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天首都沦陷,一炮未发就撤,14万英军为何守不住马来半岛?
主要是英军当时已经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已经十分被动了,而在技术装备上也很吃亏,难以和日军相对抗。
二战已经完全不同于一战了,更加依赖现代兵器的作战力量,步兵的作用更小。而在马来半岛,英军的步兵力量虽然很强大,但是其他力量则很薄弱。首先就是制海权,战争爆发后,日军联合舰队已经南下作战,并且准备十分充分,力量很强。而英国远道而来的Z舰队的“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舰都被日军飞机击沉了,此时马来半岛周边的海域已经被日军控制,掌握了作战主动权。
同时,当时日军有高达500架左右的先进战机,而英军只有100多架老式双翼战机,毫无战斗力,天空已经被日军主宰,英军不断遭到空袭。同时日军也能侦察到英军的大致布防情况。
而英军唯一占优势的就是步兵较多,但是火炮十分缺乏。而日军虽少,但是火炮较多,同时还有坦克可用,这对英军而言是一个巨大威胁(缺乏反坦克武器)。当时英军指挥官帕西瓦尔又将部队分散布置在马来半岛进行防御,更削弱了英军的力量,直接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下败退,并最终在无望的情况下投降。
35天首都沦陷,一炮未发就撤,14万英军为何守不住马来半岛?
半岛作战有其特殊性,在日军的突然袭击下,远东英军迅速丧失制空和制海权,才是“马来亚”战役失败的根本,两万辆自行车只是噱头,起不到决定因素,英印军心理崩溃才是失败根源。
1941年底到1942年6月,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最为疯狂的一段时期,马来之战也是一场亚洲版的“闪电战”,进攻的日军总兵力不足5万人,但大部分却是经过中国战场考验的百战之师,山下奉文中将的第25军编成内有我们熟悉的第五师团、第十八师团和几乎是日版“党卫军”的近卫师团,三个全部是甲种师团。
1,日军准备工作很足,事先收买了一名英国空军上校联络官,这位汉南上校出卖了远东空军的重要情报,使日本人可以在开战三天内,突然袭击并摧毁了盟军在马来半岛北部的所有空军基地,一举夺得战场制空权,看来“英奸”也是有的,此人后来被发现逮捕和处决,但于事无补。
于是战争开始后,158架英军飞机只升下区区10架,战场上空全是日本战机,英军不仅面对扫射和轰炸,同时造成士气低落和无法空中侦察,无法了解战场形势和日本人的真正实力。
2,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英军对日本人下一步的战略行动有些懵懂,根据马来半岛的地型,若想有效防止日本陆军的侵略,占领泰国南部遏守有力防御地型是上策,但英军犹犹豫豫不敢动作,原因是怕破坏泰国的中立。
结果日本人迅速与泰国达成密约,强迫泰国合作,陆军主力部队从泰国突然杀出,英军毫无准备,并且狭窄而一马平川的半岛地型既方便日军精锐集中突破,又使英军不能发挥兵力上的优势。
3,英国人没有跟上现代海战的理念变化,在几乎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命令“Z”舰队从新加坡起航前往战场增援,打击日军登陆部队和运输船队,结果很快被日军侦察机发现,89架攻击机分批次疯拥而至,包括“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巡舰全部被击沉,从此日军又掌握了马来海域的制海权,肆意进行包围和登陆作战,也使英军再得不到任何增援。
4 ,英印军队虽然有14万之众,野战部队居然没有一辆坦克!他们认为马来半岛的地型不适应坦克作战,而山下奉文的近卫师团编成内有一个战车联队,加上其它师团的配属中队,日军有超过200辆坦克和装甲车,虽然主力不过是95轻坦,但几次防御战英军全部失败,作战意志彻底丧失了。
当日军步兵用抢来的大约1.4万辆自行车伴随装甲部队快速突进时,这支简陋的机械化部队所发出的巨大的躁音,让英军以为敌人全部是装甲部队,于是全线动摇,各部望风而逃。
5,英国、印度、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联军就这样一路逃进新加波要塞,十几万人被5万日军压缩包围在狭小的新加坡城内,尽管山下奉文已是强弩之末,但是心理素质极好,他用炮轰和不停的小规模进攻使英军防御心理崩溃,这种虚张声势使英军根本搞不清楚日军实力,当水电被日军切断后,养尊处优的英国绅士们决定投降了。
1942年2月15日,玻西瓦尔中将率13万英印联军投降,大部在战俘营被折磨致死。山下奉文一口气俘虏10万白人,被日本国内吹上天,号称“马来之虎”。
35天首都沦陷,一炮未发就撤,14万英军为何守不住马来半岛?
