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87版《红楼梦》“洗脑式”的骗了广大人民群众,你怎么看这个说法?

麟我看过这篇文章。有几个看法和作者讨论。

1、《红楼梦》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就是有的网友提到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谁对谁错,沒有人能说清,这就是个断臂维纳斯,是残缺美。

有不同观点可以发表,但用"骗"字,说是"阶级斗争"观点,就过分了,87版《红楼梦》是最下功夫的一版,沒有现在影视剧的功利心,顾问圴是红学名家,导演、编剧、演员都曾多次受教,演员在大观园场景中学习、体验了很常时间,这是一部最认真的良心剧。不象那些导演沒看过《红楼梦》,演员错字连篇,断句错误,出现常识性错误的10版《红楼梦》。批评者只是认为编剧沒用程乙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结局,就予以完全否定,这不公平。那些红楼大家的看法,不是我们这些业余研究者所能抹煞的。

对《红楼梦》的看法,可以各表,但对其他人的心血,可以建议,不要攻击,什么阶级斗争观点,什么黄帅,那都是77年的事,硬拉到87年去说,是沒什么说服力的,在意识形态方面那十年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不要低估观众的鉴赏能力。

87版《红楼梦》受到观众绝大多数人的好评,其中不乏各类红学研究者,大家都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认为众人皆醉我独醒,自己高于全民,这种救世主的想法不可取。

3提谓独立见解。

不过作者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敢于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百家争鸣,只有观点的碰撞才能有新的观点。

在我看来,作者只是急于说服大家,才有一些过激言辞。我建议不用想说服别人,如果真想研究《红楼梦》,只有认真阅读文本,多看他人的意见,寻找草蛇灰线,作出自己的结论。《红楼》各表吧!

有人说87版《红楼梦》“洗脑式”的骗了广大人民群众,你怎么看这个说法?

不明白什么叫洗脑,怎么洗脑?一个电视连续剧能洗脑?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不论编剧,导演,作曲,美工化妆以及演员,都付出了极大努力,全剧确实也有一定深度,播出时也深受观众欢迎。但是不客气地说,那些演员究竟对原著理解多少,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多少,对人物的形象掌握多少,对人物的语言特点,行事风格体会多少,都是一个大大的疑问。因此电视剧看起来热闹一番,但只能做到形似,很难做到神似。87版也只是一种尝试,并非圆滿成功。在现在的条件下,就别试图翻拍了,继续翻拍,只能一茬不如一茬。还是让有兴趣的读者专研读原著吧。

有人说87版《红楼梦》“洗脑式”的骗了广大人民群众,你怎么看这个说法?

我认为,这个“骗”应该是深刻影响,让人无法摆脱的意思。

过去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看过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一万个观众也会只有一个林黛玉的形象。有些演员溶入角色无法自拔,感人至深。

主角如此,配角也如此。王善保家的,倪二等一干小角色,都演得十分到位。

这些演员,从衣饰举止,到语言神情,再到心理感情,忠于原著又超过原著,让人看后,不知是信书还是信电视剧。电视剧中的人物塑造,已是原著中人物的代言人。

不仅人物如此深入人心,电视剧中的场景布置,物品摆放,一花一草,似乎都恰到好处,浑然天成,与原著少有参商。让人感觉小说好像是据电视剧改写而成,真让人有不知先有小说还是先有电视剧之感。

原词的谱曲,高雅大气,适时配合剧情,回肠荡气,这是原著无法比拟的效果,使故事的悲剧意味浓烈悲摧,扣人心弦。

还有电视剧中的书法题词,干净利落,隽逸洒脱,也给电视剧增色很多。

所以说,与其说87版欺骗了观众,毋宁说是它以无与伦比的美丽征服了观众,深深地影响了读者对原著的认知。

有人说87版《红楼梦》“洗脑式”的骗了广大人民群众,你怎么看这个说法?


王扶林导演说“87版是简化、通俗、小人书版,王扶林不是经典、曹雪芹才是经典。”,作为中国内地《红楼梦》电视剧开山之作,87版对推广、普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红楼梦》居功至伟。

然而,87版作为原著改编并加入“原创”情节和“原创”结局的影视文化快餐“普及版”,在经过三十年上千遍的重播之后,的确对部分没有认真阅读过原著的观众读者起到了类似于广告灌输的作用,产生了许多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

并且,87版被某些宣传盲目的吹捧为最忠实“曹雪芹原意”的、“不可逾越”的“顶峰”经典。87版扮演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被说成“空前绝后”、林黛玉“转世投胎”。这些对87版言过其实的鼓吹和夸大有的话法甚至到了“封建迷信”的程度,的确严重的影响和误导了部分读者和观众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正常解读。

当年,87电视剧的剧本创作原则是“大胆创新”的。

首先就是“简化”:

《红楼梦》原著可以说是中国古典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现代许多的普通读者在阅读这部长篇原著的时候,往往会像87电视剧那样把原著所有“神鬼仙道佛”的情节都直接跳过去不看了。个人以为,其实原著的“神鬼仙道佛”们都是在表现曹翁本人的宿命人生观,这些虚构情节或许有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许多古老东方的哲学思想意识,但是现代读者本身就很难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

87版剧本基本上将《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名著,去掉大部分“神鬼仙道佛”直接简化成了一部几乎完全的现实主义影视文化作品,在其中仅仅保留了作法咒诅害死贾瑞、让凤姐宝玉差一点就送命的“妖道”跛足道人、马道婆,和“淫丧天香楼”的“死鬼”秦可卿的人物形象。
然后就是“通俗”:

从剧本基础开始87版现代青年编剧周岭老师们重新塑造红楼中的主要人物形象,87版的宝黛钗经过了编剧们的“艺术加工”再创作之后,成为的“现代化”或者说是“通俗化”的、“创新”的超越原著的宝黛钗人物形象。

87版编剧在原著前八十回内容加入“原创”情节,小姐黛玉和丫头晴雯一起并肩携手共同嘲笑讥讽宝玉与袭人“丑事”。按理说像这样的黛玉小姐,绝对不可能是从两百多年前原著《红楼梦》中走出来的曹翁笔下的林黛玉,而是“空前绝后”的陈晓旭“转世投胎”的林黛玉,被编剧周岭老师们“创新”增添了“现代化”特征,经过改造“创新”之后更具“斗争性”的87陈版黛玉和张版晴雯。

在原著中协理大观园的宝钗告诉宝玉:大观园中还有几件比玫瑰露茯苓霜盗窃官司更严重的事情,并且宝钗已经将情况告诉了平儿备案。87版编剧们却将宝钗对宝玉说的这一段话的内容,直接转换成为了宝玉对协理大观园的宝钗的提醒。 87版编剧们釆用这样的将宝钗在原著中的原词对白用“掉包计”,直接转化为宝玉台词的方式来人为改造原著前八十回重要内容,强行“拔高”在原著中不问俗务的“富贵闲人”纨绔子弟贾宝玉成为87版中的反封建斗士“高大全”形象,同时“一箭双雕”达到了“矮化”甚至“黑化”封建卫道士薛宝钗形象的目标。

87版的宝黛钗和晴雯袭人都经过编剧们这样类似的“修改调整”之后,就变得更好阵线分明了。“宝黛爱情”和宝钗的“第三者插足”故事变得更加顺理成章,宝玉黛玉晴雯的人物形象变得更为纯粹和美好团结一致了,宝钗和袭人的人物形象变得更阴暗虚伪和愚蠢了。

观众在这个非常通俗化的“宝黛爱情”被“第三者插足”破坏的悲剧中,有了更加强烈的情绪动力,更加同情赞美“宝黛爱情”和他们过早牺牲的“战友”晴雯,更加痛恨“第三者插足”的宝钗及其忠实走狗“告密者”袭人。

最后就是“小人书版”:

原著中是王夫人给了刘姥姥一百两银子,87版改成了贾母给刘姥姥一百两。同时强化了贾母的正直善良形象,消减了王夫人的善意,使得王夫人的虚伪恶毒更加纯粹了。更明确以贾母为代表支持“宝黛爱情”的一方是“好人”,支持“金玉良缘”的王夫人一方是“坏人”,这样正邪双方的“婆媳大战”,从头到尾为争夺“宝二奶奶”人选的缠斗看起来当然更过瘾了!

87版剧本对原著前八十回的改编,的确大大提高了电视剧的可看性和情节矛盾冲突的精彩程度,“简化、通俗、小人书版”的故事情节比繁复的长篇古典中式“魔幻现实主义”白话文小说《红楼梦》原著要更加“简单、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得多了,“小人书版”的87电视剧剧情让观众的感受到以贾母宝黛晴雯等为主的“好人”和王夫人薛姨妈宝钗袭人等组成的“坏人”界线清晰、斗争激烈,让观众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更加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了。

因此,“简化、通俗、小人书版”的87电视剧广受观众的喜爱和好评,更像“琼瑶剧”、“韩剧”、“宫斗剧”一般看起来远比“现实与虚幻”双重结构“好人”与“坏人”界线模糊不清的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原著要更加过瘾得多了!

有人说87版《红楼梦》“洗脑式”的骗了广大人民群众,你怎么看这个说法?

被洗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请问提问者为何没有被洗脑,是在经济建设大湖中,坚持了阶级斗争吗?

有人说87版《红楼梦》“洗脑式”的骗了广大人民群众,你怎么看这个说法?

我觉得87版电视剧《红楼梦》比较好的遵循了原著的写作意图,基本上还原了曹雪芹小说的本来面目。电视剧没有按照高鹗续写的结尾编剧,而是用抄家、示众、发配、流放,贾府一败涂地来作为整个故事的结局,应该是差强人意的还原了作者的本意。而这个凄惨的结局是曹雪芹在小说开篇就以图画、诗词、谶语等种种暗示来告诉读者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