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元春为什么不喜欢黛玉,这要到省亲那一天寻找答案。

省亲那一晚,元春发现宝钗和黛玉不在人群中,命人快请。

两个人进入房内,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表姐,荣国府众人口中的大小姐。元春对两人的兴趣很浓厚,盯着薛林二人看来看去,比来比去。不过是两位亲戚,有必要盯着人家看了又看吗?不怕人家难为情啊。

莫非元春这次省亲,还带着什么秘密任务?

都看出来啦,不错,元春做的太明显,就差写在额头上了,她是在考察黛玉和宝钗两个人。

考察二人的目的,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为宝玉的婚配对象把把关,看看二人谁更适合成为宝玉的妻子。

将两个人的外貌比较了半天,元春心里赞叹,好啊,两个都好,怎么这么好,真是如姣花软玉一般,不愧是荣国府的形象代言人。第一回合形象大比拼,黛玉和宝钗不相上下。

不急,第一回合打平,还有第二回合。

在正殿宴席开始了。元春命人笔墨伺候,她挥笔疾书,将省亲别院改名为大观园,并让众姐妹每人作诗一首以纪念这一盛况。

众姐妹在冥思苦想,元春也没闲着,将她最喜欢的四处景点重新赐名,“有凤来仪”赐名“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怡红院”,“蘅芷清芬”赐名“蘅芜苑”,“杏帘在望”赐名“浣葛山庄”。

劈里啪啦一通改,也不管取的名字和景点的意境贴不贴切,不贴切也不要紧,没人敢多嘴,娘娘的御笔钦赐,谁敢有意见?改完后意犹未尽,元春命宝玉将这四处景点各作诗一首。元春想考考她弟弟,看看他这些年有没有长进。要写四首,元春有点难为宝玉,幸亏宝玉有真材实料,否则他今晚糗大了。

姐妹们都有两把刷子,很快完成了任务。看完姐妹的诗,元春不住点头,不错,都很有才啊,她特别指出:“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又打了个平手。第二回合才艺大比拼,两人还是不分胜负。

比赛结束,没分出高下。薛林二人算得上是棋逢对手,元春没想到连比两场都没分出胜负。还是准备不充分啊,一共就准备了两场,早知道再准备两个刺绣厨艺比赛就好了,现在一时间也来不及安排,看来只能以平局收场了。

世上的事充满了意外,或者说无巧不成书,宝玉作诗遇到了困难,为了帮宝玉,薛林二人各自出手相助,没想到,她们的帮助,竟然演变成第三次较量,这次较量在计划之外,就称之为附加赛吧。

附加赛在元春的眼皮底下悄悄的开始了。

一个人要写四首诗,太难为宝玉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任务还没完成,宝玉急的满头大汗。他姐姐元春一辈子就回来一趟,这么特殊的场合,宝玉不想在众人面前出丑,这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姐姐,他不想让姐姐带着失望回去。

黛玉和宝钗看在眼里,她们坐不住了,要不帮帮他吧。

宝钗先出手,她一眼瞥见宝玉的第三首诗写有“绿玉春犹卷”一句,趁众人不注意,她悄悄的提醒宝玉:“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

你宝钗不是来帮倒忙的吧,任务都快完不成了,谁还有功夫计较这一个字!宝玉擦了擦满头的汗,有点不情愿:“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

宝钗:“你只把‘绿玉’的 ‘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

宝玉不想改,他随口敷衍了一句:“绿蜡可有出处?”

宝钗依然不依不饶:“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

宝姐姐啊,留给宝玉的时间不多了,你赶紧把重点说完不就行了,还东拉西扯夹杂一堆废话浪费宝玉的时间,你是不是故意要害宝玉完不成任务?

宝玉这下服气了:“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夸的挺肉麻的,仔细琢磨琢磨,味道不太对,怎么感觉像是在讥讽宝钗多管闲事呢,难道宝玉对宝钗的帮忙有意见?

