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李宗仁是桂系老大,汤恩伯是黄埔三小,这两人只有怨没有恩!
新桂系军阀从北伐战争中第七军创立,就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三足鼎立,后来黄绍竑叛变归顺了蒋介石,李白两人秤不离砣砣不离称,互相扶持,在蒋介石的挤压下,成为唯一两个能够活过抗日战争的军阀之一,另一个是阎锡山的晋系军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李宗仁对桂系的强大掌控力。
汤恩伯是黄埔三小,这是因为黄埔有一大三小,黄埔军校初建,教务长何应钦地位仅次于蒋介石,成了黄埔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老二,在他的领导下,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们都是言必称校长。但是1927年宁汉合流何应钦逼宫,1936年西安事变又轰炸西安。蒋介石不得已忍了何应钦十年,最终用黄埔三小取代了何应钦。这黄埔三小就是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这三人,无一例外都是浙江人,蒋公公还是喜欢老乡啊!
李宗仁和汤恩伯的第一次交集是台儿庄会战。台儿庄会战期间,李宗仁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而汤恩伯担任中央军20军团司令,可是汤恩伯这个军团司令,居然敢骑在李宗仁头上,不听号令。
徐州会战的参战部队中,除了汤恩伯20军团,还有第二集团军孙连仲(西北军旧部)、59军张自忠(西北军旧部)、第三军团庞炳勋(西北军旧部)、第3集团军孙桐萱(韩复榘旧部)。这些军队,都是苦哈哈的西北军出身,汤恩伯不仅是土豪出身装备精良,还拥有了13军、52军、75军、85军四个军的兵力,兵多将广。
台儿庄会战中,孙连仲所部担任了绝对主力,在台儿庄这个血肉磨坊中,与濑谷支队交战的主要是池峰城所部,池峰城从长城抗战开始,从来就没怂过,可是在台儿庄愣是牺牲了70%部队,苦苦哀求孙连仲要求撤下来。孙连仲则向李宗仁请示,李宗仁回复很简单,看看韩复榘先例就行!
韩复榘被杀后,旧部第三集团军就在侧翼,孙连仲虽然号称“孙钢头”,但也怕枪毙啊!孙连仲回复李宗仁“服从命令,第二集团军将战至最后一人!!!”
孙连仲和池峰城正在台儿庄苦战时,李宗仁打电话给汤恩伯,要求驰援。汤恩伯则是各种借口推脱。李宗仁拿出韩复榘先例恐吓,汤恩伯直接挂电话!李宗仁无奈,只好打电话给蒋介石。蒋介石对汤恩伯给上司穿小鞋的行为大加赞赏后,指示汤恩伯听从李宗仁军令。
最让李宗仁晕厥的是,孙连仲、汤恩伯、池峰城等11人因为台儿庄大捷而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差点害死友军的汤恩伯,居然恬不知耻的站在了正中间,李宗仁孙连仲被挤到了一边。
汤恩伯和李宗仁注定没办法在一起,徐州会战后,蒋介石就让他自立门户到河南主持第一战区,成为了河南人民心目中最可怕的“水旱汤蝗”四大害之一。
汤恩伯这个小黄埔系算是最悲催的,他带出的13军被调给别人指挥,以至于他后来官越做越大,却没有一个长期能够控制的军队和群体。在针对山东解放区的战争中,汤恩伯授意张灵甫不必管李天霞等友军,一头扎进了解放军的包围圈,随后全军覆没。战后,蒋介石要汤恩伯跪在他面前,用棍子打他,打得满脸是血。
汤恩伯即使被蒋公公打死了,也是蒋公公的好奴才!
1949年,渡江战役中,汤恩伯再次给上司李宗仁穿小鞋。1948年年底,蒋公公在三大战役中主力全部被歼灭,面对1949年北京和谈的邀请,蒋公公又没胆子去,只好下野当寓公了。和谈破裂后,李宗仁组织兵力抵御我军渡江战役,担任京沪杭警备司令的汤恩伯,这次直接给李宗仁代总统穿小鞋,李宗仁只能依靠桂系军抵抗,广西战役后连老家都丢了,事不可为,直接逃到美国去了。
汤恩伯为总司令的京沪杭警备司令部,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白崇禧集团组织长江防御。可是,汤恩伯此时的主要精力,很明显不是给李宗仁扛活,保李家江山,而是把蒋介石搜刮的金银财宝、古玩字画运送到台湾岛,所以,长江天险和和南京都城不重要,上海四战之地却被武装到牙齿,因为,这些钱都是蒋总统的,必须打包带走!
