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什么宁愿当和尚也不愿意跟薛宝钗过日子?

如果林黛玉没死,该多好?

贾宝玉为何出家也不跟薛宝钗过日子?有四个原因,薛宝钗的一个举动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薛林之争,是读《红楼梦》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虽然第八十回后的原稿不幸遗失,但在前八十回的许多细节中,我们仍能非常清晰地得知这场斗争的结果,那就是林黛玉抑郁而终,薛家苦心经营的“金玉良缘”如愿以偿。

只是,薛宝钗也没能笑到最后。

通过许多细节,我们也能明确地知道薛宝钗婚后过的是寡妇的日子。

譬如第五回中的《终身误》里有云: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从字行间可以得知,婚后的贾宝玉一心只想着林黛玉,对身边妩媚鲜妍的薛宝钗视若无睹。一开始,薛宝钗就已经守了活寡。

而到了后来,薛宝钗过的日子如她灯谜中写的: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薛宝钗的深闺怨妇形象,就连在她的丫头莺儿身上都有体现,古诗《春怨》中就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诗句。

而薛宝钗为何会成为怨妇?无非因为她的夫君贾宝玉了却红尘,出家去了。

关于贾宝玉出家,书中早多处暗示,最为人熟知的是他两度说过“我当和尚去”,而《红楼梦》原名就叫做《情僧录》,这情僧就是贾宝玉。

那么,贾宝玉为何出家?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贾宝玉出家,绝非一时半会做下的决定,而是由多重原因构成的,非要细究,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天生叛逆,人生理想与生活环境格格不入

自打衔玉落草,贾宝玉便异于常人。一岁抓周时,他便以倾心胭脂钗环被贾政所恶,斥其将来“酒徒色鬼耳”。

六七岁时,他语出“男子是泥做的,女儿是水做的,见了女儿浑身清爽,见了男人臭气浊人”,因此名闻京城。

长大后的宝玉,视功名利禄为粪土,无视封建礼教与封建等级,他向往自由、渴望自由恋爱,尊重女性,鼓励个性解放。

显然,贾宝玉所追求和渴望的东西,在百年权贵的高墙大院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一直以来,他都在和那些封建礼教的拥趸者上演各种冲突。

贾政让他读书科举,他不屑于当“禄鬼”;贾政要他多结交权贵,他却一味往柳湘莲、蒋玉菡这等“下作人”人群里钻;长期的对立让贾政恨得牙痒痒,有一次爆发后将其狠狠笞挞,恨不得“了结他的狗命,以绝将来后患”。

他想待在一个清净美好的家园,可是身边的贵族子弟,不是豪饮聚赌,便是斗鸡走马,甚至公媳扒灰,父子聚麀……

他爱护女儿,平日里甘愿为她们伏低做小。可是在妯娌、婆媳、主奴等重重矛盾爆发时,这些柔弱的女儿首先成了牺牲品。大观园抄检后,王夫人雷嗔电怒将晴雯、芳官等人撵出去,晴雯因此殒命。

他一生只想和姐妹们在一起,过着吟诗作对的日子。可是后来连这些姐妹也陆续离开了他。一开始是迎春被逼嫁给中山狼,而后被虐致死;后来还会有史湘云嫁人,贾探春远嫁,林黛玉泪尽而逝,贾元春深夜暴亡等等。

种种悲剧让贾宝玉悲愤欲绝又无能为力,而在贾家临近崩塌时,这种悲剧会越演越烈。他的人生理想遭到了破灭,他对这个贵族家园也越来越厌恶,越来越想逃离。

二,贾家被抄,恍悟世事无常

历经百年富贵的贾氏家族,终将因为种种原因被抄家。这些原因贾家一众纨绔子弟的穷奢极侈、安富尊荣、坐吃山空。也有来自统治阶级的互相倾轧和勾心斗角。

贾家的财富和权力被迫再次分配。而在被抄家后,贾家还要面临精神上的打击,像贾赦、贾珍等人必将被问责,轻者流放边疆,重者丢掉性命。

而那些尚且就在家中的女儿,也成了雨打飘零的花儿,再也没有先前的精气神。原本煊赫风光的贾家,一转眼钱财空了,权力也被收回了,连女儿们的精气神也涣散了。

极速的转变和巨大的落差,让贾宝玉恍惚之余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与其一个人与这污浊的世界抗争,不如悬崖撒手。

