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

“七七事变”爆发后,由于日军援兵尚未抵达,中日双方大约有两周左右的扯皮时间,第二十九军内部坚决主和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抗日民族英雄、时任第38师师长张自忠将军,他甚至电话里训斥了满心与日寇决一死战的110旅何基沣旅长。无它,“姥姥不亲舅舅不疼”的二十九军苦怕了,太需要平津这块地盘了。四年时间,这支队伍从长城抗战时的3万余人已经发展到10万人马,卢沟桥最先跟日军干起来的金振中营,居然下辖四个步兵连、二个迫击炮连、一个重机枪连近1400人,平津富得流油啊。

(宋哲元)

尽管宋哲元号称冯玉祥的“五虎将”之一,砍头5000俘虏不眨眼睛,终究是文化不高科班未进的武夫,对局势的战略判定远不及蒋介石高明。卢沟桥的枪声一响,蒋某人即知中日全面战争已经躲不掉了,虽然他心里并不情愿过早地打这场战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华北地区与东北有本质不同,一旦容忍日寇武力夺取,蒋介石将失去作为民国中央政府的执政基础,他已经退无可退。事变次日,即已定下十二字方针:

不屈服、不扩大、不求战、必抗战,其实有最后三个字,足够了。

就在日本高层在争论扩大与否的期间,蒋介石业已在庐山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组建了战时指挥体系,受训军官全部归队,命令黄河以北的中央军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奉调,嘱何应钦向保定增援六个高射炮连,运送300万发子弹给第二十九军备战。可惜宋哲元看不到这一层,他仍然幻想着与日军谈判,用不算太苛刻的条款,继续维持第二十九军在平津地区现有的特殊地位,所以拒绝了军事委员会的一切支援,更不同意中央军即刻北上,他甚至不许南京上海的抗日团体来慰问,只怕刺激到日本人。

(大小两个委员长)

宋哲元是爱国的,长城抗战也是率部砍过日本人脑袋的,事变爆发时他正在山东老家躲事:日本人逼着他同意在华北修铁路,国府坚决不允,他谁也惹不起,只好溜之大吉。既不愿做汉奸、也不愿丢掉富庶的地盘和刚壮大起来的军队、更不愿与蒋介石中央政府撕破脸,这就是民国时期地方派系的悲哀,也是日本人步步紧逼的心理优势,设身处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宋哲元,应该怎么办?

他选择的,一是拖,拖到像几年前签定“何梅协定”那样能够化解危机;二是哄,哄完日本人再哄蒋介石,尽量维持现有局面都别开火。

他不知道的是,日本人完全是在忽悠,日本军部“扩大派”早占了上风,增兵华北已成定局,甚至连不支持扩大的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菀尔都同意派兵,因为“中国驻屯军”只有河边正三少将的一个旅团5600人,尚不及二十九军兵力的1/20,吓寡妇的家伙都不够大。就在宋哲元认真研究日本开出的谈判条件时,关东军两个混成旅团、半岛驻军第20师团已经奉命驰援华北,日本国内的三个师团也已动员完毕,而七个师的国民党精锐中央军,却不能开进自己领土的华北来增援!

宋哲元爱国不假,然而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和小团体利益,不知不觉已经滑落为民族罪人。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即著名的:“如果战端一开,则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7月20日,日军增援部队到达25000人;7月25日,日军地面和航空部队完成战斗准备,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终于撕下了“和谈”的面纱,给宋哲元发出了最后通牒,限令二十九军在三天内撤出北平城,否则将“单方面采取行动”。宋哲元终于清醒,然悔之晚亦,他把中国军队最有利的18天宝贵时间浪费掉了,北平三面被围,中央军远在河南,为避免古都毁于战火,第二十九军只能弃城。

张将军自忠后来的奋勇杀敌,南瓜店的以死明志,确有被日寇欺骗和被国人误解的羞辱之心,为了二十九军安全撤出北平,他不得不虚以委蛇善后,举国一片骂声。他当时的心态,也代表着以宋哲元为首的二十九军大多数高级军官的思想,保住地盘和实力第一,民族利益第二,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特殊时段里,宋哲元及第二十九军对中央军的警惕甚至超过了对待日寇,实在可叹。

宋哲元的表现甚至不如一向与蒋介石缠斗的桂系,军事委员会电召白崇禧赴庐山共谋抗日大计时,四川刘湘和云南龙云劝阻李宗仁白崇禧,只怕蒋介石翻脸扣人,李白回电曰:先国难而后私仇!

