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流落烟花巷的巧姐,刘姥姥为何“忍耻”招了巧姐?

《红楼梦》流落烟花巷的巧姐,刘姥姥为何“忍耻”招了巧姐?

  或许在曹氏原著里,巧姐的人生要比高鹗续的惨得多,巧姐不可能安稳地做个地主婆,背后还有实力尚存的贾府,她过得,也许就是判词里所讲的生活,她彻底成了一个村妇,成了宝玉曾心心念念过的二丫。

  在考证出来的情节里,巧姐被王仁卖了,妓女云儿虽认出了巧姐的身份,但巧姐的身价银子,仍是一大问题,刘姥姥受到凤姐的恳求,和小红等人到处去打探寻找。经过多方打听,刘姥姥终于在瓜洲找到流落烟花巷的巧姐,她回家把值钱的东西,比如地包括那个盅子都卖了,赎回了巧姐,在苍茫的雪地里,一辆破旧的马车上,刘姥姥抱着巧姐,对她说,咱们去找你娘去,此时的凤姐早已得到刘姥姥救下巧姐的消息,安然死去,正被衙役用席子卷起来拖出去……

  巧姐到了王家,刘姥姥和王狗儿商量着要把巧姐和板儿连在一起,让他们结为夫妻,板儿不是很乐意,但刘姥姥一力坚持,巧姐终于成了板儿的妻。

  刘姥姥为何“忍耻”招了巧姐?

  咱们也都清楚忍耻的意思,其实别说那时,就是现在,你真的决心娶一个曾经在那种地方待过的姑娘为妻,也是要有勇气的,板儿是古人,那时候更讲三贞九烈,一个姑娘的清白,就是她的生命,没有这个东西,任何时候都抬不起头,板儿娶巧姐,是会被知情人笑话的。

  刘姥姥当然不会不知道这么一点,为什么还坚持呢,他们家人也都同意呢?

  这和刘姥姥王狗儿一家人的品性有关,他们都是滴水恩,涌泉报的,凤姐于他们有恩,巧姐有难,他们倾尽全力相助。这一点,应该不会有什么人反对的。刘姥姥到处贾府两次,第一次是真的打秋风,凤姐给她二十两银子一吊车马钱,刘姥姥回家后,这钱就被王狗儿拿来买地了,从此发了家。第二次,刘姥姥本意是送点土特产,表表自己的心意,但是她没想到,贾府上下都给足了面子,吃饭请客逛园子,大家乐呵呵地,临了回家时,还给钱给几车东西,或许于贾府而言,这些东西不值得什么,但是对刘姥姥来说,这是天大的恩惠。

  刘姥姥是个朴实的村妪,王狗儿虽有点滑头,但本性也纯良,在他们的意识里,得人恩果千年记,善有善报是世间永恒的真理。贾府遇大难了,他们能力有限,只能是救得一个算一个。巧姐还是个孩子,没作过恶事,不能毁了一辈子。所以,刘姥姥尽全力去救。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刘姥姥如此做法,王狗儿夫妇都是支持的。王狗儿一家和凤姐的渊源说近也近,毕竟祖上连过宗,是曾经一荣俱荣过,但说远也远,连真正的同宗贾雨村都可以“卖贾求荣”,王狗儿和刘姥姥这样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亲戚,完全可以一脚蹬开嘛。人说大难来时各自飞,按普通人的逻辑,王狗儿一家只有远着凤姐的份,怎么还能凑上去呢?

  可是刘姥姥不但赎巧姐,还让板儿娶她,给她一个安静温暖的家,虽清贫,却平静。不得不说,刘姥姥一家真的是极其开明的,他们虽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却是真正的英雄人物。这里,也还有作者的一点用心,劝人向善,劝人为善,终究是有福报的,或许困顿中的作者告借无门时,也希望遇到这么一个善心人的反映吧。

巴拉几句,期待您的关注 。(网络剧照图)

《红楼梦》流落烟花巷的巧姐,刘姥姥为何“忍耻”招了巧姐?