三,贾宝玉早年就深受佛道熏染和影响

绝大多数人在遭受挫折后,选择的是壮大自己,东山再起。而贾宝玉却选择了另一条路,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本来在佛道方面就有慧根。

一开始,贾宝玉是不信佛道的,他恨骂过“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他还讨厌那些“俗人”无缘无故“供神盖庙”。行举偏激到连袭人都劝他不准“毁僧谤道”。

可是,在佛道思想无处不在的封建社会,贾宝玉的生活无不被佛道思想所影响。

譬如他爱读的《庄子》,其鄙夷功名利禄的思想不仅深得宝玉赞赏,同时也会被庄子“无为而治”逃避现实的思想渗透。

此外,在他的身边,许多女子在经历挫折后纷纷以出家为归宿,譬如惜春、芳官、藕官等人,无形中对贾宝玉后来的选择做了示范。

四,薛宝钗的“讽谏”,是压垮贾宝玉的最后一根稻草

主观的内因老早就藏在骨子里了,而女儿们的陨落和家族败落时,贾宝玉身边毕竟是有佳人陪伴的,他为何还能撇下宝钗而去?

很简单,一来与其精神高度契合的林黛玉,在“风刀霜剑”中泪尽而逝。

二来身边的薛宝钗让他对这个世界越发感到臭恶。

之前我们说过,贾宝玉这人非常厌恶程朱理学,极其鄙夷追名逐利之人。可是薛宝钗却恰恰相反,她的梦想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女人无法抛头露面的古代,她靠什么“上青云”?靠丈夫。所以一开始,薛宝钗的目标是进宫,毕竟嫔妃是所有女子中地位最高的群体。而在无法进宫后,作为薛家主心骨的宝钗,将目标投向了贾府的贾宝玉。

公府出身的贾宝玉,一出世就站在了无数人的目标之上。如果后天再随便读点书,努力一下,通过正途入仕也不是不可能。

可薛宝钗哪里知道,贾宝玉根本听不下什么经济学问云云。

或许薛宝钗看来,这是贾宝玉未经世事,所以一心安富尊荣。如果遭遇挫折就想通了,所以在婚后,早年吃过贾宝玉逐客令的她,再次和贾宝玉说起了经济学问,而且态度更要恶劣,这一点在第二十一回脂砚斋有透露: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此曰“娇嗔箴宝玉”……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

字行间可知,早期的贾宝玉还能听听花袭人的劝谏,虽然左耳进右耳出,但起码态度温和诚恳,愿意给袭人面子。

可婚后薛宝钗再像花袭人一样劝谏宝玉,那时候的宝玉已经不是早期的宝玉了。而我们注意,花袭人和宝钗的劝谏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娇嗔”,一个是“讽谏”,讽谏说白了就是言语激将你,一般来说,这非常打击人的自尊心。试想刚刚见过无数风浪的贾宝玉,还在恍惚忧伤之中,他怎能受得了这样的讽刺、挖苦和嘲戏?而薛宝钗的嘴脸在这一刻又显得多么的臭恶和丑陋啊。

好好的一个清净女儿,却生生活成一个禄鬼,此刻的贾宝玉是多么的绝望。

总的来说,贾宝玉出家,绝非娶不到林黛玉这么肤浅的缘故。而是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又无法作任何改变,原本的理想被摧毁,又找不到新的理想时作出的一种选择。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什么宁愿当和尚也不愿意跟薛宝钗过日子?

贾宝玉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从小受贾母的溺爱,在姑娘们的如众星捧月般的呵护下长大。整天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是花天酒地,吃喝玩乐,不问世事。虽然聪明过人,却玩劣不爱读书,虽然能写诗词艳赋,却不走仕途经济。看起来好像是对那种封建家庭,社会的叛逆,实则是纨绔子弟不上进。

古今一理,现在是和平盛世,家长费尽心血让孩子上名牌学校,读本科读研究生读硕读博,为什么?还不是让孩子出人头地,有个好的前程。可有的孩子根本不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说的松了装听不见,说的重了就要跳楼,离家出走。这是什么行为?是叛逆,可是,叛的谁逆的谁?到头还不是叛了自己逆了自己!

