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挚友还是情敌,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老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做了这样的回答:从小说学的角度,林黛玉和薛宝钗绝对是一对情敌。但中国封建文化对于爱情有一种管制压抑,绝不允许它失控,所以两人闹不起来,情了半天敌,最多是潜情敌,明好友,明好姐妹。

下面从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从钗黛合一的角度上来理解在《红楼梦》中,作者经常把钗黛二人放在一块来描写,既求同又存异。比如判词钗黛合一,她们两人的判词和唱曲都是合在一起写的,看似好比一个人的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判词中的两人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个“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表达出作者对林黛玉欣赏之情和孤独无依的悲叹;一个“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则是作者钦佩薛宝钗的品性,同情她的命运结局。红学家俞平伯曾经提出,薛宝钗和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实际上是合一的。贾宝玉也好,曹雪芹也好,他们最理想的女性是兼具林黛玉的真性情和薛宝钗的端庄大方,放在当今,就是理想化的妻子,既出得厅堂见过世面落落大方,又入得厨房孝顺双亲相夫教子。很明显,把鱼和熊掌都归入囊中,不是不好,谁都想,可惜得到者寥寥,或者根本没有人得到过。

如果从钗黛合一的角度上来理解,她们不是情敌,她们是一对矛盾,敌友兼而有之。

第二,从感性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她们同时寄居在贾府,林黛玉来时因母亲过世,来贾府是寻求亲情上爱的庇护,后来父亲也过世了,家中上无长兄下无幼弟,双亲一去,此后便是真正的无依无靠,成了名副其实的寄居。林黛玉身上的感性来源于对爱的渴求,人们在爱面前,特别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在爱情面情能够控制好处理好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人,屈指可数。回首年少时,我们总是有一些遗憾。在她的生活当中,也就只剩下可以慰藉的爱情了,林黛玉的感性符合一个真正为爱情而嫉妒的少女形象,,而薛宝钗就是那个屈指可数的年少有为的理性少女。薛宝钗来京城的目标是为了选秀,本就是奔着前程去的,她所寻找的庇护就是前途问题。在京城薛家也有生意,他们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不选择寄居。但是他们一家人也都选择了寄居贾府,而且随后还带来他们家的亲人薛蝌薛宝琴兄妹,薛家一族在贾府的寄居队伍可谓庞大。相比之下,林黛玉一人显得形单影只。由于受环境影响,这就造成了二人在性情上的大不同。薛宝钗的雪洞一般的住所,她怕热,要吃冷香丸,她对所有人都显得温婉大方,几乎所有人在她那里,都可以被尊重被原谅,这一切都归于她的理性。而这种理性并不是她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她的家庭正常,成长之路也正常,所受到的教育是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就是贾宝玉口中不屑的“禄蠹”。但是她有错吗?不,她没有错,她为了这个正统的价值观磨灭了自己的个性以及所有个人化色彩的行为和情感,为它所崇拜的皇权奉献了自己,这是一种多么高大的行为。她应该被那个时代热捧。

从感性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她们二人的价值观完全是不一样的,林黛玉走得是个性化路线,在当今来看,属于小众文化。薛宝钗走得是主流之路,属于主流文化。我们当今是自由的,小众文化也可以独立发展,有粉丝,受热捧。主流文化也一般不去对其指指点点,倡导百花齐花。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主流文化是不能容忍异声的。于是薛宝钗对林黛玉的个性化进行了削弱,或者说是融合,比如薛宝钗私下劝林黛玉不要读那些禁书,教育她女孩子应该如何,还给林黛玉生活上的关心。所以她们二人不可能成为推心置腹的挚友,顶多只是一对明好友,明好姐妹。

第三,从纯粹的爱情角度上来看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在红楼梦曲《终身误》中,唱出了两人的结局,在爱情上,林黛玉赢了,在婚姻上,薛宝钗赢了。在古代,婚姻上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薛宝钗自然是恪守礼训。在贾宝玉的眼中,薛林二人都是极优秀的女子,才貌双全。但在爱情上,贾宝玉的爱却半分也没有给薛宝钗,全都一股脑儿的给了林黛玉。这是为什么呢?贾宝玉对书中女性个个都怜爱有佳,难道薛宝钗就不值得他去爱?哪怕一丁点儿也没有吗?回答是没有。我们说爱情向来是自私的,无法与人分享。贾宝玉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与林黛玉是契合的,他们的感情是一天天堆积起来的,是有基础的,性趣相投,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所以他们二人可以共同看一本《西厢记》,而薛宝钗却指那些书是禁书,实在看不得。价值观分歧这么大,怎么可能说到一块去,更何况谈场恋爱。所以,贾宝玉只欣赏薛宝钗身上的才情,以及她的端庄大方,但是要娶妻还是算了吧。贾宝玉的心思,林黛玉早期是不确定的,所以处处表现出她对薛宝钗的羡慕和嫉妒,甚至波及到史湘云身上。她羡慕薛宝钗上有母亲有兄长,有依靠,有人为其张罗前程。同时,她又嫉妒薛宝钗佩戴的金锁,所以她经常拿薛宝钗在贾宝玉面前开玩笑,奚落薛宝钗。对金玉姻缘的嘲讽,体现出林黛玉的嫉妒之心。谁人身上都有一个身份标配,唯独她身上没有,就连史湘去也有个金麒麟,时不时得担心贾宝玉身上背负的“金玉姻缘”。可见,在爱情面是,她嫉妒起来也是发狂的。从纯粹的爱情角度上来看,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一对妥妥的情敌。以上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交流。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挚友还是情敌,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林黛玉和薛宝钗其实是挚友,而不是情敌。

