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红日》中的国军将领李天霞?

而历史上的他和红日中描述的又有什么区别?

“李师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看过电视剧和电影《红日》的,都会对这句台词印象特别深刻,因为这是国军悍将张灵甫在垂死挣扎之际,求援时向友军李天霞打出的求救电话,而这时候的李天霞一边敷衍张灵甫,说他的部队正在猛攻,让张灵甫坚守待援,却一边让部队收着点打,实际上是出工不出力,不用真的拼死救援,不用太卖力气,显然是想借刀杀人,借解放军的刀杀了张灵甫。

当然,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在孟良崮之战后,国军统帅部也确实认为,导致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张灵甫阵亡的原因是离张灵甫的部队最近的李天霞的整编八十三师救援不力,甚至将李天霞送交军事法庭审判,并判处有罪,李天霞通过各种渠道行贿、说项,最终才免于牢狱之灾。也就是说,李天霞救援不力导致张灵甫全军覆没,几乎是国共双方都同意的结论。所以,在电视剧《红日》中,李天霞的形象非常负面,不仅坐视张灵甫覆灭,而且还贪污腐化,导致张灵甫看不起他。

但无论是小说,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没有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张灵甫被包围的时候,距离张灵甫的部队最近的会是李天霞,而张灵甫不向别人求救,却明知道他和李天霞关系不好,李天霞早就看他很不顺眼了,却还是要向李天霞求救?实际上,李天霞和张灵甫的恩怨要比《红日》从小说到电影、电视剧所反映的情况复杂得多,李天霞和七十四军也就是整编七十四师的渊源也非常复杂。

实际上,李天霞和七十四军的渊源要比张灵甫更深,他在七十四军军中的资历也要比张灵甫更深。众所周知,七十四军组建起来是在抗战初期,而真正成名是在抗战时期。但在七十四军刚成军的时候,李天霞和施中诚就已经在七十四军中供职的,先后担任旅长、师长等职务,并先后担任了一百军的军长,而在他们已经在七十四军中担任师长的时候,张灵甫还才只是个团长,这还是王耀武经过一番运作才得到的结果,不然张灵甫就要因为杀妻案服刑,在牢狱之中渡过抗战岁月了。

在常德会战之前,王耀武升任集团军司令,下属两个军,除了七十四军之外,另外下辖新编成的一百军,也就是后来的整编八十三师。一开始,一百军的军长由资格最老的师长施中诚出任,七十四军的军长则由王耀武自己兼任。之后,王耀武对下属的职务再次进行调整,施中诚调任七十四军军长,李天霞则升任一百军军长。这时候,张灵甫的职务还是师长,因为在讲究论资排辈的国军中,他的资历既不如施中诚,也不如李天霞。

所以,按照常规,在施中诚调走之后,那么就应该是李天霞调任七十四军军长,再另外调升一个人担任一百军军长,也就是张灵甫。但王耀武却不喜欢李天霞,而很喜欢张灵甫,所以,在王耀武的运作之下,在施中诚调离七十四军军长之后,并没有将李天霞调回七十四军担任军长,而是直接将张灵甫升任军长。也就是说,在李天霞看来,这是本来应该属于他的位置,被王耀武直接拿去送给张灵甫了,所以他才对张灵甫非常不满,实际上也是对王耀武不满。

抗战结束后,国军进行整编时,七十四军作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被改编为整编七十四师,而一百军也被改编为整编八十三师。但相比之下,整编七十四师作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自然要比整编八十三师更受宠,也更重要。但即便如此,在孟良崮之战之前,由汤恩伯统一指挥围攻山东解放区的时候,从指挥关系上来说,也是李天霞临时负责统一指挥整编七十四师和整编八十三师,只是张灵甫骄横跋扈,遇事直接报告南京,不听李天霞指挥罢了。

实际上,李天霞当时对战场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要比张灵甫更准确,也更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如果张灵甫能够听进去李天霞的命令,不那么贪功冒进,而是和其他友邻部队保持好距离,稳步缓进,不过分突出,不脱离国军的整个阵线,也就不会导致整编七十四师覆灭了。正是因为他不听李天霞的命令,才导致整编七十四师的突出态势,并被粟裕指挥华野部队分割包围,最后加以歼灭。也可以说,如果王耀武当初把七十四军交给李天霞,而不是张灵甫,也许这支号称国军统帅部御林军的部队就不会成为五大主力中第一个被全歼的部队了。

如何评价《红日》中的国军将领李天霞?