实际贾宝玉就是这种情况。和黛玉的爱情,那是真爱吗?既然爱黛玉为什么看到村姑念念不忘,看到袭人的婊姐妹念念不忘,看到姑子妙玉念念不忘,和尤伶名伶娈童勾三搭四,跟前的丫鬟更不用说,和袭人初试云雨情,二试三试不会有吗?整天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种人会有真爱吗?实际上和贾赦贾珍贾琏无二般。纯是须眉浊物纨绔到家!

贾宝玉出家,这是必然的。贾宝玉虽然书没读好,可其他方面也是无能第一。人家薛蟠虽也属于纨绔,但是他不管赔赚可能学着去干,而宝玉呢,不学无术,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商贾经济一窍不通,家被抄了,全家扛枷进了牢房,后来出来了,却一穷二白,他拿什么奉养父母妻子?他又舍不得命,没有金钏的勇气,只能出家。实际他是在逃避,并不是看破红尘和世俗,他是逃避责任,逃避现实。他是甄士隐的翻版。甄士隐就是在无力养家的情况下出的家,也是逃避现实和责任!

作者让贾宝玉混到这种程度,也是提醒每一位读者千万不要学此儿模样,不要以叛逆的幌子毁坏自己!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什么宁愿当和尚也不愿意跟薛宝钗过日子?

宁愿当和尚也不愿和薛宝钗过日子?贾宝玉的心思,我怎么猜不透

当年贾宝玉在考中了第七名进士之后,既然选择了出家为僧,斩断了七情六欲,看似贾宝玉已经熬到了最后,不仅迎娶到了薛宝钗,而且也高中进士,但他最后选择出家的这个抉择,身为《红楼梦》的一位读者,我实在是猜不透宝玉的心思。“宝玉出家”是《红楼梦》当中最后的情节之一,算不上精彩,但这个情节却很是耐人寻味,至于宝玉为什么会在最后选择出家,大概就是在他经历过大起大落之后,看破红尘后的结果吧!

《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发展到最后,贾宝玉真的还剩有其他东西吗?或许是有的,但是这些东西并不入贾宝玉的内心。对于宝玉出家,这一笔或许是整本书的绝笔所在,而入手宝玉出家的原因,读者们、连同我在内,至今都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之间的美好爱情中遨游着”,因为读者们真的愿意接受,贾宝玉是在林黛玉死后心灰意冷才选择出家的,再加上贾府后来的家破人亡,更给了贾宝玉看破红尘的打击。

但其实,这些想法确实是有些过于极端了,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贾宝玉这块顽石,在人间所经历的这番磨难,岂不是没有丝毫经验可得吗?首先,相比于林黛玉的死,贾府的家破人亡打击更大,但在最后我们也看到了,贾宝玉高中进士,贾政也得以官复原职,看起来如此美好的结局,贾宝玉却和那一僧一道走了。所以贾宝玉出家的原因,我们最好只是追溯到“宝玉在经历磨难之后看破红尘”的一种举动也就够了。

林黛玉死后,薛宝钗嫁与贾宝玉

到底是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盟?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位绝妙女子终日围绕在贾宝玉周围,在贾宝玉的内心当中,他肯定是更加偏向于喜欢林黛玉一些的,但是关于贾宝玉的婚姻,并不是完全由他一人所能够做主的,甚至从很大意义上来说,贾宝玉对自己的婚姻没有一点点支配的权利。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到的一个事实就是:林黛玉死后,薛宝钗才嫁给了贾宝玉,但是在薛宝钗和贾宝玉成亲拜堂之后没过多久,往日熙熙攘攘、红红火火的贾府便迎来了抄家。“家破人亡”这个主题其实早就在前边的部分情节当中暗示过了,贾府这样凄惨的结局,是必然的。当贾府迎来抄家的时候,要不是袭人和蒋玉函的及时收留,贾宝玉这位贵公子当时又能何处容所呢?

