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楚材为何自杀?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导演张黎的作品,“人间正道是沧桑”取自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部电视剧最近我重温了一遍,看一次有不同的收获。
电视剧中楚材是一个配角,其结果和国民党中有“文胆”之称的陈布雷和“理论家”戴季陶二人的死类似。陈布雷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戴季陶则是国民党中的理论家,鼓吹“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与蒋介石的关系非同一般,二人既是日本留学同学、上下级关系,也是结拜兄弟。蒋对戴季陶非常信任和赏识,戴对蒋则推崇备至,是其忠实的支持者。
电视剧中楚才和陈布雷、戴季陶二人非常类似。楚才也是一个文人,是蒋介石的忠实信徒,从黄埔军校中的“清党”、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到发动内战,楚材无不充当蒋介石的急先锋。到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时,杨立仁从东北逃回南京。作为忠实信徒的楚材看到自己崇拜的蒋介石政权即将大厦将倾,一时间感到失望和心灰意冷。意识到蒋介石政权即将大厦将倾的楚材只有以死来祭奠这座即将倒塌的大厦,这就是楚才自杀的原因。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楚材为何自杀?
信仰崩塌了,解放战争进入后期,信奉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大批人员与物资开始撤往台湾,按照当时的形势,如果国民党彻底失去大陆,台湾似乎也是朝夕不保,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就代表三民主义在中国彻底地完了。
当然,当时还是有人死心塌地地信仰三民主义的,他们要么追随国民党去台湾,要么就惨烈地为三民主义殉道。毕竟,三民主义曾经看上去是那么地美好。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简单说来就是民族实现独立,人民掌握政权和人民安居乐业,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现在看来依旧是那么地美好。遗憾的是,自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国一直处在分裂战乱状态,国民党内部也是派系林立,相互倾轧,未能将三民主义贯彻落实,特别是中国最为广袤的乡镇农村,国民党未能建立基层组织,土地依旧掌握在大地主手里,从而彻底失去了民心。
其实,不管是共产主义还是三民主义,都是当时中国的精英们对解救国家,振兴民族的探索,出发点都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所以,楚才为了他的信仰,为了他的主义自杀,也是令人尊敬的。
现在,我们的国家还没实现完全统一,希望国共能够抛弃前嫌,求同存异,再次携手促进国家最终统一,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楚材为何自杀?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君王死社稷,臣子报君王,古来有之。楚才的死,和王国维的死,戴季陶的死,陈布雷的死如出一辙。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张黎导演的良心之作,楚才身上也揉进了陈立夫、陈布雷和戴季陶等几重的影子。作为蒋介石的忠实信徒,作为外国名校的毕业生,他也曾是热血青年,但是在为了实现理想,他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底线,开始不择手段,这一点和《驴得水》中的校长有所类似。
蒋校长的思考代替的楚才的思考,为蒋校长效忠代替了为国家和人民效忠。当蒋校长春风得意的时候,楚才们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为其披荆斩棘。一旦蒋校长遇到毛主席这样的超世之杰,大厦将倾的时候,楚才们也必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为没有蒋校长就没有他们的理想和荣华富贵,他们就会被清算。
所以,做家臣,还是大臣,是当时的历史人物应该深刻反思的。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楚材为何自杀?
任何一个王朝的结束,都有部分既得利益者选择~殉葬也好,殉道也罢,都一个意思。
比如说蒋委员长的文胆陈布雷。
陈布雷,浙江人。1927年追随蒋委员长,5月起担任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从来都是负责帮助委员长起草文件,1947年还晋升蓝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换成前清那会,就是妥妥的军机大臣啊。1948年11月,蓝党的败局已定,陈布雷心力交瘁而选择自杀。
委员长文胆武将的二陈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楚材这个人物当然也有历史原型。从主持中统,能呵斥徐恩曾的角度说,自然是类似CC系大佬陈果夫,陈果夫也是黄埔军校的早期教官,一直跟随委员长。
从在美国读大学的背景来说,楚材就类似于陈果夫的弟弟陈立夫。陈立夫也是CC系的两大头目之一,同样可以控制中统。
而从蓝党失败后选择自杀的角度看,则与陈布雷、戴季陶类似。所以,楚材在失望、悔恨的情况下,如同陈布雷戴季陶一样选择对委员长的最后一次死谏。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楚材为何自杀?