其实,今天的人们并不知道!轴心国的黄金时期为1939至1942年上半年,换句话说,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后,又于1940年占领了法国、挪威、丹麦、比利时,荷兰,并将几十万英法联军从法国敦克尔刻赶下了英吉利海滩后,又于1941年发动了入侵苏联的“巴巴多萨计划”,而这一系列辉煌战果大大刺击了日本,于是日本就效仿纳粹德国,在亚洲发起了进攻!首先,他们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又将战火烧到了北平,从而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并占领了中国首都南京!接下来,骑着单车的日本兵很快横扫了整个东南亚,而作为英美法殖民地的南洋各国纷纷被日军“解放”了!就兵力来说,英军和美军在各自殖民地国的数量是要比日军多,但战斗力却远不如日军斗志昂扬!说是武器远比日本优良,这话正好颠倒了!1939至1942年上半年,轴心国的武器绝对要优于同盟国!且不说德军,就说日本!国防部根据本国特点,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采用铝合金作为蒙皮最轻的战斗机一一即“零式”,由它太轻太簿,油箱没有装甲保护,一打就着火,故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戏称为“打火机”是也!以及要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机枪一一即“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中国人称为“歪把子"),而这款机枪不但采用整钢锻造,而且拨弹槽在射击过程中,顺便抓把子弹丢进去,它都能将竖七竖八横乱糟糟的弹头拨正!不仅如此,微型手拉迫击炮一一掷弹筒,开创了人类单兵作战介于炮弹和手榴弹之间的一种中间型新武器的先例!而这个时期的美军一一即日本偷袭珍珠港式,美军士兵还戴着英式钢盔用马克沁重机枪对空射击,让你分不出谁是英军谁是美军呢?同样,英军士兵战争初期手中除了一战时的“李氏长步枪”,司登冲锋枪还远远没问世呢!所以说,在1942年上半年以前,轴心国军队无论是从战斗力以及武器装备和斗志昂扬上,都占尽了风头,而这其实也是法西斯轴心国的辉煌黄金时段!但是,从1942年下半年美苏大换装后,轴心国就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了,综合国力立马显示出来!首先,你再看这时的美国,早已研发出了具有美军特色的美式钢盔,取代了犹如小锅一样的英式钢盔,而服装也不再模仿英军,出现了美式军服!接下来,小吉普、中吉普、十轮大卡“解米西”、“马祖”火箭筒、汤姆逊冲锋枪、M3“黄油枪”、“伽兰德”半自动步枪、手持步话机、火焰喷射器等等,而新式武器的出现,却改变了战争的局面一一在遭受重创后,美国太平洋舰队终于恢复了元气,于1942年下半年发起了反攻,而“跳岛战术”中的“瓜岛战役”成为了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一一从此美军进入了战略反攻,而日本却变成了战略防守!苏联也一样,1942年下半年,斯大林恢复了沙俄时期的军衔制,原来苏联红军的德式钢盔被自己研发的“苏式”钢盔取代了!而从西伯利亚兵工厂源源不断运来的新式武器:犹如波波沙冲锋枪、寥格列夫转盘式轻机枪、fSf半自动步枪、喀秋莎火箭炮、T34坦克、伊尔2强击机、“嘎斯69式”军用卡车等等,让恢复了军衔的新式苏联红军焕然一新!而这个时候,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的梦想!而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却差一点就打了败德国,而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一一但今天中国人却在头条上说,二战转折点是“平型关战役”以及李云龙的“平安格勒战役”?当然了!英国也是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大换装,雷达的发明和应用,喷火和飓风战斗机的研发,司登冲锋枪的问世,以及远程轰炸机“蚊式”的出现,加上当初从敦克尔刻海滩撤回英国本土的这几十万大军,从而为后来的诺曼底登陆一一即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埋下了一个巧妙的伏笔!终于,英美在东南亚诸岛被日本人赶下海后的四年后一一尤其是麦克阿瑟当初在菲律宾莱特湾被日军赶下海时,曾对马尼拉人民留下了一句名言:“相信,我还会回来的!”尽管今天对于当初麦克阿瑟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本可从台湾“跳岛”菲律宾,但他却不惜牺牲大量美军士兵,直接攻打马尼拉,以别人生命来兑现诺言的这一争议很大?但麦克阿瑟还是很幸运的,因为他最终还是成功了!否则麦克阿瑟终将难逃千古骂名?但不管怎么说,日本最后还是战败了,轴心国也完蛋了!最后胜利却是属于盟军一一世界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这一方是也!
