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盟军为什么不接受希姆莱的单方面投降?
柏林战役前,德军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向东死死顶住俄国人,直到英国人从西边踢咱们的屁股”。可见,向盟军投降可不是希姆莱一个人的小九九,当时,从将军到士兵,大家基本都是这么想的。
希特勒是个性格极端偏执的人,信奉“要么胜利,要么灭亡”的极端人生信条。但此时,大多数德国高层们还是舍不得与第三帝国共存亡的,心里算盘着希望落在英美的手里,尽量争取时间向盟军投降,这样就能尽可能的保障自己在战后的人身安全和利益。成功投降盟军的案例很多,比如,古德里安,在战争后期主动向盟军投降。苏联曾一度想起诉他的战争罪行,但西方盟国没有接受,仅仅关押了三年就被释放。
国际法规定,一旦正规军放弃抵抗,自动受到日内瓦人权法条保护,要保证战俘温饱,还不许强制劳动。德国和以英美为主的盟军各国都加入了日内瓦协定,投降以后,一定程度上可以免于被虐待;
而苏联并没有加入该协定,所以,德国对苏联战俘都是可劲的虐待,甚至还用来做人体实验等等;本着”以牙还牙“的原则,苏联也不是吃素的,把大批的德军战俘拉到西伯利亚,让他们在饥寒交迫当中劳动致死。最后一批战俘(注意,是普通战俘,不是上军事法庭判刑了的战犯),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才得以返回已经一分为二的德国。
对普通德军尚且如此,臭名昭著的纳粹海因里希·希姆莱,他的双手早已沾满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的鲜血,自保只能选择背叛希特勒,所以多次尝试秘密与盟军媾和。
希姆莱幻想着利用西方国家和苏联的矛盾,觅得一条出路。在他看来,就算德国战败了,希特勒死掉,自己反倒可以从纳粹党二把手的位置上位,代表德国在国际上运作。盟军也需要党卫队来维持德国的秩序,所以自己还有利用价值。(下图,电影《帝国的毁灭》剧照)
1945年4月,希姆莱通过瑞典外交官福尔克·贝纳多特与丘吉尔和杜鲁门联系,表示愿意向西线盟军总司令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投降。丘吉尔和杜鲁门随即将这个消息传给了斯大林,经过讨论,三方领导人一致决定,对希姆莱不予理睬。
第一、希姆莱一厢情愿的放大了盟军和苏军的矛盾,对于战败后德国的处境过于单纯乐观了。
早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已经商量好处理战败德国的相关事宜,比如波德边界的划分,分区占领德国,去纳粹化等等。
盟军在接到希姆莱的秘密协议后,为了更坚定表示盟军不会单独与希姆莱媾和,东西两线还要继续合作夹击法西斯德国的态度,4月28日,英国广播电台公开广播了希姆莱的”秘密协议“。
希特勒得知广播内容之后,勃然大怒,想不到自己无比信赖的希姆莱会在背后捅刀....他随即下令,将希姆莱作为卖国贼予以追捕并处死。
此时的希姆莱既遭盟军缉捕又被希特勒追杀,处境相当被动。
第二、如果西线的盟军真的接受了希姆莱的单独媾和,那么会面临着与苏联决裂的巨大风险。
1945年的《雅尔塔协定》把战争的扫尾阶段的分工,战后对德国的处理都商量好了,三巨头已经签字画押了,就等着德日战败赶紧的划地盘。如果盟军与希姆莱代表的德国单独再搞一套,那等于背离了之前的《雅尔塔协定》,这个风险是任何人承受不起的。大家想想,苏联此时正在围攻柏林,苦苦的打巷战,在损兵折将35万攻下柏林后,发现人家英美已经和德国纳粹谈妥了,之前雅尔塔会议白忙了,协议白签了,自己被盟友和敌人联合给耍了。。。。苏联的行事风格类似于"你欠我一毛,得还回来一块”,坚决不能吃亏的,惹毛了苏联,这个后果是相当的可怕。
第三、希姆莱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希姆莱虽然一度曾被元首指定为接班人,但是在对手眼中,与希特勒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此外,国防军内部反感纳粹统治的高层也为数不少,党卫军内部派系斗争也挺复杂,一直内斗到了第三帝国的最后一天。这种局面,远非希姆莱控制的了的。第四、与保持德国继续作战的状态可以进一步地消耗苏联的战争实力。因此,盟军不是特别着急要结束德国本土的战争。
惨烈的柏林战役结束后,苏联红军共伤亡35万(苏联方面公布的数字,西方一直认为实际数目会更多),然而,之后还得按照45年2月的美英苏三国《雅尔塔协议》让美英法三国占领。而且美英法三国的大柏林占领区面积和人口还大大高于苏占领区。
不过,无论是盟军还是苏联红军,在柏林战役上,都没有觉得自己吃亏,双方还比较满意。
最终,希姆莱幼稚的幻想落空,仓皇而逃,盟军不予理睬,希特勒也将他视为最大的背叛者,甚至临死前都不忘记交代一定要捉住,处死希姆莱。最终,希姆莱乔装逃跑失败,无奈的吞下了氰化钾,自杀身亡。
西线盟军为什么不接受希姆莱的单方面投降?
