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君重用他,孔子该怎么做?
处在春秋战国之交,孔子以54高龄带领弟子走游天下,诸侯各国既使以礼相待,也是行尊重长者丶学者之礼,更多是以民间人士看待。在这种情形下,孔子以"威武不能屈丶富贵不能淫丶贫穷不能移"的做人信条要求弟子,行万里路,读万里书,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在长达十四年的艰苦爬山涉水的辗转中,认真地记录华夏大地一山一水,记载全国各地风士人情,收录民间神话丶诗歌丶八卦传闻丶各地风俗习惯。这些都为未来坐下编辑四书五经丶编写《鲁国春秋》丶为易经做序丶统一制订周礼丶周乐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有十四年的周游天下,也就没有最后5年的冲刺,成全孔夫子的伟大教育家丶思想家丶儒家鼻祖的历史地位。
孔夫子周游天下,不仅改变了个人和儒家的地位,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轨迹和国格。孔夫子是举世公认的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君重用他,孔子该怎么做?
教书总可以吧
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君重用他,孔子该怎么做?
孔子周游列国大约经过卫国、齐国、宋国、楚国等十个国家左右。因他的政治主张过于超前先进,与当时社会动乱的现实不相适应。孔子的思想没有得到诸侯国君的重用,对他只是敬而远之。面对残酷的现实,孔子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百折不挠,继续勇往前行,以实现他远大的理想抱负。
孔子从五十五岁的天命之年迈出的第一步,到六十八岁古稀之年回到鲁国,十四年的坎坷曲折,风风雨雨,有着怎样的悲欢离合,奇耻大辱,我们难以想象。
孔子也知道自己的政治愿望难以实现,也知道自己的年事以高生死未卜。但是他无所畏惧,迎难而上,知其不可而为之。仍然带着弟子行万里路,读圣贤书。这是多么的坚强意志,又是多么坚韧的恒心毅力。
孔子一边寻找各种机会和方式向各国诸侯推行他的德治教化,一边招收弟子,开坛讲学。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将来实施他的为政以德,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这一十四年,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他没有虚度年华,也并不是碌碌无为。而是潜心地收集着各国的人文历史,寻访各国的历史遗迹。汇集着西周以来五百余年的诗词歌赋三千多首,后来精选三百零五首编辑成《诗经》。了解各地风俗习惯及相关的易学文化,并掌握一手重要的资料。为他日后写《春秋》编五经,提供了很多的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在此期间,以借助他的教育实现他人生的理想。他的弟子三千,贤能七十二,孔门十哲,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一阶段培养出来的。他该做的已经做到了最大的努力,他创造的儒家是诸子百家有代表性的首当其一。四书五经的陆续问世,形成了儒家学派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孔子十四年的历经磨难,看起来一事无成,无所作为,实际上很有成就,大有作为。正是因为这段屈辱的人生经历,才有着他后来五年巨大的收获。成就了他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以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名垂千古,永载史册。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君重用他,孔子该怎么做?
只能退而著书立说,收徒讲学,让自己的思想学说得以传播。孔子创立的儒学以"仁"和"礼"为核心,不符合春秋时期诸侯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胜的需要。所以,孔子周游列强14年,大致走过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终究是壮志难酬。他把人生最后的五年时光用在开办私学和整理古籍文献上。他是中国最早创办私学的人,号称"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等观点影响深远,对当今教育仍有重要启示作用。他编订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六经”,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君重用他,孔子该怎么做?
孔子自己曾说过一句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是指的一种小筏子,意思就是如果他的思想得不到认同,他的政治理论得不到实施,那就乘小船到海外去隐居。
孔子
这句话听起来很潇洒,就跟苏轼曾经写过的一首词里面写的一样: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大意就是我这么大本事,难道还怕不能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用我还是不用我,要看天下大势、看朝廷风向,但是出世还是入世,由我自己掌控。
苏轼
然而,真到了周游列国都没有得到重用的时候,孔子又食言了,并没有实践之前所说的“乘桴浮于海”的话,而是回到鲁国的家里,开始整理文献典籍。
孔子回家之后,主要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世将这六部书统称为六经。从这个角度看,孔子没有得到列国重用,反而是件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孔子的那套政治理论未必就更先进,他提倡“仁”,想恢复“周礼”,事实上周礼并不适合那个时代,孔子如果真的能施展抱负,恐怕不一定是好事。其次是他整理的那些文献典籍,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比如特别是《诗经》《易经》《尚书》《春秋》,在文学、哲学、史学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六经(乐经失传)
孔子自己学识丰富,在学术界也有隆重的威望,他自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他确实应该这么做,一时的政治前途,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朵转瞬即逝的浪花,而他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贡献,却可以永载史册。
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君重用他,孔子该怎么做?
孔子的思想是注重于“礼”。对于当时,春秋时期的动荡年代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的,他立志与恢复西周时期的礼制。但是当时周王已经是名存实亡的,要当时的诸侯争霸的年代采用他的思想是不可能也是不可行的。所以孔子只能借助于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其实我们现在沿用和推崇的儒家思想主要就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把德育放在第一,热爱祖国等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