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对国家宣战时,双方的大使馆人员怎么回国?

比如二战时,德国对美国宣战,德国驻美大使馆人员怎么回国?美国驻德大使馆人员怎么回国?日本偷袭珍珠港突然对美国宣战,双方的大使馆人员怎么回国?

不杀害外交使节是国际惯例,但对于突然爆发的战争,世界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待大使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恼羞成怒扣押了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但没有送进监狱,而是“软禁”;日本随即也同样对待了美国驻日大使格鲁,第二年双方进行了交换遣返,都安全回国。

(曾任海军大将的野村)

一般来说,两国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后,也要分是否断绝外交关系的两种情况,局部战争也有可能继续保持互相的使领馆,这就没有必要采取强硬措施,秘密监视即可;如果决定断绝外交关系,那就会正式驱逐大使及外交人员,給予限期离境,通过中立国或第三国返回祖国,根据国际法,其实侨民也应该有这个待遇,但执行与否就看政府态度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所有在美日裔都被关进了集中营,美国人怕他们做内应搞事情。

(驻日大使格鲁)

保证对方大使馆人员安全回国,这也是相互的,毕竟都要考虑已方外交使领馆的人员安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和日本都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也挺奇葩的,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因此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驻日大使许世英仍然在日本公开活动,因为两国还没有断绝外交关系。

直到1938年1月,中日战争已彻底扩大,德国调停失败后,国民政府通知:准予回国,行期自定,许世英才于20日启程,乘船回国。

日本人再无耻,也得保证安全和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毕竟还有为数不少的日本外交人员在没有沦陷的重庆、成都等城市。另外,外交人员的事情国际关注度也比较高,轻易哪个国家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打仗归打仗,国家面子总还是要的。

(国民政府驻日大使许世英)

但战争爆发后,驻外大使和大使馆毕竟身处敌国,什么意外情况都可能发生,所以必要的警惕性还是要有的。比如日本决定开战后,最后一封密电就是通知野村销毁外交密码本,当然也是担心美国人搞去,在自己的地盘上,对付使领馆的变通办法多的是。

其实纯属多余,在整个日美谈判期间,日本大使馆与国内217封往来密电基本都被美国人破译了,因此,这也成为了传说中罗斯福“苦肉计”的证据之一,因为谈判破裂的过程,美国人肚子里已非常清楚。

(许世英在日本)

战乱时期的所谓国际法也不是百分百管用,张作霖就是冲进了苏联领事馆抓的李先生,“济南惨案”时日本兵也杀害过国民政府的外交人员,因此战争时期,外交人员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最尴尬的大使其实是1949年的司徒雷登,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司徒雷登没有随国民政府迁往广州,并有前往北平“过生日”的打算,遭到美国国务院的反对,他也拒绝了继续到广州履职的命令,1949年8月经由日本回国,我方没有进行任何干涉。

于是有了那篇《别了,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

敌对国家宣战时,双方的大使馆人员怎么回国?

这要看是哪个国家的政府处理这件事,如果是霸气侧漏的大清政府,肯定不会让大使馆人员回国。

因为在庚子之变的时候,慈禧还没有向西方各国宣战,就让义和团围攻各国驻华使馆,将德国公使克林德给杀了。

但是像慈禧这样奇葩的当权者,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历来讲究“两国相争,不杀来使”,两个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更不能为难对方的使者。

因为善待是相互的,双方都有外交人员在对方国家,你虐待、杀害了人家的外交人员,人家也会以牙还牙。

尤其是到了现代,国际上有了很多公约,各国纷纷加入,认可了国际交往的规则。

关于如何对待交战状态下的对方非战斗人员,国际公约也有明文规定。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规定:如果两国相互宣战,处于战争状态;或者两国还没有宣战,但发生了武装冲突发生,处于事实上的交战状态,当时还在交战国境内的敌国平民,享有基本的人权,双方应该允许对方的国民离境回国。

