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当时已经拥有七千兵力,为何还是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

抗战时期,129师的巅峰兵力有30万之众,386旅的巅峰兵力约有10万将士,师长还是师长,旅长还是旅长。

你个团长就想提拔?旅长陈赓微微一笑:你小子是想炊事班背大锅了吧?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正规编制,从头到尾就是三个师的编制,每个师的定额就是15000人,因为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政府就给你三个师的编制,115师,120师,129师,按这个标准提供军饷及武器装备,再多了不给。

神奇的一幕就是,进入解放时期前,八路军就有了百万大军的规模,还是三个师的编制。

老蒋肯定知道人数会挺多,但肯定没想到这么多,那酸爽绝对回味无穷。

不过在抗战时期,还是不适合刺激老蒋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才是正道。“正规番号”不适合增加,但不影响我发展队伍,另立番号,自给自足。

这个也是有说法的,自己搞番号也不能胡来,你搞个“军师旅”级别的番号,明摆着刺激老蒋,不利于抗战大局不说,也没啥实际作用。我方部队擅长的是麻雀战,游击战,运动战,团级就正好够用。

亮剑中的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等,都是我军内部的番号,国民政府是不认的。李云龙总是对楚云飞“诉苦”:都是抗日,咋咱是“后娘养的”?物资装备啥也不给。现在我们看,可能没啥特殊的感觉,其实“后娘”可能压根就不知道,也不想让他知道。

当时已经百团大战过后的阶段,老蒋要事知道李云龙这么一个“非编制”的团就有7000余人(7000人团不太符合实际,有也是个例),都按这么来,那上百个团不得近百万人?当时老蒋就炸锅了,妥妥的。

另一个方面,对于我方部队来说,扩军能力从来不是值得夸耀的能力,因为大家都会扩军,依靠强大而接地气的政治宣传队伍,只要物资装备到位,要多少人马就能拉来多少人马。

1937年抗战开始,八路军约有四五万部队,1938年末的时期,八路军部队就有十五六万人了,到1940年的时候,就开始了百团大战,前后约40万人参战。

1944年的春秋攻势时期,部队约有50万人,1945年抗战彻底胜利后就是百万大军了。

1946年进入解放时期,内战全面爆发,12万部队进军东北,两年左右的时间,就打出了102万兵力的东北野战军,1和2中间加个“0”,你怕不怕?

楚云飞曾说八路军拉队伍的速度是在太恐怖了,这不是特指李云龙的,是整个军队的特点。其实楚云飞还没见过更恐怖的,后来才真是夸张。

不得不佩服,主席代表的领导集体实在是高明的让人膜拜,“高筑墙,广积粮”什么的都弱爆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话很简单,但其中含义不是一般的深刻,扎根农村根据地,生产,生活,兵源,民心,敌后抗战全有了,进可攻,退可守,实力一步步强大而敌人一无所知,战略上是立于不败之地。

楚云飞这种一线部队指挥官,都认为大多数八路只是一支“乌合之众”,更别提老蒋的认知了。等到解放时期,摧枯拉朽的击败蒋系“精锐兵团”,他才知道谁是乌合之众。

事实上,我军的军事组织是三层模式,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组织,充分保证了部队的生命力。虽然老蒋嫡系王牌军的战力确实强,但还有很多拉壮丁的队伍,这些部队真就不一定比不上民兵县大队出身的队伍。

《论持久战》中强调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没有数据就体会不到其中的深刻,这种三层模式的组织有多恐怖?新四军有十万主力部队的时候,地方武装+民兵力量就有六十万之众!

抗战结束时候,八路军有上百万的主力部队,但还有两百多万的地方民兵组织!根据地模式的实在夸张!八路军为什么拉队伍速度快?这些被认为“乌合之众”的县大队区小队这些队伍以及民兵组织提供了足够的兵源,还是比较优质的兵源,革命思想的坚定性不用说,还有一定的战斗或训练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主力部队都是十万级别以上规模的收编或歼灭战,打完之后解放军主力有500多万的作战部队,但不要忘了,还发展了500多万的民兵组织,这个数字只会少不会多,你说老蒋能怎么办?

民兵模式还在强化,1958年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

当时全国有多少民兵?2.2亿民兵!当时有句口号:我们没有原子弹,只有大办民兵师!伟人也对58年访华的赫鲁晓夫说出了那句的话:我们有一亿民兵!

这当然是特殊年代背景的全民皆兵了,后来还是慢慢减少了,但其中强大的组织能力可见一斑。该说不说,这也是一次全国范围内尚武之风的洗涤,国民精神面貌为之一振。

再回到亮剑上说,这才是恐怖的拉队伍速度,云龙兄,还要提拔吗?