宝钗呢,还在唧唧歪歪个没完:“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又说了一堆废话浪费宝玉宝贵的时间,宝玉无语了,有宝钗这样的队友,宝玉想死的心都有了。

还好宝玉还有个靠谱的队友——黛玉。帮助宝玉,不让宝玉出丑是黛玉的头等大事。

黛玉悄悄问宝玉:“可都有了?”还是黛玉体贴人,她担心宝玉完不成任务,黛玉不希望心上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不像宝钗,莫名其妙的为了一个字和宝玉纠缠半天,白白浪费宝玉的时间。

宝玉:“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

黛玉:“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想出了办法赶紧告诉宝玉,不多说一句废话,不浪费宝玉的时间,这才是真心想要帮忙的。

黛玉略一思索,就有了一首。你看看,这就叫才华横溢,像自来水一样,一拧水龙头就哗哗往外流。她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宝玉跟前。

宝玉展开一看,太棒了,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太好了,这下不用发愁了,宝玉恭恭敬敬的把所有的诗誊写好呈上。

元春逐一看来,都不错,特别是《杏帘在望》,写的太棒了。棒到什么程度?棒到元春竟然将自己赐名的“浣葛山庄”又改回去了,改回到原来宝玉提的“稻香村”,足见她对这首诗的推崇。

附加赛结束了,这一回合是背着元春比的,这可是在作弊,哪敢让元春知道,难道还要让元春点评一下谁的作弊水平高?既然元春不知道附加赛,比赛结果就只有前两个回合的总比分,平局。

元春随后颁布了比赛结果,她临走前颁下赐礼,宝黛钗三人是一样的,没有表现出倾向性。

不过,当时不知道,并不表示永远不知道。

三个月后在端午前夕,元春忽然发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信号,明白的宣示她在黛玉和宝钗之间作出了选择。这就奇怪了,三人就元宵节见了一次面,也没其它机会见面了,当时元春没有表现出倾向性。为什么几个月后元春突然改变了态度?

问题就出在附加赛上。

元春当时被蒙在鼓里。回宫后,她很快知道了这场附加赛的经过,有人向她做了报告,根据报告,元春得出了结论,薛林二人终于在附加赛决出了胜负。

先不提结论,再回到元宵节那一天,看看黛玉和宝钗附加赛较量的关键点是什么。

先说宝钗,她不依不饶的要宝玉将绿玉改成绿蜡,理由相当有说服力,元春不喜欢绿玉,小样,娘娘的意思都不当一回事,是不是想搞对抗?有件事宝钗好像忘了,或者她根本不关心,宝玉是喜欢绿玉还是绿蜡?也是啊,自己喜欢不喜欢算得了什么,元春的好恶才是头等大事。宝钗的行事风格暴露无遗,一切按领导的意志行事,为了博得领导的好感,不惜扭曲自己的人格,去做那些阿谀奉承的事。

再看黛玉。元春赐名“浣葛山庄”,她希望写出的诗要紧扣“浣葛”这个主题。这够扯蛋的,那地方明明是村舍的仿建,和“浣葛”扯不上一毛钱的关系,叫“稻香”才是最贴切的。黛玉没有听从元春的要求,坚持按实际情况来,她写的诗依然以“稻香”为主题。为了拍领导马屁就歪曲事实,把“稻香”瞎掰成“浣葛”,这种事黛玉做不出来,她有她的原则,哪怕为此惹得领导不开心也绝不放弃。

黛玉当时胜利了,她展现出惊人的才华,诗写的太好了,硬生生逼得元春把“浣葛山庄”改回“稻香村”。

黛玉和宝钗,二人的才华和容貌不相上下,处世之道却截然相反。问题抛给元春,她倾向于谁呢?在端午节前,元春给出了答案。

元春的答案已经给出了。这里继续探究,宝玉倾向于谁呢?宝玉没有藏着掖着,在和薛林二人的互动中,立场鲜明的给出了答案。

先看对宝钗的态度。宝钗的提醒是那么的善解人意,好像嘲笑宝玉是个粗心大意的小马虎。开玩笑,宝玉可是元春的亲弟弟,姐姐的意思宝玉会不了解?可宝玉坚持用他喜欢的“玉”字,他不愿仅仅为了讨好元春,就改了自己所喜欢的“玉”字,这么做太恶心了,宝玉很反感这种行为。

宝玉对宝钗的提醒很有意见,当着众人的面,又没办法把宝钗怼回去,就敷衍说想不出什么典故来。宝钗不依不饶,连改的字都帮他想好了。宝玉不愿屈服,他继续抵抗着,问宝钗“绿蜡”是否有出处,这已是很强烈的暗示,暗示宝钗不要再自作主张了。

呵呵,宝钗是为了你宝玉吗?这可是难得的向元春拍马屁的机会,她怎么可能错过?为了拍元春的马屁,宝钗不关心宝玉能不能完成任务,会不会出丑,她根本不理会宝玉的暗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不依不饶的在这个字上纠缠,提供了出处逼着宝玉改,并来了句“你都忘了不成”,好一句点睛之笔,一下子点出宝玉的内心世界,这么简单一句唐诗,宝玉怎么可能忘记,一次次找借口不就是不愿意改这个字嘛。