刘姥姥之所以变买家产,从烟花巷救出流落的巧姐,除了报答贾府恩情之外,还要更深层的考量。

刘姥姥虽然没有任何文化,但却天生有些见识,当初为了得到贾府赞助,在女婿狗儿这个直接王家干亲后代都没有勇气认亲的情况下,做为王家拐弯干亲的刘姥姥,独自带着小外孙板儿前往贾府。虽然贾府败落,但是贾府老太太,太太,少爷,小姐们锦衣玉食,大观园的富贵豪华,是令姥姥终身难忘的,看到巧姐便可使姥姥想到那个美好时光。

巧姐与她母亲王熙凤不同的是,巧姐识文断字,学习过诗词歌赋,有这么个媳妇儿,本身也让刘姥姥一家非常自豪。

刘姥姥接纳巧姐,虽然说是忍耻,但是这种耻辱是可控的,当时的穷乡僻壤,没有互联网,信息闭塞,刘姥姥一家不说,乡邻们就只知道板儿娶的老婆是个大家闺秀。

刘姥姥接纳巧姐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贾府虽然说败落了,可皇帝并没有给巧姐的大姑元春定罪,巧姐三姑探春还是太妃的干女儿。

用王熙凤的话“皇帝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板儿娶了巧姐,刘姥姥就是皇亲国戚,如果有需要,刘姥姥还是会主动认亲的,就像当初拜访贾府那样的。

《红楼梦》流落烟花巷的巧姐,刘姥姥为何“忍耻”招了巧姐?

谢谢邀请,《红楼梦》流落烟花巷的巧姐,刘姥姥为何“忍耻^招了巧姐?实际上红楼梦里演绎的刘姥姥她就是一个心地善良,头脑睿智,又会圆滑,能说会道,善解人意,懂得知恩的人,古人说忍得一日之事,免去百日之患,刘姥姥心地本善良,她是能做一桩好事决不会做棒打鸳鸯,所以就招了巧姐。不知这样回答是否正确?谢谢邀请🙏🙏

《红楼梦》流落烟花巷的巧姐,刘姥姥为何“忍耻”招了巧姐?

刘姥姥是乡下农妇,她的外孙子板儿是一个乡下小子。巧姐是荣国府第五代嫡出大小姐,父亲是贾琏,母亲是王熙凤。巧姐是需要刘姥姥和板儿仰望的大家闺秀,千金小姐。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贾府打秋风,在周瑞家的一再鼓励下,忍耻开口跟王熙凤告艰难,脂砚斋批到:

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

山水轮流转,后来,刘姥姥却是“忍耻”招了巧姐。刘姥姥有一个国公府大小姐做外孙媳妇,为何有羞耻感?

巧姐被卖进青楼

巧姐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的命运在第一回,第五回有伏笔。

第一回,有“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的句子,这句话说的是谁,当时没有点明。到了第五回《留馀庆》,才点明流落烟花巷的人是巧姐。

留馀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从上文可见,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把巧姐卖进了青楼。刘姥姥听到消息后,拼尽全力救巧姐出火坑。

进了青楼的女子,即使没有失身,也失去了清白

古代对女人的清白十分看重,就是被人议论几句都是不光彩的事情。当着男人的面提女子的名字都有辱女子的清白。

秦可卿死后,尤氏犯了老毛病,家里没有管家。贾宝玉要推荐王熙凤,可是当着众人,贾宝玉没有说出王熙凤的名字,而是贴在贾珍的耳朵根,说出了凤姐的名字。

巧姐被狠舅奸兄卖进了烟花柳巷,即使巧姐没有失身,也属于窑姐,不再是大家闺秀了。巧姐依然是清白之身,可是在烟花柳巷走一遭就不清白了,名声就毁了。

刘姥姥救巧姐出火坑,并且给了巧姐一个家

巧姐的判词是: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由于王熙凤曾经资助过刘姥姥,把刘姥姥当作知心朋友,而且让刘姥姥给孩子取名字。这个孩子就是巧姐。巧姐被卖后,是刘姥姥救巧姐出火坑。

巧姐被刘姥姥救出来后,让板儿娶巧姐为妻。娶窑姐为妻,是很不光彩的事情。刘姥姥这么做是冒着被邻居说三道四的风险。有可能刘姥姥一家在乡里乡亲面前都抬不起头来。

《大宅门》里,白景琦收了杨久红做二姨太,可是因为杨久红窑姐的身份,白家老太太死活不让杨久红进门。即使收姨娘都不允许收窑姐,何苦让窑姐当正妻。

刘姥姥在是否让巧姐当外孙媳妇的问题上有过小小的犹豫,但是她最终还是接纳了巧姐。刘姥姥能让巧姐嫁给板儿是很仗义,很开明的举动。

巧姐安心做一个农妇,最后活成了刘姥姥

巧姐的判词里的图画是在乡村野店纺绩。说明巧姐后来过上了乡下农妇的生活。

巧姐虽然出身于公爵府,享受过荣华富贵,但是家里的内斗,也让她心灰意冷。因此她不再羡慕大宅门的生活。尤其是贾府败落后,亲人们自私的嘴脸暴露无遗。巧姐不再留恋侯门公府的生活。巧姐对板儿家里的和谐的生活氛围很欣赏,也很庆幸自己嫁进了这有点贫困,但是其乐融融的家里。巧姐对乡下的生活很满足,也很感激刘姥姥相救。