贾宝玉和薛宝钗这段金玉良缘,其实是作者不为看好的一段爱情,如果贾宝玉内心当中真有薛宝钗的话,那么早在贾府沦落之后,二人之间的感情就会得到很好的体现。但事实又是怎么样呢?事实正好相反,贾府沦落之后,贾宝玉过上了和以往相比起来天差地别的生活,艰苦寒酸、勉强维持生命。就在这种十分艰难的环境当中,放大了贾宝玉和薛宝钗之前那些极小的矛盾,使当初那些极小的矛盾,如今被放大到了极致。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爱情观来理解的话,如果两个人不能真心相爱,而且两个人之间一直都有矛盾的滋生和激化,那么这两个人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我想贾宝玉出家,和薛宝钗之间的矛盾占一部分因素,但只是占很小一部分因素。古者有言“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宝玉宝钗之间的矛盾原本在贾府那优越的生活条件之下显得很渺小,但是二人之间的感情却经不住艰苦环境下的锻造,所以极小的矛盾终于在艰苦环境中被放大到了极致。

宝玉出家,宝钗无过

从始至终,我都没有半点看出贾宝玉想要和薛宝钗过好生活的端倪,据我猜测,这段被家长所主持的婚姻,薛宝钗或许还有些情愿,但贾宝玉确是十分不愿,这段爱情注定不会幸福,因为在爱情还没有生长发芽的时候,二人之间的感情就已经发生了扭曲。

贾府家破人亡之后,贾宝玉带着薛宝钗和麝月被蒋玉菡和袭人收留下来,幸得蒋玉涵夫妇收留,如若不然,宝玉三人的惨状,我们似乎也可以窥探的到。面临着如此天差地别的环境,贾宝玉在艰苦环境下似乎是疯掉了,他十分不习惯如今这种惨状,而薛宝钗却是一个活脱脱的现实主义者,这一点早在之前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面对着宝玉的颓废和幻想,宝钗已十分清醒的头脑,一直在处处规劝着宝玉,从而导致两人价值观在这种艰苦环境下得到了更深一层的激化。价值观都无法迎合的来,那么二人怎么可能会生活到一块呢?如果贾宝玉选择和薛宝钗过好生活的话,那么他最起码要接受和容纳薛宝钗和他那合不来的价值观,那么这对于经历过了“黛玉之死”、“家族消亡”和“现实折磨”之后的宝玉来说,真的是痛煞他也!换作是我,恐怕我也很难接受……

那么如果仅仅是因为价值观不合,我们就将二人之间的这种矛盾、或者说贾宝玉出家的罪名直接归结到宝钗头上的话,那么这未免就显得有些过于强制了,因为这样的因果关系实在是不合理。宝钗是一个精致的利己现实主义者,但是宝钗对宝玉,一没有二心可言,二没有半点利益主义思想的存在。而且当时宝玉在经历过一系列折磨之后,他已经不想再对任何人说任何话了,如果宝钗不选择主动改变自己价值观的话,那么根本无法迎合贾宝玉的思想。

有甚者?贾宝玉的心早就死了,早在林黛玉去世的时候、在他揭开薛宝钗红盖头的时候,他的心就死了……

亮郎说

贾宝玉原本是一块顽石,本就不在红尘之中,高中进士也好,迎娶宝钗也罢,它以贾宝玉之身得以来往世间,只不过是一番历练罢了。等到大起大落之后,这番历练经历过之后,荣华富贵也享受了一遍,富贵中也到头了,这个时候留在凡间的贾宝玉也才真正看透了“繁华富贵终究不过是一梦罢了”,既然看破红尘、看透荣华富贵,那么继续眷恋人间下去,又有何意义呢?

综上所述,宝玉并不存在“宁愿出家为僧,也不愿意跟宝钗过日子”的想法,因为贾宝玉早已经看破了红尘,既然看破红尘、一心决意出家,那么还存在要在现实生活中和宝钗过日子的问题吗?其实大家完全可以类比一下“李修缘出家”,同样是在经历过了家破人亡,同样是已经迎娶到了妻子,可当李修缘决意出家的时候,他可曾在疯癫之中,怜悯过哭成泪人的俗人妻子?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什么宁愿当和尚也不愿意跟薛宝钗过日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心灰意冷加上心里反差太大。

贾宝玉其实被贾府养残了,是个完全无用的公子哥。

其实,贾府里面的公子哥,人人都比贾宝玉有用。

贾珍和贾琏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很有些办事能力。以贾琏为例,交给他的事情,几乎都办得很好,包括一些大事。

