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不留的话会怎么样?

为什么现代战争尤其是实力悬殊不大的国家之间战争为什么一定要留预备队?

战场的形式瞬息万变,即使在精于谋略的将领,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提前预料到,而预备队,就是对战场上各种突发事件的保障。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预备队的重要性。

一南麻战役

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将国民党胡琏的整编第11师围困在南麻,准备歼灭这支悍旅。整编第11师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师长胡琏是一个颇有心计的指挥官,而且不久前张灵甫74师的覆灭,给了他很大震撼。所以,一路上他都非常小心谨慎,到达南麻后,他不是急于推进,而是花了20多天构筑工事,力求保全自己。

华野经过分兵后,粟裕手上只有四个纵队,既要吃掉胡琏,又要阻击南边来援之敌,兵力显得捉襟见肘。于是,粟裕没有选择留预备队,而是全部派出去。以华野二、六、九纵包围南麻,七纵在南边负责阻援。

7月18日晨,第九纵队第26师率先发起了攻击。但是,土木系出身的胡琏,在这半个多月里,督促部队构建了几百个“子母堡”,各种明堡暗堡交替射击,华野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伤亡,攻击颇为艰难。经18日整天战斗,除了少数几个外围阵地后,胡琏部队大都被压缩进主阵地,解放军三个攻击纵队在外围阵地会和后,对主阵地发起了猛攻。

胡琏在刚开始受到攻击后,就向国民党徐州指挥部发出了求援,国民党急召25师、64师,出动4个旅,向南麻增援。19日,援军到达七纵阻击线,同七纵交火。国民党25师指挥官是黄百韬,在之前的孟良崮战役中,由于指挥不力遭到蒋介石批评,所以这次,他急于戴罪立功,7纵的阻击战打得很是艰难。

21日上午,黄百韬的25师突破七纵60团的750高地,七纵转入二线阵地防御,而东面李弥的第8师也由昌乐、潍县地区进犯临朐,威胁华东野战军后方。考虑到困守南麻地区之敌难以在短时间内全歼,而几个纵队的伤亡也非常大,为争取主动,粟裕当即决定撤出战斗,各纵队分别转移至临朐西南及以南地区整顿。

华野撤出战斗后,胡琏也松了一大口。在解放军攻击最猛烈的时候,胡琏几近绝望,竟然率领司令部全体人员焚香跪拜,乞求老天爷保佑。在这场战役,如果粟裕手中还有预备队,就可以投入攻击部队,给胡琏最后一击,或者支援阻击部队,挡住国民党援军,为攻击部队部队赢得时间。但是,也不能说粟裕欠考虑,而是粟裕手中兵力实力太少,在加上攻击最后一天,天降暴雨,解放军的火药受潮,进攻部队也因此迟滞,不得不将胡琏放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二 锦州战役

相比于粟裕的“神仙仗”,林彪打仗就要谨慎得多,他一定是留够后手,绝不打无准备之仗。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攻击。林彪使用五个纵队攻城,另外以两个纵队外加两个独立师在塔山阻击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支援锦州。此时,侯镜如的“东进兵团”只有11个师,不足10万人马,而东野两个打援纵队加上两个独立师也有9万多人,和侯镜如兵力相比半斤八两,而且是处于防守一方,按理说应该没有后顾之忧。

但是林彪仍不放心,将东北野战军最强大的第1纵队作为“总预备队”,布署在阻击部队身后,既可以在攻城出现困难时施以援手,也可以在塔山危急时及时顶上,林彪用兵之谨慎可见一斑。尽管攻城和打援都顺利完成任务,第1纵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但预备队的作用还是非常关键的,它会使攻城和塔山部队都有信心和底气。

所以,预备队不仅可以处置突发事件,而且增加士兵的信心和底气,正所谓“家有余粮,心中不慌”。而对敌人来说,就是一个威慑,因为你知道对手还有一张底牌没亮出来,在行动时就会束手束脚,处处被动。对指挥员来说,有预备队保持机动,则一旦复杂的战场上出现异常情况,指挥员不致无兵可调。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不留的话会怎么样?

