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滩后,为什么古德里安的德国装甲部队停止进攻?

后果严重吗?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闪击法国的战役中,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轻易突破比军的松散抵抗,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国境内。1940年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攻下了著名要塞城市色当。马斯河边是拦截德军前进的最后屏障。1940年5月13日上午11时,德军出动近400架轰炸机分批次对马斯河南岸的法军第9集团军阵地和炮兵群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狂轰滥炸。下午4时,德军分乘数百艘橡皮艇,开始强渡马斯河。5时30分,德军在马斯河南岸上获得立足点,德军工兵立即开始架设浮桥。到晚上8时,古德里安的第1装甲师已经穿透法军阵地,突入纵深。

(马斯河之战中提供掩护的德军俯冲轰炸机)

英法盟军开始意识到局势的危险性了。英国人提出——必须摧毁马斯河上的德军浮桥,阻止德军后续部队深入法国。英国迅速增派10个战斗机中队,与法国空军一起实施反击。14日下午,马斯河上空爆发了开战以来最激烈的空战,英法盟军的轰炸机在战斗机掩护下,直扑马斯河而来。德军5个联队的战斗机升空拦截。古德里安为防备空袭,在渡口附近集结了几百门高射炮,密集程度竟然达到每门高射炮的间隔距离不超过20米。盟军轰炸机编队飞临马斯河上空的时候,浮桥的架设工作已经完毕,德军装甲部队正在渡河之中。黑压压的机群遍布马斯河上空,88毫米高射炮以密集炮火迎接它们,炮弹在轰炸机编队中不断爆炸。密集的地空火力网令英法飞机成了扑火飞蛾,一批批闯来,又一批批被吞噬。这些飞机被击落在马斯河两岸的很少,几乎都是一头载进河里。在第一轮攻击中,就有40架英国飞机被击落。英法盟军又发动数轮空袭,双方战斗机上下翻飞,相互追逐,不时有飞机中弹起火,拖着黑烟下坠。英法盟军投下的炸弹不断在浮桥周围爆炸,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冲天水柱,却没有一颗直接命中。大混战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英法空军损失惨重,德军渡河浮桥大都完好无损,德军装甲车辆川流不息从桥上渡过马斯河。英军派出的飞机损失60%,英国皇家空军驻法国的474架飞机,只剩206架还能升空作战。这一天被德国人称为“战斗机日”,从此德军牢牢控制了战区制空权。

(马斯河之战)

5月15日,第19装甲军麾下的装甲师渡河完毕之后,古德里安不顾德军总参谋部“等步兵跟上来之后再发动全面进攻”的指令,自行下达了立即进攻的命令。不得已间,A集团军群坦克集群司令克莱斯特上将只得默许了他的行动。5月15日夜,第19装甲军基本渡河完毕,法军增援部队也抵达马斯河畔。法军以钳形攻势发起反击,古德里安则将装甲部队集中起来,迎着法军来的方向,针锋相对发起进攻。

古德里安穿梭于前线各个阵地之间,不断鼓舞德军士兵进攻。马斯河畔每一个小镇都爆发着激烈的战斗,每个小镇几乎都在战斗中化为废墟。最终,法军装甲部队损失70辆坦克,在德军地空火力双重打击之下完全溃败。德军装甲部队沿着公路一路追击。德军第19装甲军由坦克开路,后面跟着装甲运输车和卡车,一路浩浩荡荡向法国腹地挺进。路上遇到一股股溃散的法军士兵,德军第19装甲军都不愿耽搁时间下车去俘虏,仅用扩音器喊:“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路。”1940年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个装甲师向西转进,目标是直抵英吉利海峡东岸的敦克尔克地区。

(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每天推进80公里,几乎达到后勤燃料供给的极限。但德军向北部的推进,法军重新集结兵力的机会。希特勒担心,法军会在南方发动反击,截断向英吉利海峡前进的德军装甲部队后路。于是,希特勒绕开德军统帅部,亲自打电话给A集团军群的克莱斯特上将,命令他们停止进攻,让步兵师赶上来,加强侧翼的防御。

