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北伐军可以战胜当时的日军吗?
一
1927年,经过第一个阶段的北伐,北伐军已经击败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军队,占领了湖南湖北和江浙一带。
因为北伐军是有多路军阀组合而成的军队,每支军队都有很强的扩充愿望。到了第一次北伐结束时,北伐军总兵力应达到上百万,当然这其中也收编了大量的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军队。
国民党中央掌握的军队在当时并不是多数派,并且没有很明显的优势,还刚刚经过了一次分裂,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李宗仁的桂军扩张的速度就比较快,包括三支湖南军阀扩军的速度也不慢。北伐军内部的部队素质参差不齐,各派之间离心离德,都非常关心战后地盘的划分。
二
这时期的日本,大正天皇死去,裕仁天皇接班。
1927年3月,日本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引发整个国家的经济出现衰退。田中义一担任了日本首相,为了能够帮助日本商人把产品销售出去,他极力倡导发动一场对华战争。
1927年底,田中召开了东方会议,他认为要对中国推行积极干预的政策,把东北和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由日本占领,变为日本的商品倾销地。同时把华北驻屯军数量扩充了一倍,向中国国内派出了大量的间谍。
1928年二次北伐开始后,蒋介石率部攻入了山东。4月29日,田中命令日军第六师团5000多人在山东登青岛登陆,名义是保护帝国臣民。
当时镇守山东的张宗昌明白自己根本就打不过北伐军,就向日本第六师团求救。就这样,第6师团开进了山东济南。
三
1928年5月1日,北伐军攻占济南。第二天蒋介石进入济南城,要求日本驻济南总领事来总司令部谈判,希望日军能够撤出济南。
结果谁也没想到,5月3日日军却突然发动了五三惨案。
日军无故向北伐军发起进攻,北伐军第九十二师和九十三师奋起还击。日军没有沾到任何便宜,福田彦助就派佐佐木找蒋介石,要求停战。
蒋介石下令停战,并派自己的义兄外交部长黄郛去和日本人谈判,却被日本人缴械,这就说明日本人根本就没有谈判的诚意。日军进一步进驻了没有日本人的商埠区,把驻扎在那里的北伐军全部缴械。
四
随后日军借口两名士兵被中国军队打死,不宣二战,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北伐军有7000多人被迫缴械,平民伤亡惨重。
蒋介石派出了蔡公时前去谈判,却被日军残忍杀害,事态进一步扩大。
5月4日蒋介石派黄郛让日本政府发出照会,日本人置之不理,同时日军开始炮轰济南城的平民。
其实在此时,日本人的态度很明显,就是要用武力阻止北伐军进入华北地区,进一步实现自己占领东北的阴谋,也为后来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埋下了铺垫。
日本人要求北伐军必须撤出济南,蒋介石被迫答应。蒋介石同时让李延年和邓殷潘的两个团掩护北伐军撤退。
四
李延年手持手枪,亲自担任督战队,命令自己的部队和日本人血战到底。这两个团以2000多人的兵力抵挡了5000多日军的进攻,血战三天三夜后退出。
李宗仁的桂系军队联合其他军队,经过河南攻占北京和天津。奉系军队不得不退入东北,北伐军付出了血的代价,没有让日本人的大战略的得逞。
北伐军撤出济南城后,日军第六师团进入济南。日军宣称要显扬国威,惩罚中国军队的抵抗,向济南城无辜平民展开了大屠杀。
日军看到女人就想先强奸,后割掉双乳,再乱刀刺死。本来就因为战争许多人逃亡,本来就没剩多少人,最后还是有1.7万人被日军杀害。
五
如果放在1927年北伐的时候,北伐军就和日本人开战,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胜算。
当然,如果当时的中国人能够团结起来和日本人打,是肯定可以胜利的。但当时的北伐军内部各怀鬼胎,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阎锡山的部队稍稍碰到抵抗就全部撤回山西,其他各路军阀都在想方设法扩充自己的地盘。
如果当时蒋介石下令和日军开战,当时的中国马上就会四分五裂。在北伐军和日军交战的时候,奉军就有可能在北方向北伐军发起进攻。
不仅北伐大业难以完成,日本人反而会更加坚定的扶持张作霖,让中国重新回到南北对峙,进入军阀混战阶段。
当时蒋介石忍辱负重,在日记里详细记载了这一天的情况,并强调要早一天做好对日备战,应对抗日战争的爆发。从1932年起,南京政府就开始了对于作战的备战,只是还没有完成,就被抗战的爆发给打断了。
27年北伐军可以战胜当时的日军吗?