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作战失利的“南麻战役”中,解放军既想吃掉据守鲁中南麻地区的胡琏整编第11师,还要阻击外线可能进行增援的邱清泉整5师和黄百韬整25师,粟裕苦于兵力不足(华野之前分兵),走了一招险棋,没有留出战役预备队就发起了攻击。

岂料胡琏是有备而守,半个月内督促部队构建了几百个“子母堡”,华野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伤亡,攻击颇为艰难;而鉴于两个月前“孟良崮战役”的教训,蒋介石严令邱清泉和黄百韬不得逤巡不前,两部在范汉杰的统一指挥下拼死增援,至7月21日,胡琏最为困难的时刻,黄百韬所部突破了华野阻击线。

如果此时粟裕手中掌握一定的预备队,填上去再堵住黄百韬一天,土木系发家部队整编11师将在劫难逃。可惜粟裕没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又天降大雨,华野攻坚所用的炸药包都湿透了,闻知援兵即将到达的胡琏搜集仅存弹药,居然发起了反冲锋,彻底打乱了华野的布署,为避免腹背受敌的被动,粟裕下令撤出战斗。

范汉杰又调集李弥整编第8师等部队,全力合围华野西兵团,解放军折损颇重,陶勇回忆突围战斗“困难程度比长征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战役布署的军事专业中,对编成内的兵力、兵器进行任务分配时,必须预留出一定的机动力量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战役“预备队”。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作战,在最危急的时刻预备队都将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因此预备队不仅要留,还不能轻易使用,非常考验指挥员的时机掌握能力。

粟裕是一位善于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的名将,一个月后华野再战沙土集,不仅打援兵力超过主攻部队数量,还足足留出了一个纵队的战役预备队。经四天激战,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俘敌师长以下8000余人,而外围的邱清泉虽欲出手相救,却根本无可奈何,因为搞不好自己都得搭进去,华东野战军打了一个翻身仗。

在这一点上,东北野战军的林彪非常在意,大型战役一定要掌握足够的预备队,否则心里不踏实。

在1948年10月的攻克锦州战役中,林彪使用五个纵队攻城,以第4、第11两个纵队外加两个独立师在塔山阻击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援锦,黄埔一期的侯镜如手中只有11个师不足10万人马,而东野两个打援纵队和临时指挥的独立师也有90000多人,兵力上半斤八两,按理林彪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但是林彪仍不放心,将东北野战军最强大的第1纵队作为“总预备队”,布署在阻击部队身后,既可以在攻城出现困难时施以援手,也可以在塔山危急时及时顶上,林彪用兵之谨慎可见一斑。尽管攻城和打援都顺利完成任务,第1纵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但预备队的作用还是非常关键的,它会使攻城和塔山部队都有信心和底气。有预备队保持机动,则一旦复杂的战场上出现异常情况,指挥员不致无兵可调。

兵法上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许多人误以为这个奇字是出奇(qi)兵制胜的意思,其实谬也,此字读(ji),就是预备队的意思,是统帅手中的底牌和绝杀力量。一个优秀的统帅,不仅会合理留出预备队,还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向投入预备队,从而取得战场主动权直至胜利。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不留的话会怎么样?

在战争时期,不管是大军团作战,还是小规模是军事行动,都不会把自己的全部军队都派到前线上去,肯定要留下一部分军队作为预备队。预备队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了防备不时之需,以便于能够快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预备队不是军队的编制,大的预备队可能是一个军,或者是几个军,小的预备队可能是一个班,或者是几个人。预备队的大小主要看战争的规模,以及敌人的战场表现。把全部军队都压上去固然可以增加战斗力,可是也会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性。战争没有绝对性,都是瞬息万变的,可能打着打着,对方忽然来了一支支援部队,直奔你的后方而去,这时候主力部队被黏在了战场上,根本不能调动,就只能依靠预备队。在古代的时候,就有预备队的概念,出征的时候绝对不会带着自己全部的军队,肯定要留下一下后备力量,以便于战败的时候接应,战胜的时候补充。

像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赵云就是属于预备队,在刘备战败的时候过来接应。

到了近代的时候,预备队已经成为了军队里面的标准化配备,在打仗的时候,预备队一般会占参战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有的时候预备队比主战部队可能还多。预备队并不一定是要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才会动,可能随着战场局势的白热化,预备队也直接派到了前线。有的时候双方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也会不留预备队。不留预备队的坏处是军队缺乏了紧急反应能力,不管是战败还是获胜,都不能支援和补充。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只能抽调前线的部队,这样对于战场的局势是非常不利的。

在现代战争中,也会存在预备队的现象。比如空军空袭的时候,肯定会在机场上停上几架战斗机,准备下一阶段的进攻或者防御。在黑鹰坠落的时候,美军的三角洲部队被困住之后,预备队立刻就赶来接应,救出了被围困的士兵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不留的话会怎么样?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救火啊!堵漏啊!

