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历史上有哪些名将?
西安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爱国将领,今天主要介绍几位开国将领。
孔从洲:开国中将孔从洲(1906——1991),陕西省西安市人。1924年进入杨虎城部队,从排长陆续升至团长,193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警备第2旅旅长,在西安事变中为捉蒋起到重要作用。抗战时期,任国民党第38军55师师长、副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15日,率部起义,曾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等职,参加过解放陕县、陕南和渡江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学院院长,炮兵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赵启民:开国中将赵启民(1910——1997),西安市蓝田县人,1927年后,考入西安的中山学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26军随营学校排长,红15军团第78师参谋主任,独立第2团团长,独立师第3团团长等职,参加过劳山、直罗镇等战役。
抗战时期,曾任新四军第5支队参谋长兼第10团政委,新四军第2师第5旅政委,淮南军区副政委兼第5旅政委等职。在过半塔集战斗中,指挥2000余兵力阻击万余顽军进攻,坚守阵地7昼夜,为此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政委,山东野战军第7师政委,第三野战军第34军政委。参加过苏中、鲁南、孟良崮、淮海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区海军政委,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兼政委,海军副司令员,国防科委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松平:开国少将张松平(1907—1966)),陕西省西安人。原在国民党第26路军,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曾任红15军军医处司务长、129师供给部军实科科长、冀南军区供给部部长、冀南军区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副部长,总后勤部油料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西安还有哪些将领,不吝赐教。
陕西西安历史上有哪些名将?
盘点西安的近代名将,你知道几个?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到近代西安以关中冷娃为特色的硬汉走上战场,成长出很多优秀将领。今天我给你盘点一下西安的近代名将。
1,关麟征。
关麟征是西安鄠县人,黄埔一期的老大哥,在52军徐庭瑶的栽培下,他指挥的25师在长城抗战中作战勇猛,获得了“千里驹师”的美誉。当时人们夸赞他的部队机动能力可以与红军相媲美。关麟征后来任52军军长,手下杜聿明、郑洞国,刘玉章、覃异之、张耀明等名将,其中只有郑洞国是湖南人,其他清一色的陕西人。关麟征打造的52军,说白了就是陕西籍贯黄埔人的大本营。
2,张凤翙。
张凤翙,这个字读作“会”,是陕西辛亥革命的领导人,祖籍河南泌阳,生于西安。1911年10月22日张凤翙响应武昌起义,发动西安起义成功,被推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后担任了陕西都督,逐渐在被北洋陆建章部驱逐架空。抗日战争时,张凤翙不接受日军拉拢,在大后方组织捐款捐物。
张凤翙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参与创办西北大学,目前西北大学还有张凤翙的塑像。
3,孙蔚如。
孙蔚如是西安市灞桥镇豁口村人,原属于杨虎城的西北军所部。孙蔚如作为杨虎城的重要亲信,曾参与了囚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迫出洋,孙蔚如基本接管了陕西省和38军,后来38军升格为军团,孙蔚如担任军团长。在中条山,孙蔚如所部打退了日军的11次扫荡,被卫立煌称为“中条山的铁柱子”。不过,抗战后期,蒋介石为了瓦解西北军,把孙蔚如派到第六战区当司令,实权却掌握在陈诚的心腹郭忏手中。
4,孔从洲。
孔从洲是西安市灞桥镇上桥梓口村人,西安事变时,他担任第17路军警备第2旅旅长,西安事变后,他担任38军副军长兼55师师长。在永济战役中,孔从洲以400多人的代价,歼日军1000余人,立功很大。1946年5月孔从洲带领55师发动巩县起义,遭遇失败后只身回到解放区,后来成为共和国开国中将。
5,赵启民。
赵启民出生于西安市蓝田县孟村乡申家坡村,在土地革命时期,赵启民参加了红军,参加了共产党,赵启民后来随刘志丹建设了陕北根据地,红26军和红25军会师成立红15军团后,他担任红15军团第78师参谋主任。赵启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担任了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第5旅政治委员、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政委、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4军政治委员。
6,张灵甫。
张灵甫是西安市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张灵甫在胡宗南所部第一军逐渐升为团长,但是因为杀害自己妻子被判刑。抗战初期,张灵甫加入俞济时和王耀武领导的74军,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雪峰山会战等,逐渐成为74军军长。解放战争中,张灵甫率领的整编74师3.3万人在孟良崮被解放军全歼,张灵甫本人也被击毙。
7,赵寿山。
赵寿山生于西安市鄠邑区渭丰镇定舟村,1948年1月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在土地革命时期,赵寿山与红四方面军多次交战,后来打成互不侵犯协议。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出洋,赵寿山在孙蔚如38军任十七师师长,曾在山西娘子关一带阻击日军,伤亡很大。1938年夏,赵寿山升任三十八军军长,驻守中条山,在中条山坚守了两年半。38军被调走后中条山就失陷了。38军大部被蒋介石分化瓦解的情形下,赵寿山对蒋介石深表失望,毅然加入共产党。1948年1月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解放后,赵寿山先后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因为转入民政工作,没有授予军衔。
陕西西安历史上有哪些名将?
