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明显高于李宗仁,为何在桂系始终是千年老二?
桂系能在民国政坛保持影响力那么长时间,最关键的因素除了始终将钢七军牢牢控制在手里,不容他人染指之外,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关系始终非常稳定,桂系内部始终非常团结,核心团队始终保持团结。而这种团结中,最重要的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始终配合得非常好,两无嫌猜,一唱一随,声气相求。
其实从共事的时间来说,自从抗战军兴,白崇禧就被国军统帅部征召,到国军统帅部任职去了,之后长期在国军最高统帅部工作,一直到1947年才离开南京,先到国防部九江指挥所,再到武汉华中剿总,离开了国军统帅部。而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共事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从1923年算起,到1937年,总共只有14年。这期间,北伐时期两人还有很长时间是分开活动的,并不在一起。
但从国军内部的声望来说,在将领中声望更高的显然是白崇禧,他素有小诸葛之称,足智多谋,从北伐开始,就在国军统帅部工作,抗战军兴之后,更是长期在国军统帅部,所以对国军将领比较熟悉,哪怕是中央军的嫡系,多数对白崇禧的军事水平和能力都是服气的。到淮海战役之前,讨论徐州战区最高统帅的时候,国军将领虽然没有明言,但基本上普遍认为白崇禧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是白崇禧认为当时的局面已经无可挽回,所以拒绝就任,直接回了武汉。
而李宗仁自从抗战初期的徐州会战之后,基本上就离开了军队,总体而言处于赋闲状态,官高爵显,但并没有多少实权。抗战时期,徐州会战结束后,先在丹江口,后来又调任天水行营,抗战结束后调任北平行营,虽然名义上职务很高,但在天水行营时下属的部队主要是胡宗南在控制,李宗仁也很识趣,并不插手。在北平行营时,华北战区是傅作义统帅,李宗仁同样并不参与军事指挥。
李宗仁之所以被调离军事工作岗位,并不是因为徐州会战的最终失败,而是他在徐州会战中表现出了超乎国军其他高级将领的能力。首先是他能开诚布公,不排斥地方杂牌军,只要拨归他指挥的部队,都能为我所用,而且出工出力。比如台儿庄战役中,川军和西北军表现相当出色,这是离不开李宗仁对地方杂牌军的信任的。其次则是在徐州会战期间,参战部队近百万,在李宗仁的调度下,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溃败,撤退时也相当有组织,未出现严重的伤亡。这种能力都是国军其他高级将领不具备的。
但也正是他的这两个能力让他成了一个危险的人物。因为他的这种能力意味着,他有能力把本来相互没有多少关系的地方杂牌军统合在一起,并发挥出超常的战斗力,而国军最高统帅部当时的既定方针就是要逐步消灭地方杂牌军,所以李宗仁的这种能力就让他隐隐成了这些本来已经群龙无首的杂牌军的潜在领袖。尤其是东北军、西北军以及刘湘死后的川军,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如果李宗仁继续指挥下去,就可能将这些部队打造成一支有能力与中央军抗衡的势力。
