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抗日剧时发现日本陆军中很少有副职军官,这是为什么?

侵华日军在联队级是设置了副职军官的,“关家垴战斗”日军冈崎支队的指挥官冈崎谦受中佐,一说就是第37师团226联队“副联队长”;电视剧《亮剑》中也有出现了第22联队“副联队长”宏信一郎中佐的镜头,但是,日军只在联队级设有副职军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附”这个职务的存在,承担了各级指挥机关一定的副职功能,比如“军司令部附”、“师团附”、“大队附”、“小队附”等等。“附”的职衔又低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副职”,它既是军事主官的助手,又可以灵活地执行单独某项任务,还可以是编余军官的临时岗位,一旦出缺或新组部队,随时可以补充上去。

日军联队以下的“附”职,同时承担了教官的角色,“大队附”和“中队附”也称“执行官”,小队附干脆不是军官,而是由资深的曹长或军曹担任,协助小队长掌握部队和指挥作战。另外,日军在大队及以上又设置了“副官”这一职务,它并不是民国军队里军事主官“跟班”的角色,而是一级作战军官,也承担了部分副职的功能,松山战役的日军守备队,就是以第113联队的“联队副官”真锅大尉为实际指挥,副联队长都靠边。

其次是日军联队以上部队的指挥权,实际掌握在参谋长和作战参谋手中,这就是二战日军奇葩的“军政军令双轨制”,参谋长和作战参谋直属上一级参谋机关领导,同级军事主官无权撤换,他们的后台是最高军令机关“参谋本部”(参谋总长);而军事主官负责根据参谋长的意见和计划做决断,隶属于最高军政机关“陆军省”(陆军大臣)。

作战指挥权的归属,决定着各级司令部不能出现影响权力架构的“副职”,这也是二战日军师承德国学来的,从而保证指挥权掌握在专业的参谋军官手中,如果军事主官违规“操作”,他们可以向上级司令部的参谋长提出异议,实际负有“监军”之责,所以日军联队级以上的司令部里,已经形成了军政和军令的双首长制度,如果再搞出来个副职,等于加重了军政方面的份量,这是参谋本部所不容许的。

在二战日军的编制中,师团是战略单位、大队和中队是独立作战单位,而唯独联队(日语称连队)是编成单位 ,因此日军在这一层级设置了“副联队长”,但依旧没有作战指挥权,只负责训练和后勤。《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被死啦啦干掉的日军中佐立花,就是竹内联队的副联队长。

因此,以师团为例,日军形成了两套平行的班子,即军政班子:师团长、师团附、师团副官;军令班子:参谋长、主任参谋、作战与兵站参谋等等,大部分作战命令,实际是由参谋长以师团长的名义下达的。

最后是民国军队的副职,在部队长因故不能指挥作战时,有临时火线接班的职能;而日军并不需要副职来接手,联队以上军事主官阵亡,自然由参谋长接替指挥;联队以下头目挂了,根据军衔有严格的递补规定和顺序,有没有副职并不影响什么。

腾冲之战,美军飞机的一枚重磅炸弹,将守城日军第148联队正在开会的32名军官全部炸死,一名活着的大尉指挥残兵仍然可以继续顽抗。

看抗日剧时发现日本陆军中很少有副职军官,这是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974条回答。

这是日军的制度决定的。

日军不是没有副职军官,但副职军官很少担任重要工作,也不代表打仗。

副职军官带兵打仗,在日军中是很少见的。

比如关家垴战斗中,日军指挥官冈崎谦长,他就是一个副职军官。

冈崎谦长这家伙是陆军士官学校37期毕业,也是科班出身,当时是一个陆军中佐。

他曾经担任过第37步兵团作战参谋,当时的职务是该步兵团下属的第226联队副联队长。

冈崎谦长虽没有什么实战经验,但因为工作性质原因,对于八路军还是非常了解的。

同时,他是工兵出身,对于修建防御阵地坚守,颇有一些水平。

那么,为什么冈崎支队会派遣副职军官冈崎谦长作为指挥官呢?