1947年8月,陈赓将军率领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和第9纵队、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组成的“陈谢兵团”强渡黄河,拉开了豫西地区战略反攻的序幕,80000大军纵横捭阖,迫使西北胡宗南、中原刘峙等敌不得不抽兵应对,既减轻了陕北的压力,也有力支援了中野刘邓大军和华野陈粟大军的作战。
(陕军时期孔从洲)
这个“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就是起义的国民党第38军,是杨虎城陕军第十七路军唯一的血脉,起义之前的军长是黄埔一期陕西籍将领张耀明,副军长是杨虎城的旧部孔从洲(周)。张耀明是关麟征的铁杆兄弟,中央军52军系统嫡系,蒋介石将这支部队的原军事主官孙蔚如将军明升暗降,然后试图以张耀明来控制和改造这支杂牌军,未曾料到反而加速了孔从洲率部起义的进程。
孔从洲,籍贯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1924年,只有17岁的孔从洲因生活所迫,考取了陕西靖国军杨虎城部的军官教导队,毕业后从排长干起,因功累升,到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已任杨虎城第十七路军警备第2旅少将旅长,同时兼任西安城防司令,与赵寿山、孙蔚如共同是支持杨虎城将军的心腹手下。
(孙蔚如)
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东北军负责捉蒋,杨虎城西北军分工消灭西安城内的中央军势力,孔从洲亲自在钟楼上指挥,以便衣队秘密摸哨、主力随后跟进的战术,迅速解决了宪兵二团、公安纵队、保安队、各路特务的办事处等等机构,仅用三个小时便解决战斗,将南京政府的军事单位7000余人全部缴械,击毙反抗者200余人,缴长枪4000余支、短枪1500支。
在突袭蒋介石随行军政大员所住宿的西京招待所时,杨虎城的特务营差点把陈继承当作陈诚给毙了,国民党大佬、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邵元冲跳窗逃跑时被打死,军统身份的西安公安局长马志超率手下警察抵抗,被孔从洲的部队打垮,马志超化妆潜逃。以这份战功,实事求是的说,如果孔从洲在解放战争中没有起义的话,结局不会太好,蒋介石和军统不会放过他。
(起义后的孔从洲)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被迫出国,所部第十七路军被改编为第4集团军,以孙蔚如为总司令开赴抗日前线,孔从洲担任该部第46旅旅长,第4集团军在中条山血搏日军达三年之久,被誉为“中条山铁柱子”,期间孔从洲升任第55师师长。而一旦第4集团军被调离,1941年,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时,两个集团军的守备部队被打得稀里哗啦,陕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45年初,蒋介石以明升暗降的手法,调孙蔚如出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实权在土木系的参谋长郭忏手里),而以黄埔嫡系张耀明接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在抗日的战场上,陕军仍然不改本色,豫湘桂大溃败后,在豫西反击战中孔从洲率部顽强作战,终于将日军阻止在潼关以外,有力拱卫了西安的稳定,可谓造福桑梓。
日本投降后,孔从洲率第55师开进河南郑州并兼“郑洛警备司令”,负责对日受降和解除武装事宜,旋升任第38军副军长仍兼师长。蒋介石对杨虎城的部队始终是不放心的,不断对其进行分化瓦解,将第38军的两个师分拆驻于河南两地,便于中央军进行监视和随时解决,不久拟调该军的大部原陕军高级军官去陆军大学“深造”,孔从洲名字也在其列,其实就是准备解除他们的兵权,然后将第38军吞并。
忍无可忍之下,1946年5月15日,孔从洲率第55师在河南巩县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同年7月17日,第38军另外一个师第17师,在师长张俊振的率领下也举行反蒋起义,两支部队北渡黄河进入晋南解放区,改编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孔从洲担任军长。第38军编入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后,打垮了黄埔一期的李铁军兵团,1948年,孔从洲出任人民解放军豫西军区副司令员。
1949年担任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参加渡江战役,后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军械部长、炮兵工程学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4年起担任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91年因病逝世。
(开国中将孔从洲)
陕西西安历史上有哪些名将?
