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军事中最早的师一级单位是什么?

谢邀!

中国近代军事中最早的师一级单位,是清末新式陆军的镇,再往前,亦可以说是张之洞所练的自强军。这就要从清末新军的编练说起了。

清末的军事变革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894年至1900年。

甲午战败之后,旧的编制已经被彻底否定。有感于国破军弱,张之洞、胡燏棻等倡议按西式军制编练陆军。于是,便有张之洞在南洋练自强军,胡燏棻在北洋练定武军。后胡他调,定武军由袁世凯接统,改称新建陆军。

南张北袁最可贵之处,在于打破自洋务运动以来只重装备改进而不重编制改革的旧的束缚,大胆采用西式军制,从编制体制上进行改革。一场军事革命悄然兴起。

在江南,张之洞练的自强军最初的编制如下:

自强军之下,虽然仍以营为基本单位,但营之上又有了翼的组织,且将马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单位混合编入,较之以前的绿营和湘淮军都以营为平时最高编制单位且兵种单一的情形已经有了一个可喜的进步。

这可以看作陆军师最早的雏形。

在北洋,袁世凯接任之初,在给朝廷的上禀中,所拟定的新建陆军的编制如下:

(解释一下:在翼和营之间,没有建制单位,但有由翼派出的分统统领各营。这有点像后来的旅长,也有点像解放初期由各省派出的专员。在营与哨之间,也没有建制单位,但有由营派出的领官统领各哨,和分统是同样的性质。)

这个编制,已经形成了多级编组,部队规模更大,合成军队的样式更显,其新的层次结构更加适应了新兵器与新战术的要求。虽尚未破壳,一个全新的编制结构——陆军师,却分明已经在孵化过程中了。

第二个时期,是1900年至1904年。

庚子之乱后,清廷再一次受到刺激,不得不采纳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开始了常备军、续备军的编练。但因为那时练兵是各省练各省的,多数省份都仅立名目,敷衍了事,真正迈开步子大胆改革的,仍然还只是北洋的袁世凯和已经由南洋调往湖广的张之洞。

1902年,张之洞以湖北护军营为基础仿照日军师团的编制建成湖北常备军,其编制如下:

在这个编制中,军可比作日军的师团,翼可比作日军的旅团,旗可比作日军的联队,营可比作日军的大队。

张之洞上奏湖北常备军的编实:

“酌照日本陆军师团兵制,编作常备军左右两翼。每翼步队两旗,每旗各分四营,每营员弁兵夫共二百九十八员名。”“炮队一旗分三营,三营共员弁兵夫四百二十六员名”,“马队一营,员弁兵夫一百四十九员名,”“工程队一营,共员弁兵夫四百零七员名,辎重队一营,共员弁兵夫一百二十员名。”“统共员弁兵夫七千三十二员名。”

和张原来所练的自强军相比,可见这时的湖北常备军,不仅是部队的规模增大了,其层次结构也更加接近现代陆军师。

就在同一年,北洋的常备军实行了如下的编制:

与张之洞的湖北常备军相比,稍有不同之处即湖北常备军的骑兵是一个营,而北洋常备军的骑兵是一个标(团)。这也合理,因为南方北方对于骑兵的适用条件本来就不同。

光绪三十年八月初三,公元1904年9月12日,这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由练兵处会同兵部拟定的新式陆军章制正式奏准并在全国施行。如果说自强军、新建陆军、湖北和北洋两省的常备军还只是张、袁二人在各所辖地方的摸索,那么从这一天起,新式常备军则成为全国统一的定制。

全国一律的常备军编制如下:

“每镇步队二协,每协二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马炮队各一标,每标均三营,每营马四队,炮三队。工程队一营,每营四队。辎重队一营,每营四队。步炮工每队皆三排,每排三棚,马队二排,每排二棚,辎重队二排,每排三棚。各种队伍每棚目兵十四名。计全镇官长及司书人等七百四十八员名,弁目兵丁一万零四百三十六名,夫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共一万二千五百十二员名。”

这基本还是袁世凯北洋常备军的模板,只是它不再局限于北洋,而按清皇的圣谕开始通行于全国。

至此,历经甲午战败后整整十年的苦苦摸索,在冲破了几千年旧的束缚后,中国陆军完成了从旧制到新制的革命,一个全新的陆军诸兵种合成编制单位——镇——也就是民国后改称的沿用至今的陆军师,由此诞生。

1905年,常备军改称陆军,编制不变。进入民国后,仍称作陆军,但军队各级名称改变。原先的镇、协、标、营、队、排、棚相应改称师、旅、团、营、连、排、班。

这时的编制:

与北洋常备军时期的镇相比,民国后北洋陆军师的编制略有改变,但改变不大,大的框架还是原样。从此一直到今天,其基本框架仍然没有大的超越。

中国近代军事中最早的师一级单位是什么?