1949年,李宗仁位列第二号战犯,1965年回国,受到礼遇,1969年病逝于北京;
1949年,汤恩伯位列第37号战犯,1954年赴日本医治胃病,用了一个月被日本医生毒死了。
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抗战爆发,汤恩伯和李宗仁的首次交集,是蒋介石把汤司令的中央军第20军团划给了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一个地方派系的老大来领导汤恩伯、关麟征这样的中央军嫡系,矛盾是自然而然的,特意标明中央军,是因为汤恩伯并非出身黄埔。所以台儿庄战役中汤军团是否抗命,成为80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李宗仁指责汤恩伯不遵调遣,迟迟未能完成对矶谷师团的合围 ,否则战果更佳;汤恩伯辨称要先扫荡外围的坂本支队才能放心南下,各执一词。从结果看,没有中央军八万精锐的收官,李宗仁赢不下台儿庄大捷,不过以中央军将领的习性,汤不接蒋亲电不出兵也似有可能。
这并非是刻意延误军机,这是做秀和做态 , 中央军将领都会这一套,以此证明我们只听委员长或校长的,是效忠的另外一个途径,偏偏老蒋就吃这一套,毕竟李宗仁一直是蒋介石的政敌 ,先后三次逼蒋下野。
徐州会战失利后, 第五战区司令部退至老河口,汤恩伯升任第32集团军总司令驻防河南前线,愈发不听李宗仁这个战区长官的命令,万事只对重庆的蒋介石负责,拥兵自重,渐成“中原王”,中原大地只闻汤司令,不知李司令长官,李宗仁自然恨的不行。
到1942年河南大灾,汤恩伯驻军处置不力,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奏本,满希望将汤司令一脚踢开,结果是蒋介石干脆把河南和汤恩伯所部划归第一战区蒋鼎文指挥,没多久汤恩伯还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宗仁也无可奈何,老蒋用人,一向如此,亲疏分明。
解放战争后期,三大战役使蒋介石黄埔精锐损失殆尽,桂系乘机第三次逼蒋下野,1949年初李宗仁终于扬眉吐气当上“代总统”,结果老蒋临下台前一纸命令,衢州绥署主任汤恩伯升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整个长江下游包括南京的守备部队统由其指挥。
一半是老蒋可用之人不多了,一半就是成心的,汤恩伯怎么可能听“李代总统”的指挥,完全就是牵制桂系的大将。汤恩伯坚决执行幕后老蒋的命令,不守江防,不守南京,主力全部后缩到上海周边,掩护蒋经国抢运黄金白银美钞和其它重要物资去台湾。
“国防部”军事会议上,李宗仁与何应钦大骂汤恩伯不服从命令,汤司令慢吞吞拿出蒋介石的手谕:我只听总裁的命令,然后居然离席扬长而去。
估计,李宗仁当场枪毙老汤的心都有。
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如果说蒋介石是李宗仁一生政治上的对手的话,那么汤恩伯就是蒋介石留在李宗仁手下一直恶心李宗仁的一枚棋子。
我们都知道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战历史上面一次重要的大的胜利,这一次战役我们知道当时的主要指挥官是李宗仁,但事实上,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也是一肚子的憋屈。
我们都知道在台儿庄战役最前端作战的是川军和西北军,其中包括庞炳勋将军,穿军和西北军在前线浴血奋战,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说李宗仁将军打仗没有脑子,为什么只知道在前面硬顶?李宗仁这个时候内心也苦啊,真正应该拿来跟日本人进行决一死战的是汤恩伯手底下,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但这个时候汤博在那根据作战前的命令,汤恩伯应该去包抄敌人的后路,然后等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进入白热化。阶段汤恩伯在出兵去包抄敌人,但汤恩伯在干嘛?在山区里面绕弯子。
原来是汤恩伯蒋介石所谓的保存实力,这个说法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置前血作战的那些将士于不顾,放任日本的侵略者屠杀川军河西北军,真不愧是蒋大校长的好学生啊,做事情真是替蒋大校长争脸呐!李宗仁把自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命令已经扔到了汤恩伯的桌子上,汤恩伯就是不听,最后李宗仁被逼急了,直接找蒋介石说里,蒋介石迫于全国的压力,然后命令汤恩伯出兵,结果日本人一看汤恩伯出病了,赶紧逃了,就这样,汤恩伯的中央军一下子成为了台儿庄战役的功臣,但是熟知台儿庄战役整个战争过程的人都会觉得搞笑,这算啥?
