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在淞沪会战中有着什么样的表现?

他为什么被称为“书呆子”呢?

淞沪会战是抗战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斗。中日双方投入上百万兵力(中方80多万,日方20多万),打了三个多月。日本海陆空全出动,中方也是投入了最精锐的部队,最后中方战败,可是平心而论,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还是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黄维也是一个。

陈诚靠着18军起家,而18军在淞沪会战中是大放异彩的,其中下辖的67师师长黄维更是在罗店争夺战中敢打敢耗而一举成名。多年后,提到淞沪会战,他这样说:

我当时担任十八军六十七师师长,在罗店死守一周,打到最后,手下三个团长,一个战死,两个重伤。师部除了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阵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连一个团都凑不上,非常惨烈......一,黄维接替李树森,成为67师师长。

黄维以前是小学教员,后来去了广州,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戎马倥偬的一生也是屡次立功,所以上升很快。他20岁当团长,25岁当旅长,34岁当上了五大王牌之一的18军军长,44岁就在陈诚的举荐下,当上了十二兵团司令。

大家都知道,土木系陈诚的政治资本正是18军,18军也是在淞沪会战中声名鹊起的,打得比较好的战役就有罗店争夺战和宝山保卫战,而黄维正是打罗店争夺战的18军67师师长。

其实原本67师师长是李树森,受伤后才让在德国深造,被提前叫回来的黄维接替他继续打。谁都没有想到,这个书呆子会竭尽全力死耗在罗店,因而也一举成名。

二,罗店争夺战,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

罗店争夺战是黄维的成名战,既然是成名战,肯定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黄维靠的是将生死度外的敢打敢耗,硬生生在这里打了一星期,血流成河的罗店成了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

在你争我夺的拉锯战中,黄维把能用的人包括文书、炊事员都叫上了,打到最后,67师活着的人还凑不够一个团的兵力,三个团长一个战死,两个重伤。

他在战后受到了嘉奖,不过也落下了书呆子的名号,说他太迂腐,不知道变通,牺牲了一些原本不应该牺牲的人,我倒是觉得他这个精神可嘉。

黄维性格耿直,但是脾气倔强,1975年才被特赦,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人。怎么说了,要是他能够变通一点,估计会提前很多年被放出来了,但是他不太服管教,在狱中还抄写《石灰吟》明志了,出狱后,也是一个顽固的人。

所以很多人才说黄维一辈子都是个书呆子。

本人原创,已签维权,抄袭必究。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黄维在淞沪会战中有着什么样的表现?

黄维,国军中城府最深的人,却被人看成是“书呆子”,隐藏在呆萌外表后面的,是一个看穿世事的心。

黄维在淞沪会战中担任第18军第67师师长,驻守罗店地区。黄维晚年回忆起淞沪会战,依然是老泪纵横,他说

“在罗店死守一周,打到最后,手下三个团长,一个战死,两个重伤。师部除了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阵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连一个团都凑不上,非常惨烈......”

在国家危难之际,军人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必要时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在新中国成立后,是军人的神圣使命,也是军人的应当应分的本职工作。可是,在腐败透顶的国民革命军系统,这种本该是常态的作战,居然成了一个人道德高尚的证据。

但是,黄维不愿意相信这一切,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让国军焕然一新。黄维一度相信,国军经过陈诚的改造和训练,能够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化,成为保家卫国的钢铁洪流,而不是政客们争权夺利的工具。

所以,黄维卸任第18军军长和54军军长后,就当担负起训练青年军的重任。他年轻时就当过乡村教师,如今做起办军校训练军队,自然不在话下。

1944年到1948年,黄维一下子就搞了4年时间的训练,本以为可以这样一直下去。没想到,白崇禧和陈诚的矛盾,最终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白崇禧是华中司令,陈诚是蒋介石的代言人,还是白崇禧手下胡琏兵团的实际主人。陈诚把苦心经营的土木系军队全部放进胡琏兵团时,白崇禧表示坚决反对,白崇禧不反对增强胡琏兵团力量,他反对的是胡琏这个跋扈将军。白崇禧还联合了自己的知交好友何应钦,最终陈诚只好让黄维代替胡琏,担任这个兵团司令。

黄维对中原战局并不乐观,所以,他一开始就说,这个兵团司令只做6个月,时间一到,我回去教书去!

却不料,黄维听着蒋介石和国防部的命令,一步步落入了解放军的重重包围。更可恶的是,黄维和蒋介石、顾祝同、刘峙等人的通信从未中断,可是这些人却从没有告诉他黄百韬早就兵败自杀了。当胡琏在兵团部一把撕下画着黄百韬兵团的地图时,黄维知道,这次真的逃不过了。

黄维抢了胡琏的位置,两人关系却很好。突围时,胡琏专门把性能更好的新坦克给黄维,自己则坐着旧坦克突围。不仅如此,两人突围时,连18军军长杨伯涛等人都没告诉,相当保密。结果,胡琏冲出重围,黄维的新坦克半路抛锚,黄维被俘虏。

每当看到这一节,我都脑补出一个情节——黄维知道国军必然失败,主动被俘虏,成为这场战争的旁观者。

直到我了解到黄维在功德林的表现,我才坚定地认为,黄维城府极深,用书呆子的外表,瞒过了所有人,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进了功德林,黄维的表现十分奇怪。当别人热烈讨论时,他不参与;当别人积极劳动时,他认真参与。从行动上看,黄维十分本分,可是从思想上来看,此人深不可测。

黄维最厉害的一点是,他利用功德林管理所的政策,为自己谋求到一个研究永动机的机会。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无用功,可是黄维就是坚持去做,并且还能拿出党的政策说事。没办法,这样傲娇的人,你还得满足他的一切要求。

管理所高墙之内,黄维身体不自由,可是思想是自由的,因为他从不参与思想改造,只是安静看着这一切,因为他知道,两条路线的斗争,绝不是十年二十年能看出来的。

管理所高强之外,黄维的家人也得到了最好的照顾。黄维的大儿子黄理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大女儿黄敏南毕业于复旦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小女儿黄慧南毕业于中央党校。黄维的孩子们,上的都是共产党的大学,做的都是共产党的革命工作,黄维实在是没有理由继续“顽固”下去。

可是,黄维还偏偏就没有配合思想改造,以至于他到1975年12月才获得特赦。就是那一年,蒋介石死了,第二年,新中国最动荡的年代结束了。

我有理由相信,当黄维获得特赦的那一刻,他可能并没有很高兴。因为,在他看来,在功德林里面是最安全的!

黄维知道,徐远举等人在白公馆,曾经被群众围攻,是解放军战士保护了这些罪人的生命安全。黄维还知道,他曾经用毒气弹屠杀解放军战士,出去会不会被报复,他心里没底。

黄维还知道,王耀武、溥仪、廖耀湘这些最早特赦出去的人,还没有开追悼会,还没有盖棺论定。出去会不会算总账不好说,反正功德林是个好地方。

黄维在功德林里踏踏实实研究永动机,同时冷眼看着海峡两岸、大洋两岸的明争暗斗,黄维比谁都清楚,但他只想做个旁观者。双堆集的教训,他不想再重复一次。

所以,台湾捎来消息,说黄维还是在职军人,还存着100多万工资,他并不意外,但这个钱,不能要。

黄维是最后一个特赦的,你没发现,他的命,比首批特赦的人好多了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