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中将加上将”是个什么样的军衔?你怎么看?
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一套对应的军衔制度。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制定了一套军衔制度,共分为六等,分别是将、校、尉、准尉、军士和士兵,未设立元帅军衔。
当时的将官共分为五级,分别是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这套军衔制度也与美国的军衔制度颇为相似,特级上将对应美国五星上将,一级上将对应美国四星上将,以此类推。
(国民政府的军衔制度)
尽管这套军衔制度看起来十分完备,但在抗战中,有不少将军却是“中将加上将”这样的奇葩军衔,这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中将加上将”,是中华民国陆军的一阶军衔,其全称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简单来说,就是让中将拥有上将的职权,但并不予以授星,薪俸也是按照中将的最高标准来给。
那么,既然让中将得到了上将的权力,为什么不直接授予上将衔,反而还那么麻烦地搞出一个不伦不类的“中将加上将衔”呢?
实际上,国民政府在1935年就颁布了铨叙条例,该条例特别规定,陆军上将的名额有限,不管出现何种情况,都不能再扩编。从铨叙条例的安排来看,陆军特级上将有1人,一级上将8人,二级上将12人,共计22个名额。
当时的具体分配情况是这样的:
特级上将:蒋中正。一级上将:冯玉祥、何应钦、张学良、陈绍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阎锡山。二级上将则是包括了白崇禧、刘湘、顾祝同等在内共12人。
(一级上将何应钦)
对于军人来说,想要晋升就必须得积累战功,一步步向上爬。虽然在抗战中有不少二级上将都拥有了足够晋升的战功,但由于国民政府限定死了名额,因此这些人只能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一级上将之中有人去世,才能够取得晋升的机会。
比如白崇禧,就是在一级上将朱培德病故之后,才补位晋升成功。
但对于国民政府来说,由于当时的国内环境并不平静,再加上占据东北的日本人也渐渐表现出了入侵的态势,上将名额开始显得有些不太够,而且国军部队中不少将领都已经有了晋升资格,却苦于名额限定,迟迟不能得到晋升。因此在多重压力下,国民政府于1936年补充了《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创造出了“中将加上将”这一特殊军衔。
在条例出台之后,国民政府就立即拟定了一批获得“中将加上将”的将军名单,他们包括:陈诚、张治中、卫立煌、薛岳、钱大钧、张发奎等人。
(一级上将白崇禧)
而国民政府之所以向他们授衔,实际上是在向他们传达一个信息:你们几位的战功、资历实际上早就已经够得上上将了,但由于政策原因,只能暂时授予你们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军衔,一旦上将位置出现空缺,你们就是优先替补的将军。
国民政府在逃往台湾之前,共将该军衔授予了55名将军。到了台湾之后才停止了授衔。虽然听起来是类似于“准上将”这么一个意思,但不少人始终觉得是拿着中将工资,操着上将的心,并不愿佩带这个特殊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刘湘在1938年死后也被追授为陆军一级上将,虽然国民政府的上将名单有着名义上的人数限制,但死去的将军被追授为上将衔,却是不受到影响的。
(参考资料:《中华民国史》)
民国时期的“中将加上将”是个什么样的军衔?你怎么看?
