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为何不把自己的心思告诉贾母?如果像紫鹃说的告诉了贾母会怎样?
林黛玉是个极聪明的女孩,对许多事情看的非常透彻,她之所以不把心事告诉贾母,有两个原因。一,贾母不会为自己做主
<一>,黛玉知道,贾母是爱自己的,但是这种爱只流于表面。
从林黛玉到贾府以后,贾母就给了林黛玉很大的体面,林黛玉的吃穿住用与贾宝玉一样,逢年过节,贾母也会送给林黛玉打赏下人的铜钱,入住大观园时,也会让林黛玉挑拣自己喜欢的院落,林黛玉与贾宝玉有点小矛盾,贾母会让王熙凤去说和等等,但是这些都流于表面,因为贾母从来没有真正的关心过林黛玉。关于这一点,我们让林黛玉与对薛宝钗说的一段话来说明。
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林黛玉曾经对薛宝才这样说: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15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林黛玉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在第45回,薛宝钗看过林黛玉的药方之后,为林黛玉分析了病症,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既然几个太医看了病之后都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瞧一瞧,还说药补不如食补,建议林黛玉吃燕窝粥来补养身体,并许诺林黛玉为林黛玉提供燕窝,林黛玉听了以后大为感动,又想起薛宝钗曾经劝说指点自己,告诉自己不要因为看书,而移了性情,于是有感而发。
在这里我们且不说薛宝钗,曾经告诉林黛玉,不要因为看书而移了性情,认为懂书还不如不懂书的观点是不是正确,单从贾母从来教导林黛玉,这一点来说,就是贾母的失职。
黛玉当初到贾府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依靠着老太太,学习书礼,增加修养的吗?更何况林黛玉之所以进贾府,也是贾母强行要求的。贾敏刚死不久,贾母就派人把林黛玉接来,林如海病重,接林黛玉回去,贾母让贾琏护送,并且要求贾琏一定要把林黛玉带回来,可是带回来以后呢?除了给林黛玉一些物质上的优惠之外,竟是一点也没有给林黛玉精神上的教育,指点,从头到尾都是一种马放南山,放牛吃草的态度,这哪里又有真爱呢?
林黛玉是聪明的,林黛玉能够在初到贾府之时,成功避开王夫人为其所设置的礼节上的陷阱,也能够从贾母的言行,看出自己在贾母心目中的位置,自然知道,即使自己把自己的心事给贾母说了,贾母不但不会为自己做主,还有可能在内心里鄙视自己,甚至会羞辱自己,所以,林黛玉除了在内心里感叹无人为她主张外,从来不曾把自己的心事对贾母说。
<二>,黛玉知道,贾母明哲保身,不会为任何人出头。贾母从做重孙子媳妇起步,一直走到贾府的最顶层,这期间经历的事与人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作为历经世事的贾母,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她从来没有想过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主张,因为她在家庭矛盾中,喜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独善其身。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她对待王熙凤,对待贾迎春,对待鸳鸯等人的态度上看出来。
王熙凤是贾母最喜欢的开心果,但是第72回,贾母的生日宴上,王熙凤因为要捆两个不好好工作的婆子而被邢夫人当众怼了,并且给王熙凤带了一个不通人情,不孝长辈的大帽子,贾母知道后,看出了邢夫人是在嫉妒王熙凤,故意给王熙凤找难堪的事实,但是贾母并不曾为王熙凤撑腰出气,而只是淡淡的对鸳鸯感叹了一句而已。
贾迎春是贾母的孙女,贾赦要将贾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母明明看出来不合适,但是她却什么话都不肯说。如果她曾经为贾迎春说句话,表示一下自己的反对意见,也许就可以阻止贾迎春的悲惨命运,即使不能够阻止,也算她尽了力了。但是贾母没有,她只是冷眼旁观。
鸳鸯是贾母的贴身小棉袄,无论什么事情,鸳鸯都会为贾母安排到位,可是鸳鸯跟随了贾母那么长的时间,贾母却从来没为鸳鸯安排后路,以至于鸳鸯在贾母死了以后,仍然要做人家的奴才。
贾母不会为别人着想,也从来不曾真正为爱护过林黛玉,如王熙凤经常会拿林黛玉的婚事开玩笑,并且给林黛玉贴上了贾宝玉的标签,这其实是很不妥当的,那样会损害林黛玉的名声,因为如果贾宝玉将来不迎娶林黛玉,林黛玉的身价就会降低,很难会再找到好姻缘。但是贾母却不闻不问,任王熙凤拿林黛玉和贾宝玉开玩笑。
贾母只想着独善其身,不管什么原因,王夫人是坚决反对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感情,一点贾母知道的比谁都清楚,为了自己不给自己找烦恼,为了自己每天过得笑口常开,贾母怎么会为林黛玉做主呢?