很简单,冈崎支队本来就是拼凑的部队。

当时日军兵力不足,冈崎支队是由几支部队拼凑起来,并不是来自一支部队。

他的核心几个中队,分别来自37师团一个中队、独立第九旅团一个中队、独立步兵第十二大队一个中队,还有独混9旅团一个山炮中队。

看看,这个区区510人的支队,就来自4个部队。

由于部队本来就是凑起来的,所以只能临时安排一个军官。

冈崎谦长担任过作战参谋,对于军事方面很了解。同时,他担任第226联队副联队长,也是跟随一线部队活动的,对八路军比较了解。

显然,冈崎谦长是比较合适的。

但这是例外的例外。因为支队本来就是临时的编制,日军正规部队是绝对不会这样的。

衡阳战役中,第68师团长佐久间为人受重伤。

日军司令部没有任命他的副手顶替师团长,反而命令第116师团长岩永旺暂时代理职务。

随后,司令部命令堤三树男中将赶赴衡阳上任,接替第68师团长。

堤三树男当时已经58岁,在2年前担任旅团长,当时在后方从此闲职,主要年龄偏大。

而日军宁可将这个老头子派到前线,也不命令第68师团的副职升任。

其实原因不复杂。

对于师团来说,师团长其实只是起到一个拍板决策的作用。

师团有着完整的一套班子,严格来说即便没有师团长,指挥工作也一样运转。

师团参谋长的地位虽低于旅团长,军衔多是大佐,却是非常关键的人。

参谋长把各参谋制定的计划汇总成具体的行动方案,师团长签字后即可执行。

也就是说,参谋长只要有魄力,完全可以甩掉师团长自己控制师团。

但是,参谋长和师团长可以说是两个重要的角色,并不能互相代替。

如果师团长死了,参谋长代替师团长职务,那么更为关键的参谋长谁来去做?这可是决定师团生死存亡的重要岗位。

另外,师团长虽然只是拍板决策的,但也需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还要用于承担责任。

日军侵华期间,因决策失误被免职甚至开除军职的师团长并不少,这也是需要丰富经验和很大的抗压能力的。

参谋长虽可以做好所有的工作,但他毕竟比较年轻,军衔较低,磨炼较少,未必有师团长那种决策眼光。

所以,师团司令部的班子是不能乱动的,副职不能随便顶替师团长职务。

而旅团长也是如此,甚至联队长也是这样。

一般旅团长挂了,都会让一个联队长暂时代理指挥,联队长挂了则由大队长代理。

说来说去,这其实就是日本精兵政策绝顶的,也就是要求每个军官都是佼佼者。

以师团长为例,几乎都要是50岁以上的,而且资历极高。

以佐久间为人为例,他是陆军士官学校22期毕业,随后就在军队摸爬滚打,到了45岁才担任骑兵第28联队长,51岁担任骑兵第4旅团长,54岁担任第68师团长,结果55岁就被炸成重伤。

可见,佐久间为人从军30多年,才爬到了师团长职务。

要知道,每年陆军士官学校都有大量日本精英军人毕业,而从尉级到校级,从校级到将级,佐久间为人不知道付出多大努力,过五门斩六将,依靠能力和资历慢慢爬上去。

而原则上,师团长必须由旅团长升任上去,而佐久间为人担任旅团长也花费了差不多30年。

看抗日剧时发现日本陆军中很少有副职军官,这是为什么?

在反映抗日战争的影视剧中,日本军队陆军确实存在很少有副职军官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军队实行双规制度,即军事主管指挥部队作战,同时由参谋人员辅助军事主管作战,必要时实施行政监督职权。

此外,日本军队绝对不养闲杂人员,在其作战单位编成中,不存在什么文工团、歌舞团、军乐队等不提枪的人,所有军人包括指挥官都是战斗人员,后勤人员都配枪械,随时装备上战场打仗,所以日本陆军步兵的战斗力有目共睹。

二战时期,即便日本陆军装备远逊于美军,但凭借士兵精精的枪法和高超的单兵作战能力,依然给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精锐海军陆战队以极大的杀伤,迫使美军在进攻日本本土的时候,为减少本国士兵的战损率,动用了刚研发成功的原子弹。

其实,日本陆军中存在副职军官,属于联队以下常识副职,旅团级(含)以上并不设置副职,一旦旅团长级别以上的军官战殁,就有参谋长实际掌控指挥权。

在战时,日军制定了严格的战地晋升制度,譬如联队长在战场上战死,就马上由副联队长顶替,行使联队长的职责,指挥联队作战。

日本陆军有健全的晋级制度,保证战时战殁军官的及时替补,因此不会发生由于最高指挥官战殁,而导致群龙无首、混乱不堪的局面发生,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由于日本陆军不养闲杂人员,旅团以上不常识副职军官,联队以下才设置副职军官,且不一定到位,即使有副职军官,也是仅此一人而已,不存在像某些军队副职军官就有好几个人的现象,人员编制确实都比较精干,这是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步兵战斗力保持较高水平之所在。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看抗日剧时发现日本陆军中很少有副职军官,这是为什么?