宝玉屈服了,他不得不屈服。怕他不改,宝钗一开始就把大帽子压下来,不改就是和元春“争驰”了。这顶帽子够吓人,压得宝玉无法明着怼宝钗,他只能一次次的搞软对抗。终于,宝玉屈服了。表面上是屈服了,宝玉这口气却咽不下去,他忍不住嘲讽宝钗说,以后管她叫师父,不叫姐姐了。

宝钗成功了,她得到了元春的肯定,却失去了宝玉对她的好感,两人在今后的日子里渐行渐远。

再来看对黛玉的态度。元春把“稻香村”改为“浣葛山庄”,改的是不伦不类,那一处景点本就是村舍的仿建,叫“稻香村”是名副其实,和什么“浣葛”什么“山庄”完全搭不上边。

名字改了,宝玉卡壳了,他就这一首诗写不出来。真的写不出来吗?恐怕还是内心的抗拒吧,不愿意歪曲事实按元春的意思写。

不希望心上人完不成任务,不希望心上人当众出丑,黛玉出手了,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主动接过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照道理,黛玉写的诗就得符合题意,往“浣葛山庄”上靠。可黛玉没有这么做,她不愿为了巴结领导就歪曲事实,还是坚持以“稻香村”为主题写了这么一首诗,不唯上,只唯实,关键时刻,黛玉守住了她的底线,没有做有损于她人格的事。

看了黛玉的诗,宝玉立刻接纳,他不知道这首诗离题了吗?他不知道这首诗有可能惹得元春不高兴吗?他当然知道,可他依然呈了上去。

在宝玉心里,正确的就要坚持,哪怕惹得领导不高兴也绝不动摇。黛玉没有让宝玉失望,她不肯歪曲事实,守住了她的底线。

这身傲骨,虽然元春不喜欢,却是宝玉最敬佩的。

元春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第一,元春将宝玉诗作里头的“红香绿玉”改了“红香快绿”,而绿有又与黛玉的黛一样,所以有人推断说元春是不喜欢黛玉的。第二,元春在衡量诗作的时候,将薛宝钗的作品列为了头等,虽然是林黛玉的诗作是更胜一筹的,但是却让薛宝钗做了第一,由此可以看出她是偏袒于薛宝钗的。第三,元春在见完家里的老小之后赏赐礼物的时候,元春送给贾宝玉和薛宝钗是一样的,都是红麝串,红麝串又有象征红线的意思,有人认为元春这是在给两人牵线,希望贾宝玉能和薛宝钗成为一家。

贾元春是贾府贾政与王夫人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于正月初一,因此就取名叫元春。她自小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女,在后来弟弟贾宝玉出世后她便承担起长姐的责任,在宝玉三四岁的时候,开始要学习读书写字,贾元春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虽然他们是姐弟,但其实就像是母子一般。

贾元春的德行兼备,在书中第二回便写她进宫做了女官,后来又被受封为凤藻宫尚书,又加封为贤德妃。她是贾府的大靠山,她曾荣宠一时,为贾府带来了荣华富贵。贾元春回贾府省亲,贾府还特地盖了一栋新的别墅,穷极奢华,生活在宫墙里的她并不幸福,从她省亲回家时哭诉宫墙内不是人该的地方就可以看出来。这次省亲也是她这辈子唯一出宫的机会,在书中第九十五回写道,贾元春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三岁。

贾元春,贾政的长女,后来做了宫廷里的皇妃,贾府也因她而繁荣一时。有关于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我想从她当时的处境来说,她是皇宫的妃子,妃子的恩宠与她的家庭有着莫大的关系,薛宝钗这个人比起林黛玉来说家庭背景更深厚一些,而且林黛玉体弱多病并不能担当起一家主母的位置,所以若真要说元春要为贾宝玉择偶,我认为她应该也是更偏向与薛宝钗。

元春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贾元春一开始并没有不喜欢黛玉,反而她很欣赏黛玉的才华,只是她最终却不能让黛玉做宝玉的妻子,这也是她权衡多方面利弊关系作出的选择。

省亲初见,元春欣赏黛玉才情风华

贾元春虽然是林黛玉的大表姐,但是因为自幼两家隔得远,等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贾元春又早早入宫去了,那么到了元妃省亲的时候,两个人才是第一次见面。