所以,后来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个人在国军中的状态就逐渐形成了一个规律,一个在中央,另一个必然要被外放。抗战时期白崇禧在中央,李宗仁就长期在外,到1947年李宗仁当选副总统之后,必定要到中央,白崇禧才又争取到了外放的机会。而在抗战时期,白崇禧在中央,李宗仁在地方担任闲职,桂系核心资本第七军则始终控制在他们信任的将领手中,从未放松过。也是因此,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之后,华中战局吃紧,而华中国军以第七军为主力,所以白崇禧才能被放到华中去指挥。
白崇禧的好处也就在于,他始终知道自己的长项在于军事,搞政治非其所长,所以始终无意取代李宗仁的地位,反而始终尽心竭力的辅佐李宗仁。淮海战役前,白崇禧拒绝出任国军总指挥,原因就在于他认定国军必败,如果他去指挥,那么战败之后就要他来背黑锅。而在战役的关键阶段,他先扣留了黄维兵团的一个军,后来又坚决阻止宋希濂兵团东进救援杜聿明集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认为现在只要让黄埔系将领率领的中央军都被解放军消灭,桂系一直梦想的组织各地方军阀联合政府的机会就来了。
也正是在淮海战役最胶着的这段时间,国军高层内斗愈演愈烈,终于在1949年元旦的时候,李宗仁从副总统备胎转正,成了代总统。而在此之前,李宗仁在北京时期与司徒雷登的交往起了关键作用,让美国同意李宗仁上位来主持和谈,白崇禧则在华中挑唆河南等当时已经被解放的地区的参议员联名通电,支持李宗仁上位,进行和谈。而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缺失,都不可能实现最后换将的目的。当然,如果没有李宗仁在国军其他地方实力派中的名声,这个目标同样不可能实现。
此外,桂系始终能够保持团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桂系虽然实力比较强,但整体而言,势力始终比较小,既得利益也没多少。势力最大的时候,也就是北伐结束时,几乎沿平汉路的湖北、河南、河北到平津一带,都在桂系控制之下,但当时的桂系因为大量招降纳叛,接收了大量原属北洋系的军队和将领,所以凝聚力实际上是下降的。而这种旋起旋灭的膨胀,很快就萎缩了,即使在抗战时期比较核心的第七军和四十六军中,四十六军的地位也在第七军之下。所以,桂系内部始终有一个共识,就是团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只有先实现个人利益,才能保住个人利益。白崇禧在桂系内部也经常强调这一点。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明显高于李宗仁,为何在桂系始终是千年老二?
一个是帅才,一个是“将帅”之才。
可统兵作战之人是为将才,可将将之人是为帅才,可将帅之人又如何?
刘邦曾问韩信,你说说,俺能统帅多少军队?
韩信实话实话,哎呀,你能领个10万人算不错了。
刘邦听了,反问韩信,你呢?
韩信又实话实说,我呀,你能给我多少我便能统领多少,越多越好!
刘邦一听,心里酸溜溜的,突然没风度地讥讽道,哦,你说你这么厉害,怎么还被我逮住了呢?怎么我是皇帝,你是马仔?
韩信听出了刘邦话里藏刀,赶紧拍了一个马屁,你军事水平不如何,可是,你却善于统帅军事水平高的将领,这不,我是将领,所以得给你当马仔……
刘邦听完了韩信的话,心里也舒服了许多。
李宗仁之于白崇禧,也如同刘邦之于韩信。
这也正如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所言——若论威镇三军之“主帅”的风范,则李宗仁还应居首位,非白参谋长所能企望也。
有人当刘邦,自然也得有人当韩信。
不过,李宗仁虽是刘邦一样的人物,却不如刘邦厚黑,这或许也是他终未成功的一个原因。蒋倒是有了刘邦的厚黑,却没有刘邦的用人手段,只顾任人唯亲,任人唯是否听话,所以,也终究没能成功。
