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炮”和“野炮”有什么区别?
同样是炮,为什么要分为山炮和野炮?
看抗战年代的影视剧,里面经常出现山炮,野炮之类的词语和对话。而镜头出现的炮,则都是两个大轮子,中间扛个有防盾的炮管的样子,长得差不多。那么,山炮和野炮到底有何区别呢?
这个,就要细细说来。
山炮和野炮之分,在一战二战这个时间段,分得很清楚。在当代,已经不用这个叫法了。现在是自行火炮,卡车炮,直升机吊运超轻型火炮的时代。
而在一战二战时期,炮兵多数还是采用骡马拖曳的方式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山区作战的方便,也就出现了山炮。
四一式75毫米山炮
山炮就是一种轻量化火炮设计,设计思路就是尽量减轻火炮重量,同时提高山区地带的通过性。所以,山炮为了减重,做了一下几点:
第一,把炮管长度减小,厚度降低,带来的后果就是炮管承受的压力降低。因为炮管变薄,所以能够承受的火药压力也要减小。山炮炮弹的装药量比起普通火炮要减少很多。
直接后果是,山炮炮弹发射的时候,出膛速度很低,200米每秒左右,这个速度比起手枪弹的出膛速度都要低。
第二,因为山炮炮弹出膛速度低,所以给炮身炮架的后坐力也会相应降低,那么,炮架的设计,炮轮的设计,也就可以采用更轻薄的材料,减轻重量。
第三,后坐力降低,则山炮的复进装置的所有零件,都可以做到更小,更轻,更薄,从而减轻重量。
第四,为了保证杀伤威力,山炮弹的口径一般不做减小。
第五,如果山区都是羊肠小道,不能采用骡马拖曳山炮方式行军的话,怎么办?所以山炮还有另一个能力,炮兵可以很方便把一门山炮大卸八块,每一块的重量都在牲畜和人力承受范围之内,可以采用牲畜驮载或者人力运输的方式行军。到了预设阵地,再组装起来即可,跟搭乐高积木一样的道理。
山炮分解驮载示意图
以上这些,都是山炮的优点。简而言之,只要是人能爬上去的山,山炮就能上去打!哪怕什么崇山峻岭,深沟溪涧!
所以,假如山炮和野炮穿越到三国时代,遇到邓艾攻蜀,偷渡群山七百里,应该携带山炮还是野炮?那答案就很简单,非山炮莫属。
那么,山炮的优点这么多,有缺点吗?
也很明显,山炮的装药少,膛压低,初速低,带来的后果就是射程低。山炮的射程,普遍都是几公里,用来在山区打个据点,搞个奇袭,或者拿来摧毁重机枪火力点,这是山炮的拿手好戏。
用于两军炮兵对垒,或者大规模攻坚战,山炮的射程短的劣势就暴露无遗了。野炮可以依靠射程优势,完全压制山炮。
下面说说野炮。
九零式75毫米山炮
野炮就是把山炮精简下的那些重量,统统加上来。
山炮需要炮管短,野炮那就把炮管加长!
山炮要重量轻便,野炮不需要,假如五匹马拉不动,那就上十匹马!
山炮需要快速分解,野炮不需要,只要块头大,结实就行!
山炮需要考虑通过性,野炮不需要,遇到野炮过不去的地方,那就上工兵,遇山开路,逢水架桥!
为了保证火力和射程,野炮的设计,就是要炮管长,炮管厚,装药多,初速高,射程远!
所以,野炮是当时的炮兵火力中坚。而二战时的150毫米左右口径的野炮,更是有着重炮,炮王的称呼。当时150毫米级别重炮,就需要采用汽车拖曳的方式行军。如果是实在没有汽车,就需要12匹马才能拉动这个炮。损失一门这个炮,炮兵团长是要受处分的!