从亲戚远近上来看,元春和黛玉是姑表亲,元春和宝钗是姨表亲,这个宝玉也分析过,自然是姑表亲血缘上更近一些。

黛玉和宝钗作为亲戚应该是一同拜见元春,此时元春乍一看黛玉和宝钗,好像两朵姐妹花,一个是风愁清露的芙蓉,一个是端方雍容的牡丹,平分秋色,元春都很喜欢。

等她她看了所有人做的诗之后就更加满意,她这样评价:

元妃看毕,称赏不已,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

也就是说初次见面,元春对于黛玉的容貌、气度、才情都是很欣赏的,所以才不吝赞美。

结合书中作者介绍,贾元春是因为才华封了贤德妃,而且她给大观园的所题的匾额和诗词也组建其文采不凡,在三春之上,也就黛玉和宝钗能和她比一比了。

所以元春对黛玉和宝钗的喜欢,除了血缘亲情,还有对她们才情的相惜之意的。

须知黛玉的美貌不亚于宝钗,作者赞她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

独有一番清高孤傲的才女气质更胜宝钗一筹,元春在皇宫里禁锢久了,见多了端方娴雅的女子,不仅欣赏甚至还有些羡慕黛玉这样超然脱俗的女孩儿。

元春对黛玉的喜爱,还体现在一个细节上,那就是小戏子龄官。

元春真的很喜欢龄官这个清高骄傲,天资聪颖的小姑娘,她在省亲时两次特别夸奖龄官,

元春在省亲的时候接连夸奖龄官,书中提及“贾妃甚喜”,毫不吝啬的夸赞“龄官极好”: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又专门吩咐太监出来叮嘱贾蔷“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

龄官并不是自幼学戏的,也是好人家的女儿卖进了贾府才开始跟着教习学唱戏,她能唱的比宫里的优伶还好吗?肯定不至于。所以元春对于龄官的特别厚爱,就是喜欢龄官的模样和品性。

我们都知道,书中龄官无论容貌还是性格都是翻版的“小黛玉”,她们美丽纤弱、清高骄傲,敏感多思都是真性情的小姑娘。

元春久居深宫,渴望亲情和自由,无论是龄官还是黛玉,她们的青春灵动和不受礼法拘束的高傲,对元春来说是非常珍贵,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元春格外疼惜她们。

这样元春就有些犯难了,她想起王夫人对的嘱托,让她帮忙看看黛玉和宝钗哪个更适合给宝玉做妻子?母亲的意思很明显,是倾向薛姨妈的女儿宝钗的,她也知道端庄大方的宝钗是理想的弟媳之选。

但是贾元春又是最了解宝玉的,虽然她是宝玉的姐姐,但却自幼教养宝玉几年,长姐如母,她知道以宝玉的性情肯定是更中意黛玉的。

元春自己入宫已经成为家族的牺牲品,如笼中鸟一般再无自由,她不希望她最疼爱的幼弟也像她一样接受家族的安排的婚姻,娶一个管着他的妻子,也没有自由的过一生。可是宝玉又肩负着贾府的希望,她又不能不为他的仕途前程考虑。

这个问题一直让元春纠结不已,直到省亲结束,她也没有拿定主意。所以她给了黛玉和宝钗与三春一样的赏赐。

宝钗黛玉诸姊妹等,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

端午节礼,元春赏赐透露她给宝玉娶妻的选择标准

如果说省亲初见面,元春还在为选黛玉还是选宝钗纠结的话,到了端午节,她已经拿定了主意。

看她赏赐的节礼就已经显示出她明确的态度,她选择了宝钗作为宝玉的未来的妻子。

宝玉和宝钗一样,都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 芙蓉簟一领。

袭人道:“你的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和数珠儿, 别的都没有。

元春这次的赏赐不仅态度明确,而且赏赐的东西也破有深意: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这两样都是床上用品,这是要让宝钗和宝玉一起生活的暗示。

元春的端午节礼等于认可了金玉良缘,可是元春真的会选一个商贾之女给自己要考科举的弟弟为妻吗?并不,她只是否定黛玉这种类型,满足母亲的愿望,但是也表达了自己给宝玉求偶的标准。

元春为什么短短几个月就打定了主意,果断放弃了黛玉,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省亲作诗,黛玉替宝玉作弊,犯了元春的忌讳

元春省亲的时候命众姐妹各作诗一首,但为了考考宝玉的学习情况,就给他来个四篇命题作文。宝玉的文采本来也不差,可能是看到姐姐心情激动,有些紧张了,一时之间有些捉襟见肘,这时候宝钗和黛玉都帮助了他。