后来徐州会战失败以后,第五战区选择转移,这个时候汤恩伯仍然还是属于李宗仁的手下,汤恩伯手里的军队仍然还属于第五战区的管制,但是他不就是不听从李宗仁的命令,老子是蒋介石的学生,你敢来管我!
李宗仁,这个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简直就是一个空摆子,下的什么命令?蒋介石都得过问一下,生怕李宗仁的风头抢了自己的,结果造成了我们看到李宗仁在指挥完台儿庄战役以后,接下来那一场徐州会战的失利,实际上也是蒋介石越过了李宗仁自己直接指挥。(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后来徐州会战失利以后,李宗仁甚至直接被拉到一个架空的位子上。
之后,河南闹出旱灾,汤恩伯作为蒋介石的好学生,自然是要卖力的为蒋介石作各种干的事情,水旱蝗汤,这最后一个字就是汤恩伯的代称,李宗仁和白崇禧选择直接根据这个事情参了汤恩伯一本,蒋介石愣是看都没看,直接将汤恩伯划归到第一战区的名下!李宗仁是恨到牙痒痒,但是对汤恩伯实在是无可奈何。
解放战争末期,李宗仁从蒋介石手上抢下国民党主席的位子,当时蒋介石命令汤恩伯主要防守长江南段的防务,并且临走的时候还让汤恩伯保存实力,遇到共军攻过长江攻到南京不要抵抗,直接撤让李宗仁自己一个人去想办法,我的大好江山我不要了。
面对一直放在自己手底下军事上面的这颗棋子,李宗仁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军队牢牢的掌握在汤恩伯的手里,汤恩伯只听蒋介石的命令,做到遇到任何大事情,根本不顾大局观,直接就是一股脑的跟着蒋介石走了!
蒋介石是要求自己手底下的将军做一条狗,但问题是你一条狗能打的赢战争吗?放言整个中国历史由哪一个雄霸天下之主是靠自己一个人打下整个天下的。朱元璋也得靠他那些淮西勋贵,还有他那些干儿子干孙子!你没有一两个能够帮助你有的自我思维的能干之臣,你凭什么去拿天下?最后不冤枉!
