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

这段话中有一个关键字“守”。

这个字才是第28章中前半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何谓“守”,守的存在自然就代表着守不住的存在。这是你需要努力地方。守什么?

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

我们必须承认和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是图利的,人的本能是追求利益的。哪怕纯如婴儿,当遇到饿的时候,他也要争,他会大哭,因为要吃饭。

成人经过几十年的欲望教育之后。不好意思,我今天用了一个新词“欲望教育”,因为人之所以成人,那就必须要接受 人的欲望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为你在你的一生就在不断接受追求,以及怎么去努力追求中结束。

用《道德经》中的一个字“争”就可以形容你的人生了。所以这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客观现实,这个现实我们必须得明白。

人活世上必图利,必争名,这个我们已经知道了,那我们怎么办?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不图利,不争名。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个世界游刃有余。

你愿意和一个和你抢生意的人做朋友还是愿意和你生意没有交叉的人做朋友呢?

估计很少有人会选择与对手做朋友。

君子之交为什么淡如水,因为没有“争”。当然没有争与不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些朋友说,朋友之间谈借钱,这朋友也差不多到头了。这就是“争”。

你力大,势大,你就会很容易生出无视他人,轻视他们,甚至随意决定他们命运的举动。这就伤害了别人的利。

因为图利是客观的,你这样做就是与他们相“争”。

你可能通过不断地“争”获得强大,如同大树不断长高,但凡物都有一个极限,人也如此。极限到时,自然会跌落下来,这也就是乐极生悲。

如果你就一直很低,自己连跌落的机会都没有。为谷,为溪,自然就是将自己摆在最低位了。

荣就是名,名的反面就是辱。你弃名守辱,你才能有包容。有包容才能成谷,最后才能成百谷王。

因为道德经中还有一句话: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我想我应该将主要意思讲清楚了,至于字面的解释,你在网上一搜一大堆,不需要我去重复。

题外话:知常容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一章很可能是后人加的,而不是本来就有的章节,因为针对性太强,同时针对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不过这个不重要,因为道德经每一章表达的意思基本上都一样,无非是面对不同的场景换了一种说辞罢了。

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原文是这样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下面就让有书君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意思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雄是争强好胜、高高在上的;雌则是柔软顺和、趋低退后的。有道的人,不会、也不屑于与人争。然而正因为不争,才能避免无谓的麻烦,反而让财富、人脉和资源都争相聚拢来。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由于渑池大会再立新功,被赵王任命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这让廉颇耿耿于怀,异常不满,他到处扬言,如果让他碰上了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话传到蔺相如耳边,他此后便远远地躲着廉颇。众人甚为不解,以为蔺相如真是怕了廉将军。

蔺相如解释:他之所以躲着廉颇,并非由于害怕,而是怕将相不和,影响国家的安定,让敌国有机可乘,故而选择了退让。

得知真相的廉颇顿感羞愧,他主动背着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

由此可见,知雄守雌,是一种低调的为人处事方式,是占着理儿却仍然替他人着想的一种高尚的姿态。

二、“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这样反而可以成为天下人效仿的榜样。

“白”是清楚、明白,“黑”是糊涂、暗昧。谁都希望自己是个明白人,而不愿意被人看做是糊涂蛋。可是真的就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那是为什么?那其实是洞察一切之后的大智慧,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曾国藩年轻时也曾希望做个一尘不染的清官。可是他报效朝廷的心愿,并未能顺遂。当他赤手空拳创建湘军,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时,换来的却是同僚的非议和嫉妒,咸丰帝也对他满是戒备和猜疑。

在他因守父丧居家的日子里,终于悟透了:做人要学着外浊内清、外黑内白。表面上的妥协,其实更有利于事情的顺利开展。

于是他选择了和光同尘,而这更充分体现了妥协的力量,也让他更好地绕过重重障碍,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就了一番伟业。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知白守黑让我们明白:人生在世,要懂得圆融变通之道。

三、“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荣是荣耀,以及兴旺发达的意思;辱是卑辱,还有平淡、寂寞、挫折的意思。做人做事,需要审时度势,在时机未成熟之时,学会委曲求全。忍受一时之辱,方能换来长久的安宁。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修养。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大败于吴王夫差,被困在会暨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听从臣下文种和范蠡的建议,装作向吴国求和,夫妻俩自愿入吴宫为奴。

在吴宫的日子里,他们小心地伺候吴王,受尽各种羞辱,表面上却极尽谄媚之态,没有流露半点不满。

其卑躬屈膝的奴才姿态最终感动了吴王。三年后,决定放他们回国。为了牢记亡国之痛、石室之辱,勾践卧薪尝胆,重用贤才,发展生产,君臣同心同德,奋发图强。

经过近十年的精心准备,越国终于一举打败了吴国,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末年政坛上叱诧风云的人物,霸业达到了极盛。