贾琏、贾珍都很擅长社交,朋友众多。

贾府就算破坏了,贾珍、贾琏最低程度可以找份事情做做,开个店铺之内,以往社交关系也多少用得上。

再说贾兰和贾环。

贾兰年幼,却能忍受在家族不受宠的环境,看着母亲被王夫人打压也能默默忍耐,最终考取了功名。可见,贾兰是个能够忍受逆境之人,也能卧薪尝胆,将来肯定是精英人物。

相比起来,贾环就差了一些,不学无术,人品不好。不过,对于社会来说,贾环人品低劣和经常使坏,未必是坏事。最低程度,贾环是个坏人,在社会上不容易吃亏。

而且贾环从小不受宠,在粗俗的赵姨娘抚养下长大,相对能适应低档次生活。而且贾环亲戚多是贩夫走卒,甚至仆人之流,同他们混在一起,最低程度混口饭吃还是可以的。

相反,贾宝玉就最差了,这么多年似乎没有变化,始终是个顽童的样子。

他性格软弱尚且其次,也没有任何远见,还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和拿捏。

比如,他明明猜出晴雯之死,十有八九是袭人暗中算计。那么,袭人既然能够如此地对待共处多年的晴雯,有必要的时候也一样能够对付贾宝玉。

这种情况下,贾宝玉还继续宠着袭人,属于是非不分,最终也是被袭人背叛。

如果贾宝玉真的同袭人结婚,将来也肯定会被她拿捏,自己毫无办法。

再说,贾宝玉的性格软弱到了过分的地步,甚至可以说是犯罪。

贾宝玉跑到母亲房内,故意和丫鬟金钏儿调情。期间两人都说了一些露骨的话,结果王夫人发怒打了金钏儿,导致后者自尽而死。

夸张的是,挑起这件事的贾宝玉,不但没有任何担当,反而遇事自己先逃走。

既然知道自己母亲是这个性格,为什么还要故意和金钏儿调情玩火呢?

如果出事以后,贾宝玉自己或者托人去找母亲说几句好话,金钏儿未必会死。

大家注意,王熙凤因为尤二姐的事情去宁国府大闹,那些丫鬟仆人都跪下为贾蓉和尤氏求情。

贾宝玉连这些丫鬟都不如。

另外,贾宝玉可以说是毫无远见的人。

贾宝玉应该明确知道,蒋玉菡是忠顺王的男宠。在当年来说,男宠形同小妾,等于是忠顺王的女人。

而连呆霸王薛蟠都不敢碰蒋玉菡,贾宝玉却敢去搞暧昧。而蒋玉菡同贾宝玉暧昧,未必是真心,恐怕只是想拉一些有权有势的公子哥,借机摆脱忠顺王罢了。

而贾宝玉勾搭蒋玉菡,也为荣国府惹了大祸。忠顺王爷直接派人上门兴师问罪,说话极为不客气,几乎是骂人了。虽然贾宝玉出卖了蒋玉菡,但这件事本身就同忠顺王结下了大仇。

贾宝玉供出蒋玉菡的去处,忠顺王会默认是他隐藏了男宠。其实,这同贾宝玉抢走忠顺王爷的小妾,本质上没有区别,谁也忍不了这种事,更会当作是侮辱。

忠顺王在朝廷权势很大,最后贾府垮台说不定就有他的作用。

可见,贾宝玉真的是惹祸精,难怪贾政要毒打他一顿。

除了性格弱点以外,贾宝玉几乎没有任何才能。

吃饭、洗澡都要别人伺候,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做生意,做事,贾宝玉连银两都不认识,这方面不用谈了。

教书呢?要知道,即便是贾代儒虽然被作者蔑称为呆儒,至少也是秀才出身。

而作者本来的意图,贾宝玉并没有考中举人,也不是秀才,连教书的资格都没有。

退一步说,就算贾宝玉考中了举人甚至进士,就他的能力也不能做官,甚至无法做教育界的官员。

总之,贾家败落以后,贾宝玉就完蛋了,完全成为社会的废物。

虽然家里还有个精明的妻子薛宝钗,薛家多少还有个几万两银子,应该也能帮助小两口过日子,至少过一段时间日子是可以的。

但是,有薛蟠在,薛家财富迟早也是败光,到时候怎么办呢?

难道让贾宝玉去乞讨吗?