仗义的刘姥姥因为王熙凤曾经资助过她,勇救巧姐。巧姐得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巧姐成为刘姥姥的孙子媳妇后,以母亲王熙凤和刘姥姥为榜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济困扶穷”,给后人积阴德。后来的巧姐成为了另一个有智慧、善良的刘姥姥。

@润杨阆苑

《红楼梦》流落烟花巷的巧姐,刘姥姥为何“忍耻”招了巧姐?

巧姐在《红楼梦》中为金陵十二钗之一,荣国府王熙凤和贾琏之女。贾府被抄家之后被狠心的娘舅和奸兄卖到妓院,后被刘姥姥救出,做了刘姥姥孙子板儿的妻子。

如果说刘姥姥“忍耻”,个人认为也不全是。刘姥姥虽然出身乡野,一介布衣,但眼界和胆识还是挺高的。在家里极贫之时她能想到,和敢去贾府“打秋风”,可见她的独特。《红楼梦》一书本就是一部充满矛盾和报恩的书。林黛玉因为报恩,下凡追随贾宝玉,一生用眼泪偿还所欠的情债。作者对大观园里的男男女女都用一个情字笼络其中。王熙凤是出了名的眼高、心狠、手辣的人物,可就在刘姥姥第一次去大观园的时候,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她确实对这个乡下婆子动了一念慈心,给了二十两银子,这让刘姥姥对她念念不忘。在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的时候,通过王熙凤见到了贾母,并和王熙凤配合讨得老太太的欢喜,得到了一大笔可观的资助,同时见到了王熙凤的女儿,为后来的事埋下伏笔,又恰巧碰上巧姐受凉生病。我们知道越是大户人家越是情同纸薄,高高在上的王熙凤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当王熙凤看到刘姥姥的朴实和真心的对巧姐的关爱,她也受到了感动,最后让刘姥姥帮体弱多病女儿娶了名字。这让刘姥姥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她眼里这是天大的面子,所以刘姥姥也从此记下了王熙凤对她的恩情,刘姥姥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

当刘姥姥听到贾府出事之后,她就亲自去狱神庙探望凤姐,这与平时削尖了脑袋往贾府钻,此时却不见踪影的那些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刻画出了世态炎凉和人性丑陋的一面。也衬托出了生活在底层的人的朴实和憨厚。 当凤姐把巧姐拜托给了刘姥姥之后,重情重义的刘姥姥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一家一家的妓院寻找巧姐,最后不惜变卖家产把学唱戏的巧姐赎了出来。

虽然巧姐在书中的戏份不多,但是作者却运用巧姐的遭遇揭露了人性的丑恶,巧姐被平时不知从母亲手里得到多少好处的娘舅和至亲的叔兄所卖,但却被母亲偶施小恩惠的一个乡下婆子所救,这是何等的讽刺。

不管怎么说巧姐曾经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出身,要说刘姥姥“忍耻”个人觉得也不一定。整本书对巧姐的描写不多,戏份最重的一次仅限于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文中:说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她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玩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了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玩,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虽然语句不多,却也暗示了她与板儿的姻缘。

在金陵十二钗中作者对巧姐的判词早已决定了巧姐命运。《红楼梦》第5回,巧姐的“判词”配画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织”。其判词为: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这句判词的意思,就预言巧姐最后的归宿是在家败后,因亲人伤害,被刘姥姥所救,跟随刘姥姥去了乡下,做了村妇。

《红楼梦》流落烟花巷的巧姐,刘姥姥为何“忍耻”招了巧姐?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是少有的良善之人,有一种朴素的纯真的好人心肠。出场时候的卑微和后来受滴水之恩,甘当涌泉相报的高尚品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一个很温暖的形象。

巧姐在贾府没落抄家之后被卖入烟花柳巷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八十回是看不到这一段的。但是在《癸酉本石头记》(即《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里明确写了巧姐是被卖到青楼的。

鸨母呵斥道:“你是我几百两银子买来的,就得听话,不然弄瞎你的眼,嚎什么嚎,死了爹妈不成!”一脚踢到身上,巧姐不敢吱声,被拖到后面受训教去了。可怜豪门千金,家亡势败,被狼舅奸兄拐卖,从此沦落风尘,玷污清白,可悲可叹!