口径小一些的野炮,拖曳需要的骡马数量也会少一些。然而,只要是野炮,伺候起来就很费劲。
所以,抗战时期,我八路军炮兵部队,装备的平射火炮,以山炮为主。即使获得野炮,也不喜欢用。
比如,抗战初期,八路军在山西展开,在滹沱河中捞起了阎锡山的晋军扔掉的10门大炮,其中8门山炮,2门野炮。
八路军把8门山炮留下来自己用,装备了延安的炮兵团。而把2门野炮送还给了阎锡山。
其原因就是,山炮携带方便,即使没有骡马牲口,找一些战士也能拽着走,方便打山地环境下的游击战。而野炮则必须配备拖炮的骡马,而一匹马每天的给养消耗(马料,药品,食盐),等于五个战士一天的消耗,更重要的是,野炮这么大的一坨,如果真的没有野炮炮弹了,又不能落雨于敌手,就只能是累赘,炸掉了,实在麻烦。
而山炮即使炮弹没了,三下五除二拆开,找个山沟隐蔽埋藏,过后可以再挖出来,打游击战很方便。
所以你到军博去看,抗战时期我军用过的大炮,那多是山炮。而红军长征唯一带到陕北的大炮,就是红二方面军带的一门山炮。
然而即使是这样构造简单的山炮,山炮弹,炮弹都是缴获,打一发少一发,抗战时期我军的军工生产条件,也很难自己制造。直到1943年,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才自制大炮弹成功,造了少量大炮弹,打起炮楼那叫一个爽!我军大规模装备野炮,那要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了,主要来源一个是在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捡日本关东军遗留下来的野炮,二是各个战场缴获蒋军的野炮。
而延安时期只有山炮的炮兵团,则是成为了我军名副其实的炮兵种子部队。后来这个炮兵团的营长一级的干部,到抗美援朝时期都成长为炮兵师级干部了。
我军利用山炮,还曾经创下了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那就是利用初速只有200米左右的山炮,居然打下一架飞机来!这个战例,让人印象太深刻了。具体时间是1947年7月4日,地点是今天的辽宁省法库县附近,参战兵器是2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参战部队是内蒙古自卫军骑兵第一师炮兵团第2连,采用双炮装定空炸表尺的方法,发射10发炮弹,击落蒋军的一架美制飞机。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山炮”和“野炮”有什么区别?
我是冯杰,与台北霍安治先生合著有《中国野战炮兵史》一书,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需要说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火炮口径的逐次加大,射击观测技术日益更新,使得现代新锐火炮早己涵盖了过去各种火炮的特性、能力,所以现化火炮的种类已经归于单纯化,基本上己没有山炮、野炮,只剩下榴弹炮、加农炮两种。因此,要说山炮、野炮之分,还得回到过去。山炮主要用于山地野外作战,以杀伤敌方人马,破坏铁丝网及其他薄弱的建筑物,也可以发射烟幕弹迷惑敌方。山炮属于野战榴弹炮范畴,特点是弹道弯曲;能挽曳或分解后马驮,宜于山地战作。主要由炮身、炮尾、炮闩、摇架、后炮架、防盾板、驻退复进机、大小架及车轮、瞄准具等部件组成。