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看过两遍,这部剧个人感觉在当时的战争剧来说,质量非常高了。
围绕着一个家族三个子女的成长历程展开了历史的变迁,从北伐,国共破裂,抗日战争,到内战。剧终并没有用真名,但是每个人物的影子和经历的历史事件,在那段真实的历史中,都能找到踪迹。
其中楚材这个人物,在北伐时期是个热血青年,但是对蒋的忠诚近乎于一种盲从和个人崇拜。所以在国共破裂时他开始成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刽子手,对共产党自始至终有那么一种除之后快的仇恨,即使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也只是站在暂时合作,防之又防的立场。他是一个特务头子,代表的也是那个特殊年代军统中统的特务群体,对蒋的盲忠,对他所谓“党国”的忠诚是他存在和活下去的信念。他和其他国民党高官又不太一样,内战后期大部分国民党高官想的是怎么捞钱,怎么给自己留后路。所以在最后大厦将倾的时候,他的信念被摧毁了,于他而言,活下去的意义已经不存在了,所以选择了自杀。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楚材为何自杀?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以历史的高度俯瞰中国近代家国命运的经典剧集。剧中楚材身上有陈布雷和戴季陶的痕迹,瞿恩身上也有瞿秋白和蔡和森的影子。而且楚材的自杀和瞿恩的牺牲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生理念。
陈布雷号称是蒋介石的“文胆”,他和楚材一样,自杀于辽沈战役结束后的日子里。而戴季陶更是蒋的高参和“理论家”,他自杀于淮海战役结束后。战争年代,胜败的更迭并不少见,他们选择离去的真正原因,不是失败,而是绝望。
虽然楚材在当年也是一名“海归”,但加入国民党后,对于蒋介石的忠诚,是带有“君父”性质的膜拜。因此,他把自己所有的工作能力,日常的行为准则甚至个人的理想诉求,全部押在了一个人身上。
可以说“君父”已经完全在思想和行动上,控制了楚材。作为一个理工男,楚材在行动中表现出了足够的狠辣,却从来不对行动的性质进行道义上的深究。因此,从黄埔军校中的“清党”到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再到发动内战,楚材无不充当老蒋的急先锋。
楚材从来没有失望过,因为他从来不相信“君父”会失败。而当辽沈战役的结束,国民党的惨败已经摆在案头的时候,他得到的是断崖式的绝望。他的理想,信仰已随着神话破灭,剩下的这副皮囊,已不知何去何从。或许,自杀才是最好的办法了。
楚材的死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一大批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而这一点,杨立仁要比他更开明一点。杨立仁没有楚材那样盲目,在他心中,对三民主义的信奉要比个人崇拜更深一些。蒋某人的失败,或许是三民主义的另一个开始,干吗自己要选择陪葬呢?
瞿恩的一生,经历了事业上两次重大的失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宁汉合流,大肆捕杀进步人士。瞿恩只能转入地下斗争。从轰轰烈烈的北伐到东躲西藏的隐蔽,个人心中的落差不是没有的。但瞿恩一该也没有停止工作,仍然是乐观精神。
第二次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数十万部队战略性转移。瞿恩自己因伤只能留在当地坚持斗争。而他面临的又是几十倍敌军的铁壁合围。最终,还是不幸被俘。
可以说,这两次的失败,都极为惨痛,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瞿恩每次都是心态平和,精神饱满。而这都源于那个时期的共产党人心中坚定的信念。
他们的战斗,不是为了某个人,甚至某个小团体。他们的目标是解放全中国,让每个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因此,他们遇到挫折时,当然也会伤心,但绝情不会彷徨,更不会自杀。因为他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他们的心中有大义而没有私利,他们不怕死,而是怕死得不值得。所以,瞿恩的牺牲对比楚材的自杀,就明显是高下立判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