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是谁?有何历史依据?

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原因是双方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在战争中固然重要,但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非常多,比如将帅的能力、某些偶然因素等。有时候,将帅的能力或者临场应变能力,也会决定战争的胜负。

中国历史上实力碾压的战争非常多,但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也不少。比如,第一次河西之战、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井陉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萨尔浒之战等。诸多经典以少胜多的战例,也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军事将帅。吴起、项羽、周瑜、谢安等也都因为以少胜多而闻名于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之人是谁呢?以5万魏武卒击败50万秦军的吴起吗?在巨鹿以七八万楚军击败四五十万秦军,在彭城以3万大军击败刘邦56万大军的项羽吗?在井陉以3万新兵,击败赵国20万大军韩信吗?在昆阳以一两万大军,击败王莽40多万大军的刘秀吗?在淝水以七八万军队,击败前秦87万大军的谢安吗?都不是!

项羽固然多次以少胜多,但是最终还是失败,在垓下并没有再一次以少胜多。韩信在井陉也以少胜多,但是韩信拿得出手的以少胜多并不多。刘秀最值得称赞的以少胜多,除了昆阳之战,可能我们也记不得太多。曹操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就是官渡之战。周瑜最经典的战例,也就是赤壁之战。这些历史名人,他们固然能够以少胜多,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军事人才。但是我觉得,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之人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伟大的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毛主席就算不以政治家、革命家闻名,也可以依靠诗歌、文章、书法,在历史上占据重要一席,更何况毛主席还是非常伟大的军事家。世界上最著名的100位军事家,毛主席也赫然在列。我认为毛主席是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毛主席领导革命的历程,实际上也是毛主席展现军事才华的历程,也是毛主席以少胜多的历程。一名军事将领能够有一到两次以少胜多就是非常不错了,毛主席一生中创造了无数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毛主席率领军队到达井冈山之时,只有几百人。毛主席依靠这几百人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次又一次打败了国民军反动派军队的围攻,几乎每一次都是以少胜多。毛主席不仅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且与朱老总成功会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前三次反围剿的指挥者为毛主席。第一次反围剿时,毛主席以4万军队轻松击败了国民党10万大军。第二次反围剿时,毛主席以3万大军轻松击败了国民党20万军队。第三次反围剿之时,毛主席仅用3万军队,便击败了国民党30万大军。前三次反围剿之时,毛主席干脆利落地击败了数倍于己,甚至十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

红军长征初期,李德、博古率领红军突破国民党封锁线后,8万红军减员到3万多人。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多次击败国民党军队,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甩在身后,赢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总兵力不过五六万人,日本则有百万大军。毛主席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战斗,实际上毛主席是敌后抗日武装的最高总指挥。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八路军在敌后多次击败了占据绝对优势的日伪军,取得了一个个经典的胜利。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更是将主要兵力用于对付敌后抗日力量。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总兵力上要远远少于日伪军,但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击败了日伪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总兵力达到了百万之众。

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只有127万人,国民党军队却有430万。装备上,解放军只有“小米加步枪”,国民党则接收了日军和美军的装备。毛主席是整个解放战争实际上的最高统帅,初期确定了以运动战为主、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的方针。毛主席则和周总理等人转战陕北,依靠有限的兵力多次击败了陕北的国民党军队。经过8个多月的作战,解放军歼敌70多万,挫败了国民党的全民进攻。

1947年3月之后,毛主席又领导解放军以少胜多,打破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并逐步转为反攻。毛主席又适时地发起战略决战,直到三大战役时,解放军的总兵力才超过国民党军队。淮海战役时,解放军以60万大军以少胜多,击败了80万国民党军队。

毛主席亲自指挥的战役多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多数战役都是以少胜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直接参与作战的战役相对较少,但是毛主席是总指挥。毛主席的总揽和谋划,使得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毛主席非常善于用兵,非常善于在总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抓住局部优势,然后集中相对优势打击敌人,最终以少胜多战胜敌人。在毛主席领导下,人民军队由弱变强,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所以,我觉得毛主席是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之人。

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是谁?有何历史依据?