1932年6月,国民政府兵工署召集制式兵器会议,通过会议讨论,确定山炮采用瑞典卜福斯75毫米型。瑞典卜福斯基本上是德国克鲁伯军火工业的子公司,实际上属于德国品质。最多的时候,国军拥有四个卜福斯炮兵团,每团24门,但随着中德断交,后续损耗无处补充,渐渐退出抗战舞台。
抗战后期,国军大量装备使用美造M1A1型75毫米拆解式榴炮,因为这种炮可以分解供六匹骡马驮载,所以习惯上又称之为美造75山炮。比起卜福斯山炮,美国货射程较远一些,关键是重量轻(前者通常是八匹骡马驮载),当然更受炮兵部队喜爱。野炮身管较山炮长,初速大,弹道低伸,射程远,属加农炮型。野炮炮管的结构是在内管上加箍或采用双层复料,因而加工较山炮难。中国近代能够生产野炮的兵工厂有:江南制造局、汉阳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等。据不完全统计,1913年至1949年,总共生产各式野炮500余门。在1932年6月举行的制式会议上,兵工署原本看好法国斯乃德75毫米型,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并未大量采购。抗战时期的国军野炮装备很乱,主要有沪造75毫米野炮、汉造75毫米野炮、日本三八式75毫米野炮、苏联M1930年式76.2毫米野炮。1941年上半年,苏联卖给中国200门二手法国斯乃德75毫米野炮,大大缓解了国军炮兵部队的“野炮荒”。
法国斯乃德野炮性能出色,首度采取制退复进系统,火炮发射时,制退机构不但抵销了炮身之强劲后座力,复进机构更能立刻将炮管回复至原待击状态,稳定性、射击精度、射速由此大为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曾经仿瑞典苏罗通式88毫米野炮试制成功晋18年式88毫米野炮,初速525米/秒,最大射程10500米。此外,广东第二兵工厂和西北制造厂分别于1936年至1937年试制成功75毫米、105毫米野炮,但因全面抗战开始,原材料缺乏,被迫迁厂未能投产。
“山炮”和“野炮”有什么区别?
简单来说,山炮主要进行曲射,特别是可以分解,由骡马驮载。比如41式山炮,可以分解为6个各90公斤的部件,由骡马驮载,这样运输就比较方便。
但是,山炮的缺点是威力比较小,但是精度还过得去。还是以41式75毫米山炮为例子,其在2900米距离,以最快速度发射,75%的炮弹可以命中在18乘27米的目标区域内。但是,初速比较小,在100米距离,只能击穿50毫米装甲。
野炮更多是直射,我们以90式75毫米野炮为例子。重量达到1.39-1.6吨,根本无法进行骡马驮载,只能使用车辆牵引,或者多马牵引。但是威力明显大于同样是75毫米口径的野炮,可以在457米距离,也就是500码距离击穿83.82毫米装甲。
就是1371米距离,也可以击穿61毫米装甲。75山炮只能在100米击穿50毫米装甲,可以看到山炮与野炮的差距。
另外90式野炮有14公里射程,而同样口径的41式山炮就只有7公里射程。但是在抗战战场上,无论我国还是日本,却更加喜欢威力更小,射程更近的山炮,主要原因就是野炮太重,很难进行运输。
不要说没有足够的机械化牵引车,就是足够的身强力庄的牵引骡马都找不到足够数量。特别是在我国两湖,山西,贵州,江西这些山地省份进行机动的时候,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为此,轻便,可以骡马驮载的山炮更受欢迎。
“山炮”和“野炮”有什么区别?
山炮是指人,野炮是指事情。
W君觉得自己说的很对,直达问题核心。
但仔细想想为啥这个问题出现在军事领域呢?