《亮剑》中,李云龙当时已经拥有七千兵力,为何还是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

没编制,李云龙就是有10万兵,也还是个团长。

这要怪还得怪老蒋,因为老蒋给八路军的编制就3个师。

根据1937年8月22日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4万多人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下辖林彪的第115师、贺龙的第120师、刘伯承的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1937年9月11日,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实际编制未变。

除了总指挥部的几个主要领导没有被降衔外,其他人都不同程度降衔压编了。

有个故事比较有意思,那就是许世友在调入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当副旅长之前,在红军中已经是红四方面军的军长了。所以有下属替他不值,然而许世友却很兴奋,他说,早知道旅长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啊。

所以李云龙在长征时期就已经是主力团团长了,但是当了八路军之后,不但仍然是个团长,还是那种没有编制的团长了。因为386旅刚成立的时候,有正规编制的也就两个团771和772团,5700人。所谓原新一团的原型是后来加入的东进纵队第1、第3团合编的新1团。反而李云龙的独立团并没有具体原型。

但是386旅这个旅实际发展到后来是比较特殊的,386旅虽在名义上属于129师战斗序列,然而实际上386旅在抗战时期是中央军委的直属部队,直接归属于中央军委指挥。这也是为什么李云龙的团叫独立团,他本质上代表了386旅。

新一团也好,独立团也罢。说白了也就八路军自己承认,老蒋是不会给李云龙发军饷的。

李云龙的军费一部分自己挣,一部分是386旅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所以即便后来,李云龙攻打了平安格勒,蒋介石亲自打来慰问电的时候,也只是慰问到了129师这一层。

其实如果历史上真有这回事的话,老蒋要是知道八路军的一个非在编部队都都已经有近万人,具备了攻打县城的能力时,估计一口老血都要喷出来了。

但的确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抗日战争相持到战略反攻阶段,发展到7000多人,并不夸张。

到了1945年夏天,八路军(第八集团军)其下属已经包括山东军区、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八路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八路军独立第2游击支队、八路军独立第3游击支队、河南军区、抗日军政大学等。总兵力已经由当初的4万多人发展到了102.8万人了。是当初的25倍还多,而且还在极速增加当中。

当从1946年6月中原野战军成立的时候,光中野就5个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有27万人。

此但是中野为全国解放,付出的方式的确和其他野战军的方式不太一样,他的大量指战人员和兵员都赞助了其他野战军,所以成立最早,但是都是给别人作嫁衣裳。后来孔捷和丁伟在进军东北的时候,被抽掉到东北去了,而李云龙则是挺进中原,被华野借到了淮海战场去了,结果都没还回来。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李云龙几乎是一步到位,直接就是师长了。

当形势发展到那个阶段,需要大量的指战员来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除了像李云龙这样的百战余生的优秀将领们,还有就是即俘即改造的敌军中层指战人员。相比较而言,当然李云龙更值得信任了。所以对于李云龙而言,师长和团长对他来说其实都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指挥打仗,都是一样的要搞敢死队。

所以在原著当中,后来的李云龙建立了”梁山小分队”这支特种部队。梁山小分队在金门岛一战中全军覆没,同时也创造了辉煌。此后的李云龙在军事上就没有建树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亮剑》中,李云龙当时已经拥有七千兵力,为何还是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

李云龙有7000兵力,为何还只是一个团长?

不得不说,都梁是一位优秀的军旅作家,他写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有充足的历史典故在里面。李云龙一个团7000兵力还是团长这个桥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李云龙版的《亮剑》电视剧,中,李云龙一个团长从抗战初期一直做了抗战结束,更为夸张的是,他长征时就是团长了。这个剧情很不合理,因为以红军和八路军的扩张速度,绝不可能让一个人十几年时间一直是团长。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可能直接被安排当闲职靠边站了。

电视剧中给出的“犯纪律”的说法更是可笑。红军八路军或者解放军,十分重视纪律性,团长以上职务,说杀就杀!管你立过多大功劳,有多少战士愿意跟着,都没用!黄克功从井冈山就参加红军,因为枪杀了抗大女学生,直接公审枪毙。审判时,黄克功露出浑身伤疤,老百姓纷纷流泪为她求情,可他连当敢死队死在战场上的机会都没有。

在小说中,独立团分兵前只有1000多人,李云龙估计经过2年时间独立团应该有2000多人,可是事实上独立团总兵力已经有了5000多人,有的连长手下甚至能有600多人。如果再加上独立团游击区范围内的县大队区小队和民兵,独立团能掌握的兵力能有上万人。