前言:中国历史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军事统帅除了毛泽东主席,还有一个军事家值得一提,他就是徐向前元帅。

首先来说,我军取得胜利,本身就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过程,从一开始,蒋介石无论兵力、武器装备都比我军要多、要强。

因此,基本上我军优秀军事家都是以少胜多的军事统帅。

而在这些军事统帅里,大家首先会想到十大元帅。

一、元帅大比拼

如果真从十大元帅里选出几个最厉害的。

个人认为彭德怀元帅、木木帅、刘伯承元帅、徐向前元帅四人是军事水平最高的。

彭德怀元帅作战指挥风格,勇猛、敏锐、顽强而应变快,大巧若拙,战法泼辣彪悍,用兵套路捉摸不定,攻坚克险,不畏牺牲,善于在艰苦条件下打硬仗,总是挑最苦最难的担子。

毛泽东主席称赞彭德怀元帅“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着实贴切。

木木帅作战指挥风格是算度深沉,步步为营,灵巧机敏,善打伏击战和追歼战、运动战。

尤其是运动战中擅于避开敌人锐利之锋,寻找对方破绽,一到确定打击目标,就猛打猛冲,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但他也不愿行险,步步都要计算到位,他自己也说:“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

这虽然是他自谦之言,却也很能反映他的缺陷。

刘伯承元帅作战指挥风格是堂堂正正、料敌准确,多有奇思,用兵灵活机动,出奇制胜,善于利用有利地形,打伏击战。尤其擅长控制作战规模,在确定作战方向、集中兵力和把握预备队投入上尤为独到。

而最后提到的徐向前元帅,是今天食堂要讲的主角。

徐向前元帅是1924年黄埔军校一期生,在军校并不起眼,但他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

作战指挥风格狠、硬、快、猛、活,用兵既奇,又具超人的胆略,敢打硬仗、恶仗、大仗、逆风仗,既善于游击战于运动战,又善于打阵地战。

以弱抵强、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战例比比皆是。

二、牛刀小试

在鄂豫皖苏区时,徐向前元帅就提出了红军游击战的七大原则,既“敌情不明,不与作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集中作战,分散游击”等原则。

这与毛泽东主席在井冈山提出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年仅30岁的徐向前元帅担任总指挥。

1931年9月,蒋介石在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失败后,便着手筹划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到11月,蒋介石在鄂豫皖苏区周围的豫东南地区集结4个师,鄂东地区集结7个师,皖西地区集结4个师,总计15个师;

另外还有驻扎河南省的第4师、南京的警卫师和第20路军准备分别调到武汉和信阳,随时参加此次“围剿”,敌人可谓是有备而来,兵强马壮,实力雄厚。

但是因为这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抗日反蒋斗争高涨,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致使这次“围剿”行动迟迟未能开始,国民党军队仍处于分散防守状态。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徐向前元帅抓住了这个有利的时机,马上准备主动发起黄安战役,打乱南线国民党军的“围剿”部署。

他当即立断,化被动,为主动,制定一个经典的围城打援作战计划。

以一部兵力牵制豫东南和皖西之敌,集中红4军主力7个团和黄安独立团攻占黄安,第一步扫清黄安城外围据点,切断守军与外地联系;第二步加紧围困黄安,并打击可能增援之敌;第三步攻歼黄安城守军。

11月10日,按徐向前元帅作战计划部署的黄安战役正式打响。

12月23日,历时43天的黄安战役结束,我军歼敌1.5万余人,俘敌近万人,缴获丰厚物资,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胎死腹中。

黄安战役的胜利,使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等县苏区连成一片,而且丰富了我军围城打援的作战经验。

红四方面军首战告捷,徐向前元帅居功至伟。

接下来,1932年1月的商潢战役、1932年3月的苏家埠战役、1932年6月的潢光战役、1932年2月的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战役、1932年11月的漫川关战役、1933年11月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等战役,都是非常经典的战役(以上战役时间均指发生时间)。

这里重点提提苏家埠战役和反“六路围攻”战役。

三、苏家埠战役

1932年2月上旬,商潢战役后,鄂豫皖苏区周围的国民党军处于守势,皖西地区国民党军第46师等部共12个团,自六安沿淠河东岸经苏家埠至霍山构成一线防御,并以苏家埠为枢纽,企图阻止红军向东发展。

3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政治委员陈昌浩根据皖西国民党军防区辽阔,兵力薄弱,其淠河一线后方有很大空隙,利于攻歼等情况,决定发起苏家埠战役,歼灭皖西地区的国民党军,向东扩大苏区。