这个《癸酉本石头记》是带朱批的本子,总共有二十八回,其中就有畸笏叟的批语,所以一时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真的,有人说是假的。但是无论怎么样,里面的情节和前八十回透露出一些信息的十分契合。在这里我们真假先不论,但是畸笏叟在这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批语。

“凤姐琏兄若地下有知,不晓该作何感想。癸酉九月夜窗泪笔。笏叟”

畸笏叟的批语历来特备受到红学家的重视,甚至很多人认为,畸笏叟的批语在红学批语中占有重要的核心地位。从叟批的语气来看,这是一位和曹雪芹关系非常亲近的人。在很多批语中甚至是一种命令的口吻,比如“命删去”等等,显得关系非比寻常。

所以,从畸笏叟的批语中是可以确定巧姐在后来是被卖所谓的“狼舅奸兄”卖到青楼的,巧姐的悲惨遭遇,畸笏叟是知道的。而且他的口吻是说凤姐琏兄,透露着熟悉亲近,流露出满腹心酸。另外关于巧姐被卖到青楼,在前八十回也还有很多线索可以佐证的。

巧姐的判词是这么说的,“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在这里没有明确的点明,但是有一点可以看出来,巧姐最后毕竟是遭难了,但是因为遇到了刘姥姥,转危为安。正如第四十二回说的,因为巧姐生日不好,在七月初七,所以刘姥姥给她起名叫巧姐。还说,这个名字是“以毒攻毒,以火攻火”,日后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

另外在第五回,那首《留余庆》的曲子就是写巧姐的。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在前八十回里刘姥姥二次进荣国府,第一次纯粹的是去打秋风的。虽然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了,但是凤姐依然是给予了资助。要知道,那可是二十两银子,贾府里少爷小姐和小妾也才二两银子每个月,这么算下来,这二十两差不多是少爷小姐们一年的零花钱了,真的不少了。而刘姥姥也是靠着这笔钱,把家业搞得兴旺了起来。但是巧姐遭的什么难呢?我觉得就是说的被“狼舅奸兄”转卖青楼一事。其实作者是不是后来也实在是不忍心了,那么多女子结局都非常凄惨,只有巧姐,作者在她历经磨难之后,给她安排了一个平稳的结局。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六回,刘姥姥第一次见凤姐的时候,明明就是想要钱,又不好意思开口,周瑞家的给她递眼色,要她快点张嘴直说,刘老老会意,“未语先红了脸。待要不说,今 日所为何来?”在这里,脂砚斋有一段批语,“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作者并非泛写。”这段批语我觉得非常重要了,说刘姥姥正是因为有了忍耻之心,所以才有后来的可以忍耻招了巧姐做孙媳妇。

按理说,即使家族没落了,你一个穷乡僻壤的老太太,怎么招巧姐进家是忍耻呢?怎么也算不上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吧。什么事情会如此羞耻?结合脂批和叟批来看,就是把一个青楼女子娶回家做了自己的孙媳妇,在那个年代,这么做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刘姥姥忍耻既是报恩也是姻缘

之前说了,刘姥姥在前八十回,去了两次荣国府,第一次是去打秋风,第二次是真心感恩回馈,顺便打打秋风。这两次,贾府都给予了资助。特别是第二次,连不怎么看中人情的王夫人都给了一百两银子,还顺手得了妙玉的茶盅,东西更是拉了一车,可谓满载而归。

所以说,有时候,人要有感恩之心的,刘姥姥第一次来荣国府正是得到了凤姐的资助,才把家业慢慢的发展了起来,因为懂得感恩,所以拿了一些农村的蔬菜瓜果第二次来荣国府表示感谢。现在看来,刘姥姥带的那些东西放现在也是好东西,那可都是有机的。连贾母都高兴的很,说正想吃点地里现摘的东西,外头买的不好吃。而且这次算是和贾府认了亲了,所以贾母就留着多住几天。