知荣守辱,是一种策略。古今中外,凡能成就大事业的,无不是懂得低头、放低身段的人。只有甘于卑微,把自己置于最低点,方能实现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老子的“三知三守”,并非是教人消极避世、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做人的修养和水平的体现,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柔克刚的智慧。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低调退让、谦卑自守、忍辱守分,才是最安全无忧的状态,也才是最接近于“道”的状态。

不知诸位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

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函谷关令尹喜让他著书,老子于是手书五千言,也就是后来的《道德经》,然后骑牛而去。后来《道德经》发展成了中国道家的经典,包罗万象,对后来中国的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这段话,就是出自我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原文如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老子出生于周朝末年的春秋时期,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距离今天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老子在衰微的周王室担任藏书吏,相当于图书馆长,所以博闻强识。

春秋时期的语言,相对于后来唐宋时期的古汉语,意思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以这段话,今天的人基本上都看不懂了。

造成春秋战国时期书面语言复杂的原因还有一个,即当时没有纸张,文字都是用刀刻在竹简上的,所以古代的文字,能省则省,相对于口语而言更加简化,一个字表达几个字的意思,所以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

《道德经》中的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如下: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道什么是雄壮刚强,却能够安心于雌柔软弱的状态,甘心处于溪流那样的地位。甘守溪谷,人就不会背离道德,从而回归到赤子一般的天真无邪。

如果引申为做人的道理的话,就是说在强敌当前,对方处于优势的情况下,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势地位,选择暂时的退让,避免激烈的冲突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举个例子,唐朝时期,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帝之位。北方的颉利可汗认为唐朝根基不稳,率领20万铁骑南下入侵中原。李世民审时度势,和颉利可汗订立城下之盟,暂时讲和。后来李世民励精图治,千里奔袭颉利可汗的领地,生擒颉利可汗,平定北方。

2、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明白什么是明亮清白,却能够安心于黑暗和被误解,成为天下人效仿的对象。甘心处于这种状态,人就不会在道德上出现什么差错,从而回归到一种绵延无尽的状态。

如果引申为做人的道理的话,就是说当我们被别人误会的时候,不要急于去辩解,而是要在这种被误解的状态下,继续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是非黑白,等到紧急的情况过去了再去分辨。

举个例子,三国时期,曹操的手下名将于禁,因为看不惯曹氏将令带领的青州兵飞扬跋扈,为非作歹的样子,有一次在青州兵抢劫百姓的时候,他让自己的军队狠狠地教训了青州兵。后来遇到了敌人,被教训的青州兵跑到曹操那里去控告于禁造反,于禁没有分辨,而是先让自己手下的士兵列成阵势,打完了仗。再去曹操那里和青州兵对质,曹操因此很欣赏他。

3、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明白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心处于卑下的地位,甘心处于低谷之中。甘守低谷,人的道德就会更加充足,从而回归到混沌之初的淳朴的状态。

如果引申为做人的道理的话,就是说在我们处于一种卑下的地位时,心里要知道什么才是荣耀的事情,但是要甘心处于这种卑下的地位,等待时机,一举改变自己的处境。

举个例子,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而且被俘虏。夫差为了羞辱勾践,把他等成自己的奴仆一样看待,甚至让他为自己牵马。士可杀不可辱,勾践并没有因此而愤怒自杀,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后来夫差将他放还越过,勾践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后来率领越国的军队打败吴王夫差,灭了吴国。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是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人生的哲学和做人的道理。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我们在修行自己的道德品格之时,更要学会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

这是个好问题。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中国传统的典籍《道德经》,每个人的诠释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相传,老子骑着一头青牛游历天下,历经函谷关时,把关的将领尹喜仰慕老子久矣,一番攀谈之后更加赞赏,言语之间说出了让老子著书的想法。老子于是开始整理自己的思想,挥毫手书五千言,于是便有了《道德经》,成为了中国道家的经典。这短短五千言包罗万象,思想深刻,对于中国传统国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可称为“三知三守”。在《道德经》中,原文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zhi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让我们逐步探究“三知三守”的深意。

一、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老子的世界里特别强调水柔而能克刚这个道理。“柔弱”与“刚强”是人性的两个极端,而在老子的思想中,强调的是“柔弱胜刚强”。正是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天下至柔莫过于水,而水却能克刚。老子曾经说过“骨弱筋柔而握固”,说的是刚出生的婴儿,虽然手脚的骨架都很柔弱纤细,看似毫无力气,但是那两个小拳头却是牢牢地握着。正是虽柔弱,却刚强。