我看到有不少人在说到西安名将的时候,连带着把杜聿明、胡琏、杨虎城等近代史中的著名将领也介绍了进去,虽然这三个人都称得上是真正当之无愧的历史名将,但遗憾的是,他们都不是西安人。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杜聿明,杜聿明的故乡是陕西米脂县,米脂县现如今归属于陕西榆林市管辖,跟西安并没有什么关系。
胡琏的故乡是陕西华州,也就是现如今陕西渭南市的华州区。
而西安事变虽然是由杨虎城主导爆发的、二虎守长安的事情也发生过在杨虎城的手中,但杨虎城确实不是西安人,杨虎城的故乡是陕西蒲城,归属于陕西渭南市管辖。
在讲完这几个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西安名将的将领后,我们再往下介绍一下真正属于西安的历史名领。
张灵甫张灵甫是陕西长安县人,也就是现如今的西安长安区,是确切无疑的西安人。
不过在说到张灵甫的时候,想必很多人是不服气的,觉得张灵甫在抗战中的资历没有资格被称之为名将,这种想法也确实没错,但我觉得也不影响张灵甫后来成为“名将”。
张灵甫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生,在他从学校毕业出来后,他来到了胡宗南的部下,在1933年,就当上了胡宗南部下的团长。
不过在1936年,一件事情的发生却差点终结了他的军事生涯。
在这一年回乡的时候,张灵甫用枪杀死了他的妻子,最终在他妻子的兄长上告过后,他被关到了南京的监狱中,被判了10年的监刑。
但是他的运气非常好,在他被关的第二年,全面抗战就爆发了,正是在这个民族危急的关头,张灵甫被释放了出来,成为了王耀武手下的一名团长,和王耀武、和74军一同投入到了抗战中。
抗战刚开始爆发的时候,张灵甫确实只是一个团长,不过这并不奇怪,因为很多黄埔军校的学生在抗战刚开始爆发的时候,也大多数在中上层这个位置徘徊。
一直到抗战的结束,张灵甫才当上了74军的副军长。
从严格的角度上来说,张灵甫当时的职位以及所拥有的名气确实称不上是名将。
但是在抗战结束后,随着张灵甫成为了74军的军长(后来整编为74师)、随着张灵甫成为了蒋介石手下这五大王牌战力之一的主将,以他当时的影响力及职务,他是有资格被称之为名将的。
如果仍然有人觉得那个时期的张灵甫不能被称之为名将的话,那么我觉得现如今在经过各种影视剧渲染从而名气大增的张灵甫,是绝对有资格被称之为名将的。
因为在名将的解释含义中,除了军事才华极为出众的将领之外,名气庞大的将领也是可以被称之为名将的,这点张灵甫还是比较符合的。
关麟征关麟征是陕西鄠县人,也就是现如今的陕西西安鄠邑区人。
关麟征和张灵甫一样,同是黄埔军校出身,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是张灵甫的学长,杜聿明、胡宗南等人的同学。
在早期的时候,胡宗南是所有黄埔学生中最受蒋介石宠信、发展得最为顺利的人物。
而关麟征则是黄埔学生中紧次于胡宗南的重量级人物,是继胡宗南之后第二个当上集团军总司令的黄埔学生。
只不过他后来因为和陈诚的关系不好,渐渐退出了国民政府军队的权力中心、开始负责起了一些幕后工作,同时他也是继蒋介石之后黄埔军校的第二任校长。
张耀明张耀明是陕西临潼县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临潼区人。
他和关麟征一样都是黄埔第一期毕业的学生,是关麟征阵营中发展出来的将领。
在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他曾担任过第38军军长、国民政府南京卫戍总司令等职务,同时也是在蒋介石和关麟征之后的黄埔军校第三任校长。
所以说这就是陕西西安历史中的一些名将,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三位名将之外,孔从洲、孙蔚如、赵启民等将军也均是西安出身的名将,只是因为篇幅有限,我们就暂且先了解到这里。陕西西安历史上有哪些名将?