黄埔一期的李延年在北伐军撤离济南时,奉命率领全团与西北军邓殷蕃团阻击日军,共同掩护大部队脱离战场,两团不过3000余人,却顶住了日军第六师团5000多人马的进攻,血战三昼夜后主动撤离,李延年战后因功升任第九师26旅旅长。
(李延年)
当时还有一位北伐军宪兵连长主动率部留了下来,配合李延年团死守城垣,他的名字叫王耀武。
这就是发生在1928年5月3日的“济南惨案”,面对北伐军高歌挺进华北,其实日本帝国主义曾经两次出兵济南。第一次是1927年5月,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动驻于大连的第10和第63两个联队各一部约3000人,由部队长乡田兼安少将率领到达济南,由于国民党发生内部“宁汉分裂”,北伐暂时中止,所以第一次没有发生碰撞和战争。
(方振武)
要说张作霖还是有点骨气的,听闻日军出兵后,他所控制的“安国军政府”立即向日本驻华公使提出抗议,意思是我们自己的家务事,胜败都不用外人操心,日军只好撤走。
1928年初曾经下野的蒋介石复职后,开始组织“二次北伐”,当第一集团军(蒋系)贺耀祖的第3军团和第二集团军(冯系)方振武第4军团迫进济南时,日军再次悍然出兵山东,并且派遣的是精锐的第六师团,师团长福田彥助中将。
(贺耀祖)
北伐军进入济南的两个军团的总兵力接近40000人马,以方振武为济南卫戍司令,而日军不过5000余,面对日军的挑衅和暴行,北伐军官兵摩拳擦掌要求还击,蒋介石权衡再三,决定不予抵抗,退出济南绕道德州北上平津,致使北伐军和济南百姓伤亡7000余人,于是有了李延年和王耀武的断后作战。
通过李延年部队的作战实践,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北伐军当时奋起还击的话,是完全有能力战胜日军的。首先是兵力占绝对优势,大约八倍于敌;其次是那个时代的北伐军士气如虹,黄埔军官团的作风和能力正是上升期;最后是蒋介石的黄埔党军和冯玉祥的国民军都使用苏式武器,装备上丝毫不落下风。
(日军开入济南的装甲车)
日军全面侵华时的一些制式装备,比如九二步兵炮、九二重机枪都是1932年才定型的,在1928年完成列装的制式武器只有三八大盖和歪把子等轻武器,其它全部依赖进口,步兵装备根本不具备优势。
并且1925年的“大正裁军”也使其常备师团数量有限,对战蒋冯阎李四个集团军100多万国民革命军,哪里来的胜算。
但蒋介石不这么考虑问题,他避战的中心思想,是不想因为与日军发生战争而破坏了北伐大计,一旦北伐军与第六师团全面开火,日本必然增兵,双方大打起来姑且不论胜败,张作霖和张宗昌都将渔翁得利,北伐进程将被迫中断。当然,这里面仍然不排除蒋介石有“恐日症”的因素。
内斗不休,才是民国时期对外软弱的主要原因,而并非不能一战。
(1927年的北伐军)
27年北伐军可以战胜当时的日军吗?
1927年的北伐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意志高,又有中共和苏联的加持,如果与当时的日军开战,我认为完全可以击败日军。国军给人的感觉是逢日必败,就算打赢日军也会付出数倍于日军的代价;实则国军中的精锐可以按1:1的比例击败日军的!只要敢打,只要敢死战到底,日军也就没有那么猖狂了,遗憾的是国军畏敌如虎,经常不战先溃。北伐军在济南就被日军炮击一番,然后灰溜溜的撤走了,并不敢与日军交战。
北伐军是国民党重金打造的一支武装部队,接受苏联的军事指导,大批苏联专家、军官在北伐军中担任教官且随军作战。另外北伐军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部队,第四军的独立团就是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一个团,是北伐战争的先锋部队。北伐军的武器主要由苏联援助,1924年苏联给北伐军提供了大批火炮、机枪、8000支步枪,战斗机9架,子弹一千万发。北伐开始后,苏联又给北伐军提供了三八式步枪4000支、子弹400万发,俄式步枪8000支,子弹1800万发,机枪90挺,火炮24门。因此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在装备上并不比当时的日军差。
北伐开始前,北伐军有8个军约10万余人,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任总司令部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分任第一军至第八军军长。北伐军在苏联军事专家的指导下,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先后击败了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大的北洋军阀,西北的冯玉祥、山西的阎锡山、东北的张学良先后加入国民革命军。
1927年4月蒋介石发起反革命运动,同年7月汪精卫公开反共,8月1日共产党在南昌起义,开始反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28年蒋介石取得英美等国的支持,开始第二次北伐,北伐军进入山东后,日本派兵阻击国民党统一全国,爆发了济南惨案。日军与北伐军交战没有取得胜利,但是蒋介石下令北伐军退出济南,不得与日军交战,最终日军屠杀济南军民1.7万人有余!如果当时蒋介石下令北伐军攻击日军,则日军未必能战胜北伐军。
27年北伐军可以战胜当时的日军吗?