陈诚给国民党军队将领总结个“45岁现象”,即到达这个年龄后军官的锐气不再,容易滋生淫逸和贪生怕死。其实还有些道理,比如1937年抗战爆发曾经的福将刘峙丧失千里时刚好45岁(1892年),北伐“飞将军”蒋鼎文河南大败时也是45岁(1895年)。

可是黄埔三期李天霞在孟良崮战役期间不过40周岁,何以堕落如斯偷奸耍猾呢?这一年张灵甫才44岁、黄百韬47岁,王耀武43岁,对,列位没有看错,张灵甫比老长官王耀武还大一岁。只能说,通过李天霞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来看,这位将军有点早熟。

显然电视剧《红日》里对几位国民党将领的化妆都过于老了,李天霞看起来足有50多岁,包括张灵甫的亲人也认为李幼斌年龄偏大不够帅气没有演绎到位,毕竟是历史正剧,稍稍丑化下敌人也无可厚非。之前有过关于李天霞的专答,在此仅就《红日》描述的李天霞略加深挖。

李天霞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南京保卫战曾经亲自率队血战爬上城墙的日本兵,此时已任第51师副师长;上高战役中已任师长指挥部队大破日寇独立第20混成旅团池田所部,灭敌2000余人,保证了上高主战场的侧翼安全,战后第51师被授予第1号“陆海空武功状”;1944年由74军副军长升任第100军军长。

在次年初的湘西会战中,第100军全歼日军116师团第109联队,这可是相当牛掰的战绩,李天霞由此获得四等“宝鼎勋章”,第100军再获武功状,抗战胜利后番号调整为“整编第83师”,1945年2月李天霞铨叙陆军少将军衔(非职务军衔),这在黄埔三期中已经是非常快的晋升了。

问题在于,李天霞出身上海宝山殷实家庭,年轻时代即喜吃喝玩乐,尤爱赌博和沐浴,没少去日本按摩院消遣,大约从20年代起便已经舍身“抗日”了,所以军职达到一定程度后,过早沉于享乐。

没能争上第74军军长只是一方面,作为师兄和资历长者,李天霞曾经在1947年1月鲁南会战之初担任中路军指挥官,辖制整74师、整83师和桂系第七军;2月兼任汤恩伯第一兵团第一纵队司令,统一指挥整25师、整74师和整83师进犯山东根据地临沂得手,获蒋介石亲自接见嘉奖,不料4月份就因为擅自后撤被免除纵队司令职务,整74师张灵甫部也划归黄百韬指挥,李天霞心中确实有气。

比较而言,张灵甫善打硬仗,执行命令坚决,而李天霞自恃资格老有后台确实善打滑头仗。

孟良崮战役的“蝴蝶效应”起因,便是应该在整74师右翼保护的李天霞师,由于畏手畏脚只派出了最弱的一个团前出,致使整74师被华野分割包围。其实整83师刚刚投入苏北战场时还比较神气的,但是曾经被粟裕数次打击过(七战七捷时),李天霞兀自心有余悸,因此对救援张灵甫确实不太积极,完全是在蒋介石的督促下进兵,

1947年5月14日,华野开始对孟良崮进行总攻前的炮火准备,到5月16日已经全线压紧包围圈。蒋介石手令各部:“逡巡不前或救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者,严究论罪不怠”!这简直就是给李天霞听的,所以外围各部已经发狠进攻,黄百韬一马当先,包括李天霞其实也开始卖力,先头团已经与整74师汇合(最后一起被歼),只不过为时已晚,张灵甫残部退守崮顶。当时的华野也是紧张万分,粟裕将军的兵力已用到极限,前线伤亡非常大,如不能在17日前解决战斗,华野有被敌反包围的危险。

下午2点,华野经过组织后发起对孟良崮的第三次总攻,下午4点,王必成六纵特务团攻克整74师指挥所,傍晚6点,整编第74师建制已不复存在,师长张灵甫身亡。

第74军老军长王耀武闻知消息如丧考妣:“74师之失,有如丧父之痛”,而当华野押着20000俘虏抬着张灵甫尸体跳出敌军合围圈时,孟良崮下起倾盆大雨,真是天灭74师。其实,张灵甫在战役之前已有所感,曾经提出“本师装备不适合山地作战”而要求休整,遭到坐镇徐州之陈诚的严辞拒绝。

于是张灵甫提笔给蒋介石写了封亲笔信,措词非常激烈:“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为得志”。

他看的很准,孟良崮之败,不只因为李天霞一人保存实力,不说黄百韬一人两肋插刀,实在是国民党军队高层的“45岁”现象,使这支军队已不复北伐时之朝气,积习难重,无可奈何。

如何评价《红日》中的国军将领李天霞?