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

与孙殿英一样,宋哲元在抗日之前,可以说,名声不佳。

孙殿英无需多说,东陵盗宝给民国政府捅了不小的篓子,也不利于对溥仪的统战工作,溥仪最后倒向日本人,难说不也有孙的一份“功劳”。而宋哲元名声坏在凤翔一战,万余平民死于攻城战火不说,还公开杀降,处死了3000多名战俘。

宋哲元从清末民初就跟着冯玉祥当兵,南征北战,为冯氏立过不少战功,成为西北军“五虎”之一,其人武功虽盛,行事却太过残忍。

1928年,宋哲元部击退陕军李云龙(字虎臣,即与杨虎城二虎守西安的另一虎,不是亮剑中的那位)一部后,又向驻守凤翔的另一部陕军党玉琨部发起攻击,这党玉琨的确不是东西,大肆纵兵盗掘陕西的秦汉古墓群,兵纪废弛,百姓痛骂。但宋哲元攻城的时候火力太猛,动用了1500门炮,还规定每炮必须至少要发射100颗炮弹,凤翔县民在乱战中死伤过万,这在“军阀混战”的历史中实属罕见。党玉琨被击毙不说,辛苦盗掘的周代、秦、汉时的宝贝全部被宋哲元缴获,后来除了部分将领留存,其余全部换了军火。

党玉琨部士兵,被俘5000人,宋哲元亲自主持监斩,由“大刀队”先斩后坑,杀掉500降兵,当晚各分部又杀降3000多名,只有赵凤林部觉得太过残忍,私放了一千几百名俘虏。

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土崩瓦解,宋哲元归附张学良,1931年6月,宋部改组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驻守华北,九一八后,宋哲元联合七员将领发表全国通电,宣誓“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历史终归给孙殿英与宋哲元留下这一段“正名之战”的机会。

1933年2月,日本出动日军和伪满军组成的10万联军攻进热河,热河抗战正式打响,然而张学良的嫡系东北军却兵败如山倒,手下的汤玉麟、万福麟纷纷溃逃,还有部分将领投敌,关键时刻,只有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带领孤军组织抵抗,通过血战摘掉了自己头上的耻辱帽子。

继孙部之后,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很快也行动了起来,二十九军大刀队手中的大刀再也不是用来内战斩首杀降,而是招呼到了日寇的脑袋上。

“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

喜峰口战役,歼灭日寇五千余人,宋哲元的二十九军不仅洗刷了自己的耻辱,也重重“践踏”了所谓“皇军的荣誉”,更是唤醒了中华民族抵抗的决心和意志。

长城抗战结束两年后,宋哲元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势力大增,经过多次扩编,兵员达到十万之众,宋哲元不光北拒日本,同其他军阀一样,还始终提防着蒋介石的渗入。宋哲元虽然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没有响应日本人诱他宣布“华北五省自治”的建议,却火中取栗,与日本人签订有“中日经济开发协定”(国府宣布不承认),此时的日本,早已是不断增兵,做好了开战准备,而宋哲元虽口头逞强,但却并未对未来的战争做好真正的准备,对对手动向有明显误判。

七七事变爆发后,宋哲元部仓促应敌,且边战边谈,一直对与日本谈判结束战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在一次谈判后主动拆除北平外围防御工事,以示谈判诚意。当日寇发起大举总攻时,再临时准备抗敌,却已经来不及了,南苑之战,佟麟阁、赵登禹双双殉国。在日寇限二十九军于7月29日凌晨前从北平全部撤出士兵的最后通牒下,宋哲元屈辱的接受了通牒,准时撤出了北平。

宋哲元的这次撤退,固然保全了冯玉祥的这点家底,但却把抗战推向了危险的深渊,长城抗战之功不抵过,难辞其咎。

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

多谢邀请!不才楚塞江郎,现在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切磋这个问题。“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就此问题,我个人大致是这样认为的:

宋哲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爱国军阀,其内心的爱国主义和军阀主义思想几乎同样强烈,故常常致使他陷入相当复杂、激烈的思想斗争中而无法自拔。他无疑具有根深蒂固的军阀割据思想,在平、津时的所作所为,一半确系受日本人所迫,另一半却是因为他仍希望能够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王国,实现其军事割据之目的。蒋介石曾对其不遗余力地尽心拉拢,但他却始终与蒋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卢沟桥(七.七)事变以后,他一直口口声声地公开宣称说要为冯玉祥的西北军留点底子,充分映射出在其内心深处,冯玉祥始终要远高于蒋介石。而面对当时蒋已全面完成统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高压政治形势,原西北军的大多数将领都本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处事哲学,选择与时俱进地倒向了蒋介石;只有宋哲元却仍一如既往地对冯玉祥始终保持着一片耿耿忠心,如此忠诚执着,实属罕见,令人敬佩慨叹不已!长期在华北艰难维持,民以为赖;又在日寇猖獗肆虐、东北全境沦陷、南京默然纵敌、二十九军兵力装备均不足以御敌的严峻形势下,慷慨秉持民族大义,敢于毫无畏惧地打响抗战第一枪,对国家、对民族均功不可没,值得永世纪念。虽曾因制造“凤翔大屠杀案”及与日本多次进行“弱性”外交而遭国人深恶痛绝唾弃谩骂,但后又以喜峰口大捷豪勇一战而尽雪前耻,并再借卢沟桥奋起军威血性抵抗日军而扬威二战,彪炳史册。综而言之,宋虽一生中多有劣迹,但却是中华民族第一个提刀举枪率部抵御日寇入侵的民国将军、在职军长,永远无愧于“民族英雄”的伟大光荣称号!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轩,汉族,山东省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原冯玉祥部下西北军五虎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幼年家贫,读书刻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军;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后,服役于冯玉祥部,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1922参加直奉战争,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是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1924年参加北京政变,10月冯部改编成国民军,宋哲元任第一军第一师(后改为第四师)师长;1925年秋改任热河特别行政区都统。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内成立蚕蜂学校推广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还兴办军械厂,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国毛瑟20响驳壳枪等武器装备。1940年4月5日,宋哲元因中风不语病逝,葬于绵阳附近的富乐山,享年56岁。后国民政府追升其为一级上将。

据相关资料介绍,其生平主要事迹如下:

1926年,宋哲元部撤离承德时,市民夹道相送。1926年任国民军北路总指挥、西路总司令,先后在南口、多伦等地指挥所部对直奉联军和晋军作战。并于1926年9月17日五原誓师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军联军北路军总司令兼暂编第1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4方面军总指挥。1927年11月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中,任冯玉祥军第4路总指挥。战败后冯玉祥余部退居晋南地区。负责北方军事善后的张学良将其整编,该部缩编为陆军第3军,下辖3个师,宋哲元任军长,归东北军序列。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第29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坚决表示“哲元等分属军人,责在保国。谨率所部枕戈待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 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1933年1月2日,日军攻占山海关。10日,宋哲元奉张学良令,率29军由山西阳泉移驻北平以东的三河、宝坻、蓟县、玉田、香河一带驻防训练。第29军部队在宋哲元指挥下,在平东驻地准备抵抗日军入侵,迅速构筑工事,进行战前训练。1933年2月22日,日本关东军调集4个师团,纠合伪满洲国军队总计10万余人,向热河分三路进攻。3月4日,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率部逃脱,日军进占热河省会承德城。3月8日,宋哲元奉张学良电令接防长城线喜峰口到宽城附近阵地。随后,宋哲元指挥第29军将士在长城要隘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展开血战。第29军以大刀队与日军展开搏斗,经过激战,消灭日军6 000余人,获喜峰口大捷,震动全国。1937年,以喜峰口血战为背景创作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曲唱遍了全中国。 1935年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任平津卫戍司令、冀察绥靖主任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

