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湾战争中T72的军事战绩那么惨?

T72是苏联在冷战时期的著名坦克,苏联人对它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T72是一款低端坦克,它并不是什么先进强悍的武器,这个要明确。当然,这是对冷战时期的美苏而言。在当时的中国,T72也属于不可高攀的神器。

苏联先开发了最强悍的T64坦克,不计成本。T64是当时的高端坦克,是苏联坦克技术集大成者。运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战斗力超强,但价格也非常昂贵。有了T64以后,苏联又做了精简,舍弃了某些先进、复杂、昂贵的设备,开发出廉价的T72。

苏联总共生产了几千辆T64,1辆也不出口,全部装备自己最精锐的坦克部队,并部署在东德,冷战和西方对抗的一线。而T72坦克生产了25000辆,部署在后方。但苏联对T72的期许远远不是这25000辆。他们设想一旦和西方开战,初期的战争一定是非常猛烈的,战争强度非常高,就用这几千辆最强的T64在前面顶着。当这些T64消耗差不多了,敌人的实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这时候再用廉价而大量的T72冲过去。而且T72结构简单,开战以后,即便是后方工厂遭到了破坏,依旧能坚持大量生产。T64虽然先进,但过于精密复杂,在战争期间,如果后方工厂被破坏,很难大量生产。再先进,到时候供应不上,也白搭。

苏联人的设想是熬过战争的初期,自己家的T64和西方国家的豹式、挑战者、M1拼个同归于尽,西方国家的工厂也受到打击,没力量迅速生产新坦克,然后他们依靠几万辆廉价的T72迅速推平西欧。他自己手里有25000辆现成的,爆发战争以后再迅速生产几万辆,形成钢铁洪流。

同时,在坦克部队的头顶还有大量、廉价的米格29。

米格27战机并不是单纯拿来和F15、F16打空战的。它属于前线战机,跟T系列坦克是一组。地面坦克部队突击,天上米格29护航。米格29造价也很低廉,便于大量生产。所以单纯的讲米格29短腿,发动机寿命短,没有任何价值。腿短,是因为它就是为了掩护坦克部队这么设计的。打空战腿短,600公里的作战半径,保护坦克部队是绰绰有余。而发动机寿命短,这是因为简化工艺、简化制造环节,便于大量制造。真打世界大战,一架战机能在天上坚持3天就够本了。

如果苏联不解体,正常发展,它的米格29也能达到上万架。

天上1万架米格29,和F15、F16纠缠,不让阿帕奇、A10攻击机打自己的坦克,地面几万辆T72迅速突击。地面还有大量的防空导弹、自行高炮为坦克部队撑起防护伞......

苏联人这套设计是针对于欧洲平原的,从西德到法国,不过半个欧洲。这兵力完全可以平推过去,把美国人、英国人赶进大海。

实际上我们现在看,苏联人的设想没半点问题,T72、米格29的设计思路也没任何问题。明白了这些,也自然就知道海湾战争期间,T72为啥那么悲惨了。

首先它前面就没T64顶缸。

苏联人本来是准备拿T64先和西方坦克拼消耗,拼个差不多了,T72再上去收拾残局。伊拉克的T72是以廉价的二线坦克直接面对满血挑战者、M1,那不是作死嘛。T72坦克本身是缩水版,苏联人卖给伊拉克的T72是在缩水的基础上又缩了一下水。T72本来就是准备用来打马保国的,结果上了拳击台发现是泰森......

在天上,伊拉克的T72也没有米格29保护,伊军没有制空权,天空敞开,联军飞机密密麻麻的在上面飞,随意轰炸下面的坦克,跟打靶没什么区别。伊军的防空导弹也没有实战价值,都是盲目空放。

苏联人为了对抗美军,他们预期的T72数量是几万,而伊拉克只有几百辆。苏联人的打算是我装备25000辆,开战我再紧急生产25000辆,总共50000辆,我损失10000辆都能赢。伊拉克那几百辆,连牙缝都不够塞的。武器先进是一方面,量也得足够。再先进的武器,数量不足,还是不行,何况T72本身就不先进。

苏联人打算在战争后期用10辆T72围殴1辆M1,结果在海湾,是1辆T72对1辆M1,那肯定打不过。

前面几千辆T64,天空上万架米格29,地上刺猬般的防空导弹、高射炮,再加上几万辆T72,还得加上100枚战术核弹,这才能和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打。伊拉克只凭几百辆T72直接打一线,下场可想而知。

苏联人即便是这阵容,也得快速突击,速战速决,才有希望能打赢。如果长期消耗,最后依旧不乐观。而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期间,他也没勇气主动集中装甲部队向联军发起突击。就算他这么干了,就凭那几百辆T72,没有战斗机掩护,半天之内也就全打光了。

简单的讲,T72坦克的设计初衷,压根就不是这么用的。

武器的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地理因素。T72本来准备在西欧打,突击十几个小时,几天就进柏林、巴黎了。打进这些城市,西方军队的空军就不好办了。但在海湾,都是大沙漠,坦克部队完全没遮拦,平摊在地面等着挨炸。