《红日》中的李天霞与历史上的李天霞还是有差别的

红日中的李天霞和大多老百姓心目中的李天霞一样,是一个怂包,一副小人得志十分阴险的样子,在张灵甫被包围在孟良崮的时候,李天霞为了保存实力,按兵不动,在徐州剿总顾祝同亲自到李天霞部督战,李天霞还摆出一副要杀身成仁,报效党国,实际上却见死不救。

对于张灵甫的失败,也都归结于队友救援不利。

关于这件事,几乎坊间都是这样传闻,纵横村子里面的四叔都能给我讲上三天两夜,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吗?

捧张灵甫必须摔李天霞

其实这就是国人典型的一种思维,纵横将其称之为“捧摔思维”,想要捧一个就必须摔另一个,想要摔一个也必须捧另一个,在长平之战中,几乎只要是捧廉颇必摔赵括,想要摔赵括也必然捧廉颇,纵横认为,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尽量不要去对比,赵括厉害不厉害是赵括的事,廉颇厉不厉害也是廉颇自己的事,不要混为一谈。

现在国人对张灵甫多为捧,认为其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诸多功劳,后来在孟良崮杀身成仁,值得钦佩,老蒋对于张灵甫是极为宣传,提倡这种牺牲精神,而我方则也大力宣传,击毙张灵甫是我军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转折,孟良崮战役击毙张灵甫是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

所以,张灵甫想要不出名都难,尤其是张灵甫带的部队整编七十四师,那真是国军精锐中的精锐,作为卫戍南京的部队,被称为天下第一师,大家不要误会了,这个整编七十四师,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师,而是由军整编而来,相对于其前身七十四军,人数没变,装备加强,清一色的美式装备,能带领这样一支部队作战,那在国军中必须是响当当的人物啊!

那么这样的人怎么能打败仗,只能是被人出卖啊,被谁出卖?李天霞!

不得不说的张灵甫和李天霞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整编七十四师从1946年5月开始整编,1947年5月份既被全歼,整编七十四师在张灵甫手下也就带了一年。

张灵甫是七十四军最出名的一个长官,却不是该军的灵魂人物。

在战场组建的七十四军,以老蒋的亲信俞济时为第一任军长,下辖51师和58师,其中王耀武是51师师长,李天霞是副师长并且兼任153旅的旅长,下辖两个团,一个是张灵甫305团,一个是邱维达306团。这个时候,张灵甫还是李天霞的部下。

但俞济时也并不是七十四军的灵魂人物,七十四军的灵魂人物是王耀武,王耀武是黄埔三期毕业,打仗那真是一把好手,李天霞也不含糊,在抗战中一直都是七十四军的中流砥柱,1939年担任51师师长,1943年升任七十四军副军长,1944年晋升为第100军军长,第100军当然比不上七十四军,然而,抗战后期也是打了几仗。

也就是说,在抗战时期李天霞始终都处于师级职务上,而张灵甫是从团长开始干,大部分时间是团长和旅长,抗战后期成为副师长,并且逐渐撵上李天霞,但是要说七十四军打的硬仗,其实都是在前期。所以,将七十四军的抗战功绩给张灵甫根本就说不通。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耀武很欣赏张灵甫,选择了更听话的黄埔四期张灵甫当接班人,而把三期的李天霞逐出了七十四军,放谁也不能愿意啊!这里面就是李天霞和张灵甫交恶的原因。

孟良崮战役责任全在李天霞吗?

李天霞有了这口气,所以在孟良崮战役的时候赌气不救张灵甫,于情于理,看似说得通啊!

实际上,这根本就不符合人之常情,李天霞即使在看不上张灵甫也不会见死不救,因为,整编七十四师这个系统说白了,是李天霞的根,里面很多人都是他曾经的部下,如果李天霞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会因为厌恶张灵甫而不救整编七十四师?

根本原因,只能赖张灵甫自己,张灵甫是抗战结束后才当了整编七十四师的师长,以前根本没指挥过这么大的战役,因此,在行动上,张灵甫必须听从李天霞的安排,当时李天霞的100军改编为整编83师,但是张灵甫不服李天霞,因此要求脱离李天霞的指挥,划入整25师黄百韬的指挥,黄百韬不是嫡系,指挥不了张灵甫,本来整25师整74师整83师是互为犄角的关系,大兵团交替推进,结果张灵甫仗着部队火力先进,根本不把解放军放在眼里,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

这才是张灵甫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李天霞不听从指挥,首先张灵甫这个人就是最不听指挥的人。

在救援方面也并非李天霞见死不救,实际上粟 裕在打算包围张灵甫的时候,就做好了阻击整25师和整83师的救援。如果,粟 裕连这点把握都没有,就敢玩包围。

如何评价《红日》中的国军将领李天霞?