李宗仁与其说在那里骂汤恩伯,到还不如说把汤恩伯后面的蒋介石也一块儿给骂了!没有任何大局观,占着茅坑不拉屎,你给我拿着手底下最精锐的士兵,天天给我找堵,你仗能打的赢,那真的是神仙下凡了。
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汤恩伯和李宗仁之间的恩怨始于抗战期间。前后有三。
第一次是台儿庄战役,指挥外线机动兵团的汤恩伯迟迟不发兵台儿庄。因此李宗仁电报指责汤恩伯“在三令五申之后,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如果不听军令,贻误战机,将按韩复榘前例查办”如此严厉的军令使得汤恩伯不得不遵令行事。
但事实上是各在其位各谋其事,手握国军精锐集团的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指挥所部先肃清峄县、枣庄等地的日军之后才救援孙部 ,解除了手中主力陷于被夹击的态势后再出兵台儿庄无疑是正确的。如果直接救援,汤部会被峄县枣庄的日军夹击,怕是台儿庄战役也会变成一场败仗。但是这封电报却使得汤恩伯在历史上背了大半个世纪作战不力的黑锅,也等同于告了汤恩伯一次“黑状”。
第二次是随枣会战,此战前蒋介石命令汤恩伯部为五战区总预备队使用,因为汤部装备相对精良,整体作战能力较强,作为预备队是比较合适的。但此时李宗仁已经判断出岗村宁次的意图,仍然坚持选择最弱的川军22集团军作为总预备队,这个举动引起了汤恩伯的不满,一旦各部被突破造成日军合围,汤部只有撤往山区一途,若如此重装备较多行动不便的汤恩伯部在日军围剿之下,势必遭受惨重损失。
后来的战况不出所料,左右两翼均溃散,汤对两翼溃散尚不知情,也不知道日军此战目的就是要围歼他,就在日军围歼31集团军的目标马上就要实现的情况下,李宗仁只告诉汤可相机撤退,但把日军合围的目的告诉了李品仙却没告诉汤。汤恩伯回电李宗仁表示:"战况尚且良好,为什么要撤?"李宗仁则直接下令让桂系84军撤退。84军所部直接丢下汤部溃逃,军长与两个师失去联系,异常狼狈。
汤恩伯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向五战区司令部求证,程潜刚好代为指挥,就把情况通报给了汤,汤立即要求北撤,李宗仁竟然不许,却坚持汤撤往山区。汤恩伯干脆拒绝听令下令北撤。幸运的是负责合围的日军骑兵战力不高,碰上了南下支援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最终日军合围失败,汤恩伯部才逃出生天。
战后看即便是扔下汤恩伯掉头就跑的桂系84军也差点没撤出来,时候李宗仁以拒不听令为由再次告了汤恩伯一状,此战后面的反攻作战中,汤恩伯对李宗仁更是恨之入骨,直至多次拒绝听令。汤恩伯后来成为“中原王”后如日中天,手握重庆直辖的机动力量更是不买李宗仁的帐,豫湘桂溃败李宗仁抓住机会又参了一本。互相拆台成为常态。二人矛盾激化不可调和。
第三次是在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前期,一生官迷的李宗仁得偿所愿出任代总统,再次被启用而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汤恩伯,此时手中牢牢控制掌握蒋介石嫡系部队,守卫上海不保南京成了汤恩伯报复李宗仁的两箭之仇是不二选择。南京失守直接导致“划江而治”梦想破灭的李宗仁无奈出走。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凡事有因果,李宗仁无奈之下大骂汤恩伯不顾党国利益。国民政府派系林立,互相拆台这却是无奈中的必然。冤冤相报而已。
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李宗仁是桂系头头,汤恩伯是蒋系忠实走狗,他们自然会有许多恩恩怨怨。如果汤恩伯与李宗仁勾勾搭搭,恐怕也不会成为蒋介石的嫡系了。
汤恩伯的评价很不好,虽然是因为他自己作,但是或多或少也受到了李宗仁对他的评价的影响。
李宗仁对汤恩伯的指摘多是因为台儿庄战役,所以我们便从台儿庄战役去看看他们两人的恩怨。
我们今天说到台儿庄战役,首先想到的会是李宗仁,认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李宗仁的功劳,书上也是这么写的,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甚至可能不知道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也有不可没的功劳。一
台儿庄乃是徐州门户,所以日军试图会师台儿庄,然后会攻徐州。
当时,山东临沂和滕县相继告急,李宗仁第五战区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所以蒋介石临时将汤恩伯军团和孙连仲军团划到了第五战区,交给李宗仁指挥。当时正在河南整训的汤恩伯很不开心,但是他也不敢违背蒋的命令,所以迅速驰援第五战区,最先抵达徐州的也是汤恩伯部,然后才是孙连仲部。
李宗仁的战略布局是让汤恩伯在津浦线放开口子,诱敌深入,然后再让汤恩伯南下围歼日军。这点李宗仁在回忆时曾经说到:“我判断以敌军之骄狂,矶谷师团长一定不待蚌埠方面援军北进呼应,便直扑台儿庄,以期一举而下徐州,夺取打通津浦路的首功,我正要利用敌将此种心理,设成圈套,请君入瓮。待我方守军在台儿庄发挥防御战至最高效能之时,即命汤军团潜行南下,拊敌之背,包围而歼灭之。”
日军的战略也如李宗仁所料,他们甩开汤恩伯部,然后便沿津浦线直扑台儿庄。
二
汤恩伯是否娇纵呢?
