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与袁世凯之间有什么瓜葛恩怨,为什么阎锡山会怕袁世凯?
1913年10月,云南都督、滇军领袖蔡锷将军接到袁世凯一封进京任职的电报,就得乖乖前往北京被软禁起来,于是才有了与“小凤仙”的香艳故事,直到两年后逃离才打响护国讨袁的第一枪;而奉军首领张作霖“张大帅”在晋见袁世凯时,更是伪装成傻里傻气的关外老粗,才让袁世凯放下戒心,得以继续发展其“东北王”的势力。
(阎锡山)
边陲地区的大小军阀尚且如此,何况与京津近在咫尺的山西都督阎锡山呢?不光是他怕,是普遍都怕,至少在袁世凯贸然称帝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军阀敢公开与袁世凯及其北洋军为敌,也没有哪个省份敢公开抗拒北洋政府的命令,因为这个时期的袁世凯,确实是一个“无敌”的存在。
首先是军事实力,从1912年起袁世凯便开始大肆扩军,以当时精锐的北洋六镇为基础,将之前的镇、协、标更改为“师旅团”,增编12个师和16个混成旅,使北洋军的嫡系部队达到20万人以上;而到了1916年初,由北洋政府直辖或依附的军队总计有33个陆军师、97个混成旅(部分骑兵或步兵旅)、33个混成团,总兵力高达120万人,其中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将近半数。
(袁世凯)
其次是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掌控也比较到位,后来的直系冯国璋、曹锟、皖系的段祺瑞等大将,在袁世凯死前莫不遵其号令。而袁世凯又是合法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掌握着中央政府的名义和权力,把持着人事任免,惹毛了这位清末民初的“第一政治强人”,谁都没好果子吃。
1911年10月28日,山西新军响应武昌发动起义,杀死清廷巡抚成立军政府,公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阎锡山为“山西都督”。清廷随即派兵镇压,北洋第三镇曹锟所部攻陷娘子关威胁太原,新成立的山西民军根本不是对手,阎锡山立即恭恭敬敬上书袁世凯:“如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则必然拥戴其为首任大总统,时“南北议和”开始,北洋军攻势稍缓。
阎锡山的精明和圆猾此时体现的淋漓尽致,打是打不过的,那就拍好马屁先。(阎锡山)
其实不仅是阎锡山,武昌起义后,已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之所以把首任正式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除了袁世凯承诺可以让清廷退位接受“君主立宪制”之外,革命军的实力和战力确实不敌北洋军,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当时的中国,虽然群雄并起,但没有一个军事集团足够正面对抗北洋军,自然也包括刚刚主持山西军政的阎锡山。
南北议和成功后,阎锡山自归绥南返太原,在途中接到了袁世凯命他停止前进的电令,其实就是不准备承认他山西都督的身份。阎老西权衡利弊认为,北洋军重兵近在咫尺,袁世凯又是合法的民国一把手,政治天平完全倾斜向袁大头,来硬的肯定找死,只能继续示弱和示好。
狡猾的阎锡山抓住了袁世凯的“痒痒肉”,那就是孙中山和袁世凯关于定都之争,袁世凯不想离开自己的势力根基前往南京就职,而孙中山为了监督政治对手又坚决不松口。阎锡山一面派特使前往北京拜见,一面与孙中山唱起了反调,公开支持定都北京。
袁世凯突然发现,这个五台小子跟南方革命党不完全是一伙的,为了拉拢,随即明令阎锡山为山西都督。(蔡锷)
1912年8月同盟会正式更名为“国民党”,阎锡山发觉袁世凯对国民党恨之入骨,遂于1913年春公开宣布脱离国民党,成为这个党最早的叛徒之一,同时下令裁撤山西境内国民党一切分设机构,袁世凯赏其“同武将军署理山西军务”。
1915年,依靠雄厚的军事资本,在各方势力无人敢捋其锋的的情况下,袁世凯飘飘然试图称帝,阎锡山不但捐款20000大洋给筹备委员会,还立即上表“劝进”,袁世凯阅后大喜,批复阎锡山“颇有见地”,再赏一等侯。
(阎锡山与孙中山)
即便是蔡锷武装讨袁开始后,阎锡山仍然不遗余力地站在袁世凯一边,通电斥责西南诸省;袁世凯死后,阎锡山话锋一变,声称是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为了保存北方革命力量而采取的措施,这个民国不倒翁更像一条“变色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才能统治山西38年之久。
说句题外话,阎锡山不仅是如此对待袁世凯,后来张作霖入主北京政府时,他仍然是这个套路,先行示好,再就任张作霖的“安国军副总司令”。直到北伐军兴,阎锡山发现奉系军阀大势已去时,再次“反正”集体加入国民党,与冯玉祥共同出兵参加北伐,居然成为第一支进入北京的北伐部队,见风使舵之本领,独步天下。
(张作霖)
阎锡山与袁世凯之间有什么瓜葛恩怨,为什么阎锡山会怕袁世凯?