对于统兵作战的军事指挥水平,李宗仁确不如白崇禧,可是,论统御全局的智慧和手段,白崇禧也明显不如李宗仁,这也是李能够成为“刘邦”,白却只能成为“韩信”的原因。
白崇禧这个“小诸葛”的雅号,实际上是桂系内战的时候打出来。
当时,白崇禧是黄绍竑的参谋长,他将局势摊明了告诉黄绍竑,促成了李宗仁和黄绍竑的联合,成立了所谓的“广西定桂讨贼联军”去打旧桂系的陆荣廷和沈鸿英,沈鸿英部被他打得摸不着北,心有余悸,沈部遂将白崇禧称为“小诸葛”。
黄绍竑在桂时,白崇禧是老三,黄氏在脱离桂系投蒋后,桂系三巨头变成了两巨头,白氏这才成了老二,和李宗仁并称“李白”。
后来,李宗仁率桂军参加北伐,白崇禧也在北伐战争中彰显了他的军事谋略之才,“小诸葛”之名也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当然了,李宗仁的水平也不赖,一场台儿庄战役更是让他声名远播。只是,于军事谋略一途,李略逊于白。
不过,白崇禧的缺点也很明显。
他很自负,一个有能力的人,有资格自负,可是太过于自负的话,绝不是什么好事。
白崇禧也太过于拘泥于所谓的“团体”,也就是桂系。他想要让李代蒋,想让桂系成为国府的主宰,这是他的军事野心和政治野心,可是,想要成为国府的掌控者,格局太小的话是撑不开场面的,至少在用人方面便不能过于拘泥于桂系,甚至拘泥于他自己的少数几个亲信和心腹。
李宗仁信任白崇禧,所以将军事的权力多数交给了白崇禧,白在用人方面和蒋是挺像的,总是动不动提拔自己的心腹,对于不是自己的心腹的或者不够听话的,即便本事不低,也常不予重用。
这也造成了白氏在桂系中的威望不如李氏。
白崇禧的孤傲和耿直的性格,也挺得罪人的,又因自负,在桂系中常有逾越之举,如果不是李宗仁够仁厚,能够容人,能够容忍,将李氏换成蒋氏的话,白氏恐也难有作为。
此外,白崇禧素来被不少人认为是“政治上的白痴”,说他是政治白痴或许不至于,可是,于政治一道,他确实高明不到哪里去。
他之所以能够两次推动蒋介石下野,不是说他的政治手段多高明,而是他的军事手段用的漂亮。
只不过,他将军事上的战术搬到政治斗争上,实则也多有不逮之处。
他明明已经将蒋氏得罪透了,可是,在桂系破碎后又不甘心失败,即便在李宗仁已经飞去美国的情况下,他也经受不住蒋氏的诱惑,被一个“行政院长”的头衔给忽悠去了台湾,这根本原因便在于他没有看清政治形势。
没有了桂系作为后盾,白崇禧去了台湾便一文不值!
蒋氏之所以会拿出“行政院长”这块肉忽悠他去台湾,实则是因为李宗仁在没有辞职的情况下,戴着“代总统”的帽子飞去了美国,让蒋没办法名正言顺地复出当总统。
所以,蒋氏需要用白氏去对付远在美国的李氏。
当时盛传美国要换了蒋氏,李氏又和美国政要多有交往,素来多疑的蒋氏心中也不得不害怕美国人会用李氏来取代他!所以,让白去台湾,让白充当对付李的枪显然最合适不过,有用最好,没用也能趁机控制白,让白没办法和李继续合作和蒋作对。
李宗仁从桂系覆灭的时候便看清了形势,没有桂系的支撑,蒋不可能放过他,所以,即便白怎么劝他,他也始终不肯去台湾,以致于变成了白对李的隔海骂战。
白因为没能成功帮蒋对付李,所以失去了作用,成了蒋的弃子,只是蒋一直对白心存怨恨和忌惮,所以派人对他进行了几乎不间断的监控。
白崇禧更是“天真”地去找陈诚,说什么副总统才需要保护,他不需要的傻话。
白崇禧只善于军事谋略,却不谙政治之机锋,所以不可能成为一把手,而李宗仁不仅通于军、政,更兼有统御全局之才华。
李宗仁为什么会说白崇禧“以丢脸的方式去世”,正是因为政治形势明明不利于“李白”,可是白却偏偏看不清,然后稀里糊涂地去了台湾,从而受到了蒋的“软监禁”。
如果没有李宗仁,恐怕老白连个“老二”的位置也坐不上去。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明显高于李宗仁,为何在桂系始终是千年老二?
