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炫耀独立团的规模时,为何丁伟非常不屑?

在八路军的晋西北“铁三角”当中,丁伟的参谋业务和战略眼光无疑是最优秀的,解放后他能成为某大军区参谋长绝非偶然,这个活李云龙就干不了,楚云飞一般般的图上作业让他看着都赞不绝口。正基于此,抗战胜利前丁伟对李云龙部队的扩充是有心理预期的,其一是事前有所征兆瞒不过他的眼睛,其二是只能算不那么惊讶,但谈不上“不屑”。

独立团发起“平安格勒战役”已经暴露了基本实力。

丁伟做出判断的最直接依据,其实是李云龙敢于指挥独立团发起进攻平安县城的战役,这绝非靠逞匹夫之勇就可以实施的。要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攻打日伪军重兵据守县城的战斗凤毛麟角,没有五比一以上的兵力优势和必要的重火力配备,这个仗是没法打的,它与李云龙个人多么牛逼没有关系,战场上实力才是硬道理。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中央军装备精良程度远超八路军,在对日军作战时,按陈诚的逻辑也必须集中五比一以上的兵力优势,即便完成了五倍集结还经常吃败仗。而火力贫弱的八路军虽然战斗意志超过国军,但在攻坚作战中保持这样的兵力优势是常识,何况还须分出少量部队去阻援,比如黄志勇的六连。

平安县城日军驻有一个满编中队(指挥官是个少佐),还有宪兵队和逃进去的山本特工队残部,合兵一起足有300之众。按照抗战期间日伪军的大致混编比例,还应该指挥“皇协军”一个大队(营),再加上什么警备队、侦辑队和伪警察之类,杂七杂八至少在500人以上,全城总兵力不低于800人枪。

因此,但凡李云龙有底气发起攻城作战并能最终全歼守敌取得胜利,所部独立团拥兵4000人是底线,按照李家坡战斗时期张大彪一营360人的编制标准,此时的独立团少说编有六到八个营,这还把各营兵力可能充实到500人以上的因素也考虑了进去,以丁伟那“好使的脑袋”,这个账几秒钟就能算出来,不似憨憨的孔捷,惊的目瞪口呆。

新一团在晋西北蛰伏期间也没闲着,必然壮大到相当规模。

丁伟本身就是个拉队伍的好手,奉命赴延安学习之前,他已经把冀中军区的一个团发展到3000余人,那个年代,这也足足等于两个团的兵力了。在八路军各部化整为零恢复元气的期间,新一团的兵力也一定有所增加,虽然剧中没有说明具体数字,以丁伟的精明能干,新一团有个大几千人一点都不奇怪。那么作为“今年发了财”的李云龙,只会比新一团人马更多,7000人的规模虽然有些雷人,丁伟还是承受得住的。

新一团在战役进行中,开展了顽强的阻击作战,将两个联队的日军援兵挡在外线,尽管丁伟发现伤亡过大后改用了灵活的战术,但新一团如果是刚刚经历大扫荡之后的实力,是无论如何挡不住鬼子的。经过一年多的休整补充,那已经是八路军第二次大发展期间,丁伟手里的兵也少不了,当然可以倒推李云龙的状态。

李云龙搜罗来的武器装备数量,完全可以佐证他的扩军速度。

八路军扩军的兵源是不成问题的,所欠缺的是武器装备方面的匮乏,所以丁伟手下的参谋给独立团开出的“劳务费”清单是:四挺九二重机,八挺歪把子轻机外加四门迫击炮,孔二楞子跟着起哄要求一样的数量,甭管李云龙到底给还是不给,充分说明丁伟对独立团在“平安格勒战役”中的缴获是有预估的。那么再深入想想就知道,李云龙用这批武器装备还可以扩充多少队伍。

我猜李云龙对两位老战友“打土豪”的要求不会答应,那是个只进不出的主儿,楚云飞358团一营被他宣布为叛军时,2000多人的武器全部拉回了独立团,一方面赖着不还,一方面又可以武装多少人马?额外缴获日伪近千人、晋绥军2000多人的武器装备,是丁伟和孔捷所不具备的条件,独立团部队规模肯定是新一团两倍甚至以上,丁伟心知肚明。

当然,丁伟只是在心里大致的估计,确实未料到李云龙的实力会膨胀到如此地步,因此当李云龙表示将用三个营把大孤镇的晋绥军“关禁闭”时,他仍然脱口而出:“那可是你的全部主力,一旦鬼子进犯根据地怎么办”?猜到和没猜到的所有东西,溢于言表。

至于对李大脑袋炫耀后的“不屑”剧中并未明显表达。要是我没记错,那种表情是在李云龙依靠人多势众打算“统一指挥”晋西北三个团时,丁伟才一脸的鄙视。

《亮剑》中,李云龙炫耀独立团的规模时,为何丁伟非常不屑?