哎,就当作军事问题作答吧。
山炮山炮,是(mountain gun、mountain howitzer)的直译。是指在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通常山炮口径不大,轻便可以分解成多个部分由不同士兵进行携带。这样的特性就十分适合山地作战,在山地没有路的情况下可以迅速形成重型火力支援。
由于山炮的结构简单轻便,也导致了山炮不可以使用大装药量弹药。这就使得山炮在发射的时候初速低、射程近、威力小。
由于考虑携带特性,山炮多采用短小的炮管,导致山炮弹道特性偏向于榴弹炮。因此山炮也被称之为便携榴弹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前山炮比较流行。到了二战末期山炮就被携带更加方便的迫击炮逐渐取代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般的认为,山炮的最后一个型号是意大利的105mm OTO Melara Mod 56型山地火炮,这种大口径炮总重1.2吨同样可以拆解成14个部分,通过一个炮兵班组和携行载具进行快速转移和组装。但大口径炮在山地作战中并不会发挥太大作用,因此世界各国现在基本上也都不发展这种类型的火炮了。
野炮野炮特指野战炮(Field gun,Field howitzer),是之前区分于堡垒炮和要塞炮的一个炮兵武器。基本上是指需要协同野战军进行移动的轻便火炮。野炮的最重要特点就是有轮子,可以用车拉着跑——目前看到的大多数火炮基本上都是有轮子可以拉着跑的。其实都叫做野炮。
至于没有轮子不能拉着跑的——要塞炮。
说到“野炮”这“事情”,不不……这“物件”,不由得就让W君想起来一个人——拿破仑。拿破仑时期炮往往只有很小的轮子,用来调整大炮的位置使用,长途搬运的工作就是将大炮吊起来装到马车上。拿破仑不愧名字里面有个“仑”,于是就给打炮装上了轮子。
于是“大炮才可能成为战争之神”
再后来,炮兵的使用越来越重要,机动性野要求越来越强。就基本上所有的大炮都装上了轮子。甚至一些大炮被装在了坦克底盘上成为——自行火炮随时和军队移动部署。
因此“野炮”这个词汇也渐渐的不用了。
“山炮”和“野炮”有什么区别?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山炮和野炮这其实是过去对火炮的一个区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说法了,所以我们就很少见到。
那么在过去的时候,严格来说,当时的火炮应该有三个等级的划分,分别是步兵炮,山炮和野炮。
而如今与之对应的区分应该是迫击炮,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区分。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那么当时是依据什么样的条件,对火炮进行了步兵炮,山炮和野炮的划分呢?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顺道就把题主的问题给解决了。
首先是步兵炮一说到炮,我们都会下意识地会认为,炮这种大杀器作为陆战之神,都应该搭配给炮兵部队来使用的。
其实不然,步兵炮妥妥的是一款配发给步兵使用的火炮,和炮兵部队就没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呢?
说这件事,还得从一战说起。
话说一战的时候,战争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作战模式从一开始的排排站互相射击的模式,已经进化成为战壕战,都埋伏在战壕里进行对射的。
那么战壕这个大杀器,在一战中被使用的淋漓尽致,也被双方挖的越来越长,以至于双方守着战壕拿对方都没辙。
在这种模式下进行作战,吃亏的一方往往是主动发起进攻的这一方。
因为当时已经开始使用机枪了,几挺机枪往阵地上一架,就可以对阵地进行封锁了,那么对于进攻一方,拿着一把拉大栓的步枪,对于这种密集火力,不吃亏拿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对方战壕发起冲锋的时候,机枪是最碍事的一种武器。
人类就一个毛病,遇到了问题就会解决问题,所以各个国家都开始研究起如何在冲锋的过程中,先一步拔出掉对方的机枪,扫清冲锋路上的障碍。
那么过去的武器,不是枪就是炮的,所以各个国家就把目光集中了炮的身上。
就想要研发出一款可以反制机枪的火炮,最终法国人抢先一步研究出了一门这种反制机枪的火炮,名字叫做M1916式37毫米步兵炮。
一听炮的口径,就知道这门炮大不了,确实外形看起来这门炮,就像是一挺重机枪,但他确实是发射炮弹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重机枪的射程之外干掉重机枪。
那么这门步兵炮,当时在战场上使用起来确实挺好使。
一旦发现对手的机枪阵地,就把这门小炮拉过来,隔着老远重机枪打不到的地方把自己藏好了,用放冷炮方式摧毁对方的火力点。
其他国家知道了这件事,感觉这是一个在战壕战中进攻敌人的一个好方法,所以他们就开始对这门步兵炮进行了仿制。
那么到了一战步兵炮就成为了步兵冲锋的一个标配武器,而且在一战后期,步兵炮的口径也夸张到了七十毫米左右。
毕竟口径大了,威力才会更大吗?但前提是必须能够跟着步兵一块冲锋才成。
比如德国的le.lG18型七十五毫米步兵炮,日本的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等等。
所以步兵炮的口径,在当时基本上就被维持在了七十毫米左右。毕竟这个口径是在实战中,摸索出来的口径。
要知道口径大了,也就意味着火炮的分量会加重,那么步兵炮还能不能跟着步兵冲锋就成了问题了。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那么步兵炮的划分,难道就是从口径入手的吗?