一
在《孙子兵法》里边有这么一句话: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说在作战的时候,必须在正面与敌人相持,从侧面派一支部队出奇制胜。正奇结合,就很容易一举击败敌人。后来这句话被引申到更广泛的领域,比如做一件大事,从战略上说培养整体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从战术上看必须做到出奇制胜,而不能拘泥于一种战法。
对于桂系军阀来说,他们是一直依靠军队来支撑的政治势力。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家永远比军事家更重要。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延续,单纯的军事只能用于作战,而没有办法取得长治久安,成为一方霸主。从整体上看,李宗仁的能力更全面,而白崇禧只适合指挥军事。
当时的军阀中,冯玉祥的西北军长期得到苏联的支持,兵力最多,作战也最勇敢。然而在中原大战之后,西北军土崩瓦解,冯玉祥就成了孤家寡人。力量没有冯玉祥强大的桂系和阎锡山的晋绥军却能够东山再起,重新成为土皇帝。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冯玉祥和白崇禧一样,充其量只是一个军事家,在政治方面基本上是白痴。
能成为军阀,稳定的建立自己的政权,就需要非常全面的实力,军事能力只是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军阀的实质不单纯是军人,更重要是一个有威信的政治家。在这方面白崇禧远远没有李宗仁水平高,并且还差得很远。
二
在秦末汉初,韩信的军事指挥能力独霸天下却也只能屈居于刘邦之下,就在于只有军事能力是远远不足以支持称霸天下的。同理能成为一个大军阀,只会打仗也是远远不够的,能不能建立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并且牢牢的把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才是最关键的。
在桂系三巨头还没有统一广西的时候,黄绍竑企图联合白崇禧驱逐李宗仁,他认为李宗仁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够。白崇禧就对他这样说道:当年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我广西人不团结。如果现在我们三个人还不能做到团结一致,就没有办法统一广西,就只能成为别人的笑柄。应该说白崇禧的见识还是有一定格局和高度的,从此他们三个人就团结在了一起。
当年红军长征的时候,贵州军阀王家烈就是不能够在政治上完全控制贵州,才导致蒋介石鼓动贵州的政治人物四下串联活动,准备驱逐王家烈。同样的手法,蒋介石在山西、广西和四川都没有成功,就在于王家烈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单凭他的军队没有办法完全控制贵州。
中原大战后不久,桂系三巨头就分手了。黄绍竑认为桂系根本就不是蒋介石的对手,不如服从中央,他愿意前往南京为桂系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从此广西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天下了,基本上也形成了李宗仁主政治和白崇禧主军事的双重格局。
三
在抗战中,李宗仁担任了战区长官,白崇禧得以留任桂林行营主任。这时的白崇禧借机更换了大批自己的亲信,基本上完全掌握了桂系的军队。但广西政府层面的工作,基本上还控制在李宗仁的手中,在李宗仁的调度下,为桂系提供了兵员和粮草。
当日军杀入广西的时候,一方面是白崇禧对形势预判失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全实力,导致日军长驱直入,蒋介石不得不调中央军把日军赶出去。白崇禧旗下的夏威和廖磊两个集团军都得以保全,牢牢的把广西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中央军作为客军,打完仗也只能退出广西。
因为在抗战前期,蒋介石被迫同意桂系扩军。在白崇禧的操作下,在抗战结束时桂系的实力大大增强。在解放战争期间,李宗仁和白崇禧双剑合璧共同对蒋介石构成了巨大压力。最终在1948年逼迫蒋介石下野,李宗仁当上了代总统。如果两个人搞内讧,争一时之高下,估计早就被蒋介石给拿下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团结就是力量,此言不虚。
尽管白崇禧掌管着桂系的军队,但他还给李宗仁了以很大的尊重,以维持双方的合作双赢格局。至少从表面上来看,白崇禧屈居于李宗仁之下,当然实际两个人也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的桂系联合创始人。
当然基于政治理念和对前途的理解不同,在解放战争后期,两个人选择了分道扬镳。李宗仁先到美国生活了十几年,最终选择了辗转回国。白崇禧则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在这一时期,两个人多少还是产生了一些矛盾,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明显高于李宗仁,为何在桂系始终是千年老二?