您要知道战争这东西,他不是死的,你这里一安排,他就朝着你安排的方向去发展,那是不可能的,他随时都会发生变化。

一旦手里没有预备队的话,到时候打起来遇到突发情况,想要堵漏都堵不上,很有可能导致整个战斗的失败。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假设两支军队攻方和守方,首先守方把所有部队,咔咔这么一摆,手里一点预备队都不留,就等着对手来攻。

结果攻方探听虚实之下,搞清楚防守方的薄弱点,集中全力朝着薄弱点就攻了过来。

那么这个时候咋整?你手里没有预备队,对手眼瞅着就要打穿防御阵地,冲到指挥部了。

你一着急,把其他防守的兵力抽调过来顶上,其他地方是不是就成薄弱了,对手要是手里还有兵力,抽冷子给你在这里来一下,你又咋整?

难道再抽调兵力吗?一来一回你这阵地就成筛子了。

但有了预备队就不一样了,战事哪里吃紧预备队就停在哪里候着,那么对手就没有地方下口。

而且预备队对士气也是有影响的,您比方说,在战斗中,战士们知道预备队还没有动,就知道他们还有底牌,还能再坚持。

可一旦动了预备队,就意味着战斗不是打到最后要取胜,就是被对手逼的没有办法提前掀开底牌,在一般人的心里暗示下,这仗估摸已经悬了。

当然了预备队的使用方法有很多,不仅仅局限于上边的情况。

不说别的,就说解放军的特色战法——穿插。

在穿插过程当中,通常都是这样做的,不管队伍的大小,要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负责撕开敌人的阵地并保持这个缺口,在部队进入之前,都要保持畅通,等到部队通过,他们再跟进。

第二部分就是先头的尖刀部队,他们负责探路推进,跟先锋部队一个意思。

最后一部分就是预备队,始终跟在尖刀部队的后边。

那么这么做是为了到达狙击阵地之后,让部队还有余力吗?

不,至少不是完全因为这个。还是那句话,战场上啥事情都能发生。

就拿尖刀部队来说事,他在突击前进,那么他能保持方向一直都是对的吗?再有就是如果尖刀部队杀红了眼,跑去抓俘虏了,你的任务还能不能完成了?

在这个时候,部队领导就会排人把尖刀部队给追回来,然后启用预备队作为尖刀部队,继续前进,而追回来的部队就变成了预备队跟在后边了。

如果在穿插的时候,没有预备队,一旦都投入进去共同推进,遇到了上边的问题,您就说吧,任务还能完成吗?

答案是不能!所以在每一次战斗中预备队的预留那是相当的重要。

当然这么说干巴巴的,咱说个具体的实例您自己感觉一下。

我们把预备队往大了说,说说两个国家之间较量的战略预备队,这个听起来会更加的容易一点。

咋说呢?战略预备队这事,二战中的苏联吃这亏吃的那叫个大。

在1919年一月份的时候,斯大林和捷尔任斯基就给列宁做过一个报告,报告的内容就是:

“不应该打没有预备队的仗,必须实行常备预备队制度!”

哎,这个建议那是很有远见的,但具体实施的情况如何呢?这就有点尴尬了,事实上到了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依然没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常备战略预备队。

德国人一个巴巴罗萨计划丢过来,天上飞的飞机轰轰,地上开的坦克轰轰,三位一体向着苏联人扑过来。

而苏联地面部队一共有三百零三个师,我们都知道,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准备的并不充分,加上德国人又是偷袭。

所以战争初期连个像样的防线都没能建立起来,基本上就被德国人平推了,部队包饺子的包饺子,投降的投降。

眼瞅着手里就没有多少兵力了,德国人的攻势太过猛烈顶都顶不住。

这要是苏联手里有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在前边部队崩溃的同时,他们就能在后方从容的布置狙击阵地,就能给苏联军队来一个喘息的机会。

事实上,这个点上苏联有八十一个师的战略预备队,可咱们咋就没看到这八十一个师顶住进攻呢?

那是因为这八十一个师,他正处于组建当中,也就是说他没有形成战斗力呢?你拿这些部队怎么堵漏?

