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的平安城之战李云龙有上万人马,为何只派一个连打援?
伟大的平安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虽然是戏谈,不过从军事专业角度出发,你如果是这次战斗的指挥员,将如何分配独立团现有兵力?
李云龙关于平安之战的军事布署,是“拔点阻援”而非“围点打援”,即以攻取平安县城为首要目标,外围阻击战则以迟滞日军援兵推进速度为主,而并非主要打击或歼灭之,这就要求独立团在排兵布阵上有主有次且主次分明。
虽然独立团发展壮大到几千人,但若想尽快攻占几百个敌人防守的坚固城池,在装备和单兵素质较差的情况下,就必须尽最大可能的集中兵力完成突破和占领,以兵力的绝对优势弥补火力的不足,所以李云龙叫嚷的是“没有助攻,全是主攻”,四面突击是明智的。而此时平分兵力就是兵家大忌,否则很可能导致县城久攻不下、援兵又阻挡不住顾此失彼的后果,那全团将陷于被动。
从军事常识上说,《亮剑》中平安之战的用兵是基本合理的,在几个阻击方向上,孔捷新二团和丁伟新一团的防区李云龙大可放心,那都是自己的战友,即便没有统一指挥和协调,他们也不会轻易放鬼子援兵进来。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楚云飞晋绥军第358团的防区方向,也是独立团的阻击重点。
用该团方立功参谋长的话说,晋绥军与八路军只是“理论上的友军”,李云龙不能指望楚云飞会拼死相助,他既不会腆着脸求助、恐怕也没有时间相商,否则不至于连孔捷和丁伟也搞不清状况,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派出阻击部队,同时还不能抽出太多力量,那样攻城兵力又将不足,拿出一个连再辅以地方武装是恰当的。
楚云飞“帮帮场子”是出于民族大义和哥们情分,如果选择袖手旁观也是本份,李云龙是不可以指望晋绥军一定出兵助战的,还是要做最坏的打算。
不要走进独立团后来有“八个营”的误区,在独立团分兵发展的过程中,各营各连都得到很大的扩充,但是在各部归建之前,都无权自行增加编制和番号,这是部队铁的规矩。因此尚未完成整编的独立团,只能还是三个营九个主力连的建制,担负阻击任务的六连,就是独立团1/9的人马,再加上配合作战的区小队等地方武装,兵力很是可观。
张大彪营都已经发展到2000多人,可想而知其连队的规模,根据番号推算,黄志勇这个连应该隶属于缴获“意大利炮”的二营,至少超过6、700人的兵力,否则让一个100多人的连队去抗击鬼子一个联队八小时,这个任务神仙也完不成,那就过于离谱了。
李云龙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队伍壮大到如此程度,整编成八个营也得是后面由团部来施行,各营都没有这个权力,平安之战时,一个步兵连已不是我们平常认知的普通连队规模了。
黄志勇的六连在几乎拼光时,拒绝了晋绥军联络官的好意,仍然死战不退,最终全体壮烈牺牲,有点借用“硬骨头六连”的意思,其实小说作者都梁的军事常识很是到位的,个别我们感觉比较雷人的剧情,是拍电视剧时改编的问题。
然后才是楚云飞出手,第358团步炮齐上,继续阻击日寇援军接近平安县城,有力保障了李云龙攻城部队的身后安全。
《亮剑》中的平安城之战李云龙有上万人马,为何只派一个连打援?