阎老西绝对是被老袁给打怕了,因为他离老袁最近!
清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巡防营、绿营、八旗兵、乡勇都完犊子以后,居然想着训练新军。训练就训练好了,训练的过程中,革命派思想不断渗透到了新军当中。
这下子麻烦大了,武昌起义一爆发,全国的新军们纷纷倒戈。咋地?吃你的用你的,现在就要出来反你!为啥?因为我们的吃穿用度,都是人民给的!阎锡山就是在这个档口崛起的。
一、阎锡山被老袁揍了一顿,立刻老实了。别看阎锡山看起来好像比较土,可人家是正儿八经的海归!早年跟着老爹躲债,结果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九年,阎锡山更是被公费保送到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这对阎老西的人生来说,绝对是最关键的一步。在这里阎锡山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甚至和孙中山制定了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
所以回国以后的阎锡山,就这么在山西崛起了。武昌起义期间阎锡山为了响应南方起义,也在太原发动了起义。在诛杀山西巡抚陆钟琦以后,阎锡山成为了山西都督,这一年阎锡山29岁。
当时对清廷威胁最大的,其实不是武昌,而是更靠近京畿的山西。毕竟当年李自成可就是路过山西,一路杀入京城的。
为此清廷吓呆了,立刻让老袁派人去收拾阎锡山。老袁让手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带着部队前往镇压阎锡山的新军起义。
而吴禄贞藏得可真深啊,他早就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革命者。所以说吴禄贞到了前线以后,不仅没有攻打阎锡山,反而跟他组建了“燕晋联军”,合起伙来共同北上。当时吴禄贞担任总司令,而阎锡山担任副司令。
这可把老袁给气坏了,南方革命党好处理,可这近在眼前的威胁是个大麻烦。所以老袁开始出昏招了,他收买了吴禄贞身边的卫队长将吴禄贞给宰了!
这下子燕晋联军群龙无首,可就彻底完犊子了!老袁可没打算放过阎锡山,他派遣张锡銮为山西巡抚,让嫡系曹锟带着第三镇人马杀入山西。
阎锡山二话不说,就退出了太原,完全不是曹锟的对手啊!所以只好且战且退,差点儿成为游击队。这回阎锡山算是彻底对老袁服气了。
二、打你一巴掌,再给你一颗糖,看你老实不老实?阎锡山被老袁揍了一顿以后,手里的军队并没有完全被打散了。他继续在绥远、包头一带活动,不久之后,阎锡山就看到了云开日出的日子。
原来老袁也不是真心拥护清政府,他有个人的野心。所以在同盟会的共同商议之下,阎锡山致电老袁,只要老袁能够支持共和,推翻帝制,那么大家就拥戴老袁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这事儿对老袁的诱惑力太大了,因为大家只会记得第一任是谁,这是流芳千古的大好事!老袁立刻就答应了南北议和,把清朝给灭了。
阎锡山也松了口气,那这个时候阎锡山总不能带兵南下回到太原了吧?没想到支持共和的老袁,居然不承认阎锡山这个山西都督的身份。
这事儿可把阎锡山给急坏了,事关个人利益,阎锡山自然要好好谋划。这个时候的老袁显然要做中华民国一把手了,如果不把他给捧好了,阎锡山想要混下去,恐怕不容易。
因此阎锡山在这个时候选择支持老袁,和同盟会分道扬镳,支持老袁在北京建都。自此阎锡山失去了先进好青年的面貌,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忘记了初衷,完全倒向了老袁。
三、阎锡山的吃相太难看。由于太靠近京城,阎锡山跟南方革命派们不同,他更容易被老袁给灭了,所以他在建都这件事上倒向老袁,大家倒也觉得情有可原。
但是后来的操作,却让阎锡山越走越远。为了表示是老袁的人呢,所以在1912年中国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时候,阎锡山毅然决然脱离国民党。
这可算是奇闻了,毕竟阎锡山是国民党元老,又手握重兵,就这么放弃过去的一切荣耀,他是有多看好老袁?