具体规定如下:(1)平民居民本身及平民个人不得成为攻击的对象;(2)禁止对平民的攻击实施报复;(3)保障平民的合法权益,不得把他们安置在某一地点或地区,以使该地点或地区受到军事攻击;(4)不得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对平民施加压力,强迫提供情报;(5)禁止对平民施以体刑和酷刑,特别禁止非为医疗的医学和科学实验;(6)禁止实行集体刑罚和扣为人质;⑦应给予平民以维持生活的机会,但不得强迫他们从事与军事行动直接相关的工作;(8)只有在安全的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把有关敌国平民拘禁或安置于指定居所;(9)对妇女和儿童的特殊保护。

同时,交战国的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以及使、领馆的有关人员有返回其派遣国的权利。

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的政府是不会像大清政府那样任性的。

根据国际惯例,两国一旦开始交战,他们的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就会自动断绝。

交战双方会同时关闭在对方的使、领馆,所在国有义务安排外交人员安全离开。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软弱无能,就对日本采取了非常罕见的外交政策。

1931年918事变发生,东北被日本占领,蒋介石忍气吞声,没有向日本宣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军铁蹄踏上华北大地,国民党政府也没有向日本宣战。

因为蒋介石太没有底气,觉得没有中国实力抗击日本入侵,他们希望通过忍让日本停止侵略脚步,保住国民党的半壁江山。

直到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才向日本宣战,因为蒋介石觉得,美国跟日本翻脸之后,中国有救了。

不过像国民政府如此“大度”的政府,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一般来说只要交战都会相互关闭使馆。

正常情况下,两国开战都是有先兆的,双方首先要唇枪舌剑,相互进行战争威胁,一旦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双方没有宣战,就要撤出外交人员。

我们知道美国是世界各国中打仗最频繁的国家,美国一旦想要在哪里发动战争,首先会撤走那里的外交人员和公民。

所以当地区形势紧张的时候,世界把目光关注在美国是否撤侨,以判断美国会不会动手。

海湾战争之后,萨达姆一直跟美国玩猫鼠游戏。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全世界各国都在慰问美国,唯独萨达姆幸灾乐祸,说这是美国的“报应”,美国忍无可忍决定教训萨达姆。

美国在动手之前一个月,就开始撤侨了,同时也关闭了驻伊拉克使馆,其在伊利益通过第三国使馆代管。

至于两国交战前后,大使馆外交人员及其家属离开的方式,看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都是乘坐航班或者本国外交部安排的专机离开,这样速度快,安全系数高。

距离不太远的话,也可以乘货轮离开。

距离更近的话,也可以乘坐汽车回国。

以上我们所说的,是正常情况下两国宣战之后使馆外交人员如何离境。

如果是没有任何先兆,一国对另一国发动突然袭击,使馆外交人员离开就成为难题,而且还要吃点苦头了。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为了保证偷袭成功,日本当天才向美国宣战。

宣战之后,两国之间就开始动手,乘坐任何交通工具都是不安全的。因此日本驻美国大使野村吉三郎及其同事不得不滞留美国,被“保护”起来;美国驻日本大使和其他外交人员也滞留在了日本,不能回国。

直到1942年,日美两国外交部才做出安排,让对方大使回到各自的祖国。

美国副领事约翰逊乘坐专机回国,下飞机的时候推开了记者的话筒,大声说:“我什么都不想说, 我要回家,我已经好久没有见到我老婆了。”

敌对国家宣战时,双方的大使馆人员怎么回国?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自古的规矩,当然现代战争中,这个潜规则依然有效!