知识点,为了防止将星泛滥和凸显陆军上将之威誉,根据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铨叙条例,陆军上将的名额是受限制的,规定特级上将1人(名字不用说了)、一级上将9人、二级上将12人,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正式铨叙的三个等级陆军上将的名单上限为22人。
(何应钦是首批九名一级上将)
特级上将其它人就甭想了,因此从二级上将晋升一级上将,或从陆军中将晋升二级上将,都得排队按顺序补缺,前面没有位置空出来就得等着。比如一级上将张学良1937年被审判褫夺军衔,军委会总参谋长湘军元老程潜补缺,同年滇军元老一级上将朱培德病故,军委会副总参谋长桂系白崇禧补缺。
说明:对高级将领军衔的“追授”不受此限制,活人不能跟死者相提并论,比如“四川王”刘湘在1938年病死后立即追晋陆军一级上将。(此时陈诚是中将加上将衔)
如果二级上将的位置出缺了,现役陆军中将们再按顺序晋升,这个数字在和平时期是基本够的,比如人民军队现在一般就维持在20几个上将的规模,但是在战争时期显然不敷分配了,战功、军职和特任都要求有更多的上将名额,但是规定又不好破坏,于是1936年补充了《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就此出现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这一军阶。
说白了,你老兄的职务、资历、军功、停年都已经够条件晋升上将了,但是前面二级上将包厢的座位满员,你就暂挂着上将军衔先干活,但是铨叙军衔仍然是中将,也拿着中将的工资,但有优先递补权,可以理解为“准上将”军衔。(铨叙军衔任命书)
什么时候前面空出位置来了,再按顺序顶上,此时军委会铨叙厅才正式行文记档,算你真的上将了,拣几个答友们比较熟悉的说明一下:
1936年第一批获得“中将加上将衔”、开始排队晋上将的有:张发奎、余汉谋、张治中、钱大钧、陈诚、卫立煌、薛岳、孙连仲等。也就是说,早年的“五虎上将”里只有刘峙、蒋鼎文和顾祝同是正牌子陆军二级上将,陈诚和卫立煌是准上将。
张自忠将军1939年授“中将加上将衔”,1940年战死后直接追晋陆军二级上将。大家应该发现张将军后来很少佩带军衔,个人感觉应该是对这个特殊军衔的尴尬。
胡宗南1945年获授此衔,黄埔生第一名。汤恩伯、罗卓英1946年获授此衔,终兵败大陆期间此衔共颁授55名,逃台后停止。(职务军衔任命书)
需要注意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军衔是有两套体系的,即“铨叙军衔”和“职务军衔”。前者是军人根据学历、资历、停年等逐步晋升的正式军衔(永久军衔),只要不是退役或被褫夺,就永远存在,有国民政府的正式文书;后者是根据军人担任的职位临时适配的军衔,只需军事委员会的任命书即可,一旦职务被撤销仍然恢复铨叙军衔,这才是临时军衔。
比如廖耀湘担任新六军军长时,职务军衔是中将,但铨叙军衔才到“骑兵上校”,这个之前有专答。而“中将加上将衔”与职务并不挂勾,属于正式军衔,这就是不能称之为“临时上将”的原因,因为这有悖于正式军衔和临时军衔的区分标准,容易引起混淆。
在1946年换装美式军服前,除特级上将有明显区别外,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加上将衔”没有区别,全部挂三颗星领章。1946年以后,特级五星、一级四星、其它为三星。(1946年以后的肩章)
民国时期的“中将加上将”是个什么样的军衔?你怎么看?
国民党的将官军衔分为5个等级: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
特级上将,只有老蒋一人,唯我独尊。
那么中将加上将是一个什么军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北洋政府时期,上将是很稀缺的。但是后来袁世凯为了拉拢人心,便开始大肆授军衔,不但将军人数一下多了起来,而且还是虚高。比如上校,给个虚衔就成少将了,以此类推。
到了民国时期。虽然授军衔沿用了北洋政府时期的设计,但能够授衔的部门却有三个,国民政府,总司令部和军事委员会。
而他们三者之间又没有工作上的协调统一,各行其是。所以授衔非常混乱。
甚至没有在军中任职都可以给军衔。比如军事委员会就给杜月笙当时给了个少将衔。
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军衔高的将领很多,但军队的战斗力并没有提升。而且军衔的含金量也没了,毕竟遍地是将军,这可不行。
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对军衔制度进行了改革。
首先将军衔分为了职务军衔和正式军衔两种。职务军衔是临时性的,在其位授其衔,离开其位,军衔随之取消。正式军衔是终身制的。
其次在人数上也做了严格限定,尤其上将军衔。要想升到上将,必须是上将位置有空缺,比如阵亡或者裁撤。否则战功再卓越,也升不上去。
在此情况下便出现了中将加上将的军衔。也就是说它属于准上将,等上将有空缺才能转正。
这也就是国军将领中为什么中将多的原因。著名的张自忠将军,就是中将加上将。
除此之外,还有追封的上将。比如36集团军司令官李家钰,42军军长冯安邦都是战死沙场,殉国后追封的上将。
民国时期的“中将加上将”是个什么样的军衔?你怎么看?