但两个人的帮助方式天差地别,宝钗是指导型的,她揣度元春的喜恶,又引经据典,来指点宝玉将元春不喜欢的“绿玉”二字改成了“绿蜡”。既让词句更华美,也讨了元春的欢心。

黛玉就厉害了,她是捉刀型的,直接代笔。自己吟成一 律,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向宝玉跟前。而且她的水平直接碾压宝玉,所代写的“杏帘在望”一首也是非常主旋律的,所以直接被元春点为最好的一篇,元春喜欢这首诗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把刚刚改的“浣葛山庄”又改回了“稻香村”。

这两件事,元春当时应该是不知道的,但也不是什么秘密,他们又不是封闭式考试,周围都是人。

她回宫后很快就有人跟她详细汇报了实情,这个人或许是王夫人,也或许是元春自己的眼线,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元春因为这件事对黛玉产生了不好的看法。

本来元春认为宝钗和黛玉都很有才华,都可以辅助宝玉成才,但是通过这么一比她就不这样认为了。很明显宝钗的行为更符合相夫的标准,能帮助让宝玉学习提升,而黛玉的作为是幼稚而不得体的,对宝玉有害而无助益。

元春自幼教导宝玉,读书认字,开蒙学习,即使入宫之后也时时传信回家让贾政和王夫人好好教养宝玉,既不能太严,也不能太松,显然是对这个天资过人,自带祥瑞的亲弟弟贾宝玉给予厚望的。

但是她已经入宫去了,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辅助宝玉读书成才,那么她肯定更喜欢能辅助宝玉的女孩子做弟媳妇。

林黛玉虽然好,但她不能不能辅助宝玉成才,她身为孤女,家世也不能给宝玉科举入仕带来助益,所以并不是一个好对象。

多方面权衡之下,元春放弃黛玉,意指宝钗,从她传口谕出来让大家入驻大观园就可以看出端倪:

如今且说那元妃在宫中编次《大观园题咏》,忽然想起那园中的景致,自从幸 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叫人进去,岂不辜负此园?……命太监夏忠到荣府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在园中居住,不可封锢;命宝玉也随进去读书。”

2、黛玉身体多病,清高孤傲,为王夫人所不喜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这个元春未必不知道,但是省亲的时候黛玉的身体还是蛮好的,只是看着有点弱而已,所以元春并不是很在意,毕竟侯门望族好好给她将养着,也不怕养不起,养不好。

但是王夫人可不这么认为,当初黛玉进贾府,她刚一见面就没瞧上黛玉那个弱不禁风的样子。

你看她骂晴雯就知道她多么讨厌林黛玉:

“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

“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

“去!站在这里,我看不上这浪样儿!”

作为典型封建的婆婆,她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媳妇是个病秧子,不仅不利于给她生育健康的嫡孙,而且说病就病,不能好好伺候儿子,更不能好好伺候她。

最重要的,黛玉非常有个性,在她看来就是矫情小性儿,尖酸刻薄,辖治的宝玉服服帖帖,那让她这个当婆婆的情何以堪呐!

所以王夫人应该是在元春后宫后,利用进宫探视的机会,详细说明,甚至夸大了黛玉的病情,并且隆重的推荐了丰腴体健的薛宝钗。

元春自己没有办法验证黛玉的身体健康状况,当然首选是听她亲妈的。

3、宝钗家有钱,金玉良缘可整合三大家族资源,助力元春

元春如果要真的支持薛宝钗,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为了钱。

因为省亲建造大观园花费巨大,对于日益衰落的贾府来说肯定添了不少新的财政赤字。有考证的前辈说,贾府建大观园花的是林黛玉的家产,也就是贾府侵吞了林家的钱。

这个暂且不论是真是假,反正就是省亲之后呢,贾府很缺钱。

缺钱就要想办法搞钱,这时候谁家钱最多呢?毫无疑问,是皇商薛家。

薛蟠强买香菱打死冯渊,表面上只赔了一千或五百银子,但实际上依靠王子腾打通贾雨村等各个官府关节,少说也要万两银子的孝敬,人家眉头不皱就出了。

再看看呆霸王薛蟠在私塾打赏小同学金荣,随手就是百八十两银子。

虽然薛家也没落了,但薛家皇商几代人的积累,财富是肯定是一笔巨款,而且现有的各处的田产铺面虽然经营不善,但也都还能支撑,也就是还有进项,相信拿出个百八十万两的银子也不在话下。