3月22日战斗正式打响,经过血战,我军进展顺利,将敌军分割包围于青山店、韩摆渡、苏家埠据点,迫使敌军坐待救援。

3月31日,位于六安、霍山的敌军同时向苏家埠等据点出援,企图解救被围部队。

但敌军此举正中徐向前元帅围点打援下怀。

由六安南援的第163旅等部1个团被歼灭,另1个团窜入韩摆渡,另外部队仓皇退回六安;由霍山北援的警备第1旅进至十里铺时,也被我军击溃,窜返霍山;而青山店守军1个团在突围途中大部被歼,一部窜入苏家埠。

这时,被围困的国民党军据点仅剩下苏家埠、韩摆渡,徐向前元帅当即决定以一部兵力紧缩包围圈,开展政治攻势,瓦解守军。

4月下旬,蒋介石任命第7师代师长厉式鼎为总指挥,率领第7师5个团、第55师4个团、第57师2个团,以及新由潢川调来的第12师2个团和警备第1旅,共15个团约2万人,自合肥大举西援,企图再次解救苏家埠、韩摆渡之围。

精彩好戏,现在才刚刚开始。

徐向前元帅判断:

敌军援兵虽多,但道远师疲,建制杂乱,士气低落;

而我军兵力虽少,但以逸待劳,士气高昂,加之地形有利,又有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援,有将援兵歼灭于运动中的可能。

于是,他以惊人的魄力和远大的战略目光决定发动大兵团作战,将敌人的援军和守军一勺烩。

果然,在徐向前元帅的指挥下,敌人援兵除少数漏网外,全部被歼灭,就连总指挥也没跑厉式鼎,沦为我军俘虏。

5月8日,苏家埠、韩摆渡守军数次突围未逞,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全部缴械投降。

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就此结束。

此战我军以两万多兵力,共歼敌3万余人,还俘虏了敌军总指挥厉式鼎,另有5个旅长,12个团长,缴获武器装备数不胜数。

这是我军成立以来史无前例的大胜仗,成为了军史上围点打援战术运用最经典、最成功的战例之一,由此开创了红军大兵团作战先例

四、反六路围攻

而在1933年2月爆发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战役中,更是以少胜多,以弱抵强经典战例。

1932年12月至1933年2月,红四方面军乘四川各派军阀在川西混战之机,由陕南进入川北,创建了以通江、南江、巴中地区为中心的川陕苏区。

川陕苏区建立后,蒋介石大为震惊,随即发动反攻。

1933年2~10月,在总指挥徐向前元帅、政治委员陈昌浩的指挥下,我军连续取得反“三路围攻”和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并与川东游击军会合,部队扩大到5个军8万余人。

10月,川军军阀刘湘就任总司令,率川军共110多个团20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采取分进合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法,向我军步步紧逼。

这一次,敌人集结了六路大军。

第一路:第28军的18个团由广元、昭化向木门、南江方向进攻;

第二路:第29军的24个团由阆中向巴中方向进攻;

第三路:新编第6师和第23师共15个团由南充向巴中东南之曾口场方向进攻;

第四路:第20军的12个团由蓬安向通江方向进攻;

第五路:第21军的24个团由开江、开县向宣汉、达县方向进攻;

第六路:第23军18个团由开县、城口向万源方向进攻。

这是一张天罗地网,敌人企图在3个月内将我军消灭于川陕边境。

1933年11月,各路川军先后出动,向苏区推进。12月中旬,刘湘发起第1期总攻。整个战役,敌军总共发动了4期总攻。

面对川军大规模围攻的形势,徐向前元帅决定采取收紧阵地、待机反攻的方针,先以运动防御,节节抗击,消耗、疲惫川军,尔后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大纵深迂回包抄,分割包围并迅速给予围歼等战术,发动反击,粉碎围攻。

1934年9月,8万我军将士在徐向前英明指挥下,我军取得了历时10个月的“反六路围攻”战役的胜利,总共毙伤俘敌军8万余人,缴获物资无数。

蒋介石“六路围攻”至此完全破产,我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川陕苏区。

这是红军史上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也是徐向前元帅红军生涯中最精彩的一仗。

五、神作连连

此后徐向前元帅因为身体有病,指挥作战的机会少了些,但一出场就是神作。

比如1938年3月下旬的响堂铺战役;

比如解放战争中,抱病在身的徐向前元帅坐在担架上把一支地方偏师带成了主力部队,连打硬仗,运城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硬是一口一口吃掉了阎锡山的晋军主力。

尤其是1948年6月至7月的晋中战役,徐向前元帅指挥6万人,歼灭晋军10万余人,打掉晋军王牌“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

