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作为贾府当家人和黛玉继任监护人,贾政对收养的林大姑娘婚姻有何规划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对于贾宝玉的婚姻大事,读者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贾母王夫人的婆媳大战上,常常讨论贾母对宝钗、黛玉怎么看,王夫人、凤姐怎么看。很少有人问贾政怎么看。其实贾政才是贾宝玉婚姻大事的真正决策人。 贾政极其孝顺,她母子就是荣国府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心,王夫人和元春的意见只能仅供参考。对宝玉的婚姻以贾政的意见为主,贾母也绝不会避开贾政的意见自作主张。 当初,贾母贾政很可能抱着宝黛姻缘的强烈愿望。而林如海和夫人贾敏却显然对贾宝玉做女婿并无兴趣。贾母派人派船几个月,才接来林家大小姐黛玉。贾政对林如海所托的黛玉家教老师贾雨村复职积极运作,迅速奇效。 贾母成全双玉的青梅竹马,不能排除那时就有双玉婚姻的打算。贾母默许他们有情。宝玉的长辈里,贾母算是他半个知己。贾母希望宝玉读书做官,和宝玉是冲突的。贾母有她的责任,贾宝玉有他的梦想。贾母是贾府的老太君,贾宝玉是怡红公子。 王夫人要为宝玉选个丫鬟出身的妾,顾虑老爷不许,也说明宝玉婚姻的决定者是贾政。王夫人瞒着贾政,为宝玉提拔袭人,已有二年。但明放在屋里,还要贾政批准。因为贾政曾经说过,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王家随便一个女儿就可以到薛家作当家主妇,薛家的女儿想要嫁入贾家却非易事。贾母不同意金玉良姻就可能因为地位差异,贾政也看不上!在他们母子心中,贾母希望找个出身配得上贾宝玉的人。贾政希望贾宝玉科举入仕,家世和出身都要考虑,黛玉出身比宝钗强,宝钗肯定不是第一人选! 在两个选项比较中,贾政偏爱黛玉。贾政对黛玉的父亲、自己的妹夫林如海十分欣赏。林黛玉既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才女,又是亲外甥女,贾政十分爱护。宝黛共读西厢,宝玉惹了黛玉,黛玉声称要向舅舅告状,表明贾政和黛玉的关系比较融洽。林黛玉对大观园的凸碧堂和凹晶馆的题额招舅舅喜欢。甚至后悔那日该叫他姐妹一并拟了,足见对于这个外甥女的疼爱。 而薛家一出场就是因为打死人,惹上官司,要靠贾家出面调停。跟他们结亲,日后必定麻烦不断。贾政其实不愿意结这门亲。况且,薛家是王夫人的至亲,贾政讨厌王夫人,她们姐妹称道的金玉良姻,贾政并不支持,明显倒向木石姻缘。 因为薛家有钱,薛宝钗成了王夫人元春心中的人选。王夫人明明不中意黛玉,却又没有办法。对于一个母亲而言,娶了媳妇的儿子一半儿归了另外一个女人,如果那个女人与自己不合,那就等于失去整个儿子!黛玉是贾母的人,宝玉从小跟着贾母长大,对于祖母的感情比对她这个母亲还深。选宝钗还是选黛玉作儿媳妇,更关系到自己的未来! 于是贾家面临三种选择。贾母认为林黛玉出身书香世家合适;王夫人元春认为薛宝钗家经商财力合适;贾政认为林黛玉比薛宝钗合适,但应该还有更合适的!那这三种选择谁说的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贾政才是最后拍板的人! 端午节几首灯谜引起贾政的注意:不论更香和竹夫人是黛玉还是宝钗的,贾政看完心内忖道: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贾政一语点出都是薄命之人。贾政似乎看明白了宝钗和黛玉。她俩都不足以作宝玉妻子的人选。不到万不得已,贾政不会在薛林之间选择儿媳妇。 书中没有明写贾政对宝玉婚姻的具体想法。他望子成龙、振兴家族的想法应该比任何人都强烈。贾政作为当家人,儿女婚姻对家族发展有利是最重要的。与国子监祭酒联姻,送女儿进宫,探春远嫁都是政治考量!贾宝玉不可能随便找一个。 贾政一定想给贾宝玉找一个更好的人家,蹿升特快的新兴势力傅家傅秋芳在贾政眼中都比薛宝钗强!傅家对贾宝玉和贾家的帮助会更大。傅秋芳很大年纪炙手可热,与政治趋向有关。傅家两个婆子都可以随意进入贾府深宅内院,说明傅家非比寻常,连贾芸都难得进入呀。贾家特别需要傅家这样蒸蒸日上的新兴家族拉一把!而不是没落的薛家,或者无权无势的黛玉!贾政一拖再拖宝玉婚姻,就是有他的政治考虑,金玉良姻和宝黛爱情,贾政都不在意。对他而言,贾宝玉除了是儿子,更是贾家后代,应该为贾家发展作贡献,联姻是最起码的奉献! 贾政的门生傅试对贾家有过企图,想将妹妹傅秋芳嫁给贾宝玉,代表了贾政的另一种想法;再后来连贾政的清客把邢夫人亲戚都摆上了台面。最后促成金玉良姻,说明贾家已别无选择! 傅家已经今非昔比,瞧不上贾家了!当初攀附贾家的傅试,一心想让妹妹嫁入豪门,没想到自己没两年成了豪门,贾家江河日下,岌岌可危!已经没有愿意将女儿嫁入贾家的有势力的人家了。无奈之下,薛宝钗倒成了唯一选择。林黛玉死了,即便不死,她也没机会。在林如海去世和元妃省亲之后,林家拥有的社会资源已经化为乌有,贾府在修建大观园之后内部的财政空虚成为了主要问题。贾府经济日益窘迫,林家财产早已挥霍磬尽。贾府对宝黛姻缘逐渐失去了兴趣,对金玉良姻的态度逐渐升温。 宝钗比宝玉大两岁!为了