所以苏联人只能加紧建设战略预备队。

与此同时,苏联人拼死拖延德国人的进攻脚步,最终临时在莫斯科,在列宁格勒拼凑起来几条防线。

打的苦不苦?何止是苦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上战场的苏联人,也就是简单的会放枪而已,枪法都是在战斗中学会的。

经过初期这么一系列的战斗,苏联人也开始意识到了,他们在不断扩充战场兵力的同时,还必须有效的组织起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才成。

所以在后期,苏联人不仅不断的向战场上输送兵力,而且还同时组建战略预备队。

所以您要是翻阅历史资料的话,就会发现,到了1941年冬季作战的时候,苏联的战略预备队已经增加到了二百五十一个师,占据了整个兵力的47%。

狠不狠?您都不知道当时小编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确实很惊讶。

其实回头一想,您也能明白,您要知道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虽然双方较量的过程中,死亡的战士居高不下,但苏联的战士总是会源源不断的涌现战场。

这就是战略预备队的奇效,甚至于越往后打,苏联人的战斗力越强,毕竟预备队也预示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战争。

到了1942年的时候,开始进行夏季作战了,苏联人的战略预备队就已经增加到了二百五十一个师,当然战略预备队占总兵力的数据有点下滑,到了43%,但总数增加了不少。

那么这事到了1943年的时候,苏联人的战略预备还在增加中。

这就为以后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做足了准备。

说道这里,小编必须插上一句嘴。

预备队这支队伍,不是说您预备上了就成,规模小了都不行。

咱别的不说,其实在二战开始之前,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战略预备队的重要性,很多国家都有预备。

您比方说波兰,他在和德国人开打的时候,他也有预备队,有五个师的兵力,这个兵力占据了总兵力的13%。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德国人一上来就把这支战略预备队给堵在了后边了,五个师的兵力还没展开就被堵上了。

接着德国人将波兰第一线的主力部队这么一合围,得嘞,波兰大本营一瞅手里没有部队了。

第一线的主力部队一被歼灭,整个就败亡了,国家都没有了。

而法国呢?您也知道他的结局,他的战略预备队比波兰多一点,但也仅仅只有九个师而已,占据总兵力的8%。

当然法国的预备队并没有被德国人堵上,但法国人的操作就让人唏嘘不已,这头一开打,他们就把预备队给顶上去了。

您就说吧,这和没有预备队有嘛的区别,于是法国的统帅部在战斗打到第七天的时候,就惊奇的发现一幕:“哦!我们的战略预备队呢?见鬼他们去哪了?我现在很需要他们!”

“报告长官,他们在很早之前,都被您安排到前线去了!”

好吧,预备队没有了,那就意味着德国人朝哪里下口都没有问题了,于是法国投降了,嗯,在德国人还没有看到巴黎铁塔的时候就投降了。

所以一支军队在打仗的时候,他有一支战略预备队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一支军队他预留多少战略预备队比较合适呢?”

根据资料说明,在战前就应该拥有一支装备精良,反应要快,战斗要好的常备战略预备队,有了这些条件呢?

我们在看数量,这支战略预备队不能少于常备军队的10%到15%。

而且战略预备队这支特殊的部队,必须贯穿这个战争,从头到尾都要有。

战略预备队要不断的投入进去,还要不断的组建。

就拿当初苏联统帅部预判出德国人要从北中南三个方向进攻,但起决定意义的目标是直指莫斯科,所以当时苏联就把刚刚组建起来的战略预备队使用到了这个方向,其他方向不管,能打成啥样就是啥样?

到了莫斯科会战开始转入反攻之后,当时的苏联统帅部,直接就给这个方向又调去一百五十个师再加四十四个旅的部队。

就这些部队,相当于苏联手上战略预备队的一半水平,就这么的苏联人将防线牢牢的固定了下来。

后来一计算,莫斯科这一仗,苏联人先后投入的战略预备队,光合成军就有十八个。

而全程作战的过程中,苏联人手里依然握着没有推入战场的战略预备队,目的还是一样,就是为了防备战争中再出现什么意料之外的情况。

所以在战争中,苏联人手里始终有一支可以到处救火和补漏的战略预备队。

反过来看德国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在进攻莫斯科的时候,中央集团军打的很猛,但他们只有一支预备队,当这支预备队被消耗干净之后,德国人就没有了救火的部队,最终丧失了进攻能力,从而转入了防守。

而结果就不用小编说了,德国人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了。

那么这个时候,德国人已经疯狂了,他们压上了最后的东西,集中了苏德战场上大约50%的兵力,一百一十四个师和差不多所有的战略预备队,开始瞄准了斯大林格勒。

而苏联预判到了德国人的想法,又将大本营中60%的预备队兵团压在了斯大林格勒上了。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

如果在莫斯科战役的时候,苏联人压上了全部的战略预备队,您感觉斯大林格勒战役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您要知道,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就算是苏联人压上60%的战略预备之后,整个战争的过程,兵力依然不够用的。