别说是北伐军了,就是把当时中国所有军队整合在一起也不是日本的对手,不是纵横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我们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1927年北伐军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国民革命军的巅峰实际上并不是1927年,而是1928年驱逐张作霖后,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这个时候的国民革命军人数在一二百万左右,这才是巅峰。
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不过十万人,虽然在一期北伐中取得了一定胜利,但并不表示这支军队内部就极为团结,当时的宁汉对峙,以汪精卫为守的武汉国民政府与蒋介石为守的南京国民政府成敌对态势,经过一系列的权力倾轧与斗争,老蒋在1928年重新上台。
比如,为了争夺最高权力,新桂系就与唐生智发生大战,以唐生智被驱逐告一段落,也代表汪精卫的政权失去了军事支柱。
此时,在第二次北伐开启前国民党内至少有四大军事集团,各自为政,蒋介石的中央军,李宗仁的新桂系,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
这四个人包括刚刚下野的汪精卫、唐生智,以及扶持蒋介石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这个国家未来领袖,并不是一心向外,在驱逐完张作霖,张学良改旗易帜后,新军阀除了前面的四位,又加上了张学良的东北军。
随即就爆发了蒋桂大战,蒋冯大战,中原大战,战斗之激烈是民国以来最大的军阀混战。
在这个时候拿北伐军抗日,根本就是在玩火自焚,一个没有核心的统一领导者,这样的军队能够抵御外辱?
从济南惨案来看,北伐军根本不敢惹日本蒋介石1928年复出之后4月就开启了第二次北伐,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北伐军已经没有了苏联的支持,当然,老蒋也不是没找下家,当时英、美决定支持老蒋,第二次北伐可以说是在美国的支持下。
老蒋王者再度归来,深知只有取得北伐之彻底的胜利,才能获得其在国民党内的绝对权威,在老蒋的指挥下,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开入山东。
当时山东不止是中国的地盘,胶东半岛也是日本的势力范围,山东军阀张宗昌见无力抵抗北伐军因此去勾结日本人,引狼入室,日军进占济南后,张宗昌出逃日本,北伐军进入济南后,与日军并没有军事冲突,日本却要求蒋介石的北伐军绕道济南,蒋介石当时还是挺有血性的,中国军队走在自己的国土上却要遭受日本的危险,这岂是当时在巅峰时期的老蒋所能忍受的,因此并没有搭理日本的无理请求。
实际上1927年的时候日本并不好过,当时发生了昭和金融危机,日本的经济金融十分混乱,为了转移日本国内的经济矛盾,日本早就想通过战争把视线转移到国外,减轻国内的压力。日本军人十分想借助济南这个事情搞点事情。
结果就是把北伐军一顿胖揍之后,老蒋为了不引发更大的冲突,一再妥协,改道北伐,当时老蒋给日本人的信是这样说的:“自本月3日之不幸事件发生,本总司令以和平为重,严令所属撤离贵军所占区域。现在我各军已一律离济,继续北伐,仅于城内留相当部队,借维秩序。······不胜企盼之至。”随后就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济南大屠杀。
中国军队恐日在当时可见一斑,济南惨案的发生对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本人面前吃过亏的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前多次给张学良发电报“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不抵抗的命令是张学良发出的,但这种思想肯定是受到老蒋影响的。
27年北伐军可以战胜当时的日军吗?
这是个可以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有人说北伐军能够搞定日军,有人则说鬼子可以完虐北伐军。两种答案说得都有几分道理,但似乎又片面了。笔者认为,如果是局部冲突,在华日军数量有限而其国内没有增援,北伐军完全可以压制鬼子。反之,如果是全面战争,鬼子大规模侵华,北伐军还真不是对手!