老袁非常高兴啊,立刻把阎锡山任命为同武将军,再次成为了山西一把手。这一年阎锡山32岁,已经成了一位合格的政客,失去了当年的锐气。
为了得到老袁的认可,阎锡山甚至将山西一切国民党分支机构给解散了,甚至协助老袁到山西迫害国民党。
这吃相未免太难看了!阎锡山此时已经彻底从一个进步青年,变成了反动军阀。1915年,老袁想着要称帝,这事儿被阎锡山给看出来了,他二话不说又是出钱,又是劝进,就是希望老袁能够称帝。
老袁乐开了花,在他称帝以后,阎锡山也被封为一等侯。你说说此时的阎锡山还有啥底线可言呢?
即使老袁后来主动退位,依旧挡不住阎锡山对他的忠心。这家伙就跟换了个人似的,铁定站在了北洋军阀那一边。为啥会这样呢?
总结:为了生存没有底线。阎锡山早年也是个进步青年,为了推翻帝制,坐上了同盟会这艘大船。可是到了山西以后,阎锡山立刻意识到,这里跟南方有很大的区别。
这里地处北地,是清朝和北洋政府的大本营所在地。如果老袁要消灭阎锡山,其实动动手指头就能办到。
因此为了生存下去,阎锡山只能向老袁屈服,他是真的害怕老袁。至于后来为啥又拥戴老袁称帝,其实这就是没底线的做法了。
过去的主义全都抛弃,心里充满各种生意。只要能让自己获利,哪怕背叛过去的一切,阎锡山也在所不惜。他还骂骂咧咧地表示:把我一个人扔在北方,换你你咋整?
阎锡山与袁世凯之间有什么瓜葛恩怨,为什么阎锡山会怕袁世凯?
袁世凯一代奸雄,在当时还无人匹敌,连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都被其玩于股掌之中,阎锡山才多大点力量,不在一个层面上。
阎锡山与袁世凯之间有什么瓜葛恩怨,为什么阎锡山会怕袁世凯?