因卢沟桥事变时,宋哲元对是否抗战摇摆不定,拒绝蒋介石对他的支援,七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平津相继陷落。1938年春,宋哲元将军改任一战区副司令,不久染上肝病,于1940年3月辞职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并到四川绵阳疗养;4月5日病逝。

宋哲元病故后,蒋介石赠送“天地正气”挽幛,又送挽联:“砥柱峙中流,终仗威棱摄骄虏;星芒寒五丈,不堪殄瘁痛元良。”冯玉祥赠送“乾坤正气”挽幛,所赠挽联曰:“共患难三十年,直如左右手,自长城战役挫敌锋,铁铮铮同服有胆;抱疾疚一二载,曾做奋斗思,闻西蜀电函告噩耗,无梦梦莫名伤心。”

周恩来挽联为:“失地未收回,虎威昭重卢沟月;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朱德和彭德怀赠挽联一幅:“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乎九泉。”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挽联曰:“应知创始难,大功未竟公何恨;谁说今终易,晚节无亏死犹荣。”新华日报挽联曰:“往日日寇奸交织,境复危疑,率能汉旗飘扬,民族英雄足千古;今兹河岳未还,时方艰险,忽报将星陨落,清明风雨悼先生。”

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共挽联:“率全军,哭我公,虽死犹生,敢继执干戈卫社稷之志;感知己,报祖国,此身尚在,决不苟富贵惜生命而存。”

1981年6月,中共中央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定宋哲元为抗日爱国将领。2005年9月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赠予宋哲元亲属抗日英雄纪念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侵则删)

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

抗战前夕的宋哲元是集抗日将军和地方实力派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两个"极为"体现了宋哲元的处境:

1.抗战前夕走过了极为坎坷的道路。

2.抗战前夕有着极为复杂的经历和表现。

1930年的蒋、冯、阎中原大战,由于张学良的介入而使蒋介石胜利,冯、阎失败并宣布下野。

冯玉祥的三十万西北军倾刻瓦解,此时,冯的五虎上将之一宋哲元出来收拾西北军残局,余部九万多人组成二十九军,寄驻晋南。宋的上司冯玉祥从此失去兵权、地盘,而宋哲元凭借"中原大战"的结局而步入政坛,直接受到张学良的领导。

在三十年代的地方军阀中,宋哲元除了具备地方派重视实力、保存实力的一贯政策外,他是力主对日强硬的立场,如1932年3月7日的《上张主任汉卿书》,再次向张学良表达了自己的抗日主张和"誓雪国耻"的计划:

1.热河方面布置5万兵力。

2.山海关方面布置3万兵力。

3.平津方面布置3万兵力。

1932年8月,宋哲元经张学良推荐,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

这是他继1925年任热河都督、1927年继任陕西省主席后,第三次担任方面大员。

1933年,日冦侵佔山海关,接着陷热河承德,出动陆空兵力,长驱直入长城一线,平津危急,全国震动。

国府迫不得已组织了八个军团进行抵抗,2月,驻防北平的二十九军改编为第三军团,在宋哲元率领下,直扑长城之要隘喜峰口。

在三月九日至4月13日之喜峰口、罗文峪的争夺战中,面对飞机大炮的日军攻击,这些颇有武功根底的二十九军将士,"刷"的抽出背后横绑的厚背大刀,如"雪花盖顶"、"黄龙缠腰"、"力劈华山",在一片刀光中,穿黄色军服的日军无法使出"步兵操典"的规定,被29军势大力沉的砍刀砍得残肢遍地,污血盈野。

喜峰口和罗文峪共杀死敌军六千余人。这是自九.一八以来北方战场的首次胜利。一时全国振奋,纷至沓来的慰问团,告慰了烈士,英雄和全军将士。

宋哲元清醒的在致前方官兵训令中表示:⋯望我前方将士,务本汉贼不两立的精神,沉着杀敌,坚持到底,殉国救亡,此正其时"。

关于七.七事变爆发的前后,电视剧已经艺术再现,历史告诉我们,在事变初期,宋哲元的确有错误的判断,失当的措置,致使29军损失惨重,但是,仍能在最后关头作出正确抉择,通电守土自卫、奋起迎战,奔向抗日御国的正义之路。