现实中有些人得了好处,往往就此失踪了。只记得找人借钱的困苦,不晓得还钱报恩的情谊。更有甚至,甚至反目成仇。你看人家刘姥姥这个境界,得了好处,不忘恩情,虽然农村没有什么好东西,一些瓜菜就把整个贾府哄开心了。俗话说,俩好嘎一好。你来我往,这亲戚就走熟了。其实人家差你那点东西吗?差的是那份记挂的情义而已。

而且正是因为刘姥姥第二次来荣国府,被贾母留了几天,才勾出了一段姻缘。

在第四十一回,贾母请客,刘姥姥也沾光大吃了一顿,尝了很多好东西,最著名的就是那个“茄鲞”了。正在吃喝的时候,奶妈把巧姐抱出来了,巧姐手里拿着一个大柚子,而刘姥姥的孙子板儿此时正在玩一个佛手。巧姐看到佛手就吵着要,于是丫鬟就哄着板儿换了过来,两个小人都挺满意的玩着。这时候脂砚斋就有一段批语。

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指点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还说这里是“小儿长情,遂成千里伏线”,我们都知道曹公用笔非常独特,常常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有很多看似不是很重要的情节,其实都隐藏着大秘密,大关节。这绝对不是为刘姥姥为博大家一笑而说的一段废话,这里在后面是有剧情的,这里先点出来了。

所以说在这里柚子就是一种代表缘分的媒介,也就是板儿和巧姐的缘分,在后面的章节中,她俩是结为了夫妻的,也就是说巧姐最后的结局是做了一个村妇。

在第五回关于巧姐的那副画里是这样画的,在一个荒村野店,一个农妇坐在那里纺线。无疑就是巧姐了,板儿就是个农民啊。刘姥姥是忍耻把巧姐嫁给了板儿了,如果嫁给了别人就不需要忍耻了。

甚至在第十五回,曹雪芹都给我们模仿了一段巧姐以后作为农妇的生活。这一回说是秦可卿死后,在送殡的路上,经过了一个小村子,在一户人家看到有个纺车,宝玉觉得好奇,就上去摇着玩。这时候出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丫头,告诉宝玉别摇坏了。宝玉说自己没看过,不知道怎么用。那姑娘就说,你不会,我给你转。就上前去转纺车了。后来走的时候,看到那丫头抱了一个小孩还在看他。我觉得这就是在写巧姐做为农妇以后的生活吧,虽然艰难,但是安心,也算是个好结局了。

刘姥姥有能力为巧姐赎身吗

这是个问题,也许我想的有点多了,所以不是很愿意写。其实按理说,刘姥姥是没有这个实力的。那么巧姐当初是卖了多少钱呢?

在清朝,就说买丫鬟这件事情,不同的身份样貌差别是很大的。穷人家的女孩子,买来做粗使丫鬟的可能几十上百文钱就够了。那些有才艺长得漂亮的几百上千两也正常。

作为贾府的小姐,从小养尊处优,巧姐的颜色样貌无疑是出色的。而且是被卖到青楼里去的,所以价钱肯定不低,估计最少要个一二百两银子。而且对于特别漂亮的女孩子,青楼也是愿意出大价钱的。但是买是这个价钱,如果想赎身,那就是天价了。

所以我分析刘姥姥想为巧姐赎身,价钱一定是不低的,参照一下名妓杜十娘,她当时赎身的银子是三百两。所以巧姐没有个三四百两银子是不行的,刘姥姥有吗?其实我觉得刘姥姥是拿不出来的,只是个普通的庄户人家,几百两银子就算你砸锅卖铁也凑不够的。

那么怎么办呢?或者作者早就想到了吧,在第四十二回,刘姥姥走的时候,宝玉叫一个小丫头把那个成窖的钟子给了她,或许帮巧姐赎身的钱就靠的这个钟子了。这个也许也是草蛇灰线吧,宝玉的一时善念,挽救了那个乡村纺线的丫头。

还有一种就是刘姥姥本来是凑不够这笔钱的,但是此时的巧姐已经在青楼有一段时间了,身心都遭到了摧残,甚至一度得了重病,有了生命危险,留在妓院是个累赘了。老鸨也怕巧姐死在妓院里,这时候刚好看到刘姥姥要来替她赎身,正好做个顺水人情,就随便要了个百八十两银子,叫刘姥姥把她带走了。

带回去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顾,巧姐命大没死,“逢凶化吉”了,最后在刘姥姥的安排下,嫁给了板儿。

所以,我觉得其实这不是忍耻,这是一种情分,也是一种缘分。刘姥姥和凤姐结下的情分,成就了巧姐和板儿的缘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