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为什么不把楚云飞变成自己的战友?

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两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亦敌亦友,有点识英雄重英雄相逢恨晚的味道。那么,如果李云龙利用和楚云飞之间的特殊关系,把楚云飞拉变成自己的战友,该多好啊,结局就完美了。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黄埔军校的第五期是个分水岭,前四期学员在就读时还处于国共合作期间, 学员深受两党教官影响,有机会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一期的陈赓什么的不说了,四期还能出现林彪、刘志丹等我军名将,但是到第五期情况就复杂了。

黄埔五期正式办学是在1926年11月,学员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第四期未能升学的入伍生,一部分是新招收的1000余名入伍生,编为6大队17中队53区队。其中半数左右是前往武汉分校毕业的,时间为1925年7月,而黄埔本校所留下的1400人前往南京毕业,时间为8月,它标志着大革命时代国共两党合作办学的黄埔军校已经结束,成为国民党一家的军校。

在这一期间,随着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的发动,黄埔军校第五期也进行了“清党”,不少公开党员身份的学员被抓被杀,除许光达、宋时轮等秘密党员利用时间差在武汉方面脱险外,第五期学员留在国民党军队里的,绝大多数是具备另外一种信仰的青年,已不可能认同我党的主义,而楚云飞就是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的。

李云龙坚信自己的道路正确,并为之出生入死,同样,楚云飞也有自己的选择,并且他们两个人都是很早就确立人生目标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一个是1928年的黄麻起义,一个是1927年的黄埔毕业,到抗日战争开始后,都是十年以上的军旅生涯,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岂是轻易能互相策反的?

黄埔军校与保定军校不同,它的特点并非是军事专业教授的如何优秀,其实就是个速成班性质,而最大的区别是精神层面的教育,让学员知道为何而战,这就是传说中的“洗脑”,楚云飞等黄埔精英坚持“一个军队、一个领袖”,还是很有股子狂热劲头的,既然在叉路口没有选择跟随共产党,那就是国民党的少壮派骨干,是很难被李云龙同化的。

尽管两个人在对日作战中难免惺惺相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楚云飞内心深处是看不上李云龙的,国民党军队中支持蒋介石的青年军官和黄埔毕业生,大多是家境良好的富庶子弟,受过一定的教育,对有点过火的湖南农民运动极度反感,这也是国共决裂的部分因素。显然,楚云飞的谈吐证明他正是其中的代表,指望他成为李云龙这个“泥腿子”的同道,是非常不现实的。

所以说,两党的精英都是很执着的,硬要说谁可以策反谁,那简直是对他们的侮辱,楚云飞在准备除掉李云龙的酒桌上不也许诺个副师长嘛?李云龙嬉皮笑脸,哪会动一点点心的。

一句话,各为其主:“道不同不相为谋”。

《亮剑》中,李云龙为什么不把楚云飞变成自己的战友?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事情,你所看到的完美也仅仅是电视剧中的戛然而止。当时塑造的这两个角色,代表的是战争中两支党派的杰出人物,他们所坚持的信仰不同,,更是那种为了信仰可以付出一切的人,他们为了民族大义,可以一致对外联手杀鬼子,但终究还是会剑拔弩张,他们佩服对方战场上的手腕,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煮酒论英雄。又或许在心中早已把对方当成朋友,不知你还记得,两军对立时,李云龙最后放参谋长回楚云飞处,带了一张地图,那上面标注了火力范围,并不是袒护,而是这样的对手只有和自己过招才是最大的尊重吧。当时因为太过喜爱这部剧,我又把这本书看了一遍,里面的结局让我泪流满面。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去看看。

《亮剑》中,李云龙为什么不把楚云飞变成自己的战友?

李云龙和楚云飞既是战场上的对手,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从当年晋西北一起打鬼子,到后来战场上刀兵相见,李云龙和楚云飞都是无奈的选择,身为军人,他们各为其主,信仰不同,立场不同!

《亮剑》中,李云龙为什么不把楚云飞变成自己的战友?

我觉得《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则分别代表着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铁血战将,他们相互之间惜英雄重英雄,他们都有自己坚定的信仰,可以说这就是他们的生命,建议可以看看完整版的小说《亮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