谢邀回答。
小伙伴们都知道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张将军抗日殉国前就是”中将加上将衔“的,”中将加上将衔“这是一种什么情况?
(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
为了全面了解,先介绍他们的军街衔制度。国民党军队中的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六等是:将、校、尉、准尉、军士、兵。十八级是:将官分为特级上将(五星),一级上将(四星),二级上将(三星),中将(两星),少将(一星),将官共分五级。
校官分为上校(三星),中校(两星),少校(一星),校官共分三级。
尉官共为上尉,中尉,少尉,尉官也是三级。
准尉一级。
军士分为上,中,下三级。兵分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兵分三级。
(上图:抗战时国民党军衔图)
(上图: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衔图)
特级上将(五星上将)1人,蒋介石。
一级上将(四星上将)是冯玉祥、闫锡山、何应钦、张学良、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共8人。
二级上将(俗称上将)有白崇禧、傅作义……限制数额为22人,不能超越定额。
(”布衣将军“傅作义将军)
二级上将下面就是中将了。上将没有空缺位置怎么办?
就创造出一个名词”中将加上将衔“。佩戴上将衔标志,拿中将的工资,干着上将的活。等于明确告诉你,你就是未来的上将,好好干,一有名额马上补上,类似于”后补上将“。
张自忠将军牺牲后被追授上将,也就是二级上将。
小伙伴们,照心回答完毕。
(图片来自网上)
民国时期的“中将加上将”是个什么样的军衔?你怎么看?
题主说的“中将加上将”军衔,是国军准二级上将(候补二级上将),具有晋任二级上将的优先资格,此衔只适用于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此衔的全称为“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简称为“陆军上将衔”。一起来了解一下。
为什么会有“中将加上将衔”?1935年,国民政府将国军上将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当年共授任1名特级上将、8名陆军一级上将、1名海军一级上将、21名陆军二级上将,次年又分别授予程潜、李烈钧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至此国军中授任的上将为124人、中将为418人。
由于1935年国军中符合授任上将的人员很多,而上将军衔的名额又是固定的,要想挪出空档,只能将91名原先已获得上将军衔的陆军将领改任中将,但这显然也行不通,势必要引起一些矛盾。
1936年,为解决高级将领中具备授予上将条件的,但又受上将员额所限而不能授予的问题,特在陆军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军衔之外,又增设“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由于海军始终非常弱小,空军成军时间晚,上将人数都非常少。因此,中将加上将衔的制度只适用于陆军中将。
至此,国军将军衔级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中将、少将五个衔级。
“中将加上将衔”都有哪些规定?1936年2月,国民政府最终确立了以特级上将封顶的军衔体系,三军士兵军阶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大致相同。新评定的军官均须报请国民政府授任。
其中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规定,满足晋任上将资格的陆军中将,由于员额所限需先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陆军二级上将如果有空缺名额,则在中将加上将衔中择优特补;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的数量以上将名额为限,其制服与二级上将相同,薪水依照最高额支付。
“中将加上将衔”将领都有哪些人?1936年到1937年,国民政府共叙任了28人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国军的现役将官总数基本保持在60人左右。据统计,当年特级上将1人,一级上将8人,二级上将23人,中将加上将衔28人,总计60人。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军上将名额增加了5名,刘文辉等7名川军将领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到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包括加授、追晋(追赠)、特赠等形式,共授予53人为中将加上将军衔,如下:
特加(授加)42人:张发奎、余汉谋、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庞炳勋、孙连仲、盛世才、吕超、李品仙、邓锡侯、朱绶光、廖磊、夏威、王树常、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刘文辉、杨森、杨杰、刘兴、贺耀祖、唐式遵、张自忠、孙震、卢汉、潘文华、王缵绪、王陵基、胡宗南、汤恩伯、李汉魂、刘士毅、马步芳
追晋(追赠)7人:周浑元、贾德耀、井勿幕、方策、鲁英麐、刘戡、严明
晋加3人:黄琪翔、罗卓英、林蔚
特赠1人:伯达马塞尔
53名“中将加上将衔”中哪些人得到晋升?这53名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中,有9人后来晋任陆军二级上将,其中陈诚还晋任为陆军一级上将。这9人分别为:
卫立煌,1939年5月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增补韩复榘枪决后的空缺。1935年授中将;193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1942年被褫夺二级上将军衔,降为中将;1943年恢复为二级上将。
陈诚,1939年5月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增补刘湘病逝后的空缺。1935年授中将;193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1947年晋任陆军一级上将。
薛岳,1944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增补宋哲元病逝后的空缺。1935年授予中将;193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1950年晋升一级上将。
张发奎,1945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增补陈调元病逝后的空缺。1936年授予中将加上将衔。
张治中,1945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增补杨虎城退役后的空缺。1935年授中将;1936年授中将加上将衔。
余汉谋,1946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增补白崇禧晋升后的空缺。1965年9月晋升一级上将。
熊式辉、陈仪、邓锡侯,1947年晋任为陆军二级上将。
这53名中将加上将衔均为陆军将领,亡者追赠、追加上将衔7人,其中生前为陆军中将者2人,生前为实授陆军少将官阶而任中将职务者2人,生前无实授军衔者3人。
民国时期的“中将加上将”是个什么样的军衔?你怎么看?
民国时期,当国民政府在取代北洋政府之后,军衔体系基本继承北洋时期的军衔体系,但是由于军衔没有统一的授予机构,导致国民政府可以授予军衔、军事委员会可以授予军衔、总司令部也可以授予军衔,一时间国民政府军队中上将满天飞,就连蒋介石都忍不住感叹到: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蒋介石决定对军衔系统进行整顿。在蒋介石政府1935年颁布的军衔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党陆军中军官分为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四个级别,其中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少将,在上将中又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
蒋介石为了提高上将的含金量,对于每一个级别的上将数量都是进行严格限制。
特级上将,只有1个人,毫无疑问这是专门为蒋介石个人设定的军衔。
一级上将,只有9个人。第一批一级上将分别是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
其中前8人都是陆军一级上将,只有陈绍宽为海军一级上将。这些一级上将基本都是国民党中称霸一方的地方实力派和元老级人物,如张学良、阎锡山、李宗仁都属于地方上的实力派。
二级上将,只有23个人。第一批二级上将分别是:于学忠、龙云、刘峙、刘振华、何健、何成浚、杨虎城、徐源泉、商震、韩复榘、傅作义、杨爱源、徐源泉、徐永昌、顾祝同、白崇禧、万福麟、宋哲元、刘湘、朱绍良、李烈钧、陈潜、蒋鼎文。
因为上将的名额有限,很多人有着不逊色于上将的军功,但是因为资历或者别的原因,不能被直接授予一级上将,只能排着队等。蒋介石笼络人心自然也是有一手,为了区别这些人与普通中将,就给他们设立了一个特别低军衔:中将加上将衔。
所谓中将加上将衔,就是军功够上将了,但是上将名额不够,只好挂着中将的军衔,行使上将的只能,一旦上将名额空出来了,这一波人才可以正式提拔为上将。
在蒋介石1935年的第一批授衔中,陈诚、张治中、钱大钧、卫立煌这些蒋介石身边的红人,都是中将加上将衔。1939年张自忠将军也被授予中将加上将衔,死后才被追授为二级上将。
中将加上将衔,怎么看都觉得是蒋介石为了安抚人心而设立的一个军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