不是的,七十毫米左右的口径只是步兵炮能够维持的最大口径而已。
划分炮的等级,应该是从重量上进行划分的。
还是那句话,步兵炮的出现,它的目的是伴随步兵进行冲锋的,重量太大就冲不起来。
比如日本使用的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它的重量只有二百零四公斤,一匹马拉着就能跑。
如果遇到不好走的山路,把这门步兵炮拆卸下来,分成六大件用人力也可以背着,跟随部队进行移动。
而这门步兵炮就算是投入到战斗当中,一个人也能操作,紧急的时候,一个人拉着炮也能开炮。
如果把轱辘拆卸下来之后,高度只有五十厘米,比一挺重机枪高不了多少。
所以步兵炮的特点就是轻,还要隐蔽,这些特点都是从世界上第一门步兵炮那里继承下来的。
抗战胜利后,我军缴获了不少这种九二式步兵炮。
结果炮多了,我们还研究出了不少的战法,比如著名的大炮上刺刀,就是以九二步兵炮为核心的一个战法。
后来这款步兵炮不仅在解放战争,还在朝鲜战争进行了大量的使用,只不过后来我们的工业水平提高了,有了自己的八十二毫米的迫击炮,这款步兵炮才从我军装备中退了出来。
咋说呢?这种步兵炮虽然隐蔽,便于转移,带来的问题就是初速度变低了,那么它对钢筋水泥工事的破坏力是相当有限的。
人类对装备的发展,其实就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终得到发展的。
那么步兵在使用步兵炮的过程中,发现了它的威力已经不足以摧毁对手的工事之后,这就出现了山炮。
山炮。这么算下来,其实山炮的特点和步兵炮的特点应该类似,它也是伴随步兵同步行动,同步使用的,只不过它的威力比步兵炮更加的厉害罢了,至少能摧毁敌人的钢筋水泥工事才成。
当然前提是不能太重,也要像步兵炮那样能被拆解开来,依靠人力就可以进行转移的火炮。所以炮的口径依然维持在七十毫米左右。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山炮在步兵炮的基础上,炮管得到了加长,但不能太长,炮管的厚度得到了加厚,但不能太厚,不然依靠人力就背不动了。
那么这种改造之后,炮管承受的压力就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提升的效果不会太大,所以山炮的炮弹装药量也不会太大,比普通的炮弹要小很多。
这么一改造,最终山炮的初速度提升了不少,可以达到一秒二百五十米的速度。
当年红军走长征的时候,从头到尾很多重武器都丢了,就算有剩下的重武器,也剩下不了多少。
但有一门山炮,一直跟着红军战士硬生生地走完了长征,最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
中间爬雪山过草地何其艰难,红军战士将这门山炮拆开,每人抬一块过草地。
这一路上抬山炮的红军战士牺牲了很多,但每次有红军战士牺牲,总会有新的红军战士接过山炮,接着抬,一直将它抬到了陕北。
一路上这门山炮也立了不少的功劳。
新中国成立之后,贺龙元帅想方设法地找到了这门山炮,如今它就中国军事博物馆里。
这门山炮的具体参数是,口径七十五毫米,炮身长一百零五厘米,初速度达到了二百八十米每秒,属于榴弹炮的一种。
最大射程是四千三百米,总重量达到了四百零五公斤。
说到这里,必须提一下,九二步兵炮的重量是二百零四公斤,所以山炮的重量差不多是步兵炮的一倍,威力也就比步兵炮强上不少。
这种重量算是步兵使用火炮的一个极限重量了。
那么这款山炮一般情况下,一匹马拉着就能跑,运输的时候,四匹马驮着进行转移,当然分开之后用人力也是可以进行转移的。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山炮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轻,允许马拖人抗就能把山炮给移动了。
第二个就是山炮的火力要比步兵炮猛,解决步兵炮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因为它还是轻了,所以它的火力虽然比步兵炮要好一些,但火力还是不够猛,不过依然解决了步兵在地形复杂地域中,火力不足的问题。
接着是野炮。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明了了,野炮是火炮中的霸王了,它可不管你拉动拉不动,它要的就是火力要猛,其他都不在它的考虑范围之内。
一匹马拉不动,那就来两匹,两匹不行五匹。
所以在野炮看来,重量压根就不是问题。
于是野炮的口径更大,炮管更长,分解?拉倒吧,要的就是结实牢靠,你把它拆了干嘛?