谢邀@悟空问答 。《亮剑》中,李云龙是主角没错,但是他不是“八路军”精神特点的全部。

晋西北铁三角代表了八路军的基层指战人员当中的三个典型。

其中丁伟是代表了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高层背景的,拥有一定的战略眼光的优秀将领;

李云龙则代表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精于战术级别的优秀将领;

孔捷则代表了更多的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普通将领,比起丁伟和李云龙这些有天赋的将领,孔捷更擅长于服从命令,按部就班,但是英勇无畏,敢于牺牲。

很显然善于打小算盘,不遵循条条框框的,不只是李云龙一个人。

至少丁伟在这方面并不比李云龙差,甚至强于李云龙。丁伟身上兼具了李云龙和孔捷的双重特点。当丁伟开始接手李云龙的新一团的时候,丁伟就跟李云龙做上了买卖。为了顺利接手新一团,丁伟”送给李云龙一个骑兵营”;而李云龙为了要回张大彪,花了两挺歪把子。这生意做的有买有卖,有讨价有还价。

但是这种买卖即便李云龙愿意,但如果是李云龙跟孔捷来做的话,孔捷是万万不可能也不敢。就连去万家镇“牵马”这趟生意,孔捷身为独立团团副,竟然生生地把生意给做折了,不但自己出了功,出了力,要自己用了自己的人,用了自己的枪,最后一分没赚着,通通给了李云龙。换到丁伟会有这么亏的生意吗?

丁伟还有一个比李云龙更加有优势的优点,那就是他的战略观(也就是整体大局观)更强。

丁伟原本是要到延安抗大去进修的,半路当中被副总指挥截下来,接手李云龙的新一团。这实际上是有个历史背景在的。因为无论是386旅还是新一团,都是有历史原型的。386旅在当时实际上是中央直属部队,而新一团的是由东进纵队第1、第3团合编而成的,融入386旅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所以386旅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李云龙这样战场抗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李云龙即便再厉害,但是战场抗命,这种风险是谁也不敢去冒的,毕竟386旅保卫的是中央军委的安全。

副总指挥调丁伟过来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副总指挥相信丁伟的能力是绝对可以与李云龙相媲美的,甚至优于李云龙的;再次丁伟是副总指挥最信任的人之一。

因为这个优势,所以丁伟比李云龙能够更先感知未来发展形势,而更加早做准备。

在反扫荡的过程中,部分八路军正规部队已经开始化整为零组织抗日军民,以敌后武工队的形式,不断拔除日伪军据点,破坏铁路,寻歼分散活动的日军。

李云龙应该是属于“部分”用户,但也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发展武装力量的绝佳时期。他只是根据自己以往的扩充自己所部实力的习惯,要求分散下去的各部,要实现更迭装备,加强士兵实战能力的目的来各自发展。

虽然没有总部指示,但是很显然丁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绝佳机会。

因为总部对这事其实心里原本也是没底的,所以是不会有明确指令的。既然没有明确指令,孔捷这个小媳妇是不敢瞎搞的。

但丁伟比李云龙更敢干,他早先一步,不单单发动抗日军民,甚至开始着手收编各种可以被收编的抗日武装,扩大自己的规模。

等到1943年,上面开始明确指示这么搞的时候,李云龙都快上万人了,孔捷才开始按部就班就收编各种武装,最后还因识人不明,还闹出个黑云寨事件。

但此刻而言,当李云龙听到自己的部队有近万人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哪里冒出这么多人?