别说希姆莱了,就是希特勒想在西线议和,美英都不敢轻易答应,就军事形势来说,纳粹德国必败已成定局,此时谈和是任何政治家的禁区,哪怕是智商不足的政治家。受《雅尔塔协定》的制约,美英和苏联两方都承诺,绝不单独跟德国媾和。
苏联人一直担心这件事情,各方面盯得很紧,只怕英美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胆,因为很难瞒过苏联特工,《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的施季利茨勇闯瑞士,就是去搜集美国杜勒斯和希姆莱代表接触的情报。剧中负责协调希姆莱与西方接触任务的是党卫军旅队长舒伦堡,代表希姆莱前往瑞士的是党卫军沃尔夫将军。
自然,苏联特工挫败了这一阴谋,希姆莱发现事情败露后抢先跟希特勒汇报,来个一推六二五。
虽然受意识形态的影响,美英不希望二战后的苏联过分强大,更不希望苏联在战后的欧洲有较大的话语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纳粹德国还在抵抗,共同的敌人还没有消灭,尤其是德国陆军的主力毕竟在东线,所以美英在这方面的行事是必须慎重的。
同时,希姆莱也确实太臭名昭著了,作为第三帝国的党卫队头子,希姆莱战后是肯定逃不掉“反人类罪”的,以如此恶名的敌人作为谈判对象,比较注意舆论影响的美英还没有愚蠢到如此地步,所以可以利用,但绝不会真正的与希姆莱谈和。
希姆莱在柏林被围后的4月20日,曾通过瑞典大使捎信给西方,表达了求和并敞开西线的意愿,不料英国广播公司全文播发了这封信的内容,美英立即遭到苏联政府的质问,这事可以表达出好几个意思:
一,西方媒体的无孔不入和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这也必然导致美英在原则问题上行事谨慎,单方面议和无疑是天大的新闻,风吹草动都会被关注。
二,美英已决心不以希姆莱为谈判对象,否则的话,战时新闻检查体制可以保证这么重大的秘密不能公开,既然公开,就是放弃。
三,苏联方面对这事的警惕性之高和反应之快,其情报人员一定监视着这个领域的方方面面,美英搞小动作太难了。
而在德国总理府的地下室里,希特勒通过收音机获悉了这一消息,史载他“气得晕了过去”,这样的背叛让他怒不可遏,在此之前他刚刚下令逮捕了试图接管权力的二号人物戈林,结果希姆莱又来插了一刀。希特勒当即发布命令,解除希姆莱的一切职务,同时予以逮捕。
也就是说,党卫队全国领袖在这一时刻成为了一文不值的“庶民”,他甚至失去了与西方谈判的政治地位和资本,美英更不会搭理他了。
希特勒在临死前最终选择了海军总司令邓尼茨为接班人,邓尼茨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与美英完成了签字仪式,苏联表示严重不满,无奈之下,德国又在苏方代表在场的情况下,第二次签署投降书,菀尔之余,可见当时苏联与西方互相戒备心理之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