袁世凯大权在握的时候,哪个不怕袁世凯,别说是阎锡山,就是张作霖在袁世凯跟前都没有说话的份。
今天,纵横就来掰扯掰扯阎锡山和袁世凯之间的关系。
太原新军起义后,阎锡山与袁世凯的第一次交锋在清廷时期袁世凯和阎锡山应该没有什么交集,别看阎锡山长的比较土,当年可是个海归,一直在日本留学,回国的时候,正好袁世凯正好蛰伏在家,到武昌起义后,阎锡山等同盟会成员率领山西新军夺得山西政权,山西也是辛亥革命中,起义较早并且获得成功的北方省份。
清廷无力调遣北洋新军后,请袁世凯重新出山,袁世凯深知山西对京畿的威胁,因此命令北洋第六镇吴禄贞率部去镇压,结果吴禄贞阵前倒戈,在娘子关与阎锡山的新军组成“燕晋联军”,准备回师北京,推翻清廷统治,因此,袁世凯收买吴禄贞的卫队长,将吴禄贞刺杀,燕晋联军出师未捷就解散了,紧接着清廷又派曹锟的第三镇进犯山西。
阎锡山不敌,让出太原撤退到绥远,随后南北议期间,阎锡山致函袁世凯,表示如果袁世凯能够推翻帝制,执行共和政体,则拥护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议和完成后,阎锡山想要回到太原,袁世凯根本不买他的账,电令阎锡山不准前往太原,也就是不承认袁世凯的山西都督。
在这样的情况下,阎锡山只能向袁世凯输诚,并且贿赂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向袁世凯疏通,为了获得袁世凯的信任,阎锡山开始大肆逮捕革命党人,并且将很多原来同盟会的成员逐出山西,以此向袁世凯投诚。
但是,袁世凯对阎锡山始终为完全信任,反而是任命自己的亲信金永到山西执政,阎锡山在此期间只能韬光养晦。
袁世凯称帝过程中,阎锡山的态度转变在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期间,一直在打压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军队被裁编为一个旅和两个独立团,还不到七千人,1915年阎锡山进京述职,开始揣摩袁世凯的心理动态,认为袁世凯想要建立独裁体制,因此开始拥护君主立宪政体。
在袁世凯称帝过程中,阎锡山极为配合,听从调遣,阎锡山的这种行为不能不说有惧怕袁世凯的因素。
当然,阎锡山并不是真的效忠于袁世凯,我们后来透过历史发现,阎锡山是属于三个鸡蛋上跳舞,没有对哪一个忠心耿耿过,在拥护袁世凯称帝的问题的,他实际上是想要维护自己在山西的统治。
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阎锡山虚与委蛇,等到帝制出现分歧,尤其是蔡锷在云南发起护国战争后,阎锡山则从中观望,等袁世凯大势已去的时候,反而利用山西的资源跟袁世凯谈判,获取更大的利益,暗中却和南方革命党人取得联系。
阎锡山与袁世凯之间有什么瓜葛恩怨,为什么阎锡山会怕袁世凯?
阎锡山对袁世凯,显然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怕”字来形容,准确地说是敬畏。
在辛亥革命以前,阎锡山虽然从日本回来以后逐渐掌握了山西的新军,可是对于袁世凯来说,他仍然只是个无名小卒。阎锡山巧妙地利用清政府将目光聚焦在“武昌起义”的时机,迅速地发起了太原起义,然后坐上了山西都督的宝座,这时的他才有资格出现在袁世凯的视野里。
阎锡山是用一支枪当上山西都督的,在太原起义成功后推选山西都督时,山西咨议局议长梁善济眼看便要当选时,阎锡山的心腹张树帜举着一支手枪站在台上让赞成推选阎为都督的举手,众人尴尬了,但是看着张树帜手里的枪也只能老老实实投了阎的票。所以,阎锡山当选为都督的过程多少有点不光彩,这也会让他在初期很难坐稳这个位置。
阎锡山为了坐稳山西都督的位置,便需要一只强壮的手臂来扶持他,当时最强壮的是谁?无疑是在北京的袁世凯。
在袁世凯派兵将要进攻山西的时候,阎锡山赶紧乖乖地写信给袁世凯,表示要拥护袁世凯当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收到阎的信后,也满意地点点头,算你阎锡山知趣识相。阎锡山也从一个响应孙中山革命号召的“好同志”成为了一个拥护袁世凯的地方军阀,也是因为袁世凯的支持,阎锡山才能够坐稳山西“煤老板”的位置。