这说明李云龙对这个结果事实上非常意外。按照他的想法,差不多能满员2000,所有武器都换了一遍,添了些重武器。他就非常满足了。结果是大大出乎他的预料。

而对此,作为386旅的主力团的新一团,早就盆满钵满了。丁伟对李云龙的这个牛皮根本不感兴趣,恨不得说一句,这都是我玩剩下的。

因为丁伟的部队发展得比李云龙早。所以他更清晰地看到了部队的快速扩张,导致了战斗力明显下降,兵员素质跟不上的问题。

在1941年,新1团(丁伟团)、补充团(李云龙团)、补充大队(孔捷团)分别改为第16、第17、第18团,都成为了正式主力团,并成立太岳军区。

但实际上到1943年3月以前,386旅在这个阶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裂变,386旅虽然建制还在,而且兼了太岳军区第二军区。但实际上,从原386旅裂变出来的队伍就格外之多了。

所以到了1943年3月,“精兵简政”开始,其中16团(按原型讲,应该是丁伟的新一团)调到了陕甘宁边区,第772团调归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这是在疯狂扩张之后,再一次整合,提高战斗力凝聚力的过程。

从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八路军部队里的很多关键问题的解决,都源自于基层遇到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汇总之后做出的决定。而不像国民党军队那样全是源自上层意志和教科书。所以这只不对才可以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所以李云龙在八路军中,只是战斗意志的一个升华出来的角色,并不代表八路军中最高水平,所以丁伟才有资格不屑。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亮剑》中,李云龙炫耀独立团的规模时,为何丁伟非常不屑?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为什么李云龙他要炫耀呢?而丁伟又是为什么要感到不屑?

在剧中李云龙这一人物角色性格鲜明,大智大勇,又有狡猾与狭隘。擅于用兵,赤胆忠心,嫉恶如仇,讲义气,决不吃哑巴亏。

而丁伟则具有全局观念,讲究战略格局,情绪稳定,沉着冷静,为人低调。

丁伟感到不屑的是李云龙爱显摆的坏习性。

其实丁伟的部队要发展得比李云龙的部队还早些。丁伟也并不是表现出不屑的表情,只是没有应和李云龙的炫耀罢了,因为丁伟了解这位老朋友的脾气,如果一味地配合李云龙,李云龙想必只会是更爱显摆了。所以也没有过多的展现出不屑。

在八路军中,李云龙就只是根据战斗意志升华出来的一个角色,在晋西北的铁三角当中,而这并不代表着八路军中最高水平,以致丁伟才有资格感到非常的不屑。因为他更清楚地知道部队的发展程度,显然知道战斗力在下降,兵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丁伟听到李云龙独立团的规模“汇报”总共有两次,第一次是1943年八路军刚刚从日军扫荡当中突围而出,一年之后就是在1944年的时候,当时的独立团又发生出了天翻地覆一般的变化,李云龙在经过了一次次胜利的战役之后,又成功的攻占了平安县城。

他很快就再一次扩充了兵马,他知道独立团现在已经变得如此厉害的时候,一向爱显摆的李云龙又再次的深深佩服起自己来,然后又跑到了丁伟面前,想要再次炫耀自己的成果、再次显摆。

因为他当时的部队已经是政治扩充到了八个营,这可以说是很不错的战绩了,可想不到的是,原以为这一次肯定会得到丁伟的赞扬的李云龙,却再一次吃瘪了。因为对于李云龙的臭屁和爱显摆,丁伟早就已经觉得不足为奇了。也还是表现得像之前一样,并没有感到很吃惊或是给出很高的评价。

只见当时的孔捷瞪着大眼睛,他表现得很惊讶,因为他实在不敢相信如今的李云龙已经把独立团发展到了这么大的规模。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亮剑》中,李云龙炫耀独立团的规模时,为何丁伟非常不屑?

楚云飞把自己的两个团派到了大孤镇,把李云龙的根据地一分为二。李云龙为了对付楚云飞邀请晋西北铁三角一起聚会喝个酒,顺便想办法对付楚云飞。

李云龙就告诉丁伟,他派出了三个营就驻扎在大孤镇,并且借军事演习的名义切断了外界与大孤镇的联系,实际上就是逼迫楚云飞撤兵。

丁伟不动声色的问:你派出去了三个营,那你现在有多少兵啊?李云龙骄傲的说:老子现在有八个人,还不包括团直属的骑兵连,炮兵连,侦查连。

倒是孔捷大吃一惊:我的个天哪,你一年扩充了三倍,真正成了财主。

这里其实谈不上丁伟不屑一顾,只是因为丁伟的部队发展的速度也不慢,不会比李云龙差多少。毕竟这是一个比李云龙还精明的主,除了胆大,还有一点有文化。

更重要的一点是新一团的底子比独立团好。新一团是李云龙带出来的,一开始部队的底子差。但李云龙用了一年的时间,把军队的装备换了一茬。

因为苍云岭突围战战场抗命,李云龙先是被调到被服厂当厂长,然后被调往独立团当团长。他从来就提倡亮剑精神和野狼精神,独立团的装备慢慢也起来了。

丁伟也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家伙,他从李云龙手中接过新一团。肯定也在加快速度扩军,加上自己的装备比较好,手里边也应该有几万人。