容易拆卸的东西,是没法保证火炮的火力和它超长的射程,还有它能够承受的高膛压。
比如日式三八式75毫米野炮。
这款野炮,虽然口径不大,也就七十五毫米而已,但它的炮管长度却达到了两千三百二十五毫米,总的重量逼近了一吨。
光一发炮弹的质量就有十三斤重,弹丸的初速度已经达到了一秒五百一十米,比同口径的山炮又翻了一倍,射程更是达到了八千三百五十米的距离。如果是改进型的话,这门野炮的射程可以达到一万一千五百米。
这还是同一口径的,如果口径变大,比如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的,想想都能明白,这些数据会变得更大。
所以野炮已经不讲究重量不重量的问题,它讲得威力如何,打出去的效果如何了,侧重点已经不一样了。
比方说九零式野炮,同样是七十五毫米口径,但它的重量已经达到了一点四吨,如果换成机动型号的话,重量更是达到了一点六吨的样子。
而炮弹的重量也达到了十四斤的样子。
与之带来的是更猛的威力,初速度达到了六百八十米每秒,射程更是达到了一万四千米。
虽然这款野炮的火力更猛,但日军却不大喜欢这门炮,原因是太重了,依靠骡马拉动,很费劲的。
所以后期这门野炮就被日本人装到了战车上,当做战车炮来使用,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专门用来对付美军的M4中型坦克的。
这门野炮这么一改确实给美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在解放战争中还有同款的一门九零式七十五毫米野炮,在解放太原的时候立了大功。
这门九零式七十五毫米野炮,在战斗中封锁了敌人的机场,一共击毁了敌人九架飞机。
这野炮射程远,火力猛。
所以从这里,就不难发现野炮算是威力最大的一类火炮。
那么火炮的威力大小,从小到大的排列,步兵炮,山炮,野炮。
其中步兵炮和山炮都是为步兵量身定做的,是可以伴随步兵发起进攻的。
步兵炮更多的是用来摧毁火力点的,对于坚固的钢筋水泥工事没辙。
而山炮就是用来摧毁对手的防御工事的。
至于野炮往往是,大的军事行动中才会出现的,步兵没资格使用了(太重拉不走啊!),都是装备到专门的炮兵部队中使用的。
所以当年抗战的时候,我军用炮的话,通常级别大一点的就是山炮。
毕竟山炮好处理,转移的话,拆开了带着就能走,就算带不走,挖个坑也好埋。
至于野炮?没办法野炮这东西太重了带不走,用起来也不方便。
就算是能带走,它也不是人力可以推走的,只能使用骡马来拖拽。
而骡马它也是有消耗的,不说别的,马料这块就不好弄,再有就是马匹也是容易受伤的,一旦受伤也是个麻烦。
所以通常情况下,就算是缴获了野炮,也会在当时就被炸毁,毕竟自己不能用,也不会留给敌人使用吗?
但就算是这样,炮弹也是一个没法解决的问题,毕竟军工厂后期虽然能够生产炮弹,但炮弹的产量也是有限的,大部分地区的炮弹总是通过缴获得到的。
那么这样就造成了,在那个时期,通常情况下,我军用炮最大的也就是山炮。
那会确实是挺苦的,十四年抗战不容易啊!