最终苏联人撑过去了,而且他们还使用战略预备队对着德国人的攻击集团的左右两翼实施了致命的打击,这一次漂亮的反击也奠定了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失败。

在这里必须明确说明一点,在这场战役当中,德国人的预备队仅有可怜个七个师而已。

所以光从德国人准备的战略预备队,您就已经能看出德国人的捉襟见肘了。

而这一次进攻,也让德国人丢到了他的战略进攻部队,丧失了基本的战略预备队。

也就是说,德国人已经无力再战,他们只能处于防守的地步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国人从仅剩下的部队当中,又挤出了一支战略预备队,大概有几十万吧。

当时对于这支部队的使用方法,德国人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就让这支部队作为救火队,看苏联人攻哪里,他们就到哪里救火。

这个方法不能说好,他只能延迟德国人的败亡的时间而已。

毕竟德国人的战略进攻部队被苏联大跨之后,美国人看到了机会,始终不愿意开辟的第二战场,他们也打算开辟了,毕竟在打下去的话,苏联一反攻,那么第二战场,嗯?很尴尬的。

所以到时候,苏联和后方的美国人前后一夹击,德国人败亡是可以预见的。

那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另一种想法,那就是干脆将这支新拼凑起来的战略预备队,作为一支战略进攻部队,和苏联人打最后一场,争取把苏联人击垮,从而给自己找一点回旋的余地。

于是德国人主动出击了,苏联人很开心,因为他们对这支德国人拼凑出来的战略预备队有点顾忌,现在能够一口把他吃掉,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库尔斯克战役爆发了,这一场战役,德国人同样没有预备队,或者很少的预备队。

于是德国人战败了。

那么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现象,从这里开始苏联人对着德国的防线,他想从哪里去撕咬,那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用担心德国人还有什么救火队来碍事。

德国人崩溃了。

所以说预备队重要吗?很重要的。

在国家和国家的对抗中,一定要有战略预备队,而且这种战略预备队要贯穿整个战争的始末。

而一场战役同样要有预备队,因为他们往往承担的角色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甚至是一个阵地都要有预备队,一线的部队一直撑一直撑,就看双方谁先压上预备队,等把对手消耗差不多了。

还有预备队的一方,预备队一上,饱满的精力,充足的弹药,而对手已经筋疲力尽了,结果就不用多说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不留的话会怎么样?

不留预备队会怎样,二战纳粹德国的阿登反击战足以说明问题!

阿登反击战是二战末期纳粹德国对西线盟军发起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其中盟军参战人数为70万,德军参战人数为62万,战役从1944年12月16日发起到1945年1月25日停止,持续时间为40天,这次战役被称为二战美军所遭受的最血腥的战役。

(红色箭头为德军攻击路线,蓝色箭头为盟军行军路线)

为了取得阿登反击战的胜利,希特勒动用一切手段筹集兵力,他命令后勤人员编入战斗部队,甚至将大量海军和空军调入陆军参战。可以说,阿登反击战是希特勒妄图阻挡盟军推进的一次军事冒险,是他在战争末期的一次孤注一掷。

虽然这次反击战几乎遭到了所有高级将领的反对,但希特勒仍然固执的在1944年12月16日凌晨命令德军发起了攻击。

战争开始之初德军分三路在宽达100公里的战线上对美军发起突袭,美军猝不及防很多军队还没组织反抗既被俘虏,其中损失最大的是美军106师,战役开始的第二天这个师就有两个团被德军歼灭,创下了二战以来最大的损失。

(美军俘虏)

到12月20日,德军已经在100公里宽的战线上向前推进30-50公里。在德军的炮火前,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毫无招架之力,一切似乎在向希特勒预想的方向进展。而在前线的德军也有类似的想法,因为战斗顺利的超乎想象,以至于有的士兵认为他们将再一次创造1940年横扫英法联军那样的奇迹。

(一名德军机枪手,长得有点像黄晓明)

但是随后德军遇到了挫折,在圣维特美军106步兵师的剩余部队和第7装甲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阻击战,打乱了德军的计划。与此同时,德军的物资储备出现短缺,第二装甲师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油料耽误了一天时间。

到圣诞节前夕,德军弹药和油料已经出现普遍不足情况,12月24日晚,哈索·冯·曼特菲尔将军向希特勒建议希望同意停止攻击并后撤,但遭到希特勒的拒绝,德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德军指挥官在讨论进军计划)

而与此同时,盟军得以组织反击,在强大的空军支援下,盟军对德军后方的补给线、机场、后勤基地等进行了持续打击。

于是,缺衣少吃的德军士兵开始在盟军的攻击下抛弃不能开走的重武器落荒而逃。到1945年1月25日,阿登反击战以盟军的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双方损失巨大,德军伤亡达12万人,美军伤亡10.5万人。

但是,战役对美军来讲是得大于失的,由于希特勒的冒险攻击,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和宝贵的军用物资,致使通往柏林的路上盟军的阻力减轻了!