清朝时,有八旗军和绿营两大军种。

其中,八旗军,是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而来,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有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八旗军,有拱卫京师的驻京八旗,以及守卫全国各个战略要地的驻防八旗两部分,是清朝能够定鼎中原的核心力量,也是清朝前期的国家精锐作战单位。

尽管八旗军是清朝军队的主力,但却人数有限,驻防八旗只有10万人,驻京八旗在巅峰期也只有1.7万人,要想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说穿了在政治和军事上,满人其实也采用了汉人治汉的策略,绿营就在此背景下诞生了。

绿营,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顺治初年,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前朝明军以及其它汉兵,参照明朝军队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

随着八旗军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清朝中期以前,以汉兵为主旗人主导的绿营尚称精锐,但以后承平日久,营务废弛,日趋腐败,已经看不到当年那种虎狼之师的影子了。

同治至光绪年间历经裁汰,最后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巡防营,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绿营之制仅存空名而已。

民国初年,绿营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地方治安卫戍部队,成为民国时期警察的滥觞。

根据《大清五朝会典》的记载,清朝年间全国绿营共设有66镇,总兵力将近65万人。绿营的最高长官是提督,统领一省绿营兵,官阶为从一品。绿营,以镇为最高战略单位,一个镇的兵力约为人左右。

甲午战争失败,让清廷看到了旧式军队的落后,于是,就“仿用西法,编练新军”,在天津小站成立了以袁世凯为首的练兵机构,这支军队称之为北洋新军。

清廷被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将清末的镇改为师,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中国军队最早的师级作战单位。

由于当初南京临时政府将清廷军队的镇改为师时,只是换了名称而已,对于军队中官兵的员额,并未作任何改动,因此,自民国初开始的中国军队中,师一级作战单位的员额,基本上是以1万人左右为标准。

师长,其基准军衔为少将,但民国初时,中将师长比比皆是,因此,师下辖的少将旅长,师以上的上将军长,实际上也就成了常态,有军衔偏高的态势。

抗战以后,军队中实际上就没有了上将军长,一般军长是中将,师长则成了少将,那些整编师(实际上就是军)是中将师长也属正常。

此后,军队中取消了整编师,整编师重新改成了军,少将是旅长,反倒和少将师长,尽管职务不等,但军衔却基本上一样,也成了军中的常态。

中国近代军事中最早的师一级单位是什么?

应该是清末时期的镇,民国后改为师。

中国近代军事中最早的师一级单位是什么?

中国近代军事中最早的师一级单位是镇,开始于清末新军编练。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1905年,练兵处颁布《立军制略》,袁世凯率先将自己编练的北洋常备军改为陆军第一至第六镇。

北洋第一镇,又称为陆军第一镇,其统制为凤山、何宗莲;北洋第二镇为陆军第二镇,这是袁世凯最早成镇的军队,统制为王英楷;北洋常备军第三镇为陆军第三镇,统制为段祺瑞;北洋第四镇,统制为吴长纯;北洋第五镇,其前身为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的武卫右军先锋队;北洋第六镇,其前身为袁世凯的新建陆军。

清末新军编练时,军队的师级编制叫镇,主要是学习日本。日本明治维新时,其陆军先学校法国后师从德国。日本陆军最早建立了六个镇台,后改为师团。清末新军编练时,我们又学习日本。民国建立之后,将镇改为师。

中国近代军事中最早的师一级单位是什么?

清朝末年的镇营。

中国近代军事中最早的师一级单位是什么?

镇、协、标、营、队、排、棚,这就是清朝后期,编练新军的编制,对应的是,现代军队编制的师、旅、团、营、连、排、班编制,当然军种也是相对对应的。

中国自清朝中后期,开始陷入了内外交加的危机时刻,外部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失败后,接连受到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内部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对此清朝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为了对付内外交困的局势,不断购进近现代热战兵器,开展洋务运动。

奈何思想、文化、科技的全面落后,清朝统治阶层的僵化思维、腐败无能,收效甚微,到了1895年,中日爆发甲午海战,清朝北洋舰队完败,全军覆没。统治阶层意识到了危机,为了继续加强统治,于是责成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等人开始编练新军。这就是近代,中国军制的前身,但也是清朝统治完结的开始。

1912年爆发的武昌起义,就是湖北新军,受到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的军队,武昌首义带动了新军起义的蓬勃发展,清朝随之灭亡。

我是玉之溪,共同探讨历史,欢迎阅读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