那么有朋友要问了,独立团正规军有5000多人,加上地方武装和民兵兵力上万,这是一个满编师的兵力,为何李云龙还只是一个团长。

这里面需要注意一点,李云龙独立团掌握的军队,并非真正属于独立团。啥意思呢?一般而言,八路军虽然分散作战,却也最讲究组织性和纪律性,私自扩充军队当然不允许,所有的扩军人数都要向团、旅、师进行报备。而团旅师这三级,其实同时也兼着军分区、二级分区和大军区。所以,李云龙的团长,实际上也可以叫做军分区司令。在《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陈大雷就是一个军分区司令,实际上就是团长。

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扩编再也不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限制了。明面上看,129师,120师和115师三个师的编制还在,实际上那是晋冀鲁豫军区、晋绥军区和山东军区三个大军区,除此之外,八路军还有晋察冀等大军区。八路军每个大军区都有十几二十万兵力,下面有设立了二级军区,大多能有数万兵力,二级军区下面的军分区,则有数千兵力。

这样看的话,你就知道为啥让李云龙当团长,而不是升为旅长了。当然,军分区司令和团长的最大区别是,团长主要负责野战,而军分区则是兼管军政。亮剑为了前后一致,把军分区司令这个概念隐去,一直沿用了团长这个概念。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应付国军进攻,各个大军区建立野战军,各个军区建立野战纵队,而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则很有可能成为野战纵队下面的旅(解放战争早期纵队相当于师)。大概就是这时候,李云龙当上了旅长。小说中的独立团上万兵力,可能在野战部队建设中,能有少数能加入,其他都只能做预备役,随时向野战部队补充。

以晋冀鲁豫军区为例,上党战役时,一下子建立了三个纵队,分别由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和冀南军区的主力部队组成。当时一个纵队也就一万多人,纵队下面设旅,旅下面是团。经过平汉路战役和鲁西南战役,晋冀鲁豫军区扩大不少,可是后来的千里挺近大别山,兵力又再次缩减,一个纵队还是只有一万多人。而在东北,东野一个纵队四个师,总兵力四万到六万不等,武器装备更是好的多得多。

所以,李云龙兵力7000多却还是团长,实在是上级给的编制太有限了。限制编制走精兵路线,这是对根据地老百姓的负责,也是保障部队战斗力的主要方式。从始至终,八路军都要求全军至少一半人配有步枪,没有枪就不能扩军,这是死杠杠。可是扩军了,也有可能因为战斗力不行,面临撤销番号和分流兵力的问题。

八路军是党的队伍是人民的子弟兵,不会因为扩军快就随便給番号给官职,主要还得看战功。

《亮剑》中,李云龙当时已经拥有七千兵力,为何还是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

哈?李云龙你小子有7000人就想提拔?那129师师长刘伯承有38个团还是师长,说什么了?

刘伯承

真实的历史情况是,当时八路军的编制,不是自己能定的,而是要老蒋说了算,所以和多少人马没有关系。其实“八路军”这个名字,只是短暂叫了半个月而已,正式的番号是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只是一开始叫八路军中习惯了,正式名称又那么长,就这样叫下去了。

编制

仔细看这个正式番号,既然叫国民革命军,编制的权力当然就在老蒋的手里了。虽然这个时候属于第二次国共合作,但是老蒋无时无刻不在防共、限共。就连这三个师的名额,老蒋也是不想给的。当时的红军主力刚刚到陕北立足,再加上西路军的惨痛失败损失两万多人,老蒋认为这个时候红军已经是快撑不住了,只要再加大一点“剿匪”力度,就可完全清除共产党的武装。

但是日军可不等他老蒋的步伐,7.7事变,震醒了全中国的爱国志士,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受到很大的批评,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北平、天津相继落入日军手中。全中国但凡有一点热血的青年,都纷纷要求抗日救国,老蒋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再也顶不住了。不得已,于7月28日声称同意红军改编开赴抗日前线,但是只愿意给红军3个师的编制。

艰难的谈判

不仅人数编制的问题,蒋介石还想出了一招“容共”变“溶共”的招术:一是,打算令八路军取消政委制度。二是,把八路军的三个师分散编入各战区。这一方案当然地为中共方面所拒绝。

据萧劲光回忆道:“国家的危亡迫在眉睫,而我党与国民党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具体问题的谈判却迟迟没有结果。我们在延安的同志都如坐针毡,焦虑万分。”

淞沪抗战

一直到8.13淞沪抗战爆发,日军大规模进攻上海,面对军事上、舆论上、还有背后英美势力的压力,老蒋坐不住了。因为国民政府统治的核心就在长三角,这次日军一上来就要捅他的心脏。8.22,国民政府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军费

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序列,八路军也是有军费的,不能和老蒋嫡系相比,大致相当于国民党杂牌军的标准。初期还能好好发放,但是到了38年,蒋便以各种理由克扣。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报表是倒是能看到军费开支,但是八路军一粒米也收不到了。在最困难的时候,只能四处筹钱。这时候的苏联、共产国际给过不少援助,与八路军关系较好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给过一点。

蒋介石与卫立煌

老蒋不给钱已成定局,当时又处于抗日最艰难阶段,延安方面的财政十分困难。索性就不要他老蒋的钱了,自己解决问题。著名的“大生产运动”、359旅开垦南泥湾,便是这个时期,中共方面为了解决困难的财政问题提出的。

大生产运动

既然吃饭的问题自己解决,那么我有多少人马,也就不关你老蒋的事咯。你给我三个师我就三个师,9个旅就9个旅,在后下面的团营一级开始自行发展。直到1940年百团大战的时候,日军、老蒋都傻眼了:八路军不是只有3个师吗?100多个团是怎么来的?