紫娟是一个实心眼的傻丫头,她只看到了贾母对林黛玉的表面上的好,从来不知道贾母的本性,所以劝林黛玉对贾母说,但冰雪聪明的林黛玉却知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知道自己即使对贾母说了,也是指望不上的,所以至始至终,林黛玉都不曾向贾母吐露过自己的心事。二,如果林黛玉告诉了贾母,贾母会疏远黛玉,众人会轻贱鄙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处境更加不堪。贾母知道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是一回事,林黛玉表白自己的感情是另一回事。
贾母知道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但是她却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如果有外人表示出来,她还会遮掩一二,如第57回,《慧紫娟情辞是莾玉》中,贾宝玉因为紫娟说的林妹妹回苏州谎言而失魂落魄,明确表示出了自己对林黛玉的感情,可是人精贾母却轻描淡写的过去了,只说贾宝玉有一个呆根子,责备紫娟不应该哄骗他。
但是如果林黛玉把这种感情挑明了,贾母很有可能认为林家人没有教养,并以此为借口疏远林黛玉,而王夫人更是会对林黛玉提高戒心,防范林黛玉,中葡人对林黛玉也更会轻贱鄙视。
原先大家找不到借口的时候,对林黛玉的刁难还在暗处,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打破薛姨妈安排的顺序,最后才把宫花送给林黛玉,其中就含有对林黛玉的鄙视,如果林黛玉再有一个言差语错,众人更会把对林黛玉的刁难放在明处,就如同后来的秋桐刁难尤二姐一般,甚至会认为林黛玉是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处处给林黛玉一打击,而贾母也会认为林黛玉不懂礼节,不知轻重,有为大家规范,那样林黛玉就会被众人踩到脚底了。
为了尊严,为了体面,林黛玉也不会把自己的心事向贾母去挑明。
《红楼梦》,林黛玉为何不把自己的心思告诉贾母?如果像紫鹃说的告诉了贾母会怎样?
黛玉是绝对的大家闺秀,她重情重义,性灵至上,并不代表她不遵守一般社会契约里对女孩子默认的矜持、自重的要求。黛玉本身也不是那种妩媚型的女孩子,无论是有心的自我约束还是无意的情感表达,她都不可能直抒胸臆,坦白承认。
宝黛的姻缘好似曾经有一个转圜的机会,就是为了试探宝玉的心意,紫鹃自作主张骗宝玉“林妹妹要回家去了”。正是因为这一句玩笑话宝玉大病了一场,黛玉的病也添了一重,众人或多或少知晓了宝黛的情谊。
黛玉的心思既不必告诉贾母,也不能告诉贾母。贾母本来就知道,也不希望她说。她要是说了,反而会让贾母和她自己都陷入为难尴尬的地步。贾母毕竟是贾家的大家长,封建社会的门风还是要维持的,不但不能拿这个理由去逼迫王夫人同意宝黛婚事,反而会让自己在王夫人的反对面前无言以对。
贾母虽说是贾元春的祖母,但毕竟孙女儿是娘娘了,君臣有别,她唯一能做的就是静待事情的发展,而不是在娘娘有意许婚的情况下,把林黛玉许给贾宝玉
《红楼梦》里情爱交织复杂,勾心斗角,从侧面也反映了封建社会里贵族家庭的腐败和骄淫不堪的生活,必将走向衰落。
《红楼梦》,林黛玉为何不把自己的心思告诉贾母?如果像紫鹃说的告诉了贾母会怎样?
