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江桥》与《亮剑》由同一班人马打造,有哪些可比之处?
《决战江桥》除去马占山的出演者是李幼斌之外,与《亮剑》没有什么可比性,也谈不上同一班人马,“孙得胜”再次成为马占山手下的一名连长,继续着粗旷鲁莽的性格;晋绥军358团楚云飞团长则摇身一变,成为了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反差有些巨大,其他《亮剑》的主要演员并不在其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占山是张学良他爹一样的人物,看名字就知一二,出身绿林,招安成军,是张作霖盟兄“吴大舌头”吴俊升(黑龙江督办)的部下,1925年的郭松龄反奉事件中,马占山率骑兵第5旅自黑龙江南下增援,毁白旗堡郭军后勤基地,所部活捉郭松龄夫妇,因功升任骑兵第17师师长和骑兵第二军军长。1928年吴俊升与张作霖同车被炸死,张学良接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后,任命马占山为黑河警备司令,驻防中苏边境。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驻辽宁的主力未做抵抗迅速南撤到锦州附近,日军则采取了先北后南的战略,关东军倾主力进攻吉林和黑龙江,黑省最具军事实力的马占山被少帅任命为省府代理主席,在当时的黑龙江省府所在地齐齐哈尔就任军事总指挥,面对伪军和日军的先后进犯,奋起抗战,被称为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寇的第一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决战江桥》的主题语。马占山首先击败了投敌的原吉林“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所部,日军只好赤膊上阵,以第2师团主力攻击江桥一线马占山所部的东北军三个旅,仍然不能得逞且伤亡较大,不得不请调驻朝日军第20师团增援。1931年的日本军队远没有传说中那么强大,如果张少帅在沈阳就奋起抵抗,关内、黑龙江和吉林的东北军再增援上去,鹿死谁手未可知。
“江桥抗战”期间,蒋介石多次电勉马占山,并命令张学良大力增援,可惜东北已被日军拦腰截断,马占山得不到援兵和弹药等实质性援助,全国各界汇来的慰问电和支票毕竟不能当枪炮使,而日军的兵力和补充却在逐渐增加,最后是大约3万日军进攻马部1.3万余人,历时半个月的江桥抗战终告失败。
如果张学良东北军主力此时趁机自锦州地区北上,采取攻势收复沈阳,日军将腹背受敌,局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实在是无言以述。张学良的“恐日症”和撤守锦州,恐怕也是马占山之后降日的一定因素,曾经就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二个月后即再次举旗抗日,战败后经苏联绕道新疆回国,继续坚持在内蒙一带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曾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副司令长官”,但以病为由拒绝到任,赋闲北平,1949年参加北平和平起义。
一身血性的中国军人,不惧日寇的东北将领,“江桥抗战”期间上海居然出品了“马占山”牌香烟,足见国人之钦佩。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