给个表情,自己体会

《亮剑》中,李云龙当时已经拥有七千兵力,为何还是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

按照一般部队的编制,佣兵七千余人绝对不可能是团级编制,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全师不过1.5万人,李云龙一个团甚至超过了一个正规编制的旅,既然部队已经扩编这么多,为什么李云龙的职务还是团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李云龙的独立团说起。

所谓的独立团是指越过正常的旅这一级指挥而直接隶属于师或者军,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就曾在北伐中屡立奇功。

而李云龙的独立团和叶挺的独立团还是有区别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陕北的中央红军和南方的红军分别被改编成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下辖115师、第120师、第129师三个师,总兵力仅为4万余人,这部分属于正规的国军编制,除此之外大批的共产党武装就成为了“黑户”。

当然不仅仅是李云龙的独立团,丁伟的新一团、孔捷的新二团都属于没有编制的“黑户”,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在剧中李云龙曾为了抢主攻曾向赵刚大发雷霆,当时和李云龙抢主攻任务的就是772团的“程瞎子”。

772团虽然没有拿下“山崎大队”,但是人家却是“正牌”部队,当时八路军129师下辖第385、第386两个旅,386旅旅长陈赓,下辖第771和第772团,772团团长是当时年仅23岁的叶成焕。

言归正传,我们看看当时八路军几个旅长都是谁,如果给李云龙升官又该和谁平起平坐呢?

115师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第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第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还有129师的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这些人大部分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师级干部。

按照资历来说李云龙在黄麻暴动后参加革命,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主力团团长,但是和上面这几位比起来资历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陈赓曾是黄埔一期毕业生,红军时期就是红一师师长,屡犯错误的李云龙怎么可能和他平起平坐。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当然还有通过名义上的团级单位,隐藏兵力和实力,所以当国共内战的时候我军亮出家底,已从名义上的几万人发展成了百万大军。

《亮剑》中,李云龙当时已经拥有七千兵力,为何还是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

这个正是教员和我D的聪明之处。

当时国共合作抗日期间,国民党政府一共就给了我们一个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的编制,一个军总共就三个师的编制,而师是每师2旅4团”的丙种师编制。简称“八路军”,那边坚持游击战的南方红军游击队给了一个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编制,简称“新四军”。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为: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第一二九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因此总共的正规编制为45000人。新四军下设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编制共10329人。

依照当时蒋委员长的想法,老子就给你这点编制,按编制发军饷,发武器,等到发饷发武器的时候我再拖七拖八,缺斤短两,你那队伍就没法带啦,最好是一哄而散他才安心。但教员和我党压根没在乎,这军饷和武器只要你给,就是白来的,不要白不要,而且有了这个编制,至少要求起武器和军饷来,绝对理直气壮。至于真实的编制嘛,只要部队首长动脑筋,养得起,尽管发展。于是,开始是在每个旅下增加一个团,后来嘛,又开始在各师和军区之下增编了若干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教导旅和骑兵旅等。每旅人数不等,少则两千人,多则六七千。每个旅通常辖3团,个别还有辖4团的。到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已发展到30多个旅。因为扩张太快,所以1941年至1942年八路军各战略区陆续对所属部队进行精简,实行甲种旅和乙种旅两种编制。所谓甲种旅,就是三团制,七八千人;乙种旅,为两团制,五六千人。后来,还又在八路军、新四军编有纵队。如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第一纵队、八路军太岳纵队、八路军挺进纵队等,其编制不尽一致,有的辖支队,有的直辖大队,有的辖旅或团。许多纵队随着队伍发展,编制规模也不断扩大。

所以,你提到的7千兵力的团,说实话人数不算多,你把独立团在辖区内的什么独立营,独立大队,地方武工队什么都算上,七千人的队伍真的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啊,不用那么纠结这个编制了。老实讲,按照党的纪律,上级让这七千人用一个营的编制,给李云龙个营长当当,估计上上下下都不会打个磕巴的。

不要虚名求实利,这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最后给你个数字:

抗战开始时:八路军4万余人、新四军1万余人。

抗战结束后: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正规部队120万人。

你就说牛不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