一向掌管荣国府的王夫人怎么可能不知道亏空多大,她才不肯放过薛家这块大肥肉。

只要让宝玉娶了宝钗,那薛家的钱财至少要有一半能收入王夫人囊中。

不仅如此,王夫人还可以通过金玉良缘,全盘整合王家、薛家和贾府的三大家族的资源,彼此相辅相成,让利益实现最大化,顺便也可以为宫里的元春提供更多财力支持。

说不定还能把贾母给排挤出贾府的权利中心,取而代之,成为贾府说一不二的女主人。

元春出于金钱利益方面的考虑,也会同意选择薛家的宝钗。

须知宫里的妃嫔虽然各有俸禄,但是花钱的地方很多,且不说如何争宠,或邀买人心,单就每逢年节光是打赏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参考《甄嬛传》中的华妃,她哥哥整天私下里给她那么多钱,都不够她用的。

如果真如考证所言,大观园是用的林家的遗产,那么林黛玉对贾府更是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

而且,《红楼梦》中作者用“贤德”二字描述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贤德妃元春,一个是宝钗,还有一个就是袭人。她们三个都是“贤德”的女人,是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娶妻的标准模型。

综上所述,贾元春虽然欣赏黛玉的风姿和才情,也知道宝玉真爱的是黛玉。但是作为贾府的代言人,她必须先要从家族的利益出发来权衡宝玉的婚事。

贾元春与宝玉情同母子,她当让想给宝玉找一个像“妈”一样的女人,也许不一定是薛宝钗,毕竟只是个商贾之女,但是最好就是这种类型的:贤良淑德,合适接替王夫人和元春给贾宝玉做“小妈”,伺候宝玉生活,劝导宝玉读书上进,最好家里有权有势。

元春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第二十九回元春赐礼,宝钗和宝玉的相同,黛玉则与其她姐妹一样,似乎是在表明元春更喜欢宝钗,而不喜欢黛玉;又好象元春更赞成“金玉良缘”,而否定了“木石前盟”。于是也就出现了“元春为啥不喜欢黛玉”的疑问。

其实,那只是一种表象,无关喜欢与不喜欢,从根子上说,实际是“身不由己“。

如果细究起来的话,答案却隐藏在元春赐礼的那天具体是哪一年哪一日,和元春入宫后曾经的职位。

书里说元春入宫后任宫中女史,这实际上是在暗示,元春的一言一行都隐藏着对历史的记录。这样,她赐礼那天到底是何年何月何日,应该隐藏着历史,这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虽然书中对那天元春赐礼并没有作直接描述 ,而“次日”袭人将此事向贾宝玉了汇报,由此可知,元春赐礼与黛玉葬花和宝玉参加冯紫英家宴为同一天,也就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

四月二十六日年年都有,可是如果没有具体的年份,这个日子也就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了。因此,很有必要在书中寻找出这天是在哪一年。

自从第二十三回宝玉和姐妹们于二月二十二搬进大观园后,直至第二十七回写到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中间的日子一直都写得很不明确。作者为什么要把中间这段日子写得模模糊糊的呢?通过梳理,作者的真实意图自然而然地就会给暴露显现出来。

二月二十二日大家搬进大观园后,发生的第一件事是黛玉第一次葬花和宝黛共读西厢(会真记),书里只说这天“正当三月中浣”,在并没有指明这是三月中旬的哪一天的情况下,又一天接着一天地连续写了九天,而第九天是赵姨娘与马道婆合计,用五鬼魇魔法害得宝玉昏死,通灵宝玉遭污的日子。

书中利用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个章回的篇幅,一天一天连续写了九天,谁能否认这是在为最后的第九天通灵宝玉被污、.贾宝玉被害在作铺垫呢?

由此可见这一天特别关键特别重要,可是这天具体是哪一天呢?

宝玉中魇魔法的第四天,双真来为宝玉治病,三十三天后病癒,而次日就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将这些日子加起来为三十八天。而从四月二十六日往前推至第三十八天,便会发现宝玉被害那天恰好是三月十九日。

三月十九日的重要性在哪里呢?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明朝灭亡,恐怕没有任何一年的这一天可以拿出来作对比了。

可是 ,崇祯十七年的四月二十六日并非芒种节,你竟说这是崇祯十七年,不是瞎扯吗?

是呀,《红楼梦》成书三百年来,成千上万的红学爱好者和曹学专家们,一直都在被这个“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困扰着、纠结着,为此也写了数不清的论文,却都不得要领。

为什么会出如此不堪的状况呢?深究起来,是因为大家在研究解读《红楼梦》时,时时刻刻都把“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这八个字抛到九霄云外。

试想,如果“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真的可以指定哪一年,那作者还强调什么“真事隐去假语村言”?不是自己在否定自己,自己在打自己的脸吗?

那么,书中为什么要写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呢?