曾经读《红楼梦》时,也为林黛玉之死流过泪,为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而深感遗憾。而今随着年纪的增长,才发现,曹雪芹对黛玉终究是偏爱的:她虽在如花的年纪就香消玉殒,但是她在大观园里,她度过了美好的日子,有过朋友,品尝过爱情的甜蜜,也不必经受日后贾府落败后的磨难;她和贾宝玉的爱情虽没有圆满的结局,但是她爱过,而她爱的人也正好爱着她,她拥有过爱情。而她虽然没能嫁给宝玉,但是她的爱情至少不用经受柴米油盐的打磨,自始至终都是最初的模样。
林黛玉是聪明的,她不把心思告诉贾母,自然有她的道理。
封建体制下,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社会,男女的婚姻大多是盲婚哑嫁,姑娘家更是不可能过问自己的婚姻大事,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黛玉再蔑视封建礼教,再离经叛道,也不可能亲自去让贾母做主她和贾宝玉的爱情。
而贾母一直是守礼的人,她对封建礼教是维护的。从她在元宵节上对“才子佳人”故事的抨击上看,她对子孙的教育态度上看,都可以看出她对礼教的态度。比如贾琏和尤二姐的事,她觉得不是大事,只是小孩子不稳重偷腥而已。但对贾赦要纳鸳鸯的事却大发雷霆,因为长辈屋里的,哪怕是阿猫阿狗,后辈也应该尊重些。
因此,林黛玉是不可能将心国告诉贾母的,否则她的处境会变得更糟,因为她在贾府的地位,全仰仗贾母的宠爱。
如果可能,贾母也会成全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是贾母最宠爱的子孙,林黛玉是贾母最宠爱的外孙女,如果能平衡好各方关系,贾母当然愿意成全两人的心意。
贾宝玉和林黛玉小时候都是养在贾母屋里长大的,两人青梅竹马,互生情意,贾府上下,从主子到仆人,大多都知道这个事情。甚至一度,王熙凤心里都默认为两人是会修成正果的。王熙凤是谁,人精中的人精,要说贾府谁最能把住贾母的脉,这个人非王熙凤莫属。她既然开了口,还把两人的关系挑到了明面上,以她的精明,如果不是看出了贾母的想法,又怎么会擅自去开这个头。
只是贾母是贾府的核心掌权者,她首先要顾及的是贾府这艘大船能正常运转。而贾府自元春省亲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到后来甚至只剩下空架子。后来元春死于宫中,贾府就更加风雨飘摇。贾府需要薛家的钱,薛家需要贾府的势,贾宝玉和林黛玉联姻,是对两个家族最好的保障。
如果贾府仍然是那个鲜花着锦的贾府,贾母当然愿意成全两个人的情意,但现实比人强。
林黛玉是骄傲的女子,即便要去求贾母,那个人也应该是贾宝玉在现代这个男女平等了很多年的社会,在男女关系里,大多数都还是认为应该男方更主动一些,男方应该把姿态放得低一些,更何况在那个时代。
所谓抬头嫁女儿,低头娶媳妇儿。林黛玉是多骄傲的女子,她又如何肯放下身段,去跟贾母吐露心思,求她成全这段姻缘。即便一定要有一个人去为这段爱情筹谋,为这段爱情奔走,那个人也应该是贾宝玉。
其实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明白这段感情可能不得长远,贾宝玉常把生死挂在嘴边,常说要做和尚去,便去从未有过白首之约。而林黛玉后期更是看得通透,不仅她自己,连这贾府的诸芳,或许都不得长久。
最后只能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红楼梦》,林黛玉为何不把自己的心思告诉贾母?如果像紫鹃说的告诉了贾母会怎样?
