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集结号里的任务吗?
冯导《集结号》,看了好几遍,在今日头条也没少看了片段,好看、耐看,每自叫杨坤的那首歌给唱得情不能自己,兄弟们,你在哪里?现在就让我们听着这首歌,开启一段《集结号》故事。
“你给我听好了,听不见号声,就是打剩下最后一个人,也得坚守下去”,这是团长的原话了,打阻击,谷子地的九连非常适合这个任务,这是多好的一个连队呀,拿现在的话讲,钢钢的,九连的兄弟们没一个孬熊,就是刚配的指导员有点弱,也不怪他,他老兄弟没经过战火,兄弟们可以原谅之,更架不住这样的钢铁的连长呀,他对兄弟们的情谊比他命都金贵。听了几声枪响,打了没几下哆嗦,看到兄弟们流血牺牲后,怯懦的指导员也成了无比英勇的战士。
不能再听了,把音乐关上,再听下去,哎哟我去,这小心脏简直受不了,杨坤歌声中的磁性,谁也受不了。
打到最后,谷子地意识到,再不能这么打下去,是以他一直听着号声呢,九连是他的命呀,兄弟们知道,可是不能给打光了,打剩下最后一个人,只剩下他,比要他的命还难受,所以弟兄们深知这一切,大战正酣中,有弟兄提醒似乎听见了号声,但是他没听见,真真切切的没听到,这耳朵不是给震聋的,弟兄们的话他能听到呀,怎么会听不到号声,弟兄们平时爱和他戏闹,可是这可不是闹的,没有命令就撤退,军令从来大如山,不令而撤正然逃跑。总得给九连留点种子,于是他想起了指导员,把弟兄们都拖进窑洞内,让他好好看着。然而指导员也成了勇士,他要和弟兄们生死一处,为保护弟兄们,他果断点燃了导爆索。
最后只剩下死里逃生一个老谷子,给震晕过去又醒了,醒了一切都结束了。他活着,似乎只牵挂一件事,那便是要去寻找那些逝去的弟兄们,以前没可能,鞍马未解,当所有枪声停下来,他的眼已经看不清楚,不犹豫,从没忘记,立即展开了他的寻找。他们不能没名没姓,阵亡名单里当有他们,祖国的解放自有其功,绝对不是失踪。没有帮助,他就一个人去寻找,谁也挡不住他,再听不到号声,但他的骨子里仍是一个永远不屈的战士,就是这份情谊不能丢,那可是他心底最最美好的呀。
《集结号》,一场惨烈的阻击战斗引发的故事,以一个老战士的名义,谷子地一个老英雄,都佩服。我今天要说的是,像他一样的战士,在昔日解放军,当年八路,堪谓成千上万,芸芸者众,拿出一个,即能编出几百集百看不厌的电视剧。像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共和国永当铭记,也请多宣传宣传。如之冯小刚的《集结号》,拍得真好呀。
你真的了解集结号里的任务吗?
“ 排炮不动,必是十纵!”淮海战役解放军一直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唯一需要组织撤退的只能是“徐东阻击战”,即在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第七兵团时,第7、第10、第11纵队在徐州以东地区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的西援,阻止其与黄兵团汇合,战况较为惨烈,《集结号》应该是以这段历史为原型。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国民党军率先收缩兵力准备决战,李弥第十三兵团从徐东撤进徐州,黄百韬兵团从海州撤往徐州,由于第三绥靖区何基沣部起义,华野得以迅速南下,就在黄百韬走到李弥的原防区碾庄附近时,华野主力赶到将其包围,不料黄百韬困兽犹斗,抵抗十分顽强,华野一时不能得手。
国军徐州剿总随即命令邱清泉、李弥兵团西进救援,为保障围歼黄兵团的顺利进行,宋时轮将军统一指挥华野三个纵队在徐州以东展开阻击,该地区只有少量丘陵,大部一马平川,利于以第五军为基干组成的邱清泉第二兵团发挥重装优势,一场恶战就此展开。
国民党军不断加强兵力,杜聿明还用上了直属战车团,共展开了六个军的兵力疯狂进攻,华野阻援部队原想诱敌深入,所以打打撤撤,数次后退以缩短防御正面,由于战场通讯手段落后,以集结号的方式通知撤退时间,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
随着情势变化,粟裕改变作战计划,决定不再寻歼邱李二兵团,而以先解决黄百韬为要,善守的10纵司令宋时轮阻击部队从此不再后撤,徐州援敌再没有能突破大许家一带华野防线。
冯小刚安排了一个故事,就是某连没有听清楚集结号声,那就不能撤退,只能死战到底,这就是解放军战胜国军的原因之一,令行禁止!
徐东阻击战共计13天,国军伤亡1万余人,大口径炮弹消耗12万余发,只前进12公里,眼睁睁看着第七兵团被全歼,黄百韬兵败自杀后,蒋介石发电怒斥邱李两兵团司令:军人之奇耻大辱。
你真的了解集结号里的任务吗?
应该是淮海战役中的一次团级规模的战术撤退,主力部队在撤退前需要制定相应撤退方案,按照小股部队掩护主力部队的原则,直白的说就是牺牲小部保全大部的指导思想,在撤退路线选择有利地形构筑掩护阻击阵地,这就是有组织的战术或战役撤退,目的就是保证我方有生力量得已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域。有选择的牺牲一部分局部力量,这样的抉择是残酷的,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指挥员感情用事,不能果断决择就会造成全局的失利。如抗日战争中的南京战役,朝鲜战争中的第五次第二阶段失利的180师,都是在撤退中没有制定详细方案,组织有效掩护力量,导致付出惨重代价。
回过头来说电影中的刘团长应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现实生活中九连连长谷子地我认为应该不会在烈士陵园指责团长忽悠九连,战争年代作为基层指挥员应该明白每一次战斗都意味着牺牲。就像辽沈战役中塔山阻击战一样,某连指导员带领队伍出发前,动员口号只有一条就是号召“全连要吃饱——因为这有可能就是大家吃的最后一次饭”。如此简单的动员谁都明白,饭后没有一个人退却,大家默默的整理装具坦然赴死,因为战士们都知道自己的宿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