阿登反击战希特勒集中全力孤注一掷,结果由于持续攻击能力不足,导致先胜后败,并耗尽了阻止盟军的最后能力。他本打算将盟军赶下海,没想到却加快了盟军进军柏林的速度。

所以,战争中留有预备队是至关重要的,假如希特勒能够保有一部分军队作为预备队,虽然最后避免不了失败,但取得的战果肯定更大,甚至有可能将战线推进到法国境内,虽然这并不会改变战争的结果,但一定会迟缓失败的时间!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不留的话会怎么样?

结合几个战例,咱们一起看看:为什么要留预备队?没有预备队会如何?

应对敌人的“出其不意”:黑山阻击战

打仗时,我军都会尽可能准确预判敌军行动,并提前相关部署。

但是,敌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也会有一些“妙招”,企图出我不意,因此,预备队有时要发挥“兜底”的作用。

1948年10月,梁兴初率十纵在黑山、大虎山建立防线,阻击廖耀湘兵团向营口方向撤退,为东野全歼廖兵团创造有利条件。

经过初次交手后,梁兴初判断:敌人次日一定会将攻击重心放在28师的正面防线,便下令28师抓紧时间加固工事。

由于主阵地前山坡平缓,地势开阔,有公路和河道通往县城,便于机械化部队运动,因此,我军准备时,将主要精力放在该方向,只是将来高家屯阵地视为侧翼保障阵地。

廖耀湘的“新六军”毕竟不是吃素的,早在缅甸时,就屡屡突破严密防守的日军,有丰富的突破经验。

次日开打,国军只是派少量兵力佯攻正面,主力绕过我城北主阵地,直扑高家屯。

新六军的战斗力确实不是盖的,开打后,敌军迅速攻占了攻占了高家窝堡全部一线阵地,整个黑山阻击线岌岌可危!

梁兴初有些紧张,他找到28师市长贺庆积:“敌人躲开了咱们的刀锋,从侧翼攻击刀背,你要把刀尖给我翻转过来!”

贺庆积胸中有数:“你要相信我的28师!”

贺庆积的底气,来源于他的强大预备队。

黑山阻击战,由于战场大,十纵为覆盖防线,只能采取一线配置。但是,各师在各自防区,还是要作二线配置的。

贺师长下令担任预备队的八十二团一营、三营,坚决恢复阵地!同时,他集中了全师所有的山炮,集中火力!

经过连续三次激战,我军终于收复阵地,稳定了防线!

应对敌人的不断调整:塔山阻击战

作战时,敌军会处心积虑寻找我军薄弱环节,调整进攻方向,实施突破。

我军自然要不断根据敌情调整防御重点。

所以,后方保持强大预备队,以便及时调整,是我军作战的常态。

事实上,在解放战争中,我军防御部署,一般只以1/3或1/2的兵力部署于前沿,力求疏散隐蔽,各级都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以进行反冲击或巩固阵地作战。

黑山阻击战前不久的塔山阻击战中,四纵也是如此。

比如:4纵12师的阻击战。

此战中,国军一直企图找到我军薄弱环节,实施突破,每战,敌军都组织军官反复勘察地形,调整部署,以寻找机会。

开战前,我军难以判断敌军攻击重点会在何处,因此,只让34团、36团(欠3营)部署于一线,35团、36团3营、师警卫营全部为预备队!(一线与预备队比为1:1)

在打退敌人的试探性进攻后,我军判断:敌军攻击重点必然放在薄弱环节:34、36团结合部。

因此,我军通过调上一部分预备队,调整防线,替换部分部队,严阵以待。

此后,每日交战后,我军都根据对形势的分析以及次日敌军可能攻击重点,进行轮换、调整。

12日,我军判断敌军将投入新兵力,发起更猛烈进攻。

当时,防御正面已很大,预备队不足。

鉴于此,兄弟部队接管部分阵地,师缩小防御正面,以求保障有力预备队。

经过连续激烈战斗,我军终于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

需要指出的是:整个塔山阻击战及锦州攻城战期间,作为一纵一直作为战役预备队,成为整个战局的定海神针!

