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红楼梦》?贾府的“掰谎记”是不是针对林黛玉呢?
"掰谎记”是贾母对所谓的"才子佳人”故事的一种否定,认为那些故事都是一个套子,情节也不合理,都是无中生有的事,把尘世的私情套用到“世宦书香"之家,却不知真正"世宦书香”之家的小姐,奶母,丫环伏侍的人也不少,怎么那么就会失了分寸呢?
既然“才子佳人”的私情是无中生有,为何有人乐于编造传播呢,老太太也给了一个解释:
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这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王夫人在听到之后会有何感想,她之所以提拨袭人做姨娘,不就是袭人担心宝玉与表姐妹,(实际单指表妹)之间会发生“不才之事”吗?事实上是杞人忧天,宝玉是世家嫡公子,林妹妹是世宦读书之家的小姐,知书达礼,会有什么不才之事?更何况每人都有丫头,奶妈好些人跟着!袭人是丫头,眼界窄,看不透,王夫人可是名门闺秀,难道眼界也不高,也看不透吗?如果看懂看透,还对怀疑自己儿子素质的人给予好处,其居心就让人猜疑了。
特别是贾母对那些乐于编造传播此类故事的人的分析,也很有针对性,什么叫妒那富贵人家,什么叫有求不遂,很明显的是指薛家求“金玉良缘”而不遂;什么“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这不正是薛家入住贾家不久,通过薛宝钗的丫鬟黄金莺传出“金玉良缘”了的写照吗?
贾母的"掰谎记”其实是为宝黛感情正名,也是对金玉良缘的再次出击,战果仍然可观。
如何评价《红楼梦》?贾府的“掰谎记”是不是针对林黛玉呢?
掰谎记,主要是针对薛家母女,同时也有提醒黛玉的意思。
薛宝琴,贾母故意借凤姐之口提亲。其实就是告诉薛家母女,她没瞧上宝钗做孙媳妇。薛家人和王夫人假装不知,贾母只好再放大招。
看戏时,贾母开怼了——
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贾母在告诉她们她的立场:反对金玉良缘。这么直白的话,薛家母女会听不出来?这些话直指贾府传出来的谣言。这母女俩的脸皮也够厚的。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贾母说这番话还有另一个意思——提醒黛玉和宝玉不要出格。
1、黛玉和宝玉俩人一起偷偷看过看过《会真记》,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众人在大观园宴饮行酒令,林黛玉却当众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两句戏词分别出自《牡丹亭》和《西厢记》,都是著名的才子佳人戏。宝钗当时就意识到了,这是禁书。
以贾母的阅历肯定也是知道的。
2、元宵夜宴,宝玉给众人斟酒时,
“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上,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此情此景,王熙凤都瞧不过眼了,叫宝玉别喝冷酒。也是善意提醒。
谢谢提醒
如何评价《红楼梦》?贾府的“掰谎记”是不是针对林黛玉呢?
《红楼梦》中贾母掰谎,是特别耐人寻味的。对于贾母针对对象,有说薛宝钗,有说贾宝玉,又有说林黛玉,我认为谁也跑不了,贾母掰谎各打五十大板!
贾母掰谎源于元宵节女先儿讲的书《凤求鸾》,有意思的是这里边的男主就叫王熙凤。王熙凤进京赶考来到一个大户人家,遇到人家小姐雏鸾,两人一见倾心,才子佳人。本是当年最常在富贵人家内宅说的书。贾母也说平时没事也听着解闷。但元宵节这天贾母突然不愿意了,当众“掰谎”,贾母言外之意就是这部书胡说八道。老太太通共说了好几条。
一,才子佳人最没趣,将自由恋爱的女儿说成坏女儿,不是佳人。
二,女儿知书识礼却一见男人,不管亲友就想终身大事。
三,男子去人家却妄图人家女儿,有才也是贼。
四,小姐识礼,夫人更识礼,人口众多怎么容得男女私下相会。
五,没有的事,编书人自己意淫。
六,我们家绝没有这样的事。
七,孩子们不懂这些事,变相说懂得这个礼。
贾母的当众发作,引出王熙凤之后的效戏彩斑衣引出“掰谎记”!贾母和王熙凤一唱一和,其实是将金玉良姻,宝黛爱情,王夫人,薛姨妈一干人全部囊括在内,敲打一遍!