大家都知道,如果A国对B国展开军事行动,那么两国的大使馆人员应该如何自处?敌对国家宣战时,双方的大使馆人员该怎么回国?这个问题,自古有之,战争有自己的法则,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自古的规矩,当然现在战争也不例外。

敌对国家宣战时,驻该国领事馆会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外交部会催促他们立马回国,由该国或者中立国执行

二战时期,德国对美国宣战,德国驻美大使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由美国的外交部相关人员组织撤离。

而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双方的驻该国大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日本驻美大使第一时间被扣留,而美国驻日大使也遭到了同样的行为,这是不正常的,但是,你可能会说,你日本这么嚣张,在中国、东南亚等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杀你一个大使不算什么事,但是,事情并不是这样,告知驻该国大使,这一行为,基本是国际惯例,每个国家都是这样做的。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A国对B国发动军事行动,A国驻B国的外交使节会怎么样?从人道主义上来说,国际惯例是A国的外交官第一时间通知B国的大使,第一时间让他回到本国,相反亦是如此。如果发生意外,A国不会对B国的外交使节负责,如果B国外交使节选择不撤离,后果当然是自己负责。

抗战时期,驻日本大使许世英却一直在日本活动。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七七事变,这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出现外交官不回本国的尴尬现象,这其中原因就是国民党没有对日宣战

众所周知,日本对我国侵略最早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以前,当时,日本的赤裸裸的侵略行为,并没有让国民党当局对日宣战。

这就造成了中国驻日大使在中日发生战争期间,还在日本活动的尴尬现象,这在国际上并不多见,后来,在七七事变以后,许世英才回到祖国。‘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善待外交使节,是国际上的一个基本惯例,这也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如果不对其进行告知并撤离,也会造成国际上坏的声誉,不利于国际形象。

文/小小雪说历史,本文原创,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敌对国家宣战时,双方的大使馆人员怎么回国?

自古以来,就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虽然也有人不遵守这个规矩,但那毕竟只是少数。尤其是在近现代战争中,两国一旦交战,都要撤离自己在对方国家内的大使,并宣布闭馆。那么,大使们一般会怎么回国呢?

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如果本国与他国宣战,本国外交部会在第一时间联系大使,并要求大使撤离他国。在24小时内,本国大使馆里的所有人员必须离开敌对国家,否则可能会对方拘禁。不过由于地理因素,有的大使是乘坐大使馆或者该国外交部安排的车辆离开,有的则是自己通过航空路线回国,还有可能借助中立国的帮助回国。(伊拉克战争)

妥善地处理外交使节确实是国际惯例,但有时候战争突然爆发,一些大使们也会因来不及回国而被扣留。比如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政府恼羞成怒地扣押了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日本人当然也不示弱,很快就以同样的方式拘禁了美国大使。直到后来双方进行战俘的交换,这两人才得以返回各自的国家。

我们知道抗日战争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但一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却依然没有对日宣战,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比较怪异的现象,即:日军明明在进行侵略活动,而国民党的驻日大使许世英却还在日本活动。直到1938年中日战争已经扩大到全国,许世英才通过轮船回国,日本人并没有为难他。

(许世英)

不过,这并不是说当时的日本政府有多高尚。日本帝国主义再无耻,也得保证对方外交人员的安全和提供便利让他回国。一来,是因为当时日本自己还有许多的外交人员处于“被侵略国”,而他也担心自己的外交人员遭到报复;二来,是因为日本人不想背上舆论的黑锅。

敌对国家宣战时,双方的大使馆人员怎么回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自古中国就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这不是说什么好心,而是即便战争期间也需要进行政治和外交的磋商。

如果把外交官都杀了,等于堵死了政治外交处理的道路,大家只能凭本事战斗到死了。

所以,进入近代以来,除了慈禧太后和他老公咸丰这种不学无术的家伙,要么就是伊朗的神棍们,还没听说谁敢攻击对方外交人员的。

甚至,双方稀里哗啦激战时,还分别在别国派驻大使。

以抗战为例,中日两国在1937年7月就开打了,但日本大使川越茂是1938年1月才回国的。

根据国际法,日本大使在中国控制区的安全问题,由中国确保。

至于日本驻美国大使野村吉三郎,就倒霉一些。由于日本是偷袭珍珠港,引起了美国人民和政府极大愤慨。战争爆发以后,野村吉三郎被美国政府软禁了大半年,直到1942年8月才交换回美国外交人员因此回到日本。

至于怎么回国?