F22的设计初衷也是针对于欧洲战场,所以它的作战半径很小,也就700公里。在西欧、东欧打是足够了,拿到中国沿海,它不够用。中国新式的15式坦克,在地理方面也都有极强的针对性。日本的90坦克,最初的设想是部署在北方,防御苏联。所以做的很大,很重。拿到日本南方非常吃力,出境部署,那是不可能。所以后来的10式坦克、轮式坦克都在不断的减重。

T72是为了欧洲战场设计的,拿到海湾,也是水土不服。

T72这种坦克想打赢大型战争,自己家得有极其强劲的工业基础,前边开战,后面工厂成千上万的就能造出新坦克,这才可以。而伊拉克也明显没这个能力。它设计的时候就准备了这点,真打起来,玩命的造,靠数量取胜。到了伊拉克,真打起来了,生产不出来新的,那就废了。

如果苏联不解体,真和西方国家在欧洲打起来,T72一定会是非常优秀的武器,在战争的中后期,统治战场。几万辆布满西欧,让美国人无法反击。因为这局面才是T72设计的初衷。

当年的法国、西德加一起面积没内蒙古大,苏联人堆进去几万辆T72......

T72想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必须有更强的坦克替它先分担掉最强烈的打击。

2,自身数量必须足够,几万辆。

3,必须有战机、防空导弹、高炮掩护。

4,战场不能太大,必须要集群快速突击,迅速占领敌方城市、基地,结束战斗。

而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的T72很明显,一条都不具备。

为什么海湾战争中T72的军事战绩那么惨?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军的武器谁先进?这个已经给出了答案。武器不是万能的。

为什么海湾战争中T72的军事战绩那么惨?

20世纪九十年代的伊拉克那是中东的小霸王,陆军上可以在世界排的上前列,而陆军中最精锐的共和国卫队使用的就是T-72坦克,这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第二代主战坦克。伊拉克使用的T-72型号为T-72M1,其本身便是作为阉割版被出售的,防护能力并不及苏军自身所使用的T-72A。

T-72A本身的防护水准是对标M735的,但在90年代,美军已经使用了M829A1。穿深已经到达1000M 620mmRHA,这本身就可以乱穿T-72A本体了,更别提作为阉割版的T-72M1了。再来看看火力配置方面T-72M1打的弹种为3BM9,是1962年的老古董。3BM9的穿深数据为:2000m 60° 80-140mm, 2000m 0° 245mm,10m 0° 295mm,而出口到伊拉克的3BM9还是原版的再阉割版本。

让我们把视角转向美军:此时美军参战的坦克为M1A1HA,抗穿大概为700mmRHA。从这防护数据来看,伊拉克人几乎毫无胜算,即使拥有量的优势,也没法弥补质量上的不足。伊拉克的T-72在海湾战争中面对的是毫无胜算的对手。

我们再来看看火控问题:伊拉克的T-72M1使用的火控是TPD-K1,并且没有信息化,作战体系仍是C3I水准。M1A1HA的信息化集成程度已经很高,数据链完善,只要指挥体系内有单位侦查到敌方单位就会立刻通过link16传输到各个行进中的单位,这样就提前知晓了战场情况。所以无论从态势感知 车体性能 T-72M1都是被碾压的存在。

让我们再来看看双方车组成员素质。从两伊战争来看,伊拉克的坦克兵战斗意志确实很低,而操作的熟练度让人成谜,美军方面的车组成员相对伊拉克的好得多,不仅仅是学历,战斗意志也是比伊拉克的高得多,这么来看,T-72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就合理得多了。

当然,不能只看一个方面的威胁。地上的威胁确实很高,但来自天上的却更为可怕。美国空军在海湾战争中可谓是恶鬼一般的存在,F-16C机群在AWACS的引导以及电子战的帮助之下进入伊拉克的领空如入无人之境。挂在了反辐射导弹之后更是对伊拉克的防空体系予以重创。这让F-16C在战场上最大的威胁——SA-6失去了雷达车,加之伊拉克飞行员的素质低下让F-16C在空中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F-16C对地面上的蹂躏已经成了定局面,不少T-72在没有遇到敌人之前就被来自空中的打击所毁灭,还有就是武装直升机的威胁,美军的AH-64“阿帕奇”和AH-1武装直升机都是伊拉克T-72坦克的杀手,记得当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一次就击毁16辆坦克。在空地的双重打击下,T-72M1的无力变得能够解释,当然,并不能就以一款型号对T-72的整个系列下定论。

为什么海湾战争中T72的军事战绩那么惨?

有什么好奇怪的?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南美洲国家的军队。。。不敢说是全地球,只敢说在中国军迷们眼里,都是战五渣级别的 !

别说给他们T-72了,就算给他们每人一颗原子弹 !

在战场上,当枪声响起,子弹飞过。。。。他们还不是往地上一扔,转身逃命啊!

为什么海湾战争中T72的军事战绩那么惨?

当年伊拉克的T72坦克,一样横扫装备美式武器的科威特,并将其占领。

为什么海湾战争中T72的军事战绩那么惨?

在现代化战争中,没有制空权,再厉害的坦克结局都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