、灭掉了钱伯钧,剩下的其他一切问题都好办。

因此,李云龙选择了骑兵突击,甚至不惜动用了自己手中唯一的一个骑兵连、偷袭了钱伯钧的营部,接下来“捡落儿”的工作,动用的才是步兵。钱伯钧根本没有想到李云龙会在这个时候偷袭他、“帮”楚云飞清理门户。所以,钱伯钧把所有注意力基本都放在了楚云飞方面,并没有刻意向李云龙部与自己的结合部派出哨兵或者侦察兵。等到李云龙的骑兵连杀到时,钱伯钧这才反应过来——李云龙插手了。但为时已晚,李云龙带来的骑兵对付钱伯钧营部附近的那些警卫部队,简直就是“割韭菜”!三下五除二便轻松结束了战斗。

楚云飞坐镇,钱伯钧所部无心恋战

李云龙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得手,除了李云龙的“斩首行动”玩得干净利落之外,楚云飞坐镇钱伯钧的营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说到底,投日当汉奸只是钱伯钧跟他的营副密谋好的,下面的大多数连长、排长和士兵并不知情。且不说这些人有没有爱国的思想觉悟,民国时期地方实力派的军队说白了其实就是“丘八扛枪吃粮”——长官让干嘛就干嘛!楚云飞已经亲自赶到了钱伯钧的营部,那些不明就里的士兵和基层军官亲眼看见了楚云飞与钱伯钧撕破脸!换作是您,您是跟着楚云飞还是跟着钱伯钧去当汉奸?不言而喻。换言之,李云龙所遇到的抵抗其实并不强烈,充其量也就是钱伯钧的少数铁杆卫兵负隅顽抗罢了。其营部的大多数警卫部队并没有作太多抵抗,很快便缴械了。

至于驻扎在附近的连队或者独立驻扎在附近的某些排、班,因为李云龙是骑兵突袭,他们根本没有反应时间。等听到营部枪响后再派出侦察兵了解情况,李云龙早就把钱伯钧的营部给拿下了。等到这些人搞清楚情况之后,楚云飞就在钱伯钧的营部、而且正在清理门户!要知道,这些人可不是钱伯钧的私兵,他们是“姓阎”的,您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是按兵不动呢,还是去帮着钱伯钧打楚云飞呢?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吧?这个时候,李云龙的步兵去缴他们的械,除了放下武器,他们还有其他选择吗?只要开火了,那他们就是附逆!到时候,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所以,李云龙部去缴这些人的械,几乎不用费吹灰之力,因为楚云飞“帮了他的大忙”!

这就是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聪明之处,他才不会去跟钱伯钧的加强营刺刀见红、一对一火拼!李云龙吃准了:只要“帮”楚云飞解决了钱伯钧营部周围的警卫部队,有楚云飞坐镇钱伯钧的营部,钱伯钧的大部分部下不会跟着钱伯钧反水!在这样的情况下,钱伯钧手下的连长、排长们只要谁开火,谁就是附逆,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李云龙只需派出少量步兵,便可以轻松缴了这些人的械。一个骑兵连突袭钱伯钧的营部,再配合少量步兵去缴了周围钱伯钧所部的械,足矣……

《亮剑》中,钱伯钧的一营是楚云飞的精锐,可是连李云龙的骑兵连都打不过,这是为什么?

在这里奇兵要认真补充一下,最为致命的一点!多数人认为是李云龙战术突袭加奔着指挥部去采取的胜利,其实不然,不要漏下最重要的原因!

我们从一个细节完全可以看出来,一支部队的指挥主官战斗风格和意志确实会对这支部队的士气和精神产生重要影响。片中有很让人注意的一幕,钱伯钧在让手下一名迫击炮手轰击楚云飞的时候这名士兵说这是他们的长官,不愿意动手,这个信息量是最大的,这足以说明这些士兵已经知道上司要叛变投敌或与团长为敌,但无奈自己没主见和本事只能根着上司“顺杆子”,这是普通士兵内心想法。说明他们不想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头上顶个汉奸骂名,所以也更不想对着自己崇拜的长官开火。

钱伯钧即便用枪顶着士兵说再不开炮就枪毙,这名士兵仍然没有下去手,足可见他们更忠于自己的团长。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来为什么即便在他们营部也拿不下一个警卫班,原因很简单,不想自相残杀。

要论起战斗力来有这样的军事主官必定不会差到哪里,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再论战斗力,那么至少要下降一半指数,甚至更多。因此在李云龙突袭李家镇之前,可能下级军官和大部分基层官兵已经知道营部发生了什么,然后会议论和考虑自己该干什么,前途何去何从,将会怎么样,自己应该怎么办?众多问号在眼前打转转,脑子成浆糊,心里乱成一团,在这种环境氛围下根本无心战斗。甚至大部分士兵极有可能调转枪口帮助他们的团长,这也未尝不可。

楚云飞和李云龙一样,都属于那种对自己部下和士兵极具影响力的人,剧中的日本特战专家山本一木也对其有较高评价。

再来看看李云龙这边,他最先接到的消息是内线传来的说楚云飞部的钱伯钧准备投敌,然后侦查到楚云飞带领一个警卫班去了李家镇。听到这些以后李云龙迅速判断并果断的做出了战斗部署,动用了两个步兵营和一个骑兵连的编制,对于李云龙来说这算是主力和精英了,本来独立团的作战能力就不低,可见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更不一般。尤其是骑兵连,在平原上依靠其速度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

李云龙作战部署很简单,骑兵连突袭李家镇,一营二营左右迂回包抄。

李云龙和赵刚事先研究过钱伯钧这个营的实力,怎奈李云龙本身就带有主角光环,承认楚云飞是条汉子,但是这个营他可不放眼里。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因为我知道我行,你不行”,这也是李云龙的决心和自信,一支部队看到自己的指挥官都如此,所以他们根本更没有必要去害怕。

再来看看钱伯钧部,上文提到本身基层官兵就反对投敌,然后听说八路军来了必定士气全无,作鸟兽散。

所以综合而论,李云龙能顺利拿下钱伯钧部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下层官兵被迫投敌而导致的战斗力低下,其次才是李云龙部的迅速突袭和战术运用。这里再从客观方面定位358团的真正作战实力,抗战胜利后有一小插曲,楚云飞和李云龙一部不小心发生摩擦,均伤亡惨重。

后来在徐蚌战场上他们刀兵相见也仍然体现出各自损失惨重,因此从这两支部队的战斗力而论,他们是相差不多的!

可以这样认为李云龙部的战斗力主要来自于战斗意志,楚云飞部则来自于战斗素养和武器装备,当然这里边都充斥他们个人魅力。从良心讲这种剧就类似老版《三国演义》那种,虽然没有过于宏达的战争场面,但是真实、经典、耐看!我是军武奇兵,欢迎您的交流与观点,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