防御作战中的定海神针

“多谋善断,留有余地”,是我军指挥作战的原则。

可以说,正是我军从野司到纵队、师、团,各级单位坚持控制有力预备队,我军才真正的始终“留有余地”。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防御战斗的基本打法是:抗击、出击、反击(反冲击)、袭击。

由于我军炮火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军前沿部署只能力求疏散、隐蔽,当敌人攻势猛烈时,很难单独击退敌人。

因此,组织预备队,对正在进攻,或刚刚占领我军阵地的敌军实施冲击,是防御成功的保障。

比如,在淮海战役的徐东阻击战中,当敌突入岳海阵地时,我军预备队在附近火力的支援下,迅速发起反冲击,稳固阵地。

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徐东阻击战,以及抗美援朝中的铁原阻击战、上甘岭战役,莫不是反复的冲击、反冲击,反复争夺下取得的胜利!

可以说,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消极防御”与“积极防御”的重要区别!

防御作战中没有预备队有多惨:九连城之战

甲午战争中,平壤之战后,日军向鸭绿江挺进。

朝廷令宋庆等人在九连城集兵抵抗。

就兵力而言,集结于九连城一带的清军30000余,一线清军拥有大炮90余门,枪炮弹药不缺,粮秣齐备,无论兵力、装备都基本与敌相当。

实力相当,以逸待劳,清军是有机会打好的。

可是,清军只是作消极防御,兵力作一线分散配置。

结果,当日军一部渡河向虎山清军阵地进攻时,由于清军兵力分散,只有毅军、聂军500人可以进行抵抗!

日军攻取虎山阵地后,移师九连城、安东县、大孤山等地,清军只得各自为战,最后前线崩溃!

30000人的防线,日军仅死34人即突破!

尽管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战斗意志堪忧,但与叶志超不同,宋庆、聂士成等人皆是爱国将领,在后来的作战意志都不错。

可见:缺乏预备队,被人找到弱点,轻松突破后,守方只能“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了!

进攻中的“保障”:东野作作战部队的常见任务分配

不只是防御要使用预备队,进攻中,预备队同样不可或缺。

林彪曾对运动战中突击队、钳制队、预备队的任务做了基本分析。

其中,突击队,就是把敌人打垮;钳制队,就是拖住一部敌人,掩护突击队;预备队,就是在敌人溃退时捕捉敌人,在敌人援军抵达时抵挡敌人。

钳制队“钳不住”敌人时,预备队要去“兜底”。

突击队打垮敌人时,预备队要去扩大战果!

林彪在解释“为什么要集中6-9倍力量才进攻”时,表达了他的态度。

打垮敌人,用3-4倍的兵力就够了。但是,敌人机动能力强,被打垮后,会突围逃跑。

因此,需要集结大量不投入战斗的预备队,在敌人崩溃时迅速不受干扰(突击队可能被敌断后部队牵制)的行动,追捕、歼灭敌人!

在进攻中,突击队既是全军安全的保障,也是获取胜利果实的保障!

进攻中的“致命一击”:秀水河子战斗、法萨卢之战。

其实,除了预备打援和预备捕捉敌人,预备队有时在打垮敌人的作战中也能起到“致命一击”的作用。

四野战史上著名的“秀水河子战斗”,就是一例。

当时,我军在接连后退中,发现一股敌军兵力不大(4个营加师始山炮连、输送连)且远离主力,遂决心歼灭之。

但是,敌军比较顽强,开打后,很快就陷入僵持。

随着战事拉长,敌援靠近,林彪下令:如果拂晓前不能解决战斗,迅速撤离战场。

此时,为了最后一搏,一师二团把预备队全部拉了出来。

但是,如果只是简单添兵,正面攻坚,未必有太大效果。

担任预备队的二团一营营长发现:村东有一条沟可以利用。

于是,新投入的一营、二营,从沟插入敌人防御核心,一举取得胜利!

在罗马,法萨卢会战则是以预备队取胜的最典型战例。

前48年,凯撒与庞培决战。

两位经验丰富的将领,都把目光瞄准了侧翼。

庞培兵力远多于凯撒,遂决心利用自己的骑兵兵力优势击破凯撒右翼,歼灭凯撒。

凯撒一改罗马经典的三线配置,从各军团抽调出6个最精锐的步兵大队,组成预备队,部署于第四线,并做好隐蔽。

开战后,庞培骑兵击败了凯撒侧翼骑兵。

但是,在遇到预料之外的凯撒第四线步兵时,庞培骑兵无法突破。

在凯撒第三线军队与第四先军队合击下,庞培侧翼军被歼,引发全军失利。

没有投入战斗的部队指挥官,在一旁对战局看得更清楚,对敌人特点有清楚认识,可能找到更好的作战方法;而没有投入战斗的部队往往拥有充足的兵力、体力,执行这一战术!

