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该像贾母那样插手孙子的事,免得有时候伤人累已,您说对吗?

老年人儿女成家后,尽量少管儿女的事。他们有事问你,你只能给他们提出你的建意,主意让他们自己拿,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培养和励练方式吧。对孙子,外孙主要靠儿女他们自己来承担教育抚养职责,老人们尽量少管或不管孙倍的事为好。

老年人不该像贾母那样插手孙子的事,免得有时候伤人累已,您说对吗?

贾母与孙子的事有特殊意蕴,反映曹家皇家真实历史,不是当代普通人的生活可以比拟。

老年人不该像贾母那样插手孙子的事,免得有时候伤人累已,您说对吗?

对,不应插手

老年人不该像贾母那样插手孙子的事,免得有时候伤人累已,您说对吗?

贾母对孙子贾宝玉确实关怀备至,呵护有加,如对宝黛之间的争吵,时常干予,对贾政逼宝玉学习,也常表不满,特别是对贾政痛打贾宝玉那一节,贾母更是愤怒至极,痛斥贾政。贾母对孙子的干扰体现了一般中国老人隔代亲,呵护孙辈的天然情感,既便是在寻常百姓家中,这种事也时常发生。但作为现代人来说,祖父祖母应尽量少干予孙辈的事,孙辈的事还是由他们的父母去教育去处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矛盾。

老年人不该像贾母那样插手孙子的事,免得有时候伤人累已,您说对吗?

感谢邀请!

老年人不该像贾母那样插手孙子的事,免得有时候伤人累己,您说对吗?

  我不是很清楚题主所说的伤人累己具体指什么,但感觉可以就贾母和宝玉的相处说点自己的看法。

  贾母插手孙子的事情了吗?是的,从小的时候一直到成亲,贾母都是全程积极参与,并拿了一部分主意的,算得上是插手了。小到宝玉吃喝,大到宝玉的亲事,贾母都是很在意的,咱们虽然没有生活在贾府,但也能体会得到她的心情。她老了,喜欢儿孙都围着热闹一点,可以理解,宝玉长得帅气,又是尊贵的嫡次子,还和他爷爷特别像,贾母看着宠他宠得骨子里,是没什么值得质疑的,人同此心,都一样。无论是贾政还是王夫人,能顺着母亲,是他们愿意做且必须做的事情,所以哪怕就是安排将来的姨奶奶,王夫人也没有明着反对,容贾母插手。

  伤人累己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宝玉看来,他人生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他和林妹妹的婚事了,可是在贾母和王夫人等的安排下,他却娶了薛宝钗(曹雪芹愿意如何,咱们也看不到了,就只能是就这个剧情看),后来宝玉出了家,题主要说的是这件事?

  其实咱们现代人看,会觉得贾母过多的参与了贾宝玉的事情,包括他的婚事,使得他娶不上自己心爱的姑娘,但是咱们放在那个时代来看,贾母这么做,是有社会环境的,家长可以一切包办,别说她要宝玉这样那样,就是她有需要让宝玉贾政等人去死,他们也不能说太多,何况贾母还算开明,比一般老太太好太多了。宝玉从小喜欢和女孩子们混在一起,这是他的天性,是他来人间的目的,见证闺阁女子的奇异之处,林黛玉宝钗等相继进了贾府,他们作诗画画,谈天说地,过得相当的充实,也相当快乐。没有老太太,他可没有那么舒服。至于学业方面,初看起来是贾母的纵容害得他没有专心,但是宝玉的资质天份在那里,就算没有多努力,贾母也并没有一味地纵着他,该上学还是让他上学,该学做人,也没有拘着,贾政检查功课,也并没有一味拦着,所以虽然没有十分严厉严格,但基本的学习,还是没有过多参与。

  现代的我们,自然不能这么干,社会在发展,时刻都要保持上进的心,哪怕就是象宝玉那样含着玉出生的官N代,也得努力才行,拘泥于一方小小的天地,注定是不行的。如贾母这般地位的存在,也不能过多的插手,适当引导是可以的,但是大小一把抓,肯定是不对的——别说没产生这种情况的社会土壤,就是有,新时代的宝玉们,也不会答应啊。(文/宛如清扬)

老年人不该像贾母那样插手孙子的事,免得有时候伤人累已,您说对吗?

《红楼梦》开篇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作者就通过贾敏在世时对女儿黛玉的叙述,活画出贾母插手“凤凰蛋”孙子贾宝玉教养的状况了,在亲姑姑贾敏口中贾宝玉“异常顽劣、极恶读书,专爱在内帏中厮混,祖母极宠溺、无人敢管。”

不得不说,贾宝玉的不求上进、不问俗事、惹事生非,一身纨绔子弟习气都与贾母插手贾宝玉教养隔代宠溺有直接的关系。

贾宝玉的婚事按理来说是听贾政的,正如贾迎春的婚事听贾赦的一样。然而贾政不比贾赦,次子贾政因为贾母的偏爱做了荣国府的“一把手”,贾政王夫人夫妻需要付出的是愚孝。贾宝玉是贾母最爱的“凤凰蛋”,让贾母在贾宝玉婚事上拥有几乎绝对的话语权,也是贾政王夫人夫妻和贾母之间早已达成的一种默契。

不仅是贾府的管家媳妇凤姐,在宝玉的婚事上揣摩贾母的意图。黛玉的贴身大丫头紫鹃、贾琏二门外的小厮兴儿也都明白贾宝玉婚事的关键在于“老太太”贾母。

第二十九回、原文: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 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贾母“老冤家”“两个小冤家的一番话,对应第一回中癞头和尚关于神瑛侍者贾宝玉和绛珠仙子林黛玉下世“还泪”的话,就立刻成了谶语。

第一回、 原文:那僧笑道“………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他去了结此案。”

贾母“老冤家”岂不是在抱怨,“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宝黛二人的“还泪”案不完结,她老人家人家的“孽障”不消,老天爷就不罢休、不允许“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吗?

看来完成“黛死钗嫁”就是“老冤家”贾母的宿命,曹翁一定是要安排贾母“不咽下这口气”为完成宝黛的“还泪”目标任务走到最后。

黛玉还泪毕,贾母方可去。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贾母是直接责任人之一。

贾母对于初进贾府的黛玉不合常理的安排,不仅没有让黛玉与姐妹一起,让宝玉等兄弟“另室别院居住”。贾母还在宝钗进贾府入住在梨香院之后,将三春姐姐从自己身边挪出去,搬到王夫人屋后的三间小抱厦内交由李纨照看,独留下宝玉黛玉两个在自己身边解闷。

然而,在宝黛二人从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到日渐成熟暗生情愫之后,贾母却对最终被“紫鹃试玉”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的“宝黛爱情”装聋作哑不闻不问了,任由宝黛二人在“儿女私情”中苦苦挣扎、相对无言对泣,贾母却视而不见“揣着明白装糊涂”。

此时,老祖宗贾母谨守着她老人家在元宵节家宴上当众“掰谎”时的封建道德标准,视“儿女私情”为犯了王法的“贼情”。那么,从现代观念出发老年人当然更不应该像贾母那样插手孙辈们的事情,在已经造成了隔代宠溺的严重后果之后,又无法自己去面对和解决已经出现的难题。

像贾母这样自以为是的祖辈,就如她屋里找出来为凤姐治病配药的那一大包人参,表面看着上好、内里“糟朽烂木”已经失去了药力了。最终,白发苍苍的贾母老祖宗面对着外孙女儿黛玉青春美好却冰冷如玉失去生命气息身体,也只有一句“是我,弄坏了你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