克莱斯特忠实的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对此不明就里的古德里安则大为光火,表示必须继续进攻。在与克莱斯特大吵一架之后,古德里安甚至不惜以辞职相威胁。最后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拿出一个变通做法——允许部队“侦察搜索”,实际是默许继续进攻。得到这一命令,A集团军群下辖7个装甲师几乎同时发起进攻。一些绝望的法军不再撤退,索性在营地外面竖起白旗,照常作息,任凭德军坦克从军营外开过。

(古德里安)

5月24日下午,古德里安距离敦克尔克只剩10英里。40万英法盟军被挤压在敦刻尔克附近长30公里、宽20公里的狭小三角地带中,危在旦夕。德军在准备最后的攻势了。然而克莱斯特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这一命令使将领们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长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希特勒在二战中下达的第一个愚蠢命令,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典型。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希特勒在更高层面上考虑的结果。无论如何,古德里安在闪击法国中的精彩表现基本到此为止了。参考文献:《希特勒战争密令》 [德]瓦尔特·胡巴奇 《坦克指挥官》 [德]古德里安《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亨利·米歇尔

将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滩后,为什么古德里安的德国装甲部队停止进攻?

因为是希特勒亲自下的命令,他两次命令前进的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一次是在向海岸推进的过程中,一次是在敦刻尔克城前。违抗希特勒的命令,指挥官是要上军事法庭的,古德里安也不敢违抗。

对于希特勒为什么下达这个命令导致33万联军成功撤走的原因一直流传有三个答案:

一、希特勒想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用于法国战局的第二阶段。经过连续不断的突袭作战,德军的装甲师除去被击毁和机械问题的损失,实际可以作战的坦克已不足一半,突击能力相比开始严重削弱。所以想留出力量继续攻击残余的法军。

二、凯特尔曾对希特勒说敦刻尔克周围的地形不利于装甲部队的使用,有大片的沼泽地。戈林也向希特勒保证:单靠空军足以阻止英军从敦刻尔克撤退。结果是大部分的德军飞行员没有经过轰炸军舰这种移动目标的训练,命中率很低,而且炸弹扔到松软的沙滩上,难以起爆。

三、在希特勒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前,和龙德施泰特大将进行了一次谈话。对于不久前英军的装甲部队的重型坦克对德军前锋第七装甲师的反突击,德军在出动了最先进的三号四号坦克后,仍旧战损多余英军这个严重问题进行了商谈。最终希特勒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一是不愿意冒险让其装甲部队遭到重大损失;二是希望放走这几十万军队,可以有利于和英国达成和解。

个人认为,希特勒第三个理由比较贴近事实!他不希望已经措手可得的西线胜利遭到任何可能失败的风险!他本性里也对英国极具好感,认为英国人和德国人都是优等民族,应该联合起来一起统治世界!

不管怎么说,英军撤出敦刻尔克对于德国是重大的战略失误,不仅对于德国无法登陆英国本土,对于非洲、意大利甚至西线战场的开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将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滩后,为什么古德里安的德国装甲部队停止进攻?

有许许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军事还有经济方面。首先从政治上来说,当时的德军空军总司令戈林因为担心陆军将全歼英法联军的功劳全部吞下,于是拍着胸脯和希特勒保证不需要地面进攻,只需要自己的空军就可以将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全部歼灭。而希特勒未尝也没有搞均衡政策的想法,因为担心陆军做大所以想要让空军分到一杯羹。

当然,如果只是单纯政治因素希特勒应该不会听信戈林的话,军事方面的影响同样给希特勒带来犹豫。三四十万人数的军队背水一战,如果被逼的狗急跳墙谁也说不好德军宝贵的装甲部队会损失多少。而德军接下来的主要敌人是总有世界上最辽阔土地和相对于德国相当庞大的人口优势的北方红色帝国,在军队人数方面居于劣势的德国人自然不希望让自己宝贵的作战部队遭到损失。

至于经济因素则是相对少了一些,但也不得不承认也是有一些影响的。毕竟装甲部队的出击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医院,而战斗一旦进入激烈的近距离短兵作战的话,德军的装备优势将会大大降低,战争损失也会提高。而这些损失,终究需要德国人承担。

个人想法,不喜勿喷。

将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滩后,为什么古德里安的德国装甲部队停止进攻?