其实这一天同样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芒种节”顾名思义是关乎农事的节日,而传说中,朱姓的得姓始祖神农炎帝朱襄氏正是四月二十六日生日。所以,书中说四月二十日未时交芒种节,是在暗示这天是朱姓始祖的生日,从这天往前推三十八天为朱明王朝灭亡的三月十九日的同时,又把黛玉的生日设定在二月十二花朝节,往后推三十八天也是三月十九日 ,在暗隐中不但突出强调了三月十九日,也不容否认地指出了这是在崇祯十七年。

当然,元春赐礼那天就是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了,那元春赐礼厚宝钗、薄黛玉的秘密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原来,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中,李自成被吴三桂合伙多尔衮带领的满清八旗军战败后,于二十六日撤回到了北京,二十九日匆匆举行了登基仪式后,三十日又从北京撒离。而吴三桂则引领清军入关,于五月初二进入北京。因此上,四月二十六日既是李自成战败后辙回北京,随后又撤离北京的一个历史节点,也代表着闯王灭了朱明王朝,反而让满清得了天下。

《红楼梦》中的主要矛盾,就是“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矛盾。“木石前盟”隐喻朱明,“金玉良缘”隐喻满清,而贾宝玉隐喻传国玉玺和皇权,元春则是宫中女史,代表着对历史的记载。四月二十六日这天,元春所赐礼物,宝钗与宝玉的礼物一样,即是是暗隐满清将窃取天下,“金玉良缘”将变成现实 ,当然,这一切隐喻也是在隐藏中对历史的一种客观记录。

“假作真时真亦假”,当“金玉良缘”取代“木石前盟”的时候 ,贾宝玉也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假宝玉”。

元春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元春不喜欢黛玉吗?她俩只见过一次面,元春还夸“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薛林并提,丝毫没有“不喜欢”的表示。

提这个问题,唯一的根据就是端午节赐礼,宝钗的礼物与宝玉的相同,黛玉的少了一部分。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宝玉自己也说“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姑娘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从亲疏上来说,探春是同父异母的亲妹妹,迎春是堂妹,惜春是族妹。黛玉是姑舅表妹,宝钗是两姨表妹。五个妹妹中,宝钗是最疏远的一个。然而她得的礼物却是和最钟爱的弟弟一样。显然,这是一种赐婚的暗示或者先兆。

既然没有不喜欢黛玉,为什么仅仅三四个月后(省亲是元宵,赐节礼是端午),在赐节礼的时候就显示出如此明显的倾向性呢?一般认为,是王夫人的作用力。因为省亲结束告别时,元春说过,每月初二、十六允许家属进宫探望,而赐节礼以后宝玉也于次日一早五更进宫谢恩。那么平时,进宫探望的是谁呢?可能性最大、去得最多的,当然是王夫人,元春的生母。而在每月两次的见面时,王夫人一定会把自己的意愿传达给元春,对元春施加影响。

元春身处深宫,与家人接触那么少,当然非常珍惜母亲带来的消息。而在最钟爱的弟弟的妻子选择上,元春肯定也会尊重母亲的意见。尊重不是盲从,元春有知识、有才干,也不会是一味愚孝的女儿。关于王夫人的林黛玉性格的不满、对林黛玉美貌的反感,未必会影响元春,但是有一点,元春一定非常在乎:林黛玉的身体多病。

黛玉的病是胎里带来的,几乎是不治之症。说她生不了孩子,还在其次,好在宝玉将来一定会有侍妾。但黛玉的咳疾,很像是肺病,是具有传染性的。元春怎么不会担心宝玉受到传染?

当时人已经知道传染和隔离预防。晴雯生病,汇报李纨,李纨就派人传话:“吃两剂药好了便罢,若不好时,还出去为是。如今时气不好,恐沾带了别人事小,姑娘们的身子要紧的。”晴雯还只是一个丫头。如果让宝玉娶了黛玉,朝夕相处,怎么会没有被传染的可能性?