神剧懒得写被,日军怎么可能很少有副职?哪支军队都不可能少了副职。日军的“副”写作“付”,副职军官并不稀奇。

看明白了吗?这个“位置付”指的就是日军的副职,并非他们没有副职,只是抗日神剧哪会管这个?他们出场就是中佐、大佐,怎么厉害怎么叫,哪管什么副不副。

先从士兵和下士官说起,日本的“分队”对应其它军队的“班”(人数不一样),比班稍大,分队长为军曹。曹长有时候是分队长,大部分时候是副中队长(中队付)。

“伍长”这个职务比较特殊,其实他也可以理解为分队的副职,日军中枪身上端着膏药旗的一般就是伍长。

日军以5人一伍,一分队有3个伍,1伍由军曹分队长带,2伍由伍长带,伍长需要配合分队长的命令带领部队作战,类似我军“三三制”组成的战斗小组临时组长。

对应的话,伍长为下士,军曹为中士,曹长是上士,他们被日军称为“下士官”,都是可以带军刀的,必要的话可以在战场上被更高一级的临时招为副手。

特务曹长这个级别比较特殊,虽然写着“准尉”、“中队付”,但它其实可以出现在准尉到大尉的任何一个军衔中,主要都是充当副职,做“见习士官”。不同于下士官,他们是真正能被培养的军官。

到了士官阶级(日本的士官不是我们的士官,指的是校尉军官),中队、大队、联队规模的部队出现,这些部队都有对应的“队付”,甚至还有负责支援、通信的“付队”,这类部队今天的自卫队都存在,如“联队本部付队”。

比如我找了一个叫“鹰司信熙”的日本男爵为例,此人的联队在日苏诺门罕冲突中被苏军轰杀至渣,他只身逃离。

鹰司信熙是个公爵家的二男,后来分家叙爵为男爵,1912年从陆军士官学校24期毕业,1929年进入野战重炮兵第8联队当了联队的大队付,再之后当了炮兵联队的大队长。1933年成为“皇族付武官”,34年成为炮兵中佐,37年成为野战重炮第7联队长,39年成为大佐,不久因为诺门罕事件被停职转入预备役,男爵待遇也给削了。

可以看到,并非日军无“副”,鹰司男爵就当过好几个副职。

类似这样的很多,比如鬼子的横山静雄中将,他当过24联队中队长,然后转入参谋本部当“付勤务”,之后逐渐爬到“朝鲜军司令部付”的位置上,继而又成为“关东军铁道线区司令部付”,“关东军司令部付”等。

还有村上啓作中将,这只老鬼子当过39师团长,参加过枣宜会战,他本人历任陆军科学学校长、参谋本部付、总力战研究所长、陆军公主岭学校长、关东军司令部付、第3军司令官等职务。

曾带领58联队杀入南京,占领通济门和武定门,后来当了12军司令官的鹰森孝也可以看看,他当过51联队的中队长,然后当了近卫步兵第3联队的联队付,之后担任过68联队的联队付,独立守备步兵第3大队付等职务。

看抗日剧时发现日本陆军中很少有副职军官,这是为什么?

我们看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发现很少有日军作战单位设有副职,比如,冈崎大队,就没有听说谁是副大队长,板垣师团,也没见过谁担任副师团长,11军,仿佛也只有军长,这在军队编制中还是很少见的,确实有点不好理解。那么,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军事主官的责任以及工作量是不是都太大了?一旦主官阵亡或伤病,指挥方面会不会出现问题呢? 经过仔细查阅史料,本人可以明确的得出结论,不光是在抗日战争中,其实在整个二战期间,日军中都很少看到副职军官,但并非没有。日本陆军确实在高级军官中不常设副职。

海军也是一样,高级军官中副职列如:海军联合舰队中司令官下面的副职叫“次席指挥官”,同时担任实际职务。日本陆军一般副职都是设置在联队以下的军官,为战损提供补充军官。 日本军队中有着健全的补进机制,一旦主官阵亡,下一级的接管者是谁已经在他们的陆军制度中写明了,因而不会影响军队的指挥,而且,日军里面的军官几乎都是高等军官学校出来的,素质和能力各方面差得并不多。所以接替的时候也不会出现贻误战机的情况。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本陆军师法德国的精兵战略,学习德国的参谋制度是比较彻底的,实行的是一样的双轨制,即军事指挥权由各级军事主官行使,行政监督以及辅佐权则由参谋人员行使。