1940年5月24日12时45分,一则停止进攻命令突然被下达到法国东北部的德国军团。虽然这则命令在49小时后被撤销,但是英法联军却利用这个时间将毫无防备的敦刻尔克(Dünkirchen)筑起了能够抵挡几天德军进攻的防线,同时开启了空前的大撤离,共有37万英法联军(英军的主要部队都在这了)安全撤回英国本土,避免了被德国坦克军团碾压的命运。那么究竟是什么动机,使得希特勒下达了这一个命令?

这则命令的确是希特勒的意思,但是真正的颁布者是德国A军团总司令龙德斯泰因大将。但是德军总参谋部要求军团立即进攻敦刻尔克,因此撤销了龙德斯泰因对该军团的指挥权,而这个撤销指挥权的命令并未知悉希特勒并取得他的同意。

围绕着军队指挥权的问题,德国总参谋部的将军们的意见与民选的希特勒是不同的,因此当他面对总参谋部的命令时,更多的是想在总参谋部的将军们面前彰显他的统帅地位以及对未来战役的绝对最高指挥权。从这层意义上说,这则命令的发布则不仅仅是事务上的决策那么简单了,更加是希特勒巩固自己地位的行动。因此事后希特勒表达的所谓英德血缘相近不忍歼灭,并试图利用这次“恩赐”与英国拉近关系的观点是不可信的,其在英法撤退时候一直力图制造敦刻尔克血腥血海。

有一种观点认为希特勒担心法国军队的侧翼进攻,尤其是戴高乐将军指挥下的法军。但是法军唯一一次像样的抵抗发生在Arras,此后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做好进攻的准备。同时认为坦克兵员损耗过大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当时只需要一个坦克军团就可以对15公里外的敦刻尔克进行碾压,而且通过空运补充的新坦克可以在几小时内集结。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天气:敦刻尔克的沼泽对于坦克不利,但是直到命令下达之后,敦刻尔克才开始下雨。

如果没有这则命令,那么历史可能被改写,丘吉尔在丧失了绝大部分英军职业部队后将垮台,然后德国将所有精力放在同苏联的战争上,苏联将无法招架。

将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滩后,为什么古德里安的德国装甲部队停止进攻?

2017年上映的美国大片《敦刻尔克》所刻画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来自英国、法国、比利时和加拿大的盟军主力约40万人被包围在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不到万名居民的法国北部小港。

后果有多严重?

丘吉尔后来说,如果发电机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失败的话,我们只能用童子军保卫英格兰了。

有英国军事历史学家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

因为有的时候,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取得更辉煌的胜利。

古德里安事后感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那为什么他的装甲部队被命令停止进攻呢?

一,希特勒指挥作战非常自信于自己的直觉和灵感,由于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推进速度过快,德军步兵师还没有跟上来,期间盟军多次发动零碎的反击行动攻击装甲部队侧翼,虽然效果并不明显,但却让希特勒非常紧张,以至于到失眠和几乎神经质的程度,没有步坦协作的装甲部队也确实是危险,希特勒的直觉是宝贵的装甲部队由被切断的风险,古德里安必须稍微停下来等等步兵师。

二,敦刻尔克是个吞吐量很有限的小港,按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估计,撤走40万人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从5月24日希特勒亲自下达装甲部队停止前进命令到27日古德里安恢复行动,也不过三天时间,但就在这三天里,蒙哥马利师长指挥的第三步兵师夜行120里跳出德军合围来到敦刻尔克加强了防御,蒙哥马利因此一战成名。