三个人中间军队发展最慢的应该就是新二团,这个团成立的比较晚,有之前独立团的副团长孔捷担任团长。

新二团起步晚,起点低。再加上孔捷虽然骁勇善战,但他在晋西北铁三角中间是最老实的一个人,在上级面前也是最听话的一个。

正因为如此,新二团发展的速度应该是比较慢的。当然虽然发展速度不如独立团,扩充四五个应该还是有的。

这才是导致丁伟和孔捷听到李云龙有八个营,两个人反应不一样的根本原因。当然那时的八路军部队编制是被压缩的,能够担任团长都是在红军时期久经考验的干部,水平都是相当高的。

其实共产党的军队扩充速度一直都比较快的,1937年红军被改编成八路军的时候,八路军的三个师只有4.5万人。其中李云龙所在的129师有1.5万人,386旅大概有几千人,下边分771团和772团。

到了1940年百团大战的时候,八路军已经扩军到40多万人,100多个团。虽然受到华北派遣军的扫荡,八路军伤亡惨重,但依然有大约20万人活了下来。

此后八路军化整为零,转入敌后作战。采取各种战术与日伪军作斗争,联合当地的人民群众创建根据地,军队扩充的势头进一步加强。

这时的386旅已经成了太岳军区的主力军,陈赓成了太原军区的司令员,以前他手下的那些团长这次手上都有了上万人,成了小司令。

这样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晋西北铁三角他们的军队扩张的速度还是比较慢的。和771团和772团相比,差的还有点距离。

《亮剑》中,李云龙炫耀独立团的规模时,为何丁伟非常不屑?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严格来讲的话,在整部剧当中,李云龙在丁伟面前炫耀自己的独立团规模的次数,仅仅只有两次。且这两次都是在李云龙取到了非常好的成绩之后才炫耀的。所以,对于李云龙的炫耀,按理说丁伟应该是非常高兴,并且对李云龙提出赞扬的,可是为什么他会非常的不屑呢?

在1943年的时候,八路军在日军的大规模扫荡之下,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本来这是一件很狼狈的事情,但是身为主角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却是打了一次次漂亮的战役,在日军的大扫荡当中突围而出。

并且还为此收获到了非常的战利品,虽然说军队的伤亡也很大,但是后来也又重新扩充了原来的好几倍。眼看着自己的军队又焕然一新了,李云龙立马跑到丁伟的面前开始装逼炫耀了,你看,别的八路军都打的这么狼狈,就老子不仅没有什么损失,还越打越强大了。

其实,当时的丁伟并没有非常的不屑,也没有露出非常不屑的那种表情,只是没有配合李云龙的显摆、大肆赞扬而已。因为他非常的讨厌李云龙那一副臭屁又爱显摆的性格,生怕自己一旦是配合了他,他就一下子找不着北了,还真的当自己天下无敌,所以才会对这件事没有做出太多的表示。

后来,到了1944年的时候,虽然仅仅只是过去了一年。但是此时的独立团又发生出了天翻地覆一般的变化,当时我们的主角李云龙在经过了一次次让人看了就热血沸腾的战役之后,又成功的攻占了平安县城。

在这一段时间里面,李云龙所得到的资源是不可想象的,他很快又扩充兵马,在看到自己的独立团现在已经变得如此优秀了之后,一向爱显摆的李云龙又再次的深深佩服起自己来,然后又跑到了丁伟面前,想要再次炫耀自己的成果、再次显摆。

这一次的汇报战功,事实上也是李云龙,孔捷还有丁伟这三个人为数不多的一次见面了。

在见面的时候,李云龙那叫一个会显摆,可以说把一切能显摆的技巧都用上了一遍,并且他也有能够装逼的资本,因为他当时的部队已经是政治扩充到了八个营,要是把所有的军队都加起来的话,其数量已经是无限接近于一个师了。