这个题目有点扯淡。李云龙不是生瓜蛋子,他怎么可能只派出一个连去阻击敌人援兵……
先纠正一个说法的错误,一般攻城部队都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攻城,另一部分阻击。所谓打援的说法不确切,打援流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解放军在重武器上不及敌人,在进攻敌人重兵把守的城市时往往很吃亏,于是就经常会使用“围点打援”的战法,借助运动战来消灭敌人,这四个字里,围点是手段,打援才是目的。所以题主给出个“打援”的说法是错误的,准确说法,那就是阻击。
另外,按照一般军事战斗部署,攻城和阻击部队的配比一般都是1:1,阻击部队的数量不可能只有一个连这么少。就以平安县城为例,日军就动员了好几个方向的日军驰援。李云龙是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不会孤注一掷到就留一个连打阻击。
书里和电视中的6连,个人觉得,是因为这个连被布置在晋绥军358团的防区附近,肯定还有其他连队安排在丁伟和孔捷的防区附近,只不过丁伟和孔捷都是老兄弟,不用打招呼就全军出动了,相比之下阻击的压力没那么大,而且剧情在这里也更适合表现丁伟和孔捷的战友情,没必要再浪费笔墨讲独立团的阻击部队了。
而6连这个方向不同,首先晋绥军本来就抱了个看热闹的心态(楚云飞总还要象征性地请示下阎长官),另外也不适合跟八路军进入同一个阵地并肩作战,而且剧情也需要找个地方来写一写独立团的阻击部队的英勇,那肯定是这个地方最合适啊……
但是,必须要说,老丁和孔捷的介入,都不是一开始就列入李云龙算盘之内的,从一个经验风度丰富的团级战斗指挥官的角度,他考虑问题必须以丁和孔按兵不动为前提,否则的话,他就真成了玩火了……
《亮剑》中的平安城之战李云龙有上万人马,为何只派一个连打援?
一万人马跟一个连的编制,这两件事要分开,编制是固定的,不能说你有一万人我就要给你一个军的编制(多数杂牌军编制都还不到一万人),那全都乱套了,具体可见我党正式编制为第十八集团军,下辖3个标准步兵师,每个步兵师下辖2个旅。当时一个标准团的人数在1500到2000之间,一个标准团的编制是3营9连外加一些团直属,按当时的情况,一般也没什么团直属,最多就是一个迫击炮排一个重机枪排,或许还有一个补充连之类的补充兵。然后说回来平安格勒战役,李云龙派出一个连加上区小队县大队,首先要说,这个连是李手下一个标准连,而且会被委以重任,肯定也是个主力连,我们按一团九连计算,李手下有近万人,那么,这个连基本就是近千人,半个步兵团的兵力,或者说最少也是一个标准营。然后再加上县大队区小队,应该也有一两百号人(这一块是真不了解)。总体来说,接近一个团的兵力,虽然火力差很远,但是兵力确实不少,而且任务是阻击8个小时,并没有限制一定要在既设阵地上打,所以这里有很多可操作性(最后这个二愣子连长要打阵地战,谁也没有办法不是)。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李的部队,说句不好听的,士兵的战斗机肯定比日军差不少,所以攻击县城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一个县城的驻军,再少也有几百日军,近千伪军,还有火力跟地形优势,正面攻击的部队肯定不会少于五千人,同时还需要有一到两千人的预备队,其实近万人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兵力充裕。还有一点就是,日军增援肯定不止一路部队,李作为主将可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依托在友军身上么,肯定还有安排一些兵力在各个交通要道布防,防止友军防区被穿透,给自己反应时间
《亮剑》中的平安城之战李云龙有上万人马,为何只派一个连打援?
当时李云龙手下已经过万人了,那个时候一个连应该人数也不少了,李云龙手下打完平安县城还有八个营,也就说那一个连相当于大半个营了~
《亮剑》中的平安城之战李云龙有上万人马,为何只派一个连打援?
1、打援的目的是为了攻城,所以主要兵力自然就要放在平安城。
2、打援的方向有多个,这一个连只是一个方向上的打援部队。
3、从电视剧中看,这一个连是加强连,还有重机枪,所以他的战斗力就不仅仅是一个连。
《亮剑》中的平安城之战李云龙有上万人马,为何只派一个连打援?
他打援主要是骚扰敌人,拖住敌人前进的脚步,往往人少可以出其不意机动性也很强,主力部队一打完他们就可以撤退了。我们要面对一个事实就是去再多人也没用,鬼子的主力在增援,双方的火力明显八路军是占劣势的,只有埋地雷骚扰敌人的工兵排雷,才能真正意义上阻击敌人。真刀真枪的硬拼就算一万人都上也占不到便宜的,丁伟叹口气把桥都炸了,可见我方的指挥员都是在用脑子打仗,用最小的成本在换取时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