另外,英国佬动用了所有会浮动的东西自英国开来 ,也大出德军所料。

第三,陆军元帅伦斯德作为前线A集团军群的司令,提出了装甲部队需要喘口气的提议,理由是前线德军16个师分属两个集团军群和四个集团军,应理顺下复杂的指挥关系;敦刻尔克地区丘陵和沼泽较多,不利于坦克行动;坦克损耗严重,不利于下一期作战等,希特勒必须考虑前线指挥官的建议。

尤其最后条,我也觉得是希特勒一定会犹豫的,不是说搞掉了敦刻尔克以英军为主的40万人就战争结束了,在松姆河以南还有多达百万的法国军队,是需要装甲部队继续扫荡作战的。鬼知道法国佬后来那么快投降,希特勒不是神算子。

第四,戈林胖子适时跑来吹牛逼,希特勒顺水推舟了。既能节省装甲部队,还能让自家兄弟露露脸,希特勒何乐而不为?事实上,德国空军也尽力去干了,第二和第三航空队大举出动,仅6月1日就击沉了满载官兵的4艘驱逐舰和其它27艘船只,重创11艘。戈林不走运的是,敦刻尔克地区由于空气湿度大,数天大雾和小雨,能见度确实太低,轰炸的效果不是很好。

关键是 ,飞机是不能下来抓俘虏的,这是粟裕大将挖苦国军空军的话。

英法联军最后损失了大约7万人,其中4万法军一直坚持抵抗掩护撤退,等到德军装甲部队冲到海边时,他们不得不投降了,在某些方面,英国人是不厚道的。

但是,英国人的宣传工作,我评价很高。

将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滩后,为什么古德里安的德国装甲部队停止进攻?

德军将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滩而没有发起进攻,是二战史上一个的谜题。流传下来的答案有很多种。

一种说的是希特勒还是打算和英国讲和,所以不愿多伤害英军的生命;另一种说的是戈林不愿意让陆军获得全歼英军的功劳,就怂恿希特勒让装甲部队停止进攻,打算让空军去完成这个任务,谁知道这个地方全是松软的沙子,炸弹投下去都没入沙滩深处,爆炸根本没什么杀伤力,所以让英法联军的残部最终逃脱;还有一种说的是蒙哥马利的部队在几天前已经重创了德军的装甲部队,使希特勒不敢再让装甲部队孤军深入,于是让装甲部队就地修整,只命令空军发起攻击。

后人总是推测西特勒下的不进攻命令是这些原因中的一个,这是一种把历史简单化的描述。昨为一只规模巨大的军队的的统帅,更有可能的是,这些因素希特勒都综合起来一个个考虑过了,所以才下的停止进攻的命令。

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对此后战局的意义,我想被严重的夸大了。因为在当时战局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英国如果还想战斗下去,就一定要振奋民心士气。敦刻尔克英国上下同仇敌忾救援子弟兵的那一幕,自然被丘吉尔先生拿来大大的利用。(如果评选二战时期的演讲大师,如果希特勒算一位,那么另一位就非丘吉尔先生莫属!)把这次大撤退说成是一次胜利的大撤退,这怎么都有一点像搞笑,和小日本把溃败说成转进有异曲同工之妙!

客观来说,当时守护住英国的全靠海军和空军,陆军只起了一个预备队的作用,希特勒忌惮的是英国的海空军,而不是你撤回去的这些残兵败将。

即使后来发起反攻,如果伤亡比例和德国相当,那么损失这些兵力英国也承受得住。其实后来的反击,那已经是美帝扮演绝对主力,英军已经沦为跑龙套的了。

说到底,是英国这种规模的国家,想发动跨海作战,除非是面对军队组织和武器装备和自己有代差的国家,才能取胜。要靠陆军登陆去打败德国,这绝不可能。这么说起来,敦刻尔克哪里有什么伟大的意义了,就是一次失败后的撤退,英国还是靠海军获得了制海权,然后靠美帝的支援和殖民地的输血才反败为胜,但这已经与敦刻尔克撤退无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