其实当时在国民党哪里,就算是机器设备比较齐全,从1913年到1949年这个阶段,生产出来的野炮也就不到六百门而已。
所以野炮虽然威力够猛,但在当时的作战环境中,我们使用野炮不多。
最后在说一点,野炮属于加农炮的一种。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山炮”和“野炮”有什么区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山野炮是以前的概念了,现在已经大体消失。
所谓野炮,字面上解释为野战榴弹炮。可以这么说,所有的榴弹炮都可以认为是野炮,因为都可以在野外作战。
但一二战时期,野炮特指不可以拆卸,只是用于在平坦地区作战的火炮。
野炮平时是完整的炮,可以用马匹或者汽车进行拖曳,跟随步兵作战。
野炮一般最小口径为75毫米,射程较远,威力较大,可以有效摧毁敌人坚固工事,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甚至可以击毁敌人轻型装甲武器。
总之,野炮是步兵的重要支援武器。
以日军为例,师团配属的炮兵联队,一般装备36门75毫米野炮,可以提供大量的炮兵火力支持。
说来说去,野炮就是不可拆卸的榴弹炮。
抗战中,国军的野炮五花八门,常见的是克虏伯75毫米野炮。
这是一种老旧的野炮,是德国一战时候的野炮,但造价低廉,性能也是勉强够用。
克虏伯75毫米野炮的主要缺点是较重,火炮重达1吨多,必须有大量马匹进行拖曳,靠人推只能短距离移动。
这种火炮在山地和复杂地形作战,会要了炮兵的命,运输火炮是极为可怕的事情。
山炮是什么?
山炮是用于山地作战的榴弹炮,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拆卸。
山地作战的特点是,首先必须在山路上行走。一二战时期无论欧亚还是太平洋地区,都有大量地形复杂的山地。这些地方不要说汽车、马车,就连三轮车也就是勉强通过。
传统的野炮是需要拖曳的,由于炮本身很长,加上马匹和拖曳的绳索,整个拖曳火炮长度很大,根本就无法通过山地地形。
这种情况下,山地部队想要榴弹炮的支援,只能使用山炮了。
所谓山炮,就是可以拆卸的榴弹炮,可以将整炮拆卸为几个部分,分别由马匹背着走,或者炮兵背着走。
基本上士兵可以走的路,马匹大体应该能够通过,所以山炮可以跟随士兵到任何山地作战,提供野炮无法实现的掩护火力。
有人问了,既然山炮明显比野炮好,为什么不都装备山炮呢?
这是因为山炮为了便于携带,可以拆卸,性能上有较大的损失。
一般来说,山炮比同口径野炮射程要近,精度要差,而且造价昂贵。
以日军师团为例,只有专门在山地和复杂地形作战的部队,才会将野炮改为山炮。
抗战中,国军购买过一批性能非常优秀的75毫米瑞典卜福斯山炮。这种山炮其实是换壳子的德国克虏伯山炮,射程可以达到9公里多,甚至超过了当年其他野炮,而且精度很好,射速很快。
除了价格比较昂贵以外,并没有什么缺点。
这种火炮全重仅有800公斤,可以整体拖曳,也可以拆卸后由马匹背负前进,非常实用。
国民政府购买了108门,甚至准备全面的仿造,因抗战爆发而无法实现。
这108门山炮,在后来的战争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地区作战。
山炮野炮都是以前的概念了。今天山野炮大体统一起来,比如一些轻型榴弹炮本来就可以拆卸运输。加上现在不同于二战,有大量现代化运输工具,比如直升机、运输机,即便是山炮也不需要单纯的在地面缓慢运输前进。
另外,随着迫击炮技术的提高,以及空地一体化,炮兵本来就被大大弱化了,依靠火炮为战场主要火力支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