西安事变后,陕西籍将领杨虎城一手拉起的第十七路军被撤销了番号,原所属部队之第七军和第四十九旅先后脱离了十七路军建制投靠了蒋。在老上级进退两难之际,刚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陕西省主席的西安冷娃孙蔚如,奉命杨虎城之命保住第十七路军血脉,将剩余的部队缩编为了38军建制,大部分都是由陕西子弟组建而成,由孙蔚如兼任军长,仍聚集了一些陕西籍将领,包括来自西安的第17师师长赵寿山、警备旅第二旅旅长孔从洲及529旅旅长许权中。
西安冷娃孙蔚如将军
抗战爆发后,孙蔚如率领38军主力赵寿山的第17师、李振西的第177师及许权中的529旅等部开往华北抗日前线,其中许权中(后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529旅在忻口战役中正面阵地坚持了十五天,损失惨重;赵寿山率领17师在娘子关血战日军九个昼夜,李振西(甘肃人)亲自率部冲入阵地以日军肉搏。孙蔚如率领的第38军首战便打出了三秦子弟的威风,受到了第二战区副总司令卫立煌的嘉奖。
许权中
1938年6月,蒋介石把孙蔚如调到了位于山西南部的中条山,可谓别有用心,中条山是黄河的一道天然防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对我们来说可谓进可攻、退可守,对日军就来说是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因此视为了心腹之患,双方终免不了一场恶战。蒋介石此举不仅借故可免去了孙蔚如陕西省主席一职,也将杨虎城留下的唯一血脉驱出故土,借助他人手段消耗蒋眼中所谓的杂牌军,是蒋委员长一贯采用的手段。
同时将第38军被改编成了第31军团,孙蔚如任军团长,下辖赵寿山的第38军和李兴中(天津人)第96军及教导团等部,是一支由三万余人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由朝邑东渡黄河开往晋南中条山抗日前线。令孙蔚如没想到的是,他率领的第31军团从此便和日军展开了长达两年多的拉锯战,虽然多次粉碎了日军组织的进攻,但第31军团部损失惨重,约有两万人三秦子弟长眠在了中条山脚下及黄河岸边。
孔从洲
徐州会战结束后,日军西路军兵锋直指黄河风陵渡,直逼西安城。风陵渡位于中条山西端,东转角连接着华北、西北及华中三地之要津,而风陵渡的门户蒲州城地处于开阔地带,很适合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展开作战。趁第31军团立足未稳时,日军第20师团便向蒲州直补,孙蔚如率部拼死抵抗,由于装备落后,日军很快就占领了风陵渡,但是日军担心中条山防线的国军会切段其后路,因此不敢擅自东渡黄河。
1939年初,第31军团被改编成第四集团军,孙蔚如任集团军司令,由于风陵渡之战部队消耗太大,要守住中条山必须补充部队和提高战斗力,因此,孙蔚如接受了38军军长赵寿山的大胆建议,邀请八路军协助作战并帮助整训部队和培养干部。于6月初,日军集结了三万余人在战机和坦克的火力支援下对中条山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一场血战在所难免了。经过了近半个月的血战,第四集团军以伤亡七千余人的代价击退了日军。
赵寿山
从1938年至1940年5月,孙蔚如指挥的第四集团军和日军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拉锯战,经过了无数次的大小战斗,最终以血肉之躯挡住了日军的西进,第四集团军也牺牲了近两万余人,而补充新兵的次数高达十几次。中条山也被日军称为了华北战场上的“盲肠”,孙蔚如所率领的三秦子弟无异于中条山的“铁柱子”,1940年10月后,孙蔚如第四集团军被调到了河南战场,半年之后,中条山失守。
陕西西安历史上有哪些名将?