知道了这个观点,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知雄守雌,体现了《老子》典型的辩证世界观:你看天下的溪水,绕着山川流淌,看似如初生孩童一样柔弱无形,却从来涓涓不止,正因为其内在蕴含刚强才能做到永恒。做人做事正当如此,知道雄强,却要守住雌柔,就好似天下的流水,昭昭日月,永恒流淌。不争输赢,不露锋芒,纯然质朴却无法忽视。

古时候有很多知雄守雌的故事。比如大家熟知的蔺相如,大家熟知的是他完璧归赵的故事。其实,蔺相如这个人颇为谦逊。在他立功之际,被赵王任命上卿,官位一路飞升。这让很多同僚颇为嫉妒。廉颇就是其中的一位,据说他对蔺相如颇有微词,在背后也经常数落他的不足之处。时间长了,蔺相如也略知一二。在他知道廉颇看不上他之后,非但没有当面指责询问,而是选择了尽量避开廉颇,希望两人没有碰面的机会,以避免尴尬。而在朝的官员,都为此大惑不解,很多人以为是蔺相如怕了廉颇,所以故意疏离。

廉颇自己解释说:他非但没有害怕,而是担心两人碰面会因为误会而导致纷争。将相不和,影响朝局事小,影响国家的稳定事情就大了。如今四面楚歌,一旦朝局不稳, 立刻便会有灾祸降临,让敌国有机可乘就是自己的罪过了。

得知这段内情之后,廉颇也进行了自我检讨,觉得自己确实做得太过分。他主动赤身裸背背负了一堆荆条来到蔺相如府邸,前来请罪,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负荆请罪”。

而蔺相如,正是知雌守雄的典范,他为人低调谦让,反而更有力地驳斥了对方,让自己变成强而不催的形象。

二、知其白,守其黑。

知道光明的力量,却甘愿守住黑暗的位置。成为人们认识天道的典范。阳光虽好,光亮虽然聚焦,可是树大招风,山雨欲来风满楼,劝导世人闲时韬光养晦,才能永恒长存。

知白守黑的力量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见。比如中国比较热爱的书法,虽然笔端柔弱,却是力透纸背。而黑色铺于洁白的纸面,更显得低调而有力量。世人都愿意做铮铮铁骨,熟知谦受益,满招损,最后壮志未酬。而老子的《道德经》更倡导大智若愚的境界,大智若愚者,方能和光同尘。

譬如汉朝的光武帝刘秀。在那个黑白颠倒的王莽乱世之年,他本是世人眼中的一个文雅书生。和气而谦逊的他,正是韬光养晦的时刻。后来,这个文弱书生起身造反,而且百发百中,率领三千敢死队同王莽的几十万乱军对阵,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后来,他稳坐天下,重新光复汉朝,成为了历史上颇为褒奖的一位皇帝。其业绩,在世人的眼中,甚至盖过了他的祖先刘邦。

正因为刘秀,知白守黑,深知韬光养晦,才能一路所向披靡。

三、知其荣守其辱

知道光辉荣耀,却敢于坚守在卑微之地。譬如山谷,看似深而背光,却不知,正因如此却更是曲径通幽。看似忍辱负重,却是任何洪水猛兽都可以接纳,如山谷者,永恒而圆满,返璞才能归真。

都晓得诸葛亮潜龙卧龙岗独居的故事。世人都称诸葛亮是一个定乾坤之人。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期,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奔走,聚集兵马,找靠山。独独诸葛亮,卧龙岗上,山野村夫,如此悠闲自得。他幽居山谷,却了事天下先,只为等待一个有缘人。当有缘人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使出了他的真本事,未出茅庐却已知天下三分的大局。

他知名的隆中对,对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大局,劝导主公先取荆州以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而立之势,最后中原可徐图。

这样的大智谋,正是如山谷一样幽静而深远。知荣守辱,从而开创了三分天下的大局。

总而言之,三知三守,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所在。老子的这种“以柔克刚”的思想,倡导做人需低调,需谦逊,知进退,识荣辱。以守为攻,以退为进,更具大“道”的状态。

在如今繁杂的社会中,这种思想更适合我们。谦卑自守,低调退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左手天高云淡,右手云淡风轻。

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

《道德经》属于字数不多,但以博大精深而著称的世界名著之一,全篇共有5162字,分为81章,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通过辩证法阐述了宇宙万物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本质。

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也是维护万物正常运行的准则,更是掌控万物生死存亡的基础。

