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何很少有王朝定都于苏州和杭州?
中国封建王朝大多在西安丶中原一带,盖是因为华夏起源于黄河流域,北方曾是华夏的政治丶经济丶军事和文化中心。逐鹿中原定天下,长期以来一直是华夏的定海神针。
直到五胡乱华后,羯人等残杀北方民众,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衣冠南渡"潮,逐渐出现北人南下的局面。
大一统王朝第一次南迁,是发生在南宋,整个宋廷被金兵席卷一空,漏网之鱼宋高宗赵构被宋朝官兵"衣冠南渡"在临安(杭州)第一次建立了南宋政权。
而在明末,又有南明在福建建都。这些南方王都都给人偏安一隅的感觉。
历史上春秋最后一霸吴越春秋在南京丶绍兴,三国东吴孙权建都南京,五代十国有钱家杭州诸侯国丶闵家福州诸侯国等,都是封建地方割据,包括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南京。
大明朱元璋曾定都南京,但燕王朱棣夺位后继续改回北京,中国最后三大王朝元丶明丶清都是以北京为京都!
历史长河中,北方一直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重镇,王都特别是大一统的王都,定都在北方包括西北,是很自然的不二选择。
南方虽然有大禹和管仲的足迹,大禹在绍兴立九鼎定九州丶管仲帮齐恒公在绍兴九匡诸侯,江南有鱼米之乡美誉,但一直到近代,江浙财团才逐渐形成,经济中心渐渐南移,老蒋四一二政变借助江浙财团掌控最高权力,移都南京。
因此,既使"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风景让人流连忘返,但要威震八方丶号令天下,还得须龙盘虎踞丶王霸之道。这就是古代王都大多长在北方之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何很少有王朝定都于苏州和杭州?
我是苏州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网上有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讲述苏杭为啥很少有王朝定都的原因,都非常有道理,在这里我也不在赘述,今天我换个角度来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要肯定的一点是苏杭是可以被定都的,历史上苏州是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历史典故也很多,负面新闻也都多。但翻开厚重的历史书,你会更接近历史真相,历史上这两个时期的苏杭是真的强大。
吴国(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
南宋(1127-1279),经济鼎盛时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的9%到12%,比现在的欧美强哥还厉害,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朝代。1,耕地总面积。688-700万顷。今天的6亿亩,今天是18亿的红线。亩产312斤。一直到1950年代还是这样。2,粮食总产量。孝宗时1400亿斤。南宋人口七八千万,人均2000斤。是1980年代的2-3倍。3,农业劳动生产。1980人均生产3100斤。4,手工业发展。印刷业,造船业,纺织业。
所以苏杭自古以来都是经济强大的城市,是相当适合做为国都的。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最后大部分朝代没有定都苏杭呢?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文化因素,由于地域的原因,苏杭属于同一语系,吴越文化一直保留到如今,是自成一体的文化体系,而整个中国还是以中原文化为主,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自然苏杭被选定都城的概率低多了。
2.地理因素,中国有两大流域,早期黄河流域发展较快,后期长江流域后来居上,所以古时的都城大多位于此两大流域核心地带,而苏杭偏于一偶,向全国辐射强度难。
而同样位于江苏的南京地理位置比苏杭优越,语系并不属于吴越文化,更偏向北方文化,所以有六朝古都的美誉。
3.苏杭原著,苏杭人民历来不好战,长江流域大平原,鱼米之乡,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属于天生安逸,所以也不是最佳都城之选。
现代的苏州是最强地级市,更是国内工业产值第一的城市,如果有机场、城市地位更升一级,未来发展会更好。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何很少有王朝定都于苏州和杭州?
根据历朝历代的统计,古代一般都是根据以下几项要素,来确定建都地址的:
第一,地面要平坦开阔。都城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没有开阔的原野是不行的。
第二,水源要充足。都城人口稠密,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
第三,交通要通畅。要将统治者的命令迅速送达全国各地,来自全国的信息较快地反馈到都城,东西南北的物资尽快地输送到都城,都离不开优越的交通条件,首先是良好的地理位置。
第四,周围要山环水绕,为了确保都城的安全,便于防守。
第五,所在区域经济要发达。都城是全国人口最多的都市,消耗巨量的粮食和生活用品,都城所在地区经济发达,就可以减少对外地的依赖程度。
第六,政治的需要。
以上是总结的选址条件,现在看一下历朝古都对比。主要统一朝代如下: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宋、元、明、清
秦:咸阳
西汉:长安
东汉:洛阳
西晋:长安
隋:长安
唐:长安
宋:开封
元:北京
明清:北京
以上长安、洛阳、北京、开封都符合以上条件。长安在关中平原,洛阳处在黄河中下游,开封处于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
再看苏州和杭州。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东南部,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太湖水面绝大部分在苏州境内,河流、湖泊、滩涂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6.6%,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形复杂多样。杭州市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密布,物产丰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
这两个城市都是水乡明显不符合建都的条件。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何很少有王朝定都于苏州和杭州?