这战胜利后,连毛泽东主席都对徐向前元帅赞不绝口、连连称奇,亲自发电祝贺道:“晋中战役在向前、士第两同志直接指挥下……仅仅一个月中,获得如此辉煌成绩,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

而阎锡山长声哀叹:“我白活了六十五岁,让个邻村的乡亲后辈徐向前整得好苦。”

(注:徐向前元帅是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永安村人,阎锡山是五台县河边村人,两人是老乡)

敌人的感慨就是对徐向前元帅作战指挥能力最好的证明。

六、结语。

实际上,食堂一向认为,十大元帅里,徐向前元帅战功不是最大的,但他是军事水平最高的军事统帅。

当然,一家之言,不足挂齿,十大元帅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际遇,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实在难分高下。

但以往的辉煌战绩证明,徐向前元帅是一个非常擅于以少胜多的绝世军神。

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是谁?有何历史依据?

1930年7月4日,红三军团在彭德怀指挥下奇袭湖南重镇岳阳,歼敌2个团并缴获山炮12门,切断了武汉到长沙的铁路线;随即挥兵南下进攻湖南军阀的老巢长沙,7月27日晚9时彻底击溃守军5个团5000余人占领长沙城,其中仅毙俘敌人即达40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0余支,“湖南省主席”、屠杀湖南工农群众的刽子手何键仓惶逃往湘江以西,几被生俘。

红三军团的番号听起来很大,实际有多少兵力呢?不足3500人。

西北野战军成立的时候只有两个纵队六个旅26000人,而敌人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阵容是:“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的中央军15个整编旅17万人、马家军“青马”和“宁马”出动了69000人,驻陕北榆林“晋绥陕边区总司令”邓宝珊部12000人,三路敌军总兵力合计超过25万人,兵力对比接近十比一,可谓敌我实力悬殊。

(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张宗逊)

然而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就是率领这样一支人马不多、装备落后、弹药奇缺的部队,与优势敌军在陕北展开了殊死战斗。胡宗南的部队虽然在抗战时期始终缩在后方,很少与日军作战,但作为蒋介石最嫡系的部队,他的第一军却是最早换装苏械的“攻击军”,在抗战末期换装美械的比例在所有国民党军队中也排名靠前,绝对的装备精良。

而彭总在刚刚接手西北野战兵团时曾下部队做过调研,主力部队的战士平均每人手里不超过10发子弹,火炮及炮弹也少的可怜,这也是他决定不在延安与敌硬拼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彭总指挥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与敌人展开机动和周旋,将敌人拖得精疲力尽,再寻机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

(彭总在西北战场)

从1947年3月下旬到5月初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连续吃掉胡宗南三个整编旅14000多人,初步稳定了陕北战局。三个月后又在“沙家店战役”中消灭整编36师钟松所部6000余人,未几,再发起“延清战役”全歼敌整编76师,夺回了战场主动权,并转入战略反攻。

到1948年2月,西北野战军发展到70000余人,“宜瓦战役”一举歼灭胡宗南主力之整编二十九军两个整编师,中将军长(整编军是兵团级)刘戡自杀;仅仅一年时间,胡宗南就在陕北战场损兵折将10万人以上,机动兵力丧失80%,不得不撤出陕北退守关中,彭总率部以寡胜众收复延安,创造的战绩几乎可称军史奇迹。

(整编29军军长刘戡)

1949年初西北野战军整编为“第一野战军”,部队发展到15万人,但在整个西北战场上兵力仍然处于劣势,经过拼命整补的胡宗南和马家军仍然有30余万人,另外新疆国民党军还有7万余人,然而兵力弱于对手的一野却始终掌握着战略主动权,以“先胡后马”的方针将胡宗南彻底赶出了盘踞12年的西安及关中地区,“西北王”的名号就此烟消云散。

在得到华北野战军两个兵团的加强后,彭总指挥解放军全部解放西北五省,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期间多次以少击多、以弱胜强,前后消灭国民党部队51万9千人,剿灭各类匪特12万9千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伟大功勋,那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在沙家店战役后主席即兴而发: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马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整编36师师长钟松)

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是谁?有何历史依据?