1934年蒋介石组织了第五次“围剿”,汤恩伯任第四纵队司令官,指挥89、第4、第88师,可谓是精锐部队,完全没将红军放在眼里。汤恩伯兵分三路,结果王万龄4师在新桥被红军打败,王仲廉89师也在太阳瘴吃了败战,“飞将军”孙元良88师被围在泰宁城里。汤恩伯瞬间被惊出了冷汗,没想到红军竟然这么强悍,于是急急忙忙向蒋求救。蒋介石则让第三纵队樊松甫派兵救援汤恩伯,樊松甫也是个妙人,敷衍着派了1个团去救汤恩伯。
汤恩伯看着樊松甫派来的那点点人又急眼了,你这是救援还是打发要饭的?所以赶紧向蒋介石告状说自己弹尽粮绝,樊松甫见死不救。樊松甫救出汤恩伯后,也颇有怨气地给蒋发了个电报说“汤纵队弹既未尽,粮亦未绝”,暗讽汤恩伯水平菜。
等到汤恩伯占据优势后,又忍不住向樊炫耀,让樊看他怎么立头功,樊松甫担心汤陷入上次那样的境地,便问他要不要帮忙,汤却警惕地说,不要,我力量很充足!结果汤恩伯又被红军打得灰头土脸,樊松甫只好出手帮他,最后虽然打了胜战,但是汤因为损失严重却在顾祝同那里告了樊的状,仍然是说樊松甫袖手旁观见死不救。
顾祝同后来虽然弄清了原委,但是也不好意思说汤恩伯,毕竟汤也是蒋看重的人,这事只好不了了之。
三
日军甩开汤恩伯直扑台儿庄,台儿庄战斗打得很激烈,李宗仁的压力也很大,所以电令汤恩伯南下夹击日军。但是汤恩伯认为时机不对,如果冒然南反而会被日军包饺子,所以不听李宗仁三令五申的调令,缩在姑婆山不肯动。孙连仲那边的形势也越发危急,李宗仁忍无可忍地给汤恩伯下了死命令:“我训诫汤军团长说,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
随后,汤恩伯挥师南下,迂回从侧翼攻击日军,与孙连仲对日军形成包围之势,最终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惨胜。
四
好在台儿庄战役获得了胜利,如果输了的话,汤恩伯又该如何?
汤恩伯如果不是仗着自己在蒋介石那里受宠,应该是不敢违抗命令的,毕竟他也知道蒋李不和,太听李宗仁的话,跟李宗仁走太近,对他是没有好处的。李宗仁作为统帅,既已作出部署,汤既然有意见,当时为什么没有提出来?在李宗仁命令他南下的时候,他只是缩在姑婆山,却没有对李作出解释,恐怕也打着想看李笑话的想法。
倘若将李宗仁换成蒋介石的话,汤恩伯还敢违抗命令?恐怕即使知道蒋的命令错得离谱,他也会屁颠屁颠地欣然领命。
李宗仁抨击汤恩伯当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想将台儿庄战役的功劳全部揽到自己的身上,揽到桂系的身上。今天很多人谈起台儿庄战役,也只知有李宗仁,不知有汤恩伯。
但是,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确实是有功的,这点应该予以肯定。
李宗仁与汤恩伯之间的恩怨,从小了说是两个人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是蒋桂两个派系之间数十年明争暗斗的缩影。汤恩伯当着“中原王”,却被河南百姓深恶痛绝地称为“水旱蝗汤”,为了讨好蒋介石,搜刮民脂民膏弄了个中正学院和政治学院,蒋介石让他往东,他也只能乖乖往东,绝不敢往西。
但是,汤恩伯为什么敢惹李宗仁?因为他有恃无恐,李宗仁想打狗也得看狗的主人是谁吧?!