苏州和杭州的风景太迷人,能让那些帝王沉迷温柔乡里,不思进取。一旦有北方强悍民族入侵,则兵败如山倒。在苏州和杭州定都的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特殊的地理环境不适合被选中的定都点。苏州和杭州都属于平原,一马平川,外族入侵很容易,且无高地可守,不是定都的所在。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何很少有王朝定都于苏州和杭州?
我们常说: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定天下。
从这句话似乎也看到了中原的重要性。纵观历史中国王朝大多在北方一带,华夏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华夏的摇篮,南方因为树木繁盛,所以一开始并不是最理想的农耕地区,而树木相对稀少、又有黄河水灌溉的北方则成为人们最方便耕种的地区。华夏文化也就最先从北方孕育、诞生。
定都是要考虑几大原则。第一,地理位置要居中,第二,靠近龙兴之地,第三,建都位置本身的自然环境和地势。
中国历代王朝均崛起与北方,所以定都北方较多。 朱元璋则相反,崛起与南方,而朱棣崛起与北方。他们定都都是满足第二个条件的。
由于中国的文化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因此定都首要考虑的是黄河流域附近。西安,洛阳,开封。莫不如此。在宋朝以前,历代王朝考虑的都是东西向,一般是从这三个里挑选。从宋以后,外族入住中原。势力范围对抗开始从东西变为南北,此时有了北京和南京之分。所以秦汉时期有东西汉,东西晋朝。到了宋开始有南北宋,南北明。
都城要达到御外控内的目的,就会依据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都城的选择还要考虑以下这些方面:
安全:
中原王朝主要威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看上去似乎南部更安全,其实不然,中国地形北高南低,北方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冷兵器时代地理因素及其重要,即使现代战争地形地势仍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靠江河作为屏障很难抵御北方进攻。
汉族起源在黄河流域 ,除非整体迁移到南方,否则要想保住黄河流域,就必须将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北移,否则以当时的交通条件,难以有效应对北方战事,
因此要保住中原王朝,就需要至少保住甘肃-山西-燕京-山海关长城一线(一个例子就是唐末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整个宋朝虽然经济繁荣,但面对辽、金始终处于被动防守态势,最终被逼南迁后灭亡)为了保住这条防线,都城就不能太靠南。
历史上凡是强大的王朝都是向北发展,最明显的对比就是南宋迁都杭州而朱棣却迁都北京。
交通
中国南方水网密布,虽然水运便利,但是修路反而不方便,总不能主要交通都依赖于水运吧,而且南方开发较晚,交通不如北方便利。
蜀中、山西等地虽也各有优势,但交通问题不利于定都。
水患:
都城不能离水太远,要保证漕运和大量人口的用水、灌溉,但也要防水患,如开封就是由于水患严重,宋以后既不在此定都了。
漕运:
都城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周围必然人口密集,要想满足这些人口的生活需要,同时为了应付全国物资调配(战争、赈灾等)必须借助便利的漕运。
经济
都城周边必须经济足够发达才能满生活资源需要(不能全靠漕运)。
文化
汉族发源黄河流域,根在长江以北。
都城发展:
秦以前不必多说,长江流域较为落后,秦、汉、唐定都关中地区,唐以后关中凋敝,资源耗尽,无法再满足定都需要,在此期间长江流域开始发展起来,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打通长江、淮河、黄河等水系开始调集南方物资北运,因此从武后开始逐步转向经济繁荣且漕运便利的洛阳、开封,南宋被赶到杭州是迫不得已,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朱棣马上觉得不方便,迁都北京,所谓“天子守国门”,清建都北京更是准备坐不稳江山就拍屁股回东北。
一统天下的帝王一般会把首都建在北方,来抵御草原部落的侵扰,同时通过水运系统,将南方的粮食输送到北方进行补给。
(文参考来源于网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何很少有王朝定都于苏州和杭州?
小桥流水终年绿热的环境很难养育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山雄地伟四季分明才能造就格局宏大意志坚强的明皇重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