事实上在新桂系内部,白崇禧连老二都排不上,只能是不折不扣的老三。新桂系三巨头正确的排序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之所以要给李宗仁领衔的桂系加上一个新字,主要是用以区分陆荣廷为代表的老桂系。
白崇禧戎装照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并不比李宗仁高,李是统帅级,白是参谋级在统一广西的过程中,李宗仁的军队为定桂军,黄绍竑、白崇禧的部队是讨贼军,李、黄分别是两支部队的总司令。后来两军联手,驱逐了陆荣廷和滇军唐继尧,实现了广西统一。后来桂系参加北伐,黄绍竑留守广西,李宗仁出任第七军军长、江左军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等,白崇禧则作为何应钦的副手出任北伐军副总参谋长。
抗战爆发后,李宗仁依然在一线,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打出了台儿庄大捷。白崇禧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如此就不难看出,李宗仁的军事才能并不会比白崇禧低,甚至要高于白。
只是李宗仁还具备相当的政治才能,随着出任南宁绥靖公署主任、汉中行营主任,北平行辕主任等军政一把抓的高级职务,逐渐淡出了军事最前线而已。白崇禧则在军事最一线的失利后逃亡台湾。
黄绍竑戎装照
白崇禧能冲到新桂系第二把交椅,已经是意外之喜了新桂系三驾马车各有鲜明的定位:一哥李宗仁主抓全面工作,二哥黄绍竑主政,三哥白崇禧主军。新桂系在蒋桂大战、中原大战中接连失败后,黄绍竑向国民党政学系靠拢,与杨永泰、熊式辉、黄郛、张群等一起组成蒋介石的高级智囊团。
而在国民党内部,正是黄绍竑的调停下,桂系才逐渐成为蒋介石的反对派,最后还攀上了组阁高峰。
李宗仁与白崇禧
也正得益于黄绍竑的退出桂系,才成全了白崇禧的桂系第二把交椅。否则,他就不是前年老二了,很可能是千年老三。而小诸葛的绰号,也恰好说明,白崇禧可能并不是统帅级的人物,最擅长的是居后调度、运筹谋划。
欢迎点赞,请关注@司马砸光,谢谢!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明显高于李宗仁,为何在桂系始终是千年老二?
一千年太久,只争朝夕 ,实际上从抗战中期开始,白崇禧已经渐渐成为桂系第一号实权人物了,最主要的原因是李宗仁一直飘泊在外,白崇禧则留守广西老巢,成为桂系军队的实际控制人,而桂系的实力体现,重要的还是桂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宗仁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先战徐州,后守河南,始终在长江以北作战,原属于第五战区序列的桂军主力李品仙集团军滞留在了大别山区,后来升格为第十战区,从作战序列上已不受李宗仁节制。
到抗战末期李宗仁升任汉中行营主任,指挥胡宗南第一战区和刘峙第五战区,这两个蒋介石的嫡系怎会真听他的招呼,实为明升暗降,被蒋介石剥夺了兵权。而白崇禧以副总参谋长的身份又兼了桂林行营主任,屁股在广西坐的很瓷实,办公时间基本是重庆和桂林一边一半。
在桂南会战和桂柳会战期间,白崇禧虽然都是战役主要指挥官,但很好地保存了桂军主力,使夏威和廖磊两个集团军没有伤筋动骨,白崇禧还通过与美国人的交往搞来相当的美式武器,到抗战胜利前后,桂军实力大涨,且已唯白崇禧马首是瞻。
新桂系在崛起时,白崇禧和黄绍竑出身于“模范营”,黄是副营长,白是连长,级别差不许多,但“讨賊军”仍以黄为军事主官;而李宗仁是“定桂军”司令,当时已经是旅级干部,地位远高于黄白,因此合编为“定桂讨賊军”后,自然以李为总指挥、黄为副总指挥、白为参谋长,座次也就这么沿续下来了。
几次跟蒋介石争锋后,黄绍竑感觉桂系终非蒋之对手,甘愿赴南京任职以为桥梁,实际上退出了桂系领导层,新增补的“常委”黄旭初并非原始股东,自然不能与李白相提并论,此时桂系仅存两位大佬了。
实际上,桂系逐渐演化成李宗仁从政、白崇禧治军的格局,两人在军政两方面互为犄角,才让蒋介石无可奈何。但就实权而言,到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军权在手,李宗仁则一会北平行营宗主任一会“副总统”,都是政治地位很高的虚职,已很难分清老大老二了。比如北平和谈的结果拿到南京签字时,李宗仁犹豫不决,是白崇禧坚不同意,最终和谈破裂,如白崇禧果真是“千年老二”,怎么敢做老大的主呢?