也许有人会说,宝钗也有病,“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需要吃冷香丸。但黛玉一见面,人们都看出“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自有一段风流态度,但知他有不足之症”,她的病非常明显。而宝钗病了几天,周瑞家的还问:“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如果宝钗自己不说,恐怕别人还不知道她的病。再说,宝钗就是发病,也“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症状不重,并且很少发病,更不会传染。

不管有多少性格、背景、家世方面的差异,只凭身体条件,元春就足以选定宝钗、摒弃黛玉。不是不喜欢,只是认为这一个更适合做弟弟的媳妇。所以才有端午节赐礼,独宝钗宝玉是一样的。

但这只是个暗示,还远远不到决定下来的时候。因为尊敬的祖母偏爱黛玉,因为宝钗还雄心勃勃渴望“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因为他们还小,还有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等到年纪渐长,贾薛两家渐渐衰落,宝钗再也没有高攀的机会,贾家又迫切地需要一个懂世务、能理家的媳妇。对于双方而言,对方都成了无可奈何中最好的选择。到那个时候,元春才会正式出面赐婚,“金玉良缘”才会真正实现。

红楼似海,相逢是缘。为免失联,请关注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元春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元妃见到黛玉唯一的一次机会,就是在省亲的时候。那时候见到的黛玉容貌脱俗,再加上诗做得好,和宝钗两个人双峰对峙,又相得益彰,所以元妃看了非常高兴,讲到:终是薛林二妹非愚姐妹所能及”!这是把她们放在一起相提并论的,并没有明显的倾向,同时赏赐的东西也是一样的。

题主所提到的元妃对黛玉不喜欢,可能证据也唯有端午节赏赐的礼品,宝钗和宝玉的是一样的,黛玉和其他姐妹一样,东西相对比较少。但仅从这一点而言,就能够说明是元妃不喜欢黛玉吗?

元妃省亲的时候,有贾家采买的女孩子上来表演戏曲,龄官是得到了元妃的赏赐的。元妃看这孩子,唱的好,扮相又漂亮,赏了很多的东西,大家都会感到,元妃对龄官格外看护。

这是否可以说明元春当时对黛玉是非常认可的,可能并不是从未来弟媳妇的角度来评价。元春本人也是一个以内在秀气、外在才华而晋升妃位的人,自然对于灵慧的女孩子有较强的心理认同感。再说她在未进宫时一直是贾母亲自教养,那么贾母的价值观无疑也会影响到了元妃。再者,她进宫后也会听说老祖母对黛玉是非常看护的,因此她也会爱屋及乌,对老祖宗关照的人,格外要高看一眼。

试想当时省亲的时候,元妃叫众姐妹来作诗,宝玉又是元春最最喜欢的小弟弟,未入宫当时亲自教授诗文,虽是隔着许多台阶,或是有众多太监宫女在侧,如果真的是极其关心这位小弟弟,且又适逢如此难得的机会,目光必追随着宝玉的行动。宝钗和宝玉说话,黛玉掷了纸团子给宝玉,宝玉急急展开,觉得这一首比他做的其他首都好,忙忙地抄了上去。所有这一切,元妃必是看在眼里的。她不点破,未尝不代表她不知道!也许在她看来,自己已高高在上,又是大姐姐,看着一帮弟弟妹妹在这里玩笑般的做个弊,指点指点,讨论一下,也没有什么打紧,于是也不会放在心上。黛玉当时代宝玉做的一首《杏帘在望》,更是在宝玉所有诗作当中出类拔萃,既展露了黛玉的才华,同时又为宝玉面子上争了光,元春也未见得是不欢喜的。更兼这是元春入宫多少年以来,难得的一次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下一次又不知道要等待何时,或者也许永远没有了!

再进行大胆推测,试想当时元春还在贾府未入宫的时候,与黛玉的母亲贾敏或许还有一定的交集,她也许亲眼目睹过这位让人尊敬的姑姑的通身的大家闺秀气派,以及谦和灵秀的个性、不同凡响的文化气质。从一般的经验而言,就算是自己的母亲和姑姑有一些说不出的矛盾和别扭,但是侄女儿和姑姑一般来说还是会处得很好的!爱屋及乌,对黛玉,元春必然也会另眼相看的。

至于后来,在端午节赏礼的时候,把宝玉和宝钗的礼弄成一样的,大约总是受了王夫人的影响的。姑姑已逝,而妈妈的意见也就占主导地位了。由是看来,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是棵草。此言不虚啊!

再继续讨论一下,有人认为,元妃赏赐宝玉和宝钗的东西是一样的,特别是有芙蓉簟这样的礼物,好像是赐婚的意义就很明显了,但是其实也不见得,因为这礼物是老太太、太太、老爷和姨太太也都有的。那么是不是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解读一一因为王夫人有机会见到元妃,那么她会夸赞宝钗,那么从母亲的角度来看,宝钗的血缘关系显然就比黛玉的要离元妃近些,所以对更直接和经常被提及的亲戚稍微关照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这种赐礼也可以做多样的解读,大家都把它解读为为宝玉赐婚的意思,这恐怕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共同散播出来的一种倾向,连贾母也无从知道元妃的真实意图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