少时读《红楼梦》最惋惜的就是宝玉和黛玉的感情,总是在想:要是他们能够成就良缘那该有多美好,可是故事往往都不尽如人意,求不到圆满的结局。
其实宝黛的姻缘好似曾经有一个转圜的机会,就是为了试探宝玉的心意,紫鹃自作主张骗宝玉“林妹妹要回家去了”。正是因为这一句玩笑话宝玉大病了一场,黛玉的病也添了一重,众人或多或少知晓了宝黛的情谊。
这个时候紫鹃劝黛玉早点求贾母做主确定二人的婚事。可是事情真如紫鹃想的那么简单吗?如果黛玉真像紫鹃所说告诉了贾母她心意,结局就会不一样吗?结果是既定的,不管黛玉做了什么都改变不了。
第一、黛玉的心思即使不说贾母也知道,贾母也想成全宝黛姻缘
贾母是性情中人,而且她是看着宝玉和黛玉长大的,宝玉和黛玉的心思她如何会不知道,即便黛玉不对她说,她也是明了的,而且她一直都站在黛玉这边,想要成全宝黛姻缘。
从苏州把黛玉接到贾府起,贾母似乎就在让宝玉和黛玉培养感情,他们孩童时期同桌吃同床睡,有相通的心意,这种青梅竹马的情谊,是宝钗和宝玉之间永远都无法培养出来的默契。
贾母很多时候都会把黛玉和宝玉的名字放在一起。她带着刘姥姥参观大观园,在参观秋爽斋的时候贾母就说过:“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在贾母心中黛玉和宝玉是她最宝贝的两个玉儿,贾母赏赐菜肴宝玉和黛玉也是独一份的。
宝玉和黛玉从清虚观回来之后就大吵了一架,因为王道士要给宝玉介绍对象,为了这事他们二人大闹了一场,虽然他们彼此心中有意却不知道对方的心思,于是贾母给了他们二人一句最安心的话,“不是冤家不聚头”。宝黛如参禅一般认真思考这句话。贾母处处都在为宝黛的姻缘做铺垫。
紫鹃为试探宝玉说的玩笑话,害的宝玉大病了一场,可是贾母在知道事情的始末之后并未怪罪紫娟,因为她把紫鹃安排去照顾黛玉,就是希望她能够用她的“聪慧”帮黛玉解决问题,如今紫鹃做的正合贾母的心意。
宝玉笑道:“原来是你愁这个,所以你是傻子。从此后再别愁了。我只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紫鹃听了,心下暗暗筹划。
紫鹃这一次对宝玉的试探是很有效果的,因为宝玉对紫鹃说了最真心的话,他非黛玉不娶,而且两人同生共死。
不得不说,贾母对宝黛姻缘的营销比王夫人力捧的金玉良缘要成功,因为贾琏的小厮都知道宝玉的婚事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宝玉和黛玉的心思,所有人都看得明白,所以即使黛玉不对贾母说出她的心意,贾母也知道。黛玉是贾母最心疼的外孙女,所以她即使委屈了宝玉也不会委屈黛玉,一定会尽力促成宝黛姻缘。
第二、黛玉的心思无法对贾母启齿,不然贾母为黛玉破除影响的“掰谎记”就白费了
紫鹃想到了黛玉说出心意的好处,可是却忽略了说出心意的坏处。宝玉为了黛玉生了一场大病,众人看到宝黛心意的同时,也会对宝黛的关系产生怀疑。
当初袭人就是凭借着这个建议获得了宝玉准姨娘的地位,如果贾母再对宝黛关系给予确认,那么黛玉的名声恐怕就会受到影响。
宝玉和黛玉从小就要好,他们小时候就一起跟着贾母居住,长大后他们还是可以躺在一张床上说话,众人都见怪不怪,因为他们的感情发乎情止乎礼,所以黛玉和宝玉之间并无特别的忌讳。
可是元宵节的时候黛玉做了一件很大胆的事情。贾母让宝玉给众人倒酒,轮到黛玉到时候,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这一举动在当时是很严重的事情。为此贾母还特意说了一个“掰谎记”来破除影响,保全黛玉。
贾母笑道:“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
贾母在为黛玉辩解,黛玉不是书中的小姐,也不知道那样的事情,在场的众人也不可能往那方面去猜测。这件事的影响正在慢慢消除中,可是这件事还没有完,宝玉就又为“黛玉要回苏州”的话大病了一场,所以此时黛玉也就不便再对贾母说出自己的心意,贾母不会多想,却不能阻止别人的流言蜚语。
第三、如果真能像紫鹃说的就好了,贾母此时碍于王夫人也无法做定宝玉和黛玉的婚事
紫鹃笑道:“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
紫鹃虽然是到贾府后才跟着黛玉的丫头,可是因为黛玉对她好,她和黛玉相处的比亲姐妹还好,她也是发自内心的在为黛玉打算。她劝黛玉早点把自己的心思告诉贾母,趁着贾母此时还健朗成了他们二人的婚事,黛玉也就不用整天烦恼了。
事情如果就像紫鹃说的那么简单就好了,贾母知道宝玉和黛玉对于婚事的担忧,可是迟迟不开口不是贾母迂腐,而是贾母在担心王夫人容不下黛玉。王夫人一直都不能够真正地接纳黛玉,即便是贾母做主了婚事的,黛玉的将来也会不好过的。所以为了让黛玉最大可能地获得幸福,贾母一直在找可以让事情圆满的解决的办法。