一、《红楼梦》故事情节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的,始终没有提过贾宝玉和薛宝钗存在爱情

从神话中绛珠仙子为感恩神瑛侍者而以一生的眼泪还债,可知宝黛相爱已是前生注定。自从林黛玉六岁进贾府,宝黛二人吃住在一起,读书在一起,青梅竹马;逐渐长大后,二人趣味相投,内心中互相引为知己,产生了爱情。到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黛玉最心疼,哭的眼泪最多。然后宝玉给黛玉送去旧帕,黛玉深为宝玉的爱意所感动,在旧帕上深情题诗,至此宝黛爱情已经矢志不渝。

尽管贾宝玉是一个“泛爱主义”者,他对身边所有女孩儿,无论是小姐还是丫鬟,他都会用真心去爱护与体贴,对宝钗尤其是深深爱慕,但是那只是一种泛爱之情,而不是爱情。第三十六回“梦兆绛芸轩”,宝玉在梦中说“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即表明了贾宝玉钟情于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

二、薛宝钗是“山中高士”女君子,她并不太看重于“金玉姻缘”,更不会夺人所爱

《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幅是合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其判词前两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在前八十回书中,作者就极尽笔墨去写了林黛玉之才和薛宝钗之德。我们看到,若论美貌、论才学,钗黛难分伯仲;若论德行与人格,我们看到的薛宝钗是一个宽宏大量、温柔敦厚,处处容忍退让,事事为人设想的女君子,决不会起什么肮脏心眼儿去夺人所爱。

最要紧的是,人人“都道金玉良缘”,宝钗却从未重视过这一点,也就是说她并不太看重于成为“宝二奶奶”。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有一段描写: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一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理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惦记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

这一段表明了薛宝钗的洁身自好,且并不属意于宝玉,就更谈不上构成林黛玉的情敌了。

三、《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作者曹雪芹写钗黛之间,是有极深的友谊的,是名副其实的挚友

尽管由于林黛玉心属宝玉而曾对薛宝钗有过“半含酸”(第八回),然而到第四十二回宝钗劝黛玉少看“杂书”,黛玉“心下暗服”;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探病,二人推心置腹,黛玉向宝钗倾吐了满腹的心语。以黛玉的心高气傲、从不服输而竟能如此倾心诚服,说明了薛宝钗以德服人的力量。“金兰同心”,是友情极高的境界,无疑就是真正的挚友了。

四、后四十回续书篡改《红楼梦》原著的构思,杜撰“调包计”——“钗嫁黛死”的情节,造成后世读者误解薛宝钗为黛玉的“情敌”

由于《红楼梦》原稿后半部迷失,高鹗作后四十回续书,歪曲了原著的构思,编造“调包计”——薛宝钗冒名林黛玉嫁给宝玉,同时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含恨而死的情节,这是后世读者误解薛宝钗,误认为钗黛是“情敌”的原因。

其实,根据《红楼梦》原著前八十回伏线以及脂砚斋批语的暗示,宝黛钗结局应该是:先是林黛玉因“沉痼”泪尽夭亡,然后才有宝玉、宝钗成婚,终究是良缘不谐,宝玉弃家为僧。宝黛爱情及玉钗婚姻均以悲剧告终。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挚友还是情敌,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我认为是二者兼而有之。黛玉从小进入贾府,与宝玉同吃同住,两小无猜,情投意合,青梅竹马。谁想后面又来了个薛宝钗,且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描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更何况宝玉对女子个个都怜爱有加,对于宝钗这样一位绝色女子,宝玉能不动心吗?后面又有了关于“金玉良缘”的传闻,黛玉对于她和宝玉的关系如履薄冰,她的情敌就是宝钗。书中第二十八回,描写宝玉要看宝钗戴的红麝香串,可是宝钗“生得肌肤丰泽”,所以好不容易才褪下来。这时,宝玉注意到了宝姐姐“雪白一段酥臂”一时竟看呆了。被恰巧进门的黛玉看到了,醋意大发,笑骂宝玉为呆雁,顺手就把手里的帕子摔到宝玉的脸上去了!还有一回宝玉和黛玉在薛姨妈处吃酒,宝钗劝宝玉不要吃冷酒,宝玉果然不吃,黛玉又吃醋,借雪雁为自己送手炉之事讥讽宝玉:怎么她的话就是圣旨,我平日的话你就只当耳旁风。