中国近代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军事统帅除了毛主席外,还有一位来自于山西五台、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历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敌前总指挥、八路军129师副师长、第一纵队司令、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的徐向前元帅,也是十大开国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徐向前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天才,不仅用兵如神,而且具有超凡的胆识和谋略,敢打硬仗、恶仗、大仗,既善于游击战于运动战,又善于打阵地战,以弱抵强、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战例比比皆是。

早在鄂豫皖苏区时,徐向前就提出了红军游击战的七大原则,既“敌情不明,不与作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集中作战,分散游击”等原则,与毛主席在井冈山提出的“十六字诀”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呀,徐向前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时就担任了总指挥,年仅30岁。

苏家埠作战图

1932年3月,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参加震惊中外的、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就是以弱抵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1931年9月,蒋介石在发动第三次围剿失败后,1932年3月又集中了15个师十几万兵力向皖西的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疯狂推进,红四方面军两万余人在总指挥徐向前的率领下,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在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的国民党驻军,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调动了蒋军敌前总指挥厉式鼎15个团2万余人的兵力前来增援,结果中了徐向前的埋伏而几乎全军覆没,被围困在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的国民党部队见援军无望而选择了缴械投降。

苏家埠战役,徐向前以两万多人的兵力歼灭了国民党三万多人并击退了大量来援敌人,缴获大量的武器装备。徐向前指挥的苏家埠战役开创了红军大兵团作战先例,也是工农红军成立以来史无前例的大胜仗,成为了军史上围点打援战术运用最经典的战例之一。徐向前指挥的苏家埠战役也被列入了美国西点军校教材。

而在1933年历时10个月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中,更是以少胜多,以弱抵强经典战例。国民党军阀刘湘率领20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企图将红四方面军围剿于川陕边境,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8万余人以逸待劳,集中兵力组织反击,运用收紧阵地作战方针,实施大纵深迂回包抄、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并迅速给予围歼等战术,歼灭刘湘部8万余人,蒋介石对川陕苏区的围攻计划也宣告破产。徐向前指挥的反“六路围攻”取得了红军史上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也是徐向前红军生涯中最精彩的一仗。

在解放战争中,徐向前任晋冀鲁豫副司令等职期间,率领刘邓大军南下后剩余的六万人部队,加上地方武装组建成新的部队,带病做担架上一年多的时间里指挥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会战等解放了山西,均创造了我军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而我军史上的十大经典战役徐向前一人就打了四个,分别是苏家埠战役、反六路围攻、晋中战役和太原会战均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归功于徐向前独特在军事指挥艺术,阵地战、歼灭炸、运动战等战术都运用得炉火纯青,而苏家埠战役运用的“围点打援”战术更是我军史上最成功的围点打援战术,徐帅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天才。

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是谁?有何历史依据?

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是谁?有何历史依据?

没有之一,只有唯一。那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他领导的团队。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从五次反“围剿”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中苏对抗,中印战争等等,哪一场战争,哪一次对抗,不都是以胜利而结局。毛主席领导的部队虽然在各个时期没有对手强大,然而都是在战争中成长,在胜利中壮大,堪称以弱胜强的典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党指挥枪,把支部建到连队上;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毛泽东思想都闪耀着天比璀璨的光辉。

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及蒋家王朝需要毛泽东思想;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需要毛泽东思想;打败苏修霸权主义需要毛泽东思想。等等。

所以说,毛主席及其领导的军队所向披靡,所向无敌。无不是以弱胜强的典范。

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是谁?有何历史依据?

以少战多,实在是谁也不愿意干的无奈之举,谁不想以优势的兵力去歼灭敌人?但能够在条件不好,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去对仗,并争取最后胜利,那也确实是统帅的本领。

在中国的历史上,能以少胜多的将领很多。周武王和姜子牙在牧野之战中,以4万余联军打败了商纣王的17万守军,推翻了商朝;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6万联军打败了秦朝40万大军,致使秦朝灭亡;刘秀率2万绿林军击败王莽新朝大军,致使新朝灭亡;谢安以8万之众打败符坚的90多万前秦大军,使本已统一北方的前秦从此一蹶不振……这些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但是其中有很大的因素是失败的将帅有估计不足、指挥不当的原因,而不是胜者真的计谋多么高超、战力那么强大(项羽例外)。

真正在军事上有高超的战略战术,长时期内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当数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在建军初期,便以主要是大刀长矛武装的工农革命军打败强大的敌人,在三次反“围剿”中以3-4万的兵力击败10-30万的敌军;在长征中以3万多的兵力突破40多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在解放战争中以200万兵力(含非正规军)击败国民党军队600万,取得最后胜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