所以,总的来说,不管黛玉是否听了紫鹃的话对贾母表明她的心意,贾母此时都不能成全黛玉的婚事。但她一直都把宝黛的婚事放在心上,只要能让王夫人真正接受黛玉,再为黛玉做主就水到渠成。只是贾母错估了时间和黛玉的身体,没能尽早成全宝黛婚事,最后才酿成悲剧。
作者:酒馆说戏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红楼梦》,林黛玉为何不把自己的心思告诉贾母?如果像紫鹃说的告诉了贾母会怎样?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要问一下题主,像贾母这样活了七老八十的老人精,她对宝玉和黛玉的感情,难道不知道吗?当然不是,贾母可以说看的比谁都清晰而又透彻。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一行人清虚观打醮回来,因为在观里时张道士当着贾母的面给宝玉提亲,而一向好奇的宝玉对那个金麒麟显示出特别关注的样子,并收藏了它,这两件事让黛玉心里很不爽,两个人又一次别别扭扭起来。宝玉觉得黛玉很不理解自己:“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连他也奚落起我来。”黛玉一生气就说:“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来?我知道昨天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拿我来煞性子。”
两个人到不相让,话赶话,越来越伤人,结果就闹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相处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别扭,也是林黛玉进贾府以后跟宝玉闹得最后一次别扭。这次别扭惊动了贾母,几乎也惊动了府上所有的人,以至于贾母看到这个情况,说我这老冤家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所以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样说着,连贾母也哭了。
贾母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她对宝玉和黛玉的感情看得清清楚楚,根本用不着黛玉跟她说什么。
但是看得清楚那又能怎样呢?一是那个时代根本不支持男女事情,连《西厢记》和《牡丹亭》这样的书都是禁书,书都看不得,何况还落实到行动上。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如果仅限于他们私下里的两小无猜,大家早已习以为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可是这事不能摆到桌面上来说。不像我们现代人以为的你情我愿,两人情感情交好就可以走到一起,在那个年代,这是不被允许的,甚至是要躲着的,这话怎么能黛玉口里说出来?
其次,贾母作为一个家族的老祖母,她要站在整个家族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宝玉固然是她的心肝宝贝,黛玉也是她的心头肉,但是相对于整个家族的利益来说,她对这两个人的溺爱,在家族利益面前显得一钱不值。即便是贾母有心要撮合他们,但是以她的人生经历来说,她更懂得权衡,更懂得贾府究竟需要什么,而不是这样的儿女情长。
第三,中国古代儿女的婚姻一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荣国府现在真正的当家人是王夫人,而不是贾母,宝玉是王夫人的儿子,宝玉的婚姻要有贾政和王夫人来定,贾母只是一个退居二线的老顾问,贾政和王夫人征询她的意见,是尊重他,他们如果不问征询贾母的想法,也不违反什么。如果贾母直接干预宝玉和黛玉的婚姻,那她的手就伸得太长了,王夫人肯定不答应。王夫人毫不留情地处置晴雯,某种意义上就是做给贾母看的。贾母之所以在府里德高望重,就是有她的分寸和做人的原则,她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去干涉不属于自己权限范围内事务的人。
紫鹃急着让黛玉告诉贾母,只不过也是站在她一个小丫头为主子忧的角度上,这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贾某把事情看的那么明白,都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即便是黛玉说了又怎么样?更何况她以她一个女孩子,在那样的背景下,她又如何开口呢?