“你......”蒋介石被气得差点骂了脏话,但最后“娘希匹”三个字蒋介石还是没有脱口而出。没说出来并不是蒋介石良心发现,而是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是领袖,是校长,说出这样的话有点失当。不难看出当时蒋介石的怒火已经到达了何种程度,最后老蒋一句话没说走了。
究竟是什么事让蒋介石发这么大的火?这就要说道今天的主角关麟征了,在国军的队伍中,关麟征算是比较刚正不阿的,对自己见不惯的事情就会直言不讳,陈诚和蒋介石都没少被他怼过,上面那一段就是关麟征最后一次怼蒋介石。自此以后,关麟征算是彻底被蒋介石抛弃了。而关麟征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
关麟征
黄维风波1940年10月,关麟征奉命率52军、54军驻守云南文山,防备日军从中越边境进犯威胁大后方昆明。别看当时的云南远离中原主要战场,但这里的热闹一点不比中原少。
当时还只是54军军长的黄维被手下军官举报贪墨军饷,其实这种现象在当时国军中并不算少见,但在当时抗战的大环境下,还是比较严重的,为此何应钦就派人去查这件事。黄维这个人吧,虽然在指挥上能力并不怎么样,比较死板,但也算是国军中一个比较正直的人了。正是因为他的死板,在面对调查时拒不认错,何应钦最后只有以“破坏军需,独立公积金不报不缴”的罪名报给了蒋介石,黄维也因此丢了54军军长的职务。
此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黄维当时挪用军饷其实是为了救济困难官兵,并没有中饱私囊,这也是他为什么拒不认错的原因。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手法不太合适,所以被有心人抓住了机会。既然黄维被撤职了,那么54军军长的位置也就空缺了出来,需要有人补上。
固执的黄维
傅正模的手段这事自然也就落到了关麟征这个主帅的身上。但关麟征的上面还有陈诚,这事他只能是提议,最终还要陈诚拍板,而当时关麟征举荐了自己的副司令,也是52军军长的张耀明接黄维的班,陈诚也同意了。但有一个人就不乐意了,那就是54军副军长傅正模。
傅正模
傅正模之后就一直跟张耀明不对付,处处搞针对,拆张耀明的台。1943年的一天,54军下辖50师师长郑挺峰和手下几个团长彻底闹翻了,郑挺峰就跑到了关麟征那里告状。关麟征为了大局着想就将郑挺峰和52军25师师长的位置对调,但郑挺峰这个家伙认为25师是关麟征的嫡系,自己根本就指挥不动,过去就相当于没了权利,因此迟迟拖延不述职。
这就被傅正模抓到了机会,开始在54军中煽风点火,造谣称关麟征要吞掉54军,并把状告到了陈诚那里。陈诚这人本来就和关麟征有嫌隙,同时他也怕关麟征做大后难以控制,最后就把这事捅到了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得知后打电话把关麟征骂了个狗血淋头,让他不要把54军搞得人心惶惶。
好在这些事情并不是空口白话,是有实实在在证据的,最后关麟征将这些证据都罗列了出来才将这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平息了下去。
陈诚
然而这次的事情过去还没多久,傅正模又开始作妖了。一天,蒋介石打电话给关麟征询问张耀明的身体状况。关麟征也很纳闷啊,这蒋介石是要演哪一出?张耀明的身体没啥问题啊,于是如实给蒋介石说明了情况。
事后关麟征才知道,原来是傅正模私刻了关麟征的印章,给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称张耀明的身体因为积劳成疾,已经不能胜任54军军长一职,恳请辞去军长职务,以便修养。
这次傅正模算是真正触碰到了关麟征的底线,关麟征直呼傅正模是无耻小人,气得差点把办公桌都掀翻了,于是就有了后面关麟征怒怼陈诚的事情。
关麟征和蒋介石
怒怼陈诚刚正不阿的关麟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当即就给陈诚发去了电报,称如果不严办傅正模,他这个集团军司令也不干了。可见关麟征有多刚,竟然拿出自己的仕途来逼陈诚。而陈诚接到电报后也没有回复关麟征,更是刺激到了关麟征,导致关麟征的怒火不断堆积,直到陈诚飞抵昆明召开会议时彻底爆发了。
陈诚
会议刚开始,关麟征就脸色很不好看的问陈诚:“陈次长,傅正模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处理?”
陈诚很淡定地说道:“既然一山不容二虎,那你就让张耀明兄回52军吧!”
关麟征一听,冷哼道:“当初张耀明出任54军军长的事是经过你同意的,现在又这么说,是要朝令夕改咯?”
