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平洋战争又被称作中日战争的续战?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一种战略物资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石油,我们知道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就已经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可是并没有发现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随着中日战争的持续进行,日本的战略物资储备急剧消耗,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的石油主要是依靠美国进口,由于在中国没有发现石油,再加上后来美国政府对日本实行了,战略物资禁运,日本的石油来源断绝,日本本身不产石油,此时的日本石油储备根本就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为了寻找石油当时的日本高层有北进和南下两种意见,在1939年日苏张鼓峰事件中,日军损失惨重,所以南下的意见就占了上风,当时的东南亚出产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南下的话必然要与美军对上,当时的情况就是必须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才能保证南下顺利的实施,只不过日军没有料到美军的国力如此强大,仅仅不到一年美军就恢复了实力,之后中途岛海战后日军一路败北,大批海陆空精锐之师被美军消灭,当时日军在没有征服中国的前提下就去招惹强大的美国,可以说是日本高层是在作死,也幸亏他们的短视,把美军拉入了战圈,否则以当时中国的国力单独对阵日本,想要战胜日本可能性不大,或者是战胜付出的代价会更大,我不知道题目的说法直冲着而来,我认为多少还是有一些道理的,但是却并不准确,当时的中日战场是亚洲战场是主战场这是公认的,太平洋战场不是主战场,是因为美军的重心是在欧洲战场,中日战场后期和太平洋战场是同时进行的,根部不存在延续的问题,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为什么太平洋战争又被称作中日战争的续战?

这个说法存在的理由,是太平洋战争确实与中日战争关系较大,资源匮乏的日本为了维系旷日持久的侵华战争,在东南亚不断扩张势力,进而侵犯了美国的利益。

日本原以为三个月即可解决中国问题,当然没可能全部占领,而是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上海沦陷不降,南京失守不降,武汉丟失还不降,日本人有点迷茫。经过研究他们认定蒋介石不降是因为有国际援助,于是1939年与苏联签定条约,封锁中国全部沿海,使蒋政权的外援渠道仅剩越南和缅甸两条路线,于是日本人再进入法属越南,已经威胁到英占马来和美属菲律宾,日本人转圈封闭中国的后果,是与美英在东南亚的传统势力发生冲突。

“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人喊出来的,打倒英美鬼畜不受白人压迫也是日本人对国民和东南亚诸国所宣传的,“鬼畜”们看见自然不爽。

面对日本的不断势力扩张,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有所下降,有眼光的政治家们包括罗斯福总统已知日本渐不可控。在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下,美国政府终于对日本提出了警告:停止扩张,撤出中国,否则石油禁运,钢铁禁运,冻结日本在美资产。

日本人凌乱了,这些东西是赖以维持对华战争的基本战略所需,否则更别提让国民政府投降了。可是接受美国条件,等于把吞进嘴里的肉大部分再吐出来,政府都得垮台,于是要求与美国谈判,谈来谈去也谈不拢,日本人没有耐心了,打吧,把美英势力撵出去,夺取南洋的石油和橡胶。

总结来说,太平洋战争与蒋介石政权坚持抗战有极大关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在中国战场和缅甸战场已经是联合对日作战,可以视为中日战争的延续与扩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为什么太平洋战争又被称作中日战争的续战?

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听到这个说法的。

首先,中日战争中,美国直接和这场战争发生的关系就是著名的唐纳德“飞虎队”以及后来援助中国远征军参加对日战争,其他就没有其他了。

其次,太平洋战争的发起和中国没有丝毫关系。日本是担心其吞并整个东南亚会遭到美国的报复,所以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主动挑起了太平洋战争。既然有人挑起战争,那另一方反击肯定是必然。

再次,太平洋的主战场就在太平洋上和日本诸岛上,只有在美军战略轰炸东京的时候,美军B25轰炸机中队使用了中国内陆机场作为进攻基地,东北人民还救助了一些轰炸机飞行员。

最后,太平洋战争给中日战争带来的结果就是:日军抽调了大批主力部队应付美军,中国战场压力逐渐减轻,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败退,我们最后也发动 了全面反攻。直接缩短了抗日战争的进程。

本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为什么太平洋战争又被称作中日战争的续战?

谢邀,的确是有这么个说法,但并没有在官方出现,只是在开罗会议和东京大审判时形容过!其实,提问者只要上网查找美日之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的宣战书就能得出你想要的结论,也就是为什么太平洋战争是中日战争的续战了!幸亏你是遇见我,一般人是不知道的!

为什么太平洋战争又被称作中日战争的续战?

没听说过这种说法。太平洋战争时间为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作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和大日本帝国,中国根本就没参与。

只能说1931-1945十四年抗日战争是中日战争的续战。这个很好理解,进入近代以来,发生于1894-1895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第一次中日战争,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当然就是第二次中日战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