在老子眼里,世间万物皆有“道”,“道”无形却蕴含无穷无尽的能量,超越了所有世俗生活的经验,长存于天地之间,接近于自然法则。按照“道”之准则来做事和处世,返璞归真,才能成为人生智者。

《道德经》第28章里有这样一段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义?我根据自己的感悟,谈谈自己浅显的认知。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已经浓缩成为三个成语,分别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

如果理解了这三个成语的含义,也基本上就弄懂了这段话。

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对应成语是“知雄守雌”。

字面意思是:对雄强的状态已经了如指掌,却心甘情愿安守雌柔的境界,做一条与世无争的山谷溪涧。

如果对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有所了解的话,理解这句话就比较容易。

水是世上最有智慧的物质,它无色无味无形,却具有十分强大的包容性与亲和力,上善若水任方圆,水可以安静地存在于任何容器里边,如同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可以对许多环境和规则表形出极强的适应性。

但是,看似阴柔的水,如果小瞧它,它完全可以做到以柔克刚,表现出无坚不摧的气势。

一个人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水一样,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世间万物,却不求任何回报,更不会跟万物争名夺利,这样的品性,最接近大道大德。

“知雄守雌”引申为,一个人如果要想保持生命力长盛不衰,深刻地领会到事物强盛状态的内涵,就得守住像婴儿那样的初心,方可能进能退,战无不胜。

二、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对应成语是“知白守黑”。

字面意思为:明明知道什么是是非黑白,却甘心守持暗昧混沌的态势,如无所见,甘愿做天下的范式。

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教导人们面对复杂的世俗社会,怎样更好地做到为人处世。首先,自己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是非黑白和善恶对错。再次,要表现出“大智若愚”的境界,外表愚钝,内心澄明,看破而不说破,遇事宠辱不惊。最后,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跟世俗之流同流合污,跟“大隐隐于市”的高人那样,心灵上总是能做到独善其身,守住一片宁静。

许多人常常误解“知白守黑”的含义,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实则不然。它教导人们虽然身处黑暗与洪流中,但心中要有主见和光明,并坚信光明一定会到来,人在绝境中一定要乐观面对,方可守得云开见月明。

“知白守黑”引申为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正有实力、有深度的人,从来都是深藏不露,信心十足,从不标新立异,也不显山露水,一切尽在掌握中,自己按部就班进行下去就会成功。

三,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对应成语为“知荣守辱”。

字面意思说:自己虽然知道怎样得到荣耀,却甘心安守卑微屈辱的地位,像山谷那样海纳百川。

这句话教导人们要抱朴守拙,不论做任何事,具有朴素纯真的心态才能包容下所有荣辱兴衰。想长久地得到荣耀,就必须稳固住荣耀所依据的根基,就像山谷那样,是通过不断包容万物,才逐渐把自己堆积成需要仰视的高岭。

“知荣守辱”引申为,恒常之德足以容纳万物,淳朴之心是包容之德的基石。

老子这三句话运用到现实生活里,同样具有非常好的警世作用。许多人取得一点成绩后,容易滋生骄傲自满、狂妄武断的毛病,容易陶醉于自己事业表面的浮华而难以自拔,不愿去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看不清自己的真实实力。

如果把这三句话领悟通透,完全有助于知己知彼。

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

谢谢邀请!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是老子的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意思是说,要知道能显耀个人头脸的地方,都是明亮的地方,是大家注目的地方,一心想着出头露面,过于显耀,而往往不能如愿,反而适得其反;能在昏暗不显眼的境界中,保持一般人的本色,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踏踏实实的做人做事,大家也会在意的,光亮将会出现在这样的人的周围,这也不是你不想显耀的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意思是说,要知道,道德高尚、刚强有为的人,往往都很低调,最容易融入弱势群体,表面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如同小溪中的水一样,到哪里都无忧,都会无怨无悔地滋润大地;与其相反的人,都是一些缺德少才、言行高傲自大的人,不能像那溪水一样,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其人生结局,往往适得其反。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意思是说,要知道,荣誉、地位不少人都想得到,而那些胸怀宽阔的人,绝不在意这些,不考虑被人埋没,宁可接受屈辱,也不和他人争夺名利,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毫不放在心上。这些人,大都是一些虚怀若谷的人,往往许多成就,大都是这些人创造出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上善若水,随遇而安,大人不大,不去为了什么利益去张扬自己,也不在意个人的荣辱得失,凭着自己踏踏实实的追求,始终如一地朝着自己的目标,作出不懈的努力,往往机遇会奔他而去。与世无争,胸怀宽阔,也不一定得不到自己应当得到的东西。有的人,欲壑难平,自高自大,小人不小,为了钱财,为了名利,不择手段,机关算尽,到头来适得其反,什么也没有得到,结局可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