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中经常提到天皇御前会议是怎么回事?

在1945年8月14日的最后一次日本“御前会议”上,外相东乡茂德坚持认为日本只能接受《波茨坦宣言》,陆相阿南惟畿表示反对,高喊所谓“皇军”不能投降,首相铃木没有办法,以投降没有成例可依为由,把球踢给了在座的裕仁天皇,请求裕仁表态和决断。

阿南惟畿年轻时曾任天皇侍卫官,与皇室关系颇深,其实对裕仁的态度已经有所了解,当场出言制止,提出鈴木首相的做法涉嫌“违宪”,真实目的是阻止天皇表态,说几句话,怎么就违反宪法了呢?

“御前会议”是日本明治宪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意即有天皇参加的最高军政会议,日本人学自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御前会议”,并非他们首创。宪法同时规定日本天皇在御前会议上不得发言,只许点头或摇头,也就是不能明确发表看法的意思。

因为在英国的法律中,英王是没有实际权力的,一切权力归于内阁,当然不能在会议上对军国大事作出裁决。但日本御前会议对天皇的限制却是虚伪的,因为他本就拥有对政府和军队的控制权,并非是一名义国家元首。在御前会议和内阁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之外,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都有单独的“帷幄上奏权”,首相也可因事单独进宫谒见,军政大事该过问的早都私下说个烂够,在御前会议上一言不发完全是“既当婊子又立牌坊”。

那一天,裕仁接住铃木的皮球,为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定了调子:“时间已到,我们不得不容忍不能荣忍的事情”,都到这会儿了,还在绕口令,其实就是决定不打了。

御前会议的参加者除天皇之外,还包括内阁主要阁僚、战时大本营首脑、邀请参加的元老重臣,一般以首相为会议主持人。所谓“战时大本营”根据陆主海从的原则,基本是陆军参谋总长为正、海军军令部长为副,代表日本军队参加会议,最后一次御前会议的与会名单是:

首相鈴木、外相东乡、陆相阿南、海相米内、参谋总长梅津、军令部长丰田、枢密院议长平昭(前首相)以及裕仁共八人,由于美国飞机的不断轰炸,会议在“御前库”的地下防空洞进行。争论到凌晨2点20分,最终以裕仁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而结束,次日,阿南惟畿剖腹自杀。

日本帝国主义的“御前会议”大多与侵略中国有关,第一次御前会议就是1894年决定对清廷开战的“甲午战争”会议,时任天皇还是明治。昭和年间一度中断,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为加强对日本军事政治的政策控制,裕仁又恢复了御前会议,期间共召开了十几次。

御前会议并非“例会”,通常情况下,都是内阁组织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不能就重大事宜达成一致时,或必须由天皇下决心的重大国策改变时,才申请召开御前会议。比如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和1945年决定投降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