陈诚听后也是一阵脸红,求助地望向了宋希濂、杜聿明等人。但可惜宋、杜几人把头转向一边并不理会陈诚。陈诚最后自知理亏,不得不摆起官威来,想要压制住关麟征,恶狠狠地说道:“我才是远征军司令长官,你不要争!”
关麟征直接拍案而起说道:“我争得是礼义廉耻,你若不严惩傅正模,就把我的职撤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关麟征也不遮遮掩掩了,关麟征本来就对陈诚这个没有啥功绩就爬到现在的位置颇有微词,开始和陈诚摆起了曾经的战功。
一个是南征北战,战功赫赫的将军,一个是没啥战功却连连升官的司令长官,一顿怒怼将陈诚说得哑口无言,关键是旁边还有宋希濂和杜聿明等人,现场很是尴尬。陈诚见状被气得浑身发抖,只会说“你......你......”
远征军高级将领合照
最后关麟征拿起自己的军帽说了句:“无耻”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在关麟征那里丢了面子,这口气陈诚自然是要挣回来的,但他也不是一般人,深知直接找蒋介石告状效果肯定不好,于是陈诚就让老蒋把自己远征军司令长官的职给撤了。
别说,蒋介石就是吃陈诚这招以退为进,虽然最终傅正模被撤职,但54军也被调拨给了宋希濂,而张耀明则被弄到了让蒋介石颇为头疼的杨虎城那里。看似是各打了50大板,实际上最大的受益者还是陈诚,毕竟54军军长的位置又回到了他的心腹方天手中。
陈诚
怒怼蒋介石陈诚风波过后,关麟征在国军中越来越被动,先是左膀右臂张耀明被调离,后来更是被编到了卢汉手底下成为卢汉的副职。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被编到了当时无论是战功还是名气都远不如自己的卢汉手底下,虽然美其名曰是监视和威慑龙云,职责重大,但谁都看得出来是在针对关麟征,一时间搞得关麟征情何以堪。
本来关麟征是不想述职的,但他考虑到抗战事关重大,不能因为个人荣辱就闹情绪,最终还是就任了,但心里多少还是有点芥蒂的。
卢汉
抗战胜利后,本来去东北的是关麟征,结果陈诚有跑出来了,关麟征最后被迫留在了云南替杜聿明擦屁股,而杜聿明则因祸得福去东北高就了。
这事还要从龙云说起,龙云主政云南期间深得民心,杜聿明在昆明发动“五华山事件”后,屁股没擦干净,引起了云南人民的强烈不满,当时可把杜聿明急得上蹿下跳。殊不知刚好龙云临上飞机前紧紧握住关麟征的手说只有他出任云南警备司令才能安抚人心。陈诚就抓住了这点,跑到蒋介石那里将这事给说了,于是就变成了关麟征留在了云南。本来就满腔怨言的关麟征更是怨气冲天了。
杜聿明
积累了那么久的怨气始终是要爆发的,只不过差了个导火索罢了。孟良崮战役后,作为王牌的整编第74师被全歼,作为兵团司令的汤恩伯自然是没脸继续在这个位置上继续做下去了,于是称病请辞。
最后又是陈诚“慧眼识珠”,向蒋介石举荐关麟征去接班。这摆明了就是让关麟征去背锅,就连汤恩伯都看不下去了,劝关麟征不要去。陈诚见关麟征一点要去的意思都没有,最后只得搬出了蒋介石。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蒋介石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关麟征的官邸,激动地握住了关麟征的手说道:“现在前线官兵士气低落,只有你去才能鼓舞前线的士气。”
汤恩伯
关麟征表情毫无变化,但心里却想着早干嘛去了,现在想起我了?关麟征一直以来积压的怨气在这一刻爆发了出来。于是不悲不堪地说道:“校长,如果你派我去徐州,把那里党、政、军全权交予我负责,我必定不负重托。如果只是接替汤恩伯的话,那这样的人国军中有很多,用不着派我去!”
关麟征这波正面硬刚,把蒋介石说得面色铁青,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蒋介石
结语由于关麟征的性格刚正,又屡屡得罪陈诚,在国军中一直以来都混得不温不火,绝对算得上是明珠暗投了,也可以看得出来在国军中有多难混。一代抗日名将不能在家乡西安安享晚年,只能身居香港,让人颇为唏嘘。1980年7月30日,关麟征在香港病逝,享年75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