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混战,阎锡山和张作霖是联盟,为何张作霖却对晋绥军发起攻击?
军阀混战的缘由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故事还得从北伐战争说起。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广州誓师北伐,不到一年功夫,北伐军便打垮了吴佩孚集团,重创孙传芳集团,分兵攻略闽浙,拿下了南中国。
然而很快,国民党因派系斗争而分裂。1928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史称宁汉分裂。
宁汉分裂之后,蒋介石和汪精卫都以总理衣钵传人自居,各扯起正统的大旗继续北伐。
武汉方面,唐生智指挥北伐军进攻河南,在漯河、临颍击败了前来救火的张作霖奉军主力,并于6月1日与东出潼关的冯玉祥部会师郑州。南京方面,蒋介石、李宗仁率军进攻陇海路,在徐州一带与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反复拉锯。
其实所谓北伐战争,就是国民党与北洋集团之间的大PK,具体到人上,就是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等所谓的新军阀人,与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等旧军阀之间的战争。
北伐军四巨头,前排左起阎锡山、冯玉祥、蒋介石、李宗仁
北洋大佬,右起吴佩孚、张宗昌、张作霖
此时,以上诸公都亮了相,独缺阎锡山。
阎老西是鬼精鬼精的主,不到最后关头不站队。
直到1927年6月6日,吴佩孚和孙传芳覆灭,张作霖在河南连连败退,北洋集团眼见没戏了,躲在山西望风的阎锡山才表态,宣布出任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15万晋绥军摇身一变,成了国民革命军北方军。
阎锡山
阎锡山改旗易帜,最震惊的莫过于张作霖。在此之前,阎锡山和张作霖是“讨赤”盟友,当年在共同对付冯玉祥时合作很默契,很来感。
老阎劈腿了,老张不能不有所表示。6月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安国军海陆大元帅,并将北方各省军队编为7军团级战略单位,以壮声势,然后发表“讨赤”通电,暗示可以在反共的基础上,和国民党展开对话,同时派人前往太原,请阎锡山出任安国军副元帅,以探风声。
张作霖
副帅肯定是不能当的,但是晋军没有叫板老张的实力,为之奈何?
阎锡山表示改旗易帜只是为了自保,没有与大元帅作对的意思。之后话锋一转,为奉系剖析利害,反劝张作霖也改旗易帜。
张作霖:笑话!你阎老西只是一方诸侯,俺老张是国家元首,你改旗易帜只是换个阵营,老子改旗易帜那是改朝换代。现在要么打下去,看谁能吃掉谁,要么南北分治,各过个的。
阎锡山:切,当我什么都没说···
晋奉关系逐渐恶化。张作霖认为阎锡山素来谨慎,实力一般,不敢单独冒险向奉方开战,因此对阎老西防备较为松懈。
然而,这一次老张失算了,阎锡山这次就是要锤死张作霖,鼓破万人捶嘛。
阎锡山已经不是当年的小阎了,1927太原兵工厂成立后,日夜不停生产军火,晋军鸟枪换炮,十几万晋军装备有6000余轻重机枪,500多门火炮,1000多门迫击炮。
凭着这些家底,阎锡山决定冲出山西,走向中国。
1927年10月,阎锡山亲率晋军主力出太行山,向河北平原席卷而来,目标直指平津。
晋奉战争爆发!
晋军的作战计划:商震率领左路军出大同,沿京绥路东进,杀奔张家口、宣化,然后进攻北京,同时截断北京和山海关之间的交通,堵住奉军退往东北的退路;阎锡山亲率右路军东出太行山,占领石家庄截断京汉铁路,然后进攻保定,与左路军会攻北京。
另派第4师傅作义部为奇兵,从太行山间挺进,截断京汉路铁路以及北京和保定之间联系,同时相机策应左路军进攻北京。
阎锡山突然发难,张作霖措手不及,连失正定、张家口等要地。
为了策应阎老西,冯玉祥也在津浦路和陇海路发起了进攻。
张作霖毕竟是老江湖,北洋一哥,经过初期的混乱之后,老张很快调整部署,又急调黑龙江、吉林两省军队入关支援,京绥、京汉路上的奉军兵力猛增到17万人,号称30万。
奉军兵力和装备均占上风,阎锡山顿感压力山大,连忙向宁汉双方请求支援。
此时南京方面蒋介石已下野,桂系主政,李宗仁正手撕唐生智,宁汉双方没人操理阎锡山。10月8日,奉军在京汉、京绥、陇海三个方向上,对阎锡山和冯玉祥反动了全面反击,阎锡山节节败退,张作霖穷追不舍,阎锡山无奈,只得率军撤回山西。
山西表里山河,易守难攻,阎锡山以右路军防守娘子关,左路军防守雁门关,两个重兵集团依山傍关,据险防守,牢牢封闭了山西的东大门和北大门,张作霖也无可奈何。
军阀混战,阎锡山和张作霖是联盟,为何张作霖却对晋绥军发起攻击?