只要绝对忠于蒋介石,听蒋介石的话,即使吃了败战又如何?后来杜聿明败走野人山,葬送国军数万健儿,回国后不也照样得到了蒋介石的厚爱与重用?汤恩伯也是吃准了这点,如果处处乖乖听李宗仁的,反而可能会导致蒋对他的猜忌。
因此,汤恩伯敢惹李宗仁,李宗仁跟汤恩伯置气,说到底还是李宗仁在与蒋介石的斗法中落了下风。
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汤恩伯与李宗仁的交恶,主要是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徐州会战爆发后,时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团长的汤恩伯,被调到李宗仁任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受李节制。台儿庄战役打响,李宗仁命汤恩伯所部夹击日军,汤恩伯竟然抗命不从,结果贻误战机,致使台儿庄守军已伤亡殆尽,从此,李宗仁对汤恩伯深恶痛绝。
为什么大敌当前却意气用事?这就是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了。我们知道,汤恩伯与蒋介石是老乡,又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友,又多年跟随蒋介石鞍前马后,已成蒋介石谪系和心腹。而李宗仁作为桂系,军阀出身,与蒋介石明争暗斗多年,汤恩伯虽被调至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但汤恩伯依然唯蒋介石之命是从,对李宗仁则认为对就从,认为不对就不从,而且从者少而不从者多,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却听之任之,这就是汤恩伯在台儿庄一战中按兵不动的基本原因。台儿庄一战,中方伤亡5万多将士,代价是惨烈而沉痛的。
汤恩伯虽一武将,职业军人,但说起他的经历,倒有些趣事。汤恩伯是浙江武义人,农民家庭出身,父亲健谈,母亲少语,但母亲意志坚定,孩子们不听话,她就绝食数日,直到孩子们听话为止。
辛亥革命爆发,汤恩伯在武义读小学,当时老百姓响应革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剪辫子,汤恩伯看到人家剪辫子,他没经父母同意,就用割牛草的弯刀将自己的辫子给剪掉了,也够当机立断的。
21岁时,汤恩伯做过一件轰动全县的事情。他从杭州私立体育学校读书回家,在路上听朋友说,朋友的父亲因与当地一有名的恶霸发生冲突,被恶霸恶人先告状,告到县里,正在法庭受审,因恶霸买通了法庭,朋友的父亲,即将判刑入狱。
汤恩伯听说后,非常气愤,审判的当天,汤恩伯去旁听,就在要判决的时候,汤恩伯从外面抱起一块大石头,气愤地砸向了审判席,把法官当场砸伤,法庭顿时大乱,汤恩伯乘机跑得无影无踪。这充分显示了汤恩伯嫉恶如仇的性格。
因为大闹法庭,县政府便下令通缉他,在这种情况下,汤恩伯加入了援闽浙军,军门一入深似海,从此汤哥是路人。
汤恩伯留学日本,也是一堆励志故事。汤恩伯有理想,也有机遇,更有执著精神。他一直想到日本留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进日本最著名的军校:日本士官学校。汤恩伯父亲是农民,当然没钱送他留学,当时恰恰有一个童姓同乡,要送儿子去日本留学,苦于无人同伴,听说汤恩伯想去,就答应给汤资助学费,让他给儿子当伴读,汤恩伯就这样去了日本留学。
然而,进士官学校,必须有中方的大军阀或大官僚保送,汤恩伯也没有,所以这次留学,他入了明治大学学法科,主修政治经济。但这不是他的兴趣,所以不久就回国了。回国后,再三给军阀孙传芳写信,请对方保荐自己入日本士官学校,但无果,后辗转请求浙江前任督军吕公望,得到了吕公望的保荐信。有了信,却没有学费,他又在同学的建议下,向素不相识的浙军第一师师长陈仪求助,不想竟然得到了学费资助。就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1925年,汤恩伯终于东渡扶桑,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十八期步兵科学习。汤恩伯原名克勤,为感谢陈仪的慷慨相助,特改名恩伯。可见他也是一个重恩有义的人。
李宗仁与汤恩伯在台儿庄一役中交恶后,公开私下,对汤的评价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在后来写的《李宗仁回忆录》中,对汤恩伯也多有微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