另外,当时是清代,所有家庭都是大男子主义,男人不能自立,难道让老婆去养活吗?

大家看看甄士隐带着大笔钱财去投靠岳父,还被挤兑得不成样子。

而多浑虫因为无力养老婆,干脆放任老婆多姑娘出去滥交骗钱,自己戴绿帽也顾不了。

可以说,贾宝玉根本无法同薛宝钗一起生活下去,光是巨大的心里反差也要让他死了,更别说残酷的现实。

当时唯一逃避的方法,就是出家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贾宝玉是个失败者,也是负心人,毫无责任感。

薛宝钗本人在这段婚姻中并没有过错,她也是被母亲安排嫁人,并没有抢林黛玉的男朋友。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什么宁愿当和尚也不愿意跟薛宝钗过日子?

宝玉对宝钗的感情虽不及黛玉,但是和婚前没见过面的夫妻比起来,还是更有感情基础。宝玉和宝钗结婚之后,悬崖撒手,出家为僧,他们俩应该是经历了一番冲撞,以至唤醒了宝玉为黛玉出家做和尚的夙愿。

在最初,宝玉并不排斥和宝钗做夫妻。

第五十八回,宝玉在杏树下瞧见藕官满面泪痕,蹲在地上烧纸钱,受到藕官干妈的呵斥。宝玉助藕官解围,问她为谁而烧,藕官让宝玉去问芳官。

宝玉在得便的时候,向芳官询问藕官的事。芳官笑道:

“他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宝玉听了,合了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

宝玉赞成藕官的做法,这说明,在黛玉死后,他会秉着“往者已矣,来者可追”的意念,心甘情愿娶宝钗为妻。

宝玉对宝钗,应当就如藕官对蕊官一样:一面心里念着黛玉,为黛玉忧凄伤悲;另一面对宝钗温存体贴。

宝玉认为未婚女孩都是珍珠,都是美好的生命,常愿爱护她们。宝钗和宝玉一块儿在园子里相伴了这些年,宝钗当然也是宝玉要呵护的对象。既然娶了她,便不会轻易伤害她。这是一个有仁心的人,基本的良心。

宝玉后来抛离宝钗,弃绝红尘,是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不可协调的冲撞。

宝钗和宝玉,在很早之前就价值观的差异。他们俩如果不谈各自的人生理念,还可以和谐相处,如果说起这个话题,就会产生“白发如新”的疏离感。

在宝钗的心中,男人应该走举业之道,兴仕途经济。在之前,就常抓住机会,劝导宝玉。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宝钗为宝玉送来棒疮药。宝钗问袭人:“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先前在茗烟那儿听说,宝玉挨打是薛蟠和贾环促成的。见宝钗问起,就和盘托出了。宝玉怕宝钗难以自处,忙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

宝钗知道宝玉用话拦袭人,是怕自己多心,心中暗想:

“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的亏。”

宝玉不顾疼痛,顾念宝钗的感受,出言宽慰。宝钗在感动之余,想到的竟是“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可见宝钗对于“做大事”,结交官场朋友,经营宦途,看的很重,不会轻易的放弃这一理念。

宝玉喜欢结交不为官俗国体所缚的北静王,或者素性爽侠的柳湘莲。像贾雨村这类有板有眼的士大夫,是他所讨厌的,不愿与之交谈。

湘云劝宝玉常会会为官做宰的朋友,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不怕形单影只,无人帮衬。宝玉听了马上就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宝玉一向与湘云亲厚,提到这事便毫不客气地下逐客令,不可触碰之心十分坚决。

宝钗等人见到机会便劝导宝玉与士大夫诸男人谈谈,宝玉说:

“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蠱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宝玉深恶孔孟之道,不愿意进入那个大染缸,把自己染的一身浊气。凡有人提起这个话题,就顿起反感,他也不会轻易改变这一理念。

从脂批留下的种种迹象来看,宝钗和宝玉在贾府落败之后,还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夫妻生活。想必就是在这一段时间,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碰撞,相持不下。

尚处富贵时,宝钗就把男儿追求功名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后来穷了,劝宝玉追求功名之心必定会更执着,有机会就会劝进。

宝玉厌恶官场浊流,不愿涉足其中,这一意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不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更。宝钗的劝进,会引起他的强烈反感。