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战绩了,可想不到的是,原以为这一次肯定会得到丁伟的赞扬的李云龙,却再一次吃瘪了。因为对于李云龙的臭屁和爱显摆,丁伟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也还是按照以往的套路来应付,并没有对此做出太高的评价。

而且当时在李云龙报出了自己整整八个营的军队数量的时候,丁伟的表情也没有表现的太过于惊讶,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关注着李云龙,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已经猜到了独立团会走到现在这一步,所以,丁伟这时候除了会佩服自己眼光确实不错,然后有点小小的自恋以外,倒不会有别的心理表现。

不得不说,李云龙的显摆再一次失败,在他的心里还是有点小小的失落感的,但丁伟也不是完全没有配合李云龙,其实在当时他们二人的一段对话当中,我们就可以完全看得出了。

当时的丁伟在早就猜到了李云龙独立团规模的情况下,还故意说了这么一句话:”你把整整三个营的兵力都调往大孤镇?这怎么行?怎么说这也是你的全部兵力了啊,要是你真这么做的话,那岂不是把你的根据地给白白送给小鬼子了?“

听到这句话之后的李云龙,立马眼神就变得兴奋起来了,毕竟他早就想表达一番了,只不过没有好的开头方式,他要利用一种即能显摆炫耀自己,又不容易被人发现的方法接道:”怕什么?我现在已经足足有了八个营的兵力,就算是楚云飞来了也打不过我。“

在说完这句话之后,李云龙便开始注意在场的丁伟和孔捷的表情了,只见当时的孔捷把眼睛给瞪得老大,他表现出非常惊讶的样子,他实在不敢相信如今的李云龙已经把独立团发展到了这么大的规模。对于孔捷的难以置信和惊讶,李云龙也是尽收眼底,就当他因为自己炫耀成功时,却又发现了丁伟还在那里面无表情的坐着,立马就吃瘪了。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亮剑》中,李云龙炫耀独立团的规模时,为何丁伟非常不屑?

在剧中,晋西北铁三角聚在一起时,李云龙向孔捷和丁伟炫耀,自己独立团的编制已经达到了8个营时,两人为何有不同的表现?

在说这个过程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三人的性格特点,这有助于大家对本题的理解。

李云龙善于用兵,打仗鬼点子多。在他的身上有如下标签:血性、勇敢、智慧、有情有义,暴躁,狡猾,爱占小便宜。

丁伟有大局观,深谋远虑。在他的身上有如下标签:坚定,沉着,冷静,机智,不情绪化,有战略格局意识。

孔捷中规中矩,服从命令。在他的身上有如下标签:重情义,实诚,有意志力,有执行力,原则性强。

通过他们的性格特征,就会发现在李云龙爱吹牛炫耀时,丁伟则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他早对事情都有预测。所以不能说是不屑,只是他比较淡定而已。孔捷则不会想的长远,所以他会表现出惊讶。

李云龙其实没想着把部队扩展到什么程度。他只是本能的想把家底攒厚实些,不只他会打这些算盘,丁伟做买卖比他更要强。

在丁伟接手新一团时,就送给老李一份大礼,一个骑兵团。而老李要回张大彪时,给了丁伟四挺歪把子,这买卖做的没话说吧?

可是孔捷到万家镇去“牵”回那批马时,却从老李那没捞着一点儿好处。这就是他与丁伟的差距。

后来老李攻打平安县城时,他俩配合打的阻击,事后肯定要要一些好处。一共开出了八庭九二式重机枪、八门迫击炮的重火力报销单,在抗战时期这是日军一个标准大队的重火力配置,李云龙居然照单全收。

从他这个大方的举动,丁伟也看出来他这次是发了大财了。能给他们这些重火力配备,那老李给自己留下的肯定不会少,丁伟以此也能判断出老李的家底已经充实起来了。

而到抗战后期。丁伟早都料到仗打到这个份上,日本也离滚蛋就快了。接下来的形势以他的战略眼光能看不出来吗?他能不懂扩充编制的重要意义吗?所以他早都行动起来了。

虽然他知道李云龙的队伍壮大的很快。但是自己的队伍已经不比李云龙的差,所以当老李说出他的团已经足足有8个营时,只是把孔捷吓了一大跳。

对于丁伟来说,这早都是意料中的事。所以他的表现就很淡定了。

丁伟并非池中物。只是剧中为了凸显李云龙这个主角,而把他的光环暗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