孟良崮上虎贲垮,千里驰援李天霞。

非李拼死不相救,奈何兔子有高达。

一部《红日》火了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顺带让大家知道了作壁上观的整编第83师师长李天霞,那么真实的李天霞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李天霞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与王耀武同期,而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四期。第74军成立之后,王耀武是第51师师长,李天霞是该师副师长兼第153旅旅长,张灵甫是第153旅下辖的第305团团长。南京保卫战时,李天霞的第153旅奉命把守城墙。武汉会战时,时任第29军第40师师长时,在庐山的战斗中给予日军重创。

抗战中,李天霞战功比较显赫,荣获过陆海空武功状、四等云麾和宝鼎勋章、飞虎旗、三等宝鼎勋章。抗战胜利后又获得了胜利勋章、忠勤勋章。

李天霞是第74军的老人,李以为第74军军长的位置非他莫属,但是第74军军长则是张灵甫。在抗战初期,张灵甫是自己的下级,如今与李天霞平级,而李天霞则调去了第100军当军长。第100军根本不能和第74军相比,李天霞从此和张灵甫结下了梁子。李天霞为人比较跋扈和狡猾,而张灵甫头脑比较简单,性情比较憨厚,对王耀武比较听话,这是王耀武不提拔自己的同学李天霞而提拔自己的部下、四期毕业的张灵甫当第74军军长的原因。

除此之外,李天霞比较好色。打仗的时候经常带着姘头,即使是在一线的时候,只要一有时间就搞女人,办公时还经常拉着女人的手。由于经常玩弄年轻女性以致身体亏损,走路时经常弯着腰,像个老虾米,李天霞又被人称为“李天虾”。

如何评价《红日》中的国军将领李天霞?

在我国历史上,从不缺乏因为娱乐演义,跟正史反着来,从而拥有不该有的巨大声望,或者背负不该背负巨大恶名的历史人物,相比之下,因电影《红日》,被演成没能拉兄弟一把的李天霞,级别已经很低了,目前看来还是有希望洗白的,随着这部电影的影响力的受众逐渐老去和逝去,李天霞也会泯然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变得不为人知,只有那些重度痴迷的战史爱好者,还会在故纸堆里接触到这个人物,不过这个人群当中,李天霞是可以得到客观评价的,不会再因为一部电影,来背负自己不该背的黑锅。李天霞是富家子弟出身,向来有纨绔的一面,在私生活女色上一直相当放纵自己,但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并非抗战胜利后腐化堕落成这个样子的,不能否认这在道德上是很大缺陷,然而就是有如此缺陷的李天霞,在南京保卫战中,以副师长兼旅长之职,亲自带部于城头与日寇血战,城破后,他又能带两千多部下撤出来,从这点看,好色纨绔没有影响他的血性、胆识、勇气、战场指挥能力、军事嗅觉、甚至是战场上的运气!在整个抗日战争当中,李天霞指挥上没有有什么明显缺陷,非要说有的话,那么就是需要独立决断时,略显得谨慎保守,到孟良崮解围一战,他的83师有两旅四团,临时加强了一个三团旅,一共七个团,战前被我军吃掉一个130团,跟着74师被围的有个57团,自己后面防守临沂放了一个团,被6纵挡住的有两个团,真正能用于解救74师的只有两团六个营,后来一直说李天霞解救不力的,主要就是说他就一如既往的胆小怕事,只敢用两个营做试探进攻,没有六个营都压上去拼命,这话国民党方面说着还没问题,咱们新中国长大的人跟着说就现得特别二!特么的也就是李天霞只用了两个营进攻,83师才得以留下来到十七日到孟良崮给张灵甫收尸,要是两团六营全压上去,那粟大将可就要一口吃下74、83两个整编师了,当时李天霞对面可是埋伏着2纵、8纵两个军级单位,等的就是你两个团全上来!张灵甫抗战时一直是在团级、旅级的战术单位打仗,在重点进攻这么重要的战事里,给放到军级规模的74师负责战略进攻,他要坚持以重装备坚守剁庄,就算制高点上吃点亏,李天霞不用翻山越岭去救他,他自己背后只有一个6纵,李天霞还可以四个团一起使劲,反倒是我军支援6纵,1纵和8纵算最近,都需要翻山越岭过来才行。很多阴谋论只提李天霞对张灵甫有私怨,那么同样74军出身的李天霞跟老部队还有多少交情?他要真是因私怨不顾交情的人,抗日里可呆不下74军这么硬的部队。

如何评价《红日》中的国军将领李天霞?

小说《红日》中就没有李天霞这个人物,小编胡编。六十年代出版的文史资料选集中选取了罗天浪的一篇文章,谈到了李天霞在孟良崮战役中有几个电话,孤证不立,无需讨论,就是一些果粉、甫粉、粟黑喜欢拿此作一些很无聊的话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