实际上,袁世凯同意革命党人“虚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的条件投入革命党的阵营并迫使清帝退位后,当时确实有不少革命党的高层对袁世凯抱有期许,即便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也曾有过这种想法。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遇刺杀,在临死前仍然让黄兴给袁世凯发了封电文:“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宋教仁在临终前,不仅没有怀疑是袁世凯刺杀自己,也没有嘱托黄兴、廖仲恺等人小心袁世凯,反倒是说出了自己对他的期望,不得不说很让人感到惊讶。
因为袁世凯是当时最有权势的人,也是一手缔造中华民国的人,人们对他抱有期待也是理所应当。
阎锡山,也曾有过这种期待。
于是,阎锡山成为了袁世凯的坚定的追随者,尽管阎在自己的日记中避开了这些事,但是他对袁世凯的拥护与支持却是人所周知。
阎锡山对于袁世凯是既畏且敬,畏的自然是袁手里的权,敬的则是袁世凯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对国家的极力保全。
对于袁世凯手里的权,当时恐怕是没有人不怕的,但是敬他的人又能有几个?段祺瑞虽然说是袁世凯的心腹,可是在袁世凯称帝这件事上,段祺瑞的态度和表现很“诛心”,段在袁的培养下,逐渐羽翼丰满,虽然还是不敢公然忤逆袁世凯,但是对于袁世凯,却已经没有了从前的敬畏。
所以说阎锡山是个有趣的军阀,是个有情怀的军阀。
袁世凯说我要称帝,中国非帝制不能救了,阎锡山点头说我支持你。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阎锡山差不多是不遗余力了,即使是在反对声如雷般响起后,仍然没有放弃对袁的支持,在蔡锷、唐继尧发兵讨袁时,阎锡山痛骂他们“不顾国家”。甚至在袁取消帝制以后,阎锡山仍然在声讨护国军,宣称要讨伐他们。
如果阎锡山只是单纯地怕袁世凯、慑于袁世凯的权威的话,是绝不可能做到这种程度的。
如果阎锡山只是单纯地怕袁世凯的话,恐怕在蔡锷举兵讨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山西率先响应,然后出其不意、毫不客气地给袁世凯一个落井下石了。
袁世凯的能力有目共睹,只可惜晚节不保。
阎锡山能够站在民国政坛几十年,掌控山西38年,能力自然也是没得说,只是在袁世凯之后,再没人值得他去效忠,所以后期的阎锡山只忠于自己。
阎锡山与袁世凯之间有什么瓜葛恩怨,为什么阎锡山会怕袁世凯?
阎锡山早期靠革命当上了山西督军,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袁世凯并不赞同阎锡山做山西老大。
这个时候的阎锡山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天赋,他表示坚决拥护袁世凯做大总统,袁世凯知道以后,对这个年轻人有了好感。
后来蔡锷,唐继尧成立发起护国运动,公开反对袁世凯,阎锡山抓住机会拥护北洋政府,驳斥了蔡锷的言论,这个举动让袁世凯接受了阎锡山,从此阎锡山才坐稳了山西老大的位子。
精于算计的老狐狸阎锡山就曾亲口回忆过这一幕,阎老西的口气中充满了无奈与瑟瑟发抖――按说咱也见过不少国家元首级别的大人物,怎么见着袁大总统就变得那么怂呢!那犀利逼人的眼神,那不怒自威的气度,不得不惧,不得不服!
照阎老西的意思,在袁世凯面前,甭管平时多威风,一见面那绝对是被打回原形,除了觉得自己是透明的,更觉得自己是泥塑土捏的,总之,袁大总统是看得穿你,捏得住你。
除此之外,袁大总统还给人冰火两重天的感觉,瑟瑟发抖之后总是如释重负,如释重负之后又总是心有余悸―― 跟枭雄见个面,真的至于这样吗?
这么问,那是咱们没到那个高度,没到那个境界,要知道,“一面之威”从来都是枭雄的看家驭人术,不说袁世凯这个级别的,就是看些大老板的各种报道,咱们也是经常能见到这样的说法,老板那是如何如何地霸气慑人!
其实,这都是这些人物有意识无意识地在玩弄“一面之威”的驭人术。
作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能够平衡各方势力,也能震慑各路军阀,是名副其实的北洋政府老大,阎锡山是打心里佩服和畏惧袁世凯!
原创作品
喜欢的点个关注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