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红楼梦》的人中,有的人看一遍哭一遍,有的人却无动于衷,只乐于品文化?

富文学天份的人,读这种书倍受感染,

容易流泪。

为什么喜欢《红楼梦》的人中,有的人看一遍哭一遍,有的人却无动于衷,只乐于品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传奇”,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能看懂方能有泪,拆不透只有迷茫......一切皆正常!

为什么喜欢《红楼梦》的人中,有的人看一遍哭一遍,有的人却无动于衷,只乐于品文化?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我的唯一偶像鲁迅说过的话: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还有这一段: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还有一句直接对《红楼梦》人物的点评,同样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引用了这些,我觉得也差不多能说明问题了。

归根到底一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感同身受”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面对同一件事物,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感觉。

那么,都是喜欢《红楼梦》,为什么喜欢的形式各不相同,有的是投注感情,与书中人物同哭同笑,有的是淡然处之,还能冷静地进行纯文化的分析?我想这又与每个人不同的生活阅历、学识水准以及行为模式有关。

1.《红楼梦》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阅读的门槛首先会隔绝一部分人的感受。

《红楼梦》虽然是白话小说,那也是两三百年前的白话了,不熟悉古代语言的人,读起来是会有一定障碍的。而且,《红楼梦》的写作手法相当细腻,别说人物多得令人发怵了,光是书中很多事无巨细看似平淡的日常起居描写,对于现在习惯阅读“爽文”的读者来说就很难有耐心读下去。

更不用说《红楼梦》表面的故事下隐藏的那么多欲语还休的东西了,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关于这本书的未解之谜。这对于读书时不喜欢“不清不楚”的读者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总之就是,这是一本不容易读懂的书,对于那些只是“慕名”而读,却还没能跨过基本的阅读理解门槛的读者来说,自然是很难产生感情投射,最多只能对一些看似神奇的片段产生好奇,比如书中“茄鲎”之类的美食什么的,那读后感也只能是“品文化”了。

2.《红楼梦》涉及的内容和可供解读的角度太多,阅读者很容易对一些部分产生共鸣,而对另一些部分无感。

一般来说,不同的人往往只对和自身阶层一致、生活经历类似的人有共鸣,《红楼梦》里芸芸众生,什么阶层都有,阅读者自然比较容易找到和自己比较有共鸣的一部分,而对其他部分没什么感觉。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满脑子政治理想的人,就容易从书中看出革命和改朝换代的意思;只钟情美好爱情的人呢,就觉得全书不过是将宝哥哥和林妹妹的旷世之恋;热衷于探讨人生意义的人,大概会觉得书中揭示的是人生繁华皆为虚幻的道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大家感兴趣的东西不一样,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

所以,阅读时产生的情感也不一样。爱情至上的,多半会为宝黛之恋伤心落泪;喜欢“揭秘”的,兴趣点都放在字里行间的分析,可能会有激动和“恍然大悟”之后的感叹,伤感的程度却要轻很多的;再超然一些的,觉得人生也不过如此了,大喜大悲也改变不了什么,可不就能心平气和“品文化”了么?

3.每个人表达感觉的方式和习惯不一样,有的人容易外露,有的人比较内敛。

除了阅读时产生的感觉不一样之外,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对《红楼梦》的阅读体会差不多的读者,也可能因为各自的行为习惯差异,而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比如,同样是为宝黛爱情难过,一位年轻的文艺少女可能会如题主所言“看一遍哭一遍”,而一位经历过“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成年人可能会回避这个话题,类似“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和“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区别。

所以,看一遍哭一遍的人,有可能只是感情比较丰富,阅读时代入感比较强,而看似无动于衷“品文化”的人,有可能是已经千帆过尽,对人生坎坷了然于心,不再那么悲喜外露而已。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为什么喜欢《红楼梦》的人中,有的人看一遍哭一遍,有的人却无动于衷,只乐于品文化?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古今中外少有企及的鸿篇巨著,这部作品的真正魅力在于,全书从开篇到结束,自始至终充满了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悲悯情怀,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大爱,是对人生最悲伤的哲思。曹老深厚的文字语言功底,巧妙的情节铺陈,成功的把这种情怀传染给读者,在读作品的同时,不知不觉悲心顿生,慨叹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纵是如花美眷,怎奈这似水流年。任他情定三生,到头来来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作者将一生的执着凝聚于此,肩上明月袖底风,一枝秃笔慰平生。写下生前身后事,不负如来不负卿。此执已去,此情已矣,此生已尽,此心无碍。

真正读懂红楼的人,是历尽世间沧桑,又深谙传统文化的人。每每夜深人静,或丹桂飘香或檐前滴雨,细细读来,禅境顿生,一丝明悟似有似无,从心头漫过……

为什么喜欢《红楼梦》的人中,有的人看一遍哭一遍,有的人却无动于衷,只乐于品文化?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谢谢邀请!

有句歇后语叫做“听评书掉泪——替古人担忧”,用来取笑那些听书/观戏剧/看电影/看电视时“看进去”后,把自己的情感代入,随情节起伏、人物悲欢而喜怒哀乐的人。

据说以往延安时代,组织看《白毛女》,喜剧小品演员陈佩斯他爹——著名反派演员陈强扮演恶霸地主黄世仁。戏台上演的太逼真,戏台下看的太投入,就有个苦大仇深的小战士,一边哭、一边痛恨地主的霸蛮,说时迟那时快一个没忍住,站起身来就抓枪、推子弹,“乓”的一枪照“黄世仁”打去、子弹擦脑袋飞过,差点把青年演员陈大爷击毙,才赶紧一伙人扑上去把那个哭哭啼啼/怒发冲冠的小战士摁住、枪下了——真是好险!要是那一家伙打中了、几十年后我们咋欣赏得成佩斯哥哥的《吃面》、《主角与配角》……等精彩表演啊?

其实文艺作品的引人入胜,完全在它的创作者——那些作者、表演者的高超,是他们把情节演绎的精彩,把人物塑造的逼真,才会带动看的人的情感、触动同步回想他们的生活经历,当某一处似曾相识或简直像自身经历的时候,与之附着的喜怒哀乐就会被点着……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但话说回来,为啥有的人却又“无动于衷”呢?

这就跟人的见识、阅历、文化层次和修养等分不开了。有的人的人生本来就像一部书,酸甜苦辣,艰辛困顿啥都吃过了,经历过了,当他再坐下来看一本书,观一部剧的时候,再悲再喜,顶齐天——多半都只会引得轻轻一叹,或微微一笑,他的情感不会再有大起大落表示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啊!

所以说,那些被文艺作品感动的掉泪的,往往是生活阅历较浅、感情/思维还没受到多少社会的“污染”、心智还比较单纯的人、他们容易代入。就像很多小学生朋友,为啥会为点小事痛哭悲伤——因为他单纯又较真啊!

而那些只“乐于品文化”的人,到多半经历丰富,比较有人生智慧,所以也拎得清艺术与生活之区别嘛。

这两种人都有可贵处。无关乎情深情薄。

为什么喜欢《红楼梦》的人中,有的人看一遍哭一遍,有的人却无动于衷,只乐于品文化?

不止《红楼梦》,比如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观众也是看一遍哭一遍,因为文艺作品引起了读者观众们情感上的共鸣。

然而,有读者看一遍哭一遍,有读者品味文化的小说就不多见了。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又有很高的文化味品,正是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特殊魅力所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