黛玉是个实性子人,宝钗的几次关心举动,感动了黛玉,黛玉从此视宝钗为知己,亲如姐妹。一次是宝钗送燕窝给黛玉,二次是行酒令。黛玉脱口说了《牡丹亭》和《西厢记》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两本书在当时都是禁书,一个大家闺秀在大众场合说出这些“不堪”的词句成何体统!幸亏大家都没在意,只有宝钗听出来了却没做声,私下里把黛玉劝导了一番,黛玉感激不尽,认为自己以前是多心了,认为宝钗藏奸,从此就撤了提防,不再吃宝钗的醋。

黛玉不吃宝钗的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知道了宝玉的心。在“惠紫娟情辞试莽玉”一节中,宝玉装疯装病,表明了他非黛玉不娶的态度,给黛玉吃了定心丸。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挚友还是情敌,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林黛玉最开始是把薛宝钗当做情敌的,后来明白了贾宝玉的心思之后,打消了疑虑,与宝钗的关系越来越好,成为了挚友。

贾宝玉是属于见了女的就走不动道的主,加上宝钗和宝玉关系走的又近,以黛玉妹妹小肚鸡肠的性格,肯定是打翻了醋坛子。

宝钗为人八面玲珑,贾府上下都很喜欢她,再加上“金玉良缘”之说,最开始黛玉对宝钗是有些许嫉妒的。

随着后来宝黛关系的明朗化,黛玉打消了疑虑,竞争不过自己的情敌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与宝钗的关系也变得很融洽,后来黛玉生病了宝钗还天天送燕窝给她吃。

毕竟黛玉宝钗都是才女,两人都把对方看做难得的知己,只是在宝玉的问题上有过些许的误会,总体上她俩的关系还是很亲密的。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挚友还是情敌,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我一直觉得宝钗和黛玉不能算情敌,也不能算亲密无间的闺蜜。她们就像学生时代的小姑娘一样。

早期就像是初中时代班里两个都很优秀的女孩子,一个团支书,一个学习委员。

她们可能会像那个时期小姑娘一样 可能彼此有点友谊,可能有时候会嫉妒对方,可能有时候又和对方亲密无间。

仿佛一起喝杯奶茶就可以亲密无间。又仿佛谁的一个动作就让她们有了隔阂。

她们也许喜欢着同一个男孩子,而这男孩子和她们都玩的很好。他也许偏爱某一个,也许没有。年少的青春永远是这样的美好。

现实中的小姑娘们,长大了有的就这样在彼此的圈子里越来越淡,有的却成了无话不说的闺蜜。若干年后,不管谁求谁办点什么事情,总归会念同学情谊。同学会上也会把酒言欢。年少时候那些事都不叫事了。

可是,故事里的黛玉终于没有活到那一天。

故事里,宝玉娶了宝钗。

故事里,大观园破败了。

故事里的他们,终归不是现实中的初中小姑娘小伙子。

这是宝钗和黛玉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挚友还是情敌,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黛玉起初确实是有些把宝钗看做自己情敌,也曾经多次吃醋。比如她觉得宝玉一听了宝钗的劝告之后,就不再喝冷酒了,这种行为宝玉只对宝钗,却不这么对自己,因此感到不满。还有一次是,黛玉见宝玉久久地没过来,就觉得宝玉是被宝钗“绊住了”,为此也有些吃醋。

在黛玉的想法里,她是只愿意宝玉对自己好,跟自己玩的,如果宝玉稍微在宝钗身上用了一点心,黛玉就会有想法。这样的心理,在恋爱的小儿女身上,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黛玉太过于在意她和宝玉之间的感情,也就在意了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关系了。

但是,黛玉对宝钗的这种态度,是从她口无遮拦说了《西厢记》里面的几句话,以及宝钗前来探望她而且给她赠送燕窝之后,就有了根本的转变的。

刘姥姥来大观园游玩那次,酒席上大家说起酒令,黛玉一不小心就说起了偷看的禁书里的句子。众人都没有在意,唯独宝钗发现了。但是宝钗没有当场揭穿,而是事后把黛玉叫到屋里,一番推心置腹,告诉了黛玉不要看禁书以免移了心性等话。因为这一件事,黛玉就对宝钗服气了。

用黛玉自己的话说,如果是宝钗说了这样的话,她是不会饶过的。“比如要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再后来,宝钗亲自来探望病中的黛玉,又和黛玉讲了一番养生治病的话,又宽慰黛玉好好休养身体,还给黛玉送来了燕窝,这样的举动,就已经让黛玉彻底放下了心防。从那以后,黛玉管宝钗叫姐姐,管宝琴叫妹妹,也认起薛姨妈为妈妈了。

同为优秀出色的女孩子,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黛玉和宝钗的和谐相处,这是很美好的画面,很多时候,黛玉自己的心结,也是性格原因所致,解开了心结,她和宝钗也就成了很好的知己和朋友了。

我是红楼夜思,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