这一点,不只是战场上如此,今天的足球场上不也是如此吗?

进攻中预备队不足的悲剧:松山之战

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作战,引发了塔山、黑山阻击战,我军对预备队的使用堪称经典。

300年前,锦州,引发了另外一场影响深远的作战。

1640年,皇太极围锦州,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救援。

洪承畴在兵部严令之下,只得集结大军,攻至松山。

尽管洪承畴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且战且走,但是,皇太极还是一眼看出了他的致命弱点!

皇太极抵近观察,哈哈大笑: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或许是吸收了萨尔浒之战中分兵的教训,或许是担忧八旗起兵的冲击、分割,洪承畴大军靠得非常拢。

大军高度密集于前方,后方没有足够部队,更没有应急预备队!

皇太极挥动大军,袭明军后方,断绝明军,一举确立胜局!

洪承畴13万精锐,未及施展,即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灭!

后来的我军,即使在兵力不足时,也往往保留预备队,以保持主动,而洪承畴明明有兵力,却既不设靠谱后军,又不设有力预备队,一旦遭到打击,有力也使不出,全线崩溃!

没有预备队,“望梅止渴”也管用:黄桥战役

洪承畴有条件不设有力预备队,粟裕却没有条件,也“编造”出一个预备队来!

有时,不是想不想留预备队,而是实在兵力严重不足,连“一个萝卜一个坑”都做不到!

这样的仗,对于力求主动的我军来说,一般认为条件不成熟,是不打的。

但是,有时候没办法,也不得不打!

比如:黄桥战斗!

1940年,当顽敌一再侵犯,步步紧逼,为解决苏北问题,经审慎考虑,陈毅、粟裕决心在黄桥,以劣势兵力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当时,我军“共计7000人,战士仅5000人”,敌军30000!八路军第五纵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虽积极运动,但只能在战略上起到策应作用。

虽然是诱敌伏击战,但毕竟兵力严重不足,粟裕实在腾不出预备队来!

当敌军被我诱入伏击圈后,敌军为了扭转局势,向黄桥发起猛攻!

我3纵兵力、火力均处于绝对劣势,敌军一度突入东门,形势非常危急。

危急之下,粟裕灵光一闪,赶到东门附近,振臂高呼:江南来了几个团增援我们!

其实,当时,确实有一支增援部队正在赶来,不过,此时距离还有20里,而且,只有一个营!

粟裕的大喊,与当年曹孟德的“望梅止渴”差不多!

不过,对于战斗素质过硬的队伍来说,“望梅止渴”就够了!

3纵司令陶勇当即脱下上衣,光着膀子指挥反击,硬是把敌人驱逐出东门,并用机枪封住口子!

关键的“望梅止渴”,稳住了部队,为攻击部队歼灭翁旅争取了时间。

随着翁旅被歼,大局已定!

编造出来的望梅止渴之所以管用,正说明:对于部队来说,关键时刻正在赶来的预备队(即便还没有抵达),就如人口渴时的梅子一样,能够让人获得信心!

现代战争中的预备队

在近来美军参与的几次局部战争中,由于实力悬殊,战场单向透明、制空权完全掌握等因素,风头都被高科技武器、空军抢走了。

实力悬殊,英美军完全掌握情报、制空权,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召唤火力支援,无需特意留预备队,而弱国军队则寸步难行(如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军队),留了预备队也难以发挥作用。

所以,海湾战争中,联军尚部署了一些预备队,在伊拉克战争中,美陆军力求首次突破即成功,一般不留预备队。

不过,依然没有任何人敢说预备队的作用下降了。

事实上,随着战争的立体化、多维化,在大国、强国之间的角逐中,电子战、空降(反空降)战、运输(反运输)战中,战略、战役预备队都可能发挥决定战局的作用!

人生,亦如战场。

有的人、单位为追求资产规模,把所有的资金,甚至预期收入全部投入一些项目,资金、资源长时间绷得紧紧的,一点“预备队”也不留。

如此,出现风险时,脆弱不堪。这就很危险了。

多谋善断,留有余地。这既需要思想的警惕,也需要物质的准备。

祝君胜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