当时的中国,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军队是奉军,其次就是北伐军了。特别是苏联的军事援助到来之后,部分北伐军的武器装备已经超过了奉军。1926年7月,第一次北伐战争开始。不到半年时间,北伐军便攻陷大片军阀割据地,所到之处深受当地民众欢迎。此时的北伐军士气空前旺盛,基层军官普遍来自黄埔军校,加之武器装备先进,完全可以与鬼子一战。
上面说的是“理论上”,那么,北伐军真与日军干起来,会是什么结果呢?
1928年,北伐军与鬼子在济南交过手,双方不分胜负。当时,北伐军以3000人阻挡日军5000人三天三夜。如果北伐军不撤退,而是集结优势兵力和鬼子一战,鬼子只会完败。当时,驻扎在济南城周围的北伐军总有40000多人,而且包括常凯申校长的嫡系军队。4万多士气如虹的现代化军队为了国家去打鬼子,这可是8:1的对比,鬼子拿什么去翻盘?鬼子就是欺软怕硬,只有把它打疼了才不敢惹你。
假设北伐军把济南的5000鬼子全灭了,那么鬼子可能会发动大规模入侵。说到底,局部冲突可以靠兵力优势和高昂士气赢得胜利,但鬼子一旦大规模入侵,那么就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了。所以,有人认为北伐军打不赢日军,这是非常正确的。没办法,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短期内难以战胜先进的工业国。再说了,当时中国还是军阀割据,没有实现哪怕是形式上的统一。
1927年,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较大。十年之后,中国与日本的差距更大。这也是抗日战争咱们付出重大牺牲的重要原因,鬼子真的很难打!
参考文献:
1.潘强恩:《北伐战争》
2.武国友:《红流纪事:北伐是怎样一场战争》
“许述工作室”成员“醉卧沙场”主答
27年北伐军可以战胜当时的日军吗?
如果仅仅限于济南的冲突,北伐军未必会输于日军。但如果扩大化,北伐军内部的四大派系不会一致,北方张作霖的六十万部队也在虎视眈眈,再者北伐军的战斗力也难以战胜日军。
(日军行动图)
北伐战争山东战场主要是第一集团军的作战区域,属于蒋介石的嫡系,许多部队都是党军这支种子部队的产物,战斗力强、士气高昂、且反帝情绪强。在济南大约有四万这样的部队,如果当时在济南打起来,大概率会取得胜利。不过应付胶济线上源源不断而来的日军就难了。
(济南惨案图)
因为:
1、四大集团军各怀鬼胎四大集团军分别是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各方只是因为共同的利益暂时维系到一起。
(二次北伐)
两年前,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国民军在雁北绥远作战;一年前,李宗仁还在逼迫蒋介石下野。
而且《阎锡山年谱》就反映出,当时大家互不信任,蒋介石给阎锡山发电报就说焕章不可信,要防着,小心突袭。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三个司令)
这就知道当时各方的关系了,指望能团结对外,太难了。
2、张作霖的虎视眈眈宁汉分裂后,张作霖在两条战场上迅速反击,平汉线因为冯玉祥进入河南的缘故,奉军主力在彰德一带作战,东线的直鲁联军一度渡过长江,差点推翻南京国府。
(1927年的形势)
如果在济南和日军发起冲突,张作霖部南下,则国府仅有的北伐成果就丢没了。
3、蒋介石的个人部队第一集团军中的主力部队都是第一军扩编的,其他主要是收编的直鲁联军与陈调元等部。一集团军有十余个军,其中作战部队大致在20余万,属于蒋介石黄埔嫡系的大致有十万。
(中央军)
如果和日军冲突这十万崩了,蒋介石机会就没了,并不要指望有人援救还尊他为总司令。
之后蒋介石通过新军阀混战,才靠着嫡系主力实现了对全国名义上的控制,嫡系主力也就有了三四十万。
(中央军)
济南惨案不是个小范围的冲突输赢问题,打起来事关全局,尤其是第一集团军与蒋介石个人的命运,蒋在此问题上自然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第二次北伐中的国民革命军编制
张真真. 蒋介石军事思想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李宝明. 平津战役国共两军部署比较观察[J]. 史林,2016(02):158-169+221-222.
郭昌文. 蒋介石对地方实力派的策略研究(1928-1936)[D].浙江大学,2011.
杨奎松. 西安事变期间“三位一体”的军事协商与部署[J]. 近代史研究,1996(06):83-98.
陈太勇. 两大战间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1919-1929)[D].武汉大学,2017.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