贾母认为金玉良姻也好,宝黛爱情也好都是私情,都是不被认可的。所以很多人争辩贾母支持哪一方。我要说,贾母支持宝黛姻缘,而不是金玉良姻,更不是宝黛爱情!私情是贾母万万不能接受的。
女儿一见男人想嫁和男子去人家要拐人家女儿是说薛宝钗来到贾家一心促成金玉良姻之意。薛家一来,金玉良姻马上传出。薛姨妈更和王夫人说过宝钗要拣有玉的才能成亲(宝钗语)。
小姐识礼,夫人识礼就几乎囊括了薛宝钗,林黛玉,王夫人,薛姨妈了。薛姨妈母女志在金玉良姻,林黛玉志在宝黛爱情,王夫人支持金玉良姻,针对宝黛爱情。贾母的意思是你们都错了,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谁也不要胡思乱想!这句话回绝薛姨妈母女,提醒林黛玉,警告王夫人意味都有。
写书人胡编,我们家没有这事,既是告诉金玉良姻不可行。也是警告宝黛爱情太露骨了。毕竟就在前一刻,林黛玉忘情之下喂了贾宝玉一口酒,这是大忌讳,如此当众不避嫌疑显然贾母看到后不满意。宝黛二人已经十四五岁了,早不是两小无猜的年纪,这样做真当所有人眼睛瞎看不出来么?贾母虽然赞同宝黛姻缘,但宝黛爱情是绝不可以。
五十四回贾母掰谎,作为贾家繁华的最后一幕,将情又放在首要。贾母掰谎起因于林黛玉贾宝玉情不自禁当众暧昧。但却针对了宝黛爱情和金玉良姻,等于各打五十大板。更是点了王夫人,你的心思我明白。首先金玉良姻我不同意,你看到的宝黛爱情也不是真的。我家没这事。贾母可谓用心良苦了。当时也只有王熙凤能帮贾母圆这个话。其他人应该都是尴尬的。所以王熙凤一番搅闹,这事算揭过去了。但王熙凤毕竟第一个提醒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注意影响,贾母非常满意,随后让贾宝玉敬王熙凤一杯酒。王熙凤乖巧,不领这得罪人的人情,喝了贾母半杯酒,叫讨老祖宗寿!
当然,贾母“掰谎”并没有制止各方事态继续发展。王夫人还是抄检了大观园撵了贾母的准姨娘晴雯,扶持了自己看中的准姨娘袭人。所谓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王夫人此举明白无误向贾母摊牌,支持金玉良缘,反对宝黛姻缘。贾母无法,为了保护林黛玉再次掰谎,这次直接把贾宝玉说成还不懂男女之事,怕是上辈子丫头投生。至此,贾母彻底失去对金玉良姻和宝黛姻缘的把控,最后借由迎春成亲,无奈只有一句: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林黛玉至此危矣!
【文/君笺雅侃红楼】欢迎关注!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工笔红楼梦》清.孙温
如何评价《红楼梦》?贾府的“掰谎记”是不是针对林黛玉呢?
王熙凤总结贾母的“掰谎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让二位亲戚吃酒,再整那看戏的人。贾母是薛宝钗与林黛玉各在其中了。薛宝钗在外头的声名比林黛玉大。沙弥门子曾对贾雨村说过生得莹肌骨润,肌夫赛雪,当日其父教学问比乃兄高十倍。居在贾府事事通,也有才学,也能诗文,也只一个丫头莺儿。也有金玉良缘之说,也去怡红院,也去贾母处。她的心思贾母难道不知?礼也忘了,见到清俊男人,想起终身大事,绝不是林黛玉一个,林黛玉与宝玉人前亲近宝玉又喝林黛玉倒的酒。王熙凤不让宝玉喝,仔细手冷写子疼。贾母是也见,是从王熙凤话中借题发挥告诫,也是对钗黛二人提出告诫。贾母讲完话,让宝玉给王熙凤倒酒也是王熙凤提点了他。贾母之话,也是婚姻大事父母做主,由不得他们自由做主。
如何评价《红楼梦》?贾府的“掰谎记”是不是针对林黛玉呢?
综合贾母的为人处世,联系此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我觉得贾母的“掰谎记”,内涵很复杂,既有对黛玉的警告和保护,也暗含着对王夫人一派的安抚,
为什么说这是对黛玉的警告和保护呢?