35天首都沦陷,一炮未发就撤,14万英军为何守不住马来半岛?
谢邀请。1942年初的英国根本没空对日本的进攻进行抵抗。当时的欧洲战火纷飞。41年中德国刚打赢基辅战役,德军在苏联广袤的土地上飞驰奔向莫斯科。在北非41年虽然打赢了意大利,但是惹来德国的隆美尔,42年初德意军开始进攻,取得了连续的大胜,隆美尔得到了“沙漠之狐”的美称。本土在德国的淫威下瑟瑟发抖,为了保住“苏伊士运河”这条生命线,不停的将英国在全世界所有的力量向埃及集中。亚洲的底线已经变成了守住印度和新加坡。没想到日本没按英国人想的从海上进攻而是骑自行车穿过丛林由背后攻陷了新加坡。英国佬直接就变成只保印度其他全部放弃了。为了能够安全的逃跑。这时候无耻的丘吉尔忽悠蒋介石和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让中国出兵“协防”缅甸就是为了让中国背锅面对日本人,自己逃跑的😄。
35天首都沦陷,一炮未发就撤,14万英军为何守不住马来半岛?
日军突袭珍珠港得手之后,自信心爆棚,决定放弃进攻苏联,转而进攻东南亚,以攫取丰富的石油和占领海上交通线。
日军进攻马来半岛的军队大约是7万人,而岛上防守的英军加上后续增援的兵力在14万左右,可以说英军人数两倍于日军。但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士兵竟然大溃败,日军轻而易举的就占领了马来半岛。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如此不堪一击,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
第一,日军不顾泰国中立国的身份,发动了进攻。而泰国也是毫无抵抗,随后投降并充当了日军的向导,导致了英军的防线全部暴露在日军枪下。
第二,英军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因为日军的突然袭击,英军的主力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毫无防备之下被日军击沉,导致岛上部队失去了空中和海上的火力掩护。
第三,英军部队组成混乱。14万部队里面不光有英国人,还有印度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混乱的组成导致指挥上混乱。而日军则是精锐之师,面对这种杂牌,随便暴打啊。
说了这么多原因,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英军并没有对于日本的野心引起了足够的重视,疏忽了防守导致。
35天首都沦陷,一炮未发就撤,14万英军为何守不住马来半岛?
马来半岛之战的时间为1942年12月8日到2月15日。14万英军投降,日军只伤亡了几千人,日军以极少的代价占领了资源比较丰富的东南亚。日军能够取胜的原因如此:
1、日军主要是采取偷袭的方式进行。日本在偷袭珍珠港两个小时之后,就对马来西亚的英军发动突然袭击,英军属于仓促应战。
2、英军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日军偷袭马来西亚陆军共有七万人,指挥官为山下奉文,配属9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16艘潜艇,3艘航空母舰以及各种飞机600架。英军为三个英军师和殖民地军队加东方舰队。东方舰队拥有1艘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以及各种飞机250架。
12月8日日本在西贡的22航空队突袭了马来西亚的机场,拥军一百多架飞机炸得只剩10余架,英军丧失了制空权。
12月10日下午,英军东方舰队在马来西亚关丹海面上又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其中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被炸沉,日军掌握了制海权。
3、英军战斗力较弱。进攻马来半岛的全是日军的甲种师团战斗力强,且指挥官是山下奉文,后来被称为“马来之虎”,麦克阿瑟在菲律宾差点都成为了山下的俘虏。反观英军,英军虽然人数上占优势但战斗力较弱。
4、英国的战略重心不在亚洲。日军进攻马来半岛的时候,英国在欧洲都自顾不暇,哪来还有精力来管东南亚的事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