李白两个人在大陆期间没有发生谁是一哥的内讧,关键在于互相的信任,李宗仁年长并且宽厚,白崇禧虽然有政治野心,但始终保持对李宗仁的尊重,基本不需要分出主和次的座位,用“联席CEO”定义比较合理。
果真李宗仁是绝对的老大,也不致于管不住白崇禧的腿,非去台湾径成鸟入牢笼,自当跟随一哥赴美观光才对。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明显高于李宗仁,为何在桂系始终是千年老二?
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地位,从来不是军事决定论,而是政治决定论。白崇禧和李宗仁的关系如同诸葛亮和刘备,只要刘备在一天,诸葛亮永远不可能当老大。
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被称为“新桂系三巨头”,被认为是桂系军阀的领军人物。
三人中,李宗仁是名符其实的一把手,这个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
李宗仁出道最早,他先后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粤桂战争,久经战火考验,自任“广西自治军第二军”军长时,白崇禧、黄绍竑还只是马晓军麾下的一个营长,年龄大、出道早、资格老,李宗仁这些优势是白崇禧和黄绍竑拍马也赶不上的,白和黄的资历倒是差不多。
李宗仁富有政治远见,也有远大抱负。终其一生,李宗仁都没有停止过“倒蒋”的算盘和行动,甚至取而代之,但他在事关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如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却能以大局为重,服从蒋介石及其中央政府,不遗余力投入北伐和抗战,称得上一名民族英雄。
白崇禧号称小诸葛,论起单纯的军事才能确实要高于李宗仁,不论是战略谋划、战役策划还是战术指挥,白崇禧都很有一手,堪称是国军“军事万花筒”,也是新桂系的军事顶梁柱。
相比李宗仁,白崇禧是比较纯粹的军事家,在政治上不如李宗仁成熟,也没有很大野心,这就使得蒋介石对他的防范之心不如李宗仁,蒋多次暗杀李宗仁,对白崇禧却有意拉拢。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先后被蒋介石委以副参谋总长、军训部长、战区司令长官、国防部长等要职,他提出的很多军事作战方针都被蒋介石采纳,立下卓著军功。
有人认为,李宗仁到中央任职后,实际上被蒋介石架空,白崇禧掌握实权,甚至已经取代李宗仁,成为广西事实上的统治者和实质上的桂系最高领袖,这种认识无疑是错误的。
白崇禧很清楚,李宗仁既是新桂系形式上的最高领袖,也是实质上、精神上的最高领袖,他白崇禧之所以能统领桂系,是因为他和李宗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合作无间的关系。如果两人反目成仇,或者白崇禧试图将李宗仁取而代之,他自己一定会失去桂系骨干力量的支持。
其实白崇禧也深知自己除了在军事才华上,政治、人脉、根基、威望等各个方面都不如李宗仁,而中国历史上决定领袖地位的绝不是军事才能,很多著名帝王在军事上远不如麾下将帅,但他们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艺术,却是那些绝代名将无法比拟的。
既然白崇禧被誉为“小诸葛”,我们不妨把白崇禧和李宗仁的关系,比作三国时期的一对君臣搭档——诸葛亮和刘备,其中利害关系一目了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出神入化,甩刘备几条大街,在蜀国的威望也无人可比,但无论他军事能力如何强、功劳如何大、威望如何高,在政治上,刘备才是蜀国真正的领袖。
试想诸葛亮在翅膀硬了以后,趁刘备不在蜀中时,自己想取而代之,那是绝对行不通的,暂且不说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即便他有此行为,也会因此失去人心,必定失败。
自甘辅佐,密切合作,则是搭档典范,名垂青史;不甘人下,另起炉灶,则分崩离析,声名狼藉,这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互利共生的关系,说复杂也很简单。
何去何从,如何取舍,聪明如小诸葛,白崇禧心里还是有杆秤的。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