既然是军阀混战,就没有永远的盟友,一切以利益和权力至上。袁世凯死后,北京政权分裂为“直系”和“皖系”两派军阀,拥兵关外觊觎最高权力的张作霖首先与直系暗中结盟,通过1920年“直皖战争”共同打掉了段祺瑞的皖系基本军力,一旦京津冀地区只剩直系军阀一家独大时,奉系又毫不犹豫地冲曹锟和吴佩孚的直军开火,先后爆发了两次“直奉大战”,这就是军阀“混战”的特性。
(北洋时期的阎锡山)
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战败退回关外,两年后1924年9月卷土重来,在直系“内鬼”冯玉祥的协助下大败直军,曹锟被冯玉祥软禁,吴佩孚南逃两湖,张作霖和冯玉祥成为京津主人,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到底北京政权谁当家呢?很快张作霖和冯玉祥就开始刀兵相见,所谓的“盟友”不过如此。
“山西王”阎锡山自然也深谙其道,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初期曾携手冯玉祥打击直军,而在张作霖和冯玉祥又打起来的时候,为抢夺绥远地盘,也为防止冯玉祥的“国民军”向西发展时威胁到晋军势力范围,阎锡山开始与张作霖结盟,并且于1926年12月就任了奉系主导的北京“安国军政府”副总司令,双方东西夹击冯玉祥所部,致国民军大败,所余部队退到陕西,冯玉祥气的远赴苏联访问和求援。
(冯玉祥)
山西在华北有居高临下之地势,张作霖如想保持平津地区的稳定,图谋山西也是必须,所以在共同的敌人冯玉祥被打跑后,张作霖与阎锡山的矛盾日渐突出,阎锡山自然要寻找出路。
此时广州革命政府的北伐军已势如破竹,兵锋直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吴佩孚和孙传芳一路败退。北伐军曾与张作霖接洽,要求其“易帜”归顺国民政府,张作霖在谈判初期亦确有此意,甚至提出了“四民主义”的政治主张,以保证奉军的政治权力,但最终在内部反对声音和日本人的压力下,关闭了与北伐军的谈判大门。
(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
既然张大帅不识抬举,国民党转而联络阎锡山和冯玉祥为政治盟友,这俩货都想问鼎京津统治权,于是见风使舵又重归于好,共同上了“国民革命军”这条大船,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加入国民党,阎锡山1927年6月在太原率部集体加入国民党,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这就是与张作霖公开翻脸分属两个阵营了,盟友不再,于是开打。
1927年10月阎锡山晋绥军主力分两路出动,攻击河北奉军,史称“晋奉战争”,结果不到三个月就被张学良担任前敌总指挥的奉军击败,傅作义死守涿州就是此间;同时冯玉祥主力兵出河南对奉作战,双方打个半斤八两,一时难分胜负。
1928年初,国民党结束内斗完成“宁汉合流”后,蒋介石复任总司令,开始率领第一集团军何应钦部、第四集团军李宗仁部北渡长江,开始历史上的“二次北伐”。奉军主力不得不放弃对阎锡山的军事压迫,尽数南下河南和苏鲁对抗北伐军。
阎锡山旋即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开始转守为攻,第二集团军冯玉祥所部也恢复进攻,在四路大军的半月形围攻下,奉军终于不支,张作霖萌生退意,决定将奉军主力撤回东北,6月3日乘火车离开北京回奉天,第二天早上“光荣”了。
(北伐时期的阎锡山)
在奉军收缩和撤退过程中,距离平津最近的阎锡山立即督师加速前进,晋绥军终于在1928年6月初率先全面占领北京和天津,蒋介石为分化冯阎,也故意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阎锡山终于如愿以偿。
两年后中原大战,张学良通电拥蒋率兵入关,又捅了阎锡山狠狠一刀,算是为奉系和乃父报了一箭之仇。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