《红楼梦》,林黛玉为何不把自己的心思告诉贾母?如果像紫鹃说的告诉了贾母会怎样?
在《红楼梦》这个大环境里,宝黛的爱情是注定不会有结果。黛玉是何等聪明的孩子,大局她自己也很清楚,即使把心思告诉贾母也未必管用。贾母是十分爱黛玉的,但是她之所以不能明着促成这对鸳鸯,原因有几方面:最大的原因是要为大局考虑,其次是王夫人、封建枷锁、还有黛玉自身的原因。自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宝玉的原因。
第一贾母要顾全大局:像贾母这样活了七老八十的老人精,宝黛之间这点小儿女情长的事,连紫娟作为小丫头都知道了,她怎么能不知道?记得清虚观张道士当着贾母的面给宝玉提亲,回来后宝黛之间闹别扭,这次别扭几乎也惊动了府上所有人,也惊动了贾母,贾母哭着说“我这老冤家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明摆着贾母是知道的。而且也很心疼两个孩子。之所以没明着支持,只是在为大局考虑。因为当时整个贾府只是面子好看而已,实则外强中干,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贾母也希望贾府能强大起来,而宝钗和黛玉比,黛玉父母双亡,宝钗家是皇商,家境殷实,娶了宝钗无疑是给贾家注入新的力量。
第二因为王夫人:贾府第一代是功臣,而儿孙只知道吃喝玩乐,没有什么作为,贾政职务不高、贾赦因世袭虽有职位却没实权、贾珍贾琏更不用提。在贾府日益衰落的时候,王夫人无疑是最最大的王牌,娘家兄弟王子腾是京营节度使,后来又升为九省统制,女儿元春是贵妃,她是当今皇帝的岳母,她的妹妹薛妈家是皇商。有了这几重身份,哪怕她自身再无能,她在贾府的地位也可想而知,而且贵妃元春也赞同“金玉良缘”,记得端午节,元春赠送的礼物,只有宝钗的和宝玉是一样,这说明元春也没赞同宝黛的婚姻。以贾母的精明,她不会因为宝黛这点事和儿媳王夫人、贵妃孙女儿对着干。王夫人其实骨子里是不喜欢黛玉的,只是看在贾母的份上,面子上做得让人无话可说而已。表面拿晴文开刀,实则是对黛玉不满的发泄。这点贾母也不是不知道,而睿智的贾母总是会顾全大局凡事不捅破,她老人家也是希望和万事兴。王夫人除了占有人事上的优势以外,她还是宝玉的亲生母亲,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姻理应由父母做主,而贾母必竟是祖母,隔了一辈,以她老人家的睿智,也不可能什么都抢着做主。记得贾赦要把迎春嫁给孙绍祖时,贾母明知道不行,也没去阻拦,何况是王夫人的宝贝儿子宝玉娶亲呢?
第三因为封建枷锁: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姻大事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是无权过问的。聪明的黛玉是大家闺秀,生来稳重、矜持、娇羞,即使没有以上的种种因素,她也不可能把心思告诉贾母。她也明白即使告诉贾母也没用,还有可能惹祸上身,也有可能从此被人鄙视。
第四黛玉本身的原因:黛玉生性多愁善感又多病,总是以泪洗脸、病魔缠身,象个药罐子。宝玉是家孙,黛玉是外孙女,贾母虽疼黛玉,但更疼宝玉。她会更为宝玉的未来着想,因为黛玉身体太娇弱,别说传宗接代,说不定哪天就撒手人寰,总不能让自己让宝贝孙子成为鳏夫吧?另外,黛玉较为任性,与人相处不太注意分寸,常给人留了口舌。而宝钗却恰恰相反,处事圆融,深得大家的喜欢。这也是让贾母也无能为力的点。
依我看,最主要是宝玉的原因,他就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里,动不动就疯疯癫癫,虽然心地善良,但活象个软面条,没有一点男儿该有的担当,如果他能够有点主见,敢说“非黛玉不娶”,我看谁敢阻止?即使皇帝老爷下旨也没用。哈哈,这当然是我的一厢情愿。仅代表个人观点。
宗上所述,即使黛玉把心思告诉贾母,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作用,还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反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