外交人员一般是尽量雇佣第三国的交通工具,比如轮船、飞机之内。如果实在找不到,那么用本国或者帝国的轮船、飞机也是可以的,大家以协商为主。

如果需要坐火车,即便是交战国政府也要提供便利。

就英美法美日这些列强,一般都是有专门的外交交通工具,比如专业的外交汽车、轮船甚至飞机之内,都会明确标注外交官标志,以免被敌人误击。

日本当年就是得到错误情况,认为蒋介石会乘坐英国使馆的外交汽车去上海,派飞机偷袭,打伤了汽车里的英国外交官。此次事件引起轩然大波,最终以日本道歉加赔款才勉强解决。英国人认为这绝非误击,因为这辆汽车顶部有明确的英国国旗标志。

敌对国家宣战时,双方的大使馆人员怎么回国?

很多时候敌对国家宣战的时候,双方的大使馆人员其实一般都没有到达回国的地步。为什么这么说,请看我为你详细解读分析。

一.一般爆发冲突的时候或者说宣战的时候,其实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双方大使馆人员被限制了但是生活依旧

很多的时候,其实宣战并不代表就是两个之间就真的打的你死我活,反倒是很多时候的不宣而战让人不知所措。在世界的战争历史上,出现过好几次这种情况,就是不宣而战。比如德国对于波兰和苏联的,日本对于美国的。这种都是不宣而战的。这种搞偷袭的情况,就会出现双方的大使馆外交人员滞留对方领土的情况。

在历史上,比如一些小国爆发冲突,或者说就是迫于无奈的站队不得不宣战的情况。一般双方的大使馆人员都是依然活跃在敌对国家的领土,只不过出行以及信息的传递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软禁或者说是被转移到其他地方。但并不会影响到其的其他日常行为。举个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岛的时候,双方都宣战了。但是双方的大使馆人员依然是滞留在对方国家。美国一气之下软禁了日本的大使,而日本则是针锋相对。但是双方大使馆人员依然是生活照旧。

所以也就是说,一般爆发冲突,宣战的时候,并没有就是那种拼的你死我活。也就是说大家只不够是迫于无奈或者是其他原因,总之没有那种同归于尽的地步。所以双方的大使馆人员就是依然照旧。

二.通过中立国遣返

一般的情况下,都是会有中立国的。哪怕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都是有中立国的。因此,很多的敌对国家其实会在双方宣战以及交战的时候,将对方的大使馆人员通过中立国的渠道互相遣返回国,而且这种情况发生的还比较多。我们最熟知的中立国其实就是瑞士,然后北欧的那几个国家都是中立的。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也是。

这几个国家都是世界上有名的中立国。通过中立国,双方之间就不会爆发直接冲突。而且也会更加安全。同时保障了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这个其实就是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但是有时候也并不是用这种方式。

三.双方互相约好时间地点,交换人员

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其实是蛮多的。二战时期中期,日本和美国之间就是大使馆外交人员约好时间地点然后互相交换。然后各自安全回国。而在中国国民党宣布对日本宣战之后,中日双方那个时候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在约好的地方交换彼此之间的外交人员。

这种方式其实也是挺有效的。一般来说,都是会在约好的安全地方进行人质互换。所以也是比较安全的。这样就能够让双方外交人员回国了。

一般在战争的时候,其实这是从古至今到现代的规矩。也是世界上各国之间都信奉的一条就是:不斩来使。这个就是能够保障对方原本不应该存在的这些损失。毕竟你杀了我的人,我就杀了你的。而且都不是战场。其实斩来使的话,对于整体的民意和舆论都是不好的。

所以,如果折磨乃至杀害对方使者,最终会遭置同样的报复乃至更深。清政府在清末的时候就是虐待其他国家的使者,最终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候全部被报复了回来。

外交人员的互相保障,理应成为交战双方的一种规矩。

欢迎关注,我是国际观察小林。如果喜欢,可以点赞,转发,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