贾母批评的是“才子佳人”戏,此前黛玉和宝玉俩人一起看过《会真记》,他们是偷偷看的,贾母和其他人应该不知道。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众人在大观园宴饮行酒令,林黛玉却当众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两句戏词分别出自《牡丹亭》和《西厢记》,都是著名的才子佳人戏。宝钗当时就意识到了,她立刻回头看黛玉。黛玉却浑然没有注意自己说了什么。
黛玉当众说出不该说的话,宝钗能听出来,“什么戏没听过的”贾母又怎么能听不出来?在座的王夫人、薛姨妈是否也听了出来呢?贾母不知道,但她不能假设她们听不出来。自己最爱的外孙女、出身高贵的大家小姐竟然当众说出不合规范的言辞,这就有点难堪了。
不久薛宝琴进府,贾母表露出对她超乎寻常的宠爱,不仅将唯二的两件雀金呢,分别给了宝玉和宝琴,并主动询问宝琴的生辰八字,流露出要为宝玉求娶的意思。这场尚未开口的求婚因为宝琴早已许婚梅家而流产,但却充分表明了贾母的态度,就是对宝钗的明确拒绝。
这样的情形,当然让王夫人薛姨妈姐妹很不高兴。黛玉言行有失(在那个时代的礼教规范体系下)却备受宠爱,宝钗处处周到却不入贾母的眼(贾母曾当众批评过宝钗的屋子布置不好),王夫人难免心中会有想法。
贾母当然是一家之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无论从情理上还是利害关系上,她都要给予儿媳王夫人足够的尊重——她是宝玉的生母,更有个做贵妃的女儿,不能让她太咽不下这口气。她需要在适当时候给王夫人一个安慰和交代。
没想到,就在这场元宵家宴中,黛玉竟然再一次当众给贾母上眼药。当宝玉给逐个给众人斟酒时,“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上,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这是阖府上下皆在的元宵夜宴上啊,还有薛姨妈、李婶两个亲戚在场,黛玉如此举动也太过分了。此情此景,除了凤姐插一句嘴外,在场的其他人全都默默旁观,未说一句,内心自有滋味感想。
随后戏班子上来说《凤求鸾》剧情,贾母抓住机会,开始借题发挥,说了一大篇“掰谎记”。她当然是警告黛玉:言行不能这么不走脑子,要注意一下影响,世家大族是不允许你们自由恋爱的。随后她郑重向在座的亲戚(主要是薛姨妈和李婶)表态说,我们家从来没有这样的事,也从不许说这样的书。
她明着在警告黛玉,暗含着也有安抚王夫人的意思——我知道黛玉的言行有些失当,我也不喜欢,所以我现在公开警告她。我已经严厉批评她了,你就不要再搞些小动作了。这何尝不是对黛玉的保护?
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她当然是爱她的。所以说完这番话后,她又恐敏感的黛玉多心,重新安排座位时,特意让宝琴、黛玉和湘云坐在自己身边,把宝钗推远。放鞭炮时,她便把黛玉搂在了怀里——我们记得在刘姥姥讲笑话,宝玉是滚到了贾母怀里的。这时候贾母舍了宝玉,为的是安抚这个外孙女。用肢体语言告诉她,我说的话你不用在意,我还是深爱你……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掌权者,她当然要把宝玉婚事的主动权掌控在自己手里。面对各怀心腹事的下属,她的这一段“掰谎记”就是表明态度,宝黛自由恋爱当然也不可以,王夫人你尽可放心,我绝不会支持(日后若是我做主,那是另外一回事)。这才是她在“掰谎记”中藏着的深刻用心。
如何评价《红楼梦》?贾府的“掰谎记”是不是针对林黛玉呢?
元宵节家宴上黛玉当众给宝玉“喂酒”,“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快人快语的凤姐立即提醒说“宝玉别喝冷酒”,凤姐一语惊人令众人更加关注到宝黛之间超越其他姊妹亲情的这一举动,毕竟是男女有别呀!接下来贾母借着女先说“掰谎”,当然就是为黛玉当众给宝玉“喂酒”的不当行为洗地了。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跟着发烟花爆竹贾母搂住黛玉,更加显示出亲处祖母对外孙女儿黛玉的爱护,关键时刻有贾母老祖宗的保护震慑住一切不利于“两个玉儿”的嫌疑。
然而,贾母“掰谎”同时也表示了封建官宦世家的立场,是绝对不允许有“儿女私情”这种事情存在的,也是提醒宝黛二人“不可越雷池半步”,否则候门千金将身败名裂,“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贾母“掰谎”之后过了年凤姐病了,王夫人让薛宝钗来参与协理大观园。黛玉也病了,因为年前贾母独宠宝琴详问八字、加之凤姐说想为宝琴做媒,紫鹃急了“试玉”。
“紫鹃试玉”贾宝玉发了痴病,弄得贾府上下对宝黛二人的特殊关系人人心知肚明。贾母在元宵节家宴上刚刚为宝黛关系洗地,几乎立即就被“紫鹃试玉”宝玉发痴打了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