军事主官主要是提出作战设想和大体方向,而具体作战计划的制定,以及人员、后勤、物资等等一切具体的安排都需要由参谋人员决定,军事主官的所有设想都需要由手下的参谋人员替军事主官完成。作战时由各级军官执行,各级参谋人员实行监督。因而在这样的双轨制下,基本上不需要副职。 顺便说一句,大量设置副职是俄国这样采取非精兵战略的国家所采用的,尤其是在苏联时期,好处是平时不用保留那么多的正规军,打仗的时候军官再新征召来的士兵就可以扩充部队了。我军早期师法苏军,设置副职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看抗日剧时发现日本陆军中很少有副职军官,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大概问的是为什么日军中好像不存在类似于副官,副某某长,副参谋长的军官。其实在日军中,是存在有这类军官的,而且,担任过副职的名人,还都是侵华战争中的“明星”。列如两任中国派遣军司令官,西尾寿造,冈村宁次。甲级战犯东条英机也担任过副职。

中国派遣军日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是有过副职经历的,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冈村宁次任职于上海派遣军。当时冈村的职务就是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当年八月,又调到关东军任关东军副参谋长。

冈村宁次之前的西尾寿造,他在1919年的时候,曾经任职日本陆军省副官。同一时期,东条英机也在陆军省当过副官。除了这三人之外,在中国战场的日军中,还有不少的副参谋长。

1945年8月的关东军,在关东军司令部中有两位“总参谋副长”,这个名称这大概就相当于是关东军司令部内的参谋长。以区别在关东军以下军一级中的副参谋长。这二人分别是四手井纲正中将,松村知胜少将。其中,四手井纲正于1945年8月18日在台湾毙命。在关东军麾下,驻扎在吉林敦化的第一方面军,方面军的副参谋长是坂间训一少将。

在中国关内的中国派遣军也有副职的参谋长出现,1941年底,野田谦吾少将是中国派遣军的副总参谋长。1945年8月,中国派遣军有三位副总参谋长,分别是冈田重一,今井武夫,川本芳太郎,这三人都是少将军衔。华北方面军还有渡边渡(少将)副参谋长。

不仅是日本陆军,在日本海军中,也有一定的副职。日本海军指挥一级中,军舰上有副舰长,舰队的决策层中,在参谋长以下,还有参谋副长这一类军官。此外,还有一种专职听命于舰长与副舰长这一类的副官。

综上所述,日本军队中是存在有副职这类群体的。

此外,在补充一点,那就是日军中的“附”。在笔者写此文时候,看到有人认为日军中的“附”就相当于是日军中的副职。还解释这类人会成为将来部队的军官。这其实是很断章取义的说法。

日本军队中,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比如某个军官被调到某部队去,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成为这支部队的军官。但是,还要看什么情况发生。

以军衔比较低的人为例,日本中将田辺松太郎在早年,就有过从“附”到所在部队是军官的经历。他先是在日军第21联队做“附”,后来成为第21联队的中队长。后来他到第22联队去,也是先成为“附”,再变成第22联队的大队长,可是,再往后,他又变成了第22联队的“附”。而且在将来,他还会几次成为日军某部队的“附属人物”,但不一定能成为所在部队的军官。

除了这种军衔比较小的例子以外。日军还会出现高级军官变成“附属人员”存在的情况。而且在发生变故时候,这些军中最高的军官,不能对所在部队进行管理。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24日,在日本的第一总军司令官田中静壹大将畏罪自杀,当时属于第一总军附的吉本贞一大将没有在后来被任命为是第一总军的司令官。被任命为第一总军司令官的是土肥原贤二大将。在那时候的日本,大将是绝对的稀缺资源,日本宁愿调别处大将担任第一总军司令官的位子。足可见日军中的这个“附”,很类似于是闲职这一类位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土肥原贤二在当年的9月13日被美军逮捕,9月14日,第一总军又有大将自杀。死的人就是吉本贞一了。

其实按照一些研究者的观点,日军中的这个“附”,其实类似于挂名的位子。一些人因为生病,或者其他原因,会成为一些部队和单位的“附属人员”。这一类人如果因为身体不适等原因,就不可能再在日军部队中任职。列如日军在汉口第三十四军司令官佐野忠义中将。此人因为身体不适,离开司令官的位子,就成为了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的附属人员,后来回国养病,死在日本医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