宝钗的“停机德”,勾起了宝玉对“咏絮才”的深切怀想。想到自幼不曾劝他立身扬名的黛玉,越来越觉得“意难平”。

宝玉第一次见黛玉就说,这个妹妹我见过,这就是“倾盖如故”的知己感。宝玉与宝钗结为夫妻,同床共枕,却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产生出“白发如新”的疏离。贫穷的凄凉难耐,不可协调的夫妻矛盾更令人难耐。与宝钗的矛盾越多,与黛玉相爱相知之感便愈发的清晰、强烈。怀着对婚姻和现实的无奈,以及对黛玉的深切思念,宝玉遁出红尘。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什么宁愿当和尚也不愿意跟薛宝钗过日子?

小说《红楼梦》,详细地描写了很多女孩子的成长过程。比如宝钗、黛玉、湘云、探春,都有明显地从小女孩儿,成长为有担当的大姑娘的整个过程。

但在小说中,唯独缺少这个过程的,恰恰是唯一的男主角贾宝玉。贾宝玉从八九岁开始出场,一直到第八十回大约十七八岁,仿佛从来没有成长过,一直都以一个小男孩的形象在出现。

他有能力、有担当成婚,然后撑起一个家吗?

真的不敢想象,这样的一个团宠Boy,在失去家族和财产的支持后,会过上怎样的日子……

一.离不开的家族、长不大的人

贾宝玉真的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出生在显赫的国公府第,还有衔玉而生这个奇幻色彩的加持,这让他一出生,就与众不同。

贾宝玉是被祖母、母亲、姐妹们,呵护着长大的团宠boy。

这样长大的孩子,极容易保留心底的那份纯真,通常也很善良。

但这种善良、纯真,必然与整个荣国府的作风显得格格不入。

荣国府这个大环境看上去花团锦簇,可其实上早就腐朽不堪。

为了支撑这个公侯府第不倒,贾赦、贾政都在做着违法乱纪的事情。

贾赦这个荣国府爵位的继承人,与平安州一直有密切地联系。大臣结交外官,自古以来会被皇权忌惮。

这已经为荣国府的最后倒塌,埋下了隐患。

贾政表面上是个腐儒,看上去在工作上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可他依然不能免俗。

在对待贾雨村时,他卖官鬻爵;在对待薛蟠的人命案时,他草菅人命。

荣国府上一代的拼命钻营,才有了下一代的花团锦簇。

贾宝玉,是荣国府下一代中最有灵性的一个人。

可这又能怎样?

他的长辈都一门心思地,希望他能考科举、入正途。

然后呢?

千万别小看社会的同化性,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中,如果当官想要立得住,还真的就得成为像贾雨村一样的人。

贾雨村极具才华,但心狠手辣、阴险腹黑,他就是一棵墙头草、两头倒。

这样极具钻营的人,才能在官场上屹立不倒。

根本不用怀疑,贾宝玉的亲舅舅王子腾也是这样的人。

可如果贾宝玉也变成那样的人,那么《红楼梦》还是红迷心中的一方净土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所以,贾宝玉只能以一个孩子的形象存在。

这位公子哥刚出场的时候,为了他的林妹妹摔玉,然后大闹一场;等到他十五六岁的时候,还只能为他的林妹妹生病,痴狂般地大闹一场。

除了这些孩子气的手段,贾宝玉没有其他办法应付整个生活。

因为他能自由的选择喜欢谁,却无法选择去娶谁。

贾宝玉和谁结婚,法定条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本人的想法,无关紧要。

贾宝玉身上具有着公子哥的全部缺点,他软弱、无能、缺乏一切生存手段。面对高压式的长辈贾政,他只能遵从,不敢违抗半分。

这样的贾宝玉,只要家中不分给他财产,再断了他的经济来源,在当时残酷的大环境中,他根本无法生存。

荣国府那样行将就木的家族,贾宝玉也离不开。

所以他必须像小孩子一样,一切由父母做主,家里面让他娶谁,那就只能乖乖地去娶。

在长辈的面前扮演一个孩子,才是他最适应的一个角色。

这样一个安富尊荣的公子哥,轻易会出家吗?

二.宝玉出家,只是无奈的选择

日子不到过不下去之时,贾宝玉绝不会出家。

贾宝玉是一个特别能说服自己的人,他赞成什么样的人生:

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但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①这是《红楼梦》中小戏子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深得宝玉的认同。

在贾宝玉的人生世界里,夫妻关系本来就是这样的。

所以呢?