作为一方大员,只能在抗战中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而不能发挥更大作用,这是主客观厚一因的限制,作为地方实力派进入华北,必然受到中、日签定的巜塘沽恊定》和巜何梅协定》的限制。这是历史环境对他的制约。

面对复杂多变的华北局势,宋哲元受到如此多的局限,肯定承担不了历史赋予的更多更大重任。甚至在紧要关头犹豫动摇,妥协让步,甚至作出错误决定。

这些都不能不影响到他抗日积极作用的发挥,不能不给二十九军和抗日事业代来不应有的损失。

宋哲元一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是无可否认,抗日活动是主要方面。

参考书目:巜宋哲元与七七抗战》.李云汉

《宋哲元与冀察政权》.齐协民.见巜天津文史资料》

《七.七芦沟桥事变经过》.秦德纯.

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抗战史问我就对了。

北平抗战期间,宋哲元的所作所为和918的张学良没有本质不同。

在日军兵临城下,蒋介石一再命令抵抗时,宋哲元为保持平津的地盘和29军的实力,多次和日军谈判,试图避免冲突。

蒋介石希望其他部队包括中央军进入平津,宋哲元怕是抢地盘,断然拒绝。

蒋介石命令他去保定坐镇,准备和日军决定,宋哲元却自己跑到天津去和日本人谈判。

卢沟桥打响后,日军为了增兵进攻,曾经有1个月的空档期。

期间,日军不断忽悠宋哲元,许诺停战随后又反复反悔。

那么,根据基本常识,宋哲元应该做作战部署,在这基础上再进行谈判。

但宋哲元不但没有任何部署,反而根据日本要求拆除北平防御工事,甚至差点将宛平城的主力撤出,交给保安部队驻守。

最终,这段时间29军基本没有准备,被日军集中兵力威逼到眼皮下,同时被切成几段。

结果,日军全面发动进攻,29军实际上已经处于日军分割包围中,根本无法抵抗。

日军一部,甚至直接开到29军南苑大本营的围墙下。

在日军猛攻下,29军全线崩溃。

短短10天内,北平天津先后沦陷,29军伤亡失散近万人,赵登禹和佟麟阁将军殉国。

宋哲元的所作所为,看不出是什么爱国者,而完全是一个自私自利军阀行为。

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

宋哲元去世后,被追认为抗日爱国将领,这算是对其一生的总评价。但是曾经他在亲日与抗日之间,摇摆不定,甚至被土肥原贤二认定为实现“华北自治”的代理人,临死还在念叨“北平失守都是他的责任吗?

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退败。张学良收编了一些西北军残部,编成29军。

宋哲元,1885年出生于山东乐陵,少年时刻苦读书,自己主动专研练习武术。1910年武备堂毕业,1911年认识了冯玉祥。

冯玉祥败退,西北军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在张学良允令下,宋哲元拥有了2.2万人的29军,但是张学良给了50万军饷以后,就不再管了。

29军驻扎在山西,军费无处着落,还要看山西王阎锡山的脸色,日子相当不好过,士兵连衣服都破烂不堪。条件艰苦,宋哲元等还是积极准备抗日。

九一八事变,他喊出:“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口号,1933年长城抗战中喜峰口战役,二十九军大刀队一战名扬天下,也诞生那首《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抗日进行曲,赢得“抗日英雄”的美名。

我以三十万之大军,不能抗拒五万之敌人,真是奇耻大辱。现状到此地步,我们对于时局尚有何言?所可告者,仍本一往之精神,拼命到底而已!

这是长城抗战后,29军撤退时,宋哲元昭告全军,表达痛心疾首的心情。

曾经满腔热情抗日的宋哲元,怎么变成在亲日和抗日之间摇摆的呢?

宋哲元不是蒋的嫡系,反而曾是冯玉祥下面反蒋的新人物。蒋对他早已有戒备之心。

1935年,4名日军在察哈尔省偷会地图被扣留,日方借此向国民政府施压,而此时蒋分身乏术,注意力都在追击长征中的红军,于是对日采取了妥协态度,正好撤掉宋哲元察哈尔省主席的职务,派他去“剿共”。

他也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称病在天津“养病”去了,甚至摆出让我去剿共,我就投靠日本人的姿态。

知道不能得到国民党的保护,宋哲元又想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华北地盘,想起当年29军衣衫褴褛,担心被当作土匪受到攻击,只能夜间行军,开拔移防。

宋也不是不懂民族大义,可是在私人利益面前,他还是选择了利己,保全自己,爆发出军阀本身的姿态,这也是封建思想“家天下”的反映。

眼下,宋打算取得日本人的谅解,此前他也是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日本人打算把他压迫到黄河以南。

亲信萧振瀛、陈觉生立刻联系了日本华北驻屯军参谋长酒井,表示了合作的愿望。驻屯军迅速表示宋哲元必须在位。

“丰台事件”以后,29军让防,丰台陷落,宋哲元也乘机把势力发展到平津,与日军联络,发展势力,引起了蒋介石的警惕。蒋介石表示打算把华北交由宋哲元负责,以示信任,拉拢他。国民政府还颁发了国家荣誉勋章,表彰其抗日功绩。

“对日本是不说硬话,不做软事,表面亲善,绝不投降;对中央不说反对中央的话,不做蒋介石个人工具的事,随机应变,效忠国家。”

这是宋哲元的想法,他只是要保住自己的地盘和权势。

很快夹在国民政府和日本人之间的宋哲元就让土肥原贤二看到了实现“华北自治”的机会。

他联系宋哲元,建议他组建“自治政府”,日方会提供军事援助。宋哲元还没那么糊涂,当即拒绝了。土肥原又变花样,打算首先建立察哈尔、河北两省自治政权,然后使山东、山西、绥远三省加入。

此前拉拢吴佩孚不成,现转向宋哲元。1935年11月,日驻华大使与蒋介石商讨华北自治事宜,蒋采取“拖”的策略,因他现在很忙,忙与“剿共”。而另一边土肥原则拟好了“华北高度自治方案”,以宋哲元为委员长,土肥原为顾问,通碟宋哲元11月20日之前必须宣布“自治”。

19日,宋哲元与日谈判“自治”问题,引起社会强烈不满。他本人即使再保护私利,也不敢公然独立出来。30日,宋致电蒋,“华北自治”迫在眉睫。

图/冯玉祥和蒋介石

就在宋哲元一步步沦陷的时候,全国舆论浪潮一波高过一波。1935年12月初,天津《大公报》发表社论:《勿自促国家分裂》“万勿自肇分裂,勿诿责民意,捏造自治”。

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哲元撂挑子不干了,回家休息去了。

一个折中的办法是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土肥原为顾问,再安排一些亲日分子进入,最终宋哲元为委员长。委员17人,其中亲日派委员7人。这也是宋哲元之前提出来的。

图/一二九运动

接下来,全国各地学生,社会团体,示威游行,通电迫使国民政府讨逆。在舆论的压力下,宋哲元复电各社会团体:“洁身爱国,未敢后人。”

总算在舆论的逼迫下,使宋哲元悬崖勒马,只差一步之遥就变成了汉奸。宋哲元也是两边不敢得罪,委员会是进一个亲日派,就进一个反日派。

1937年2月,宋哲元终于改变了对日本人的态度,从而爆发了日驻屯军挑衅二十九军,史称“七七事变”。

抗战爆发之初,宋哲元低估了形势的严峻,仍然主张对日和谈,给日本人调兵遣将,占据有利地形的机会。

局部之冲突,能随时解决,尚为不幸中之大幸。

一直到7月27日,宋哲元才发表通电表示坚决抗日。面对敌人装备精良的部队,二十九军节节败退,29日北平失守,30日天津失守……。

1938年,宋哲元得严重的肝病和脑血栓,病情来势汹汹,一直在养病,1940年初,突然中风病逝,享年56岁。

直到病逝前,宋哲元都在叨念:“华北的事……,究竟是不是完全由我们负责?”

结束语

宋哲元抗战有功,但是军阀割据的想法导致他对日态度动摇,可能从前线退下来后,自己也一直在悔恨。

当时各地军阀矛盾重重也成了日本人可以转的空子。

幸好,民意把他们拉到了统一战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