②所以哪怕林妹妹死了,只要宝玉不忘了她,在心里有她的位置,在宝玉的眼里,这就是情深意重。

在任何情况下,宝玉不会为了情感问题而出家。

③妻子死了,在宝玉的眼里,续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那么林妹妹呢?

最多只是算情深意重的女朋友,宝玉很容易就会说服自己,如果为了女朋友父母不要了,妻子不要了,是件于礼不合的事情。

只要宝玉能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他绝不会选择出家。

事情也可以反过来说,一旦宝玉出家,就意味着,在家中过的日子,还不如当和尚呢!

在表面上薛姨妈是一个慈爱的长辈,宝钗是一个贤德的女子,但那真的只是在表面上。

曾经的荣国府是响当当的公侯府第,能帮薛家摆平很多事情,能给他们一家足够的庇护。

所以这个时候的薛姨妈,是一个无可不可的人。她可以在贾母身边,随时随地的去奉承贾母;也可以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贾母面前做一个女清客。

那时候的薛宝钗呢?

她在荣国府内,更要体现一个女子的全部美德。

荣国府与之结交的,全都是豪门贵族。能到荣国府应酬的,也大都是豪门贵妇。

任何一位豪门贵妇,如果看上了薛宝钗,把宝钗取进家门,都是薛家乐于见到的事情。

薛家对宝玉所有的好,都是有所图。当荣国府罩不住薛家的时候,薛家人真正的嘴脸,才展现在宝玉的面前。

宝玉娶宝钗是无奈的选择,其实宝钗嫁宝玉又何尝不是?

宝钗期望的丈夫,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那种;是能给薛宝钗,带来凤冠霞配的那一种。

很明显,这两点贾宝玉都做不到。

《红楼梦》的发展,是荣国府会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而那个时候,贾家与薛家的地位会发生颠倒。

贾家在经历抄家之后,成年男子会被问罪,财产会被抄没,贾宝玉立刻会变成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而薛家呢?

狡兔三窟,是商人的本能,薛家绝不会把银子放在一个篮子里。

薛姨妈一定藏好了的棺材本儿,薛家必定还有过日子钱。

这时的薛姨妈再去看贾宝玉,便不会再如我的儿一般,那种态度了。

薛姨妈会马上严格的督促贾宝玉,要么读书科举,要么马上学习耕种买卖。

其实薛姨妈一直都是个碎嘴子,这个女人会不停地抱怨贾宝玉不知惜福,不会过日子。

而那时候的贾宝玉呢?

这位公子哥过惯了风花雪月的日子,真正让他头悬梁、锥刺股般地读书,他无法做到。

这位公子哥也习惯了众星捧月,受人服侍的日子。真正地让他耕种买卖,他扛不起责任、也吃不起这份苦。

这样的公子哥能干什么?

薛姨妈也只能每天抱怨天、抱怨地,问自己为什么这么没时运,偏偏招了一个这样的无用女婿。

而宝钗呢?

那个时候的贾宝玉,已经不再是小国舅爷,薛宝钗也就没有必要,再在他的面前装贤良淑德。

薛宝钗本来就是一个市侩之人,她对名利的渴望胜过任何一个红楼女子。

这时的薛宝钗会用讥讽的态度,迫使贾宝玉去好好学习。

若论起说大道理怼人,红楼姑娘里,没有一个人是薛宝钗的对手。

可偏偏贾宝玉,最不吃的就是这一套。

贾宝玉不是不愿意跟薛宝钗过日子,是他根本给不了宝钗想要过的日子。

那个时候的贾宝玉,心理上一个重创接着一个重创。直接导致了他根本不能承受,那个时刻他最需要的是理解、是关爱。

哪怕这份关爱是虚无缥缈的。

那个时候一僧一道带走贾宝玉,要比带走甄士隐还容易得多。甄士隐有着对红尘俗世的眷恋,可贾宝玉没有。

只要一僧一道告诉贾宝玉,他其实是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他到人世间走一遭是渡劫来了。

那时的贾宝玉马上会跟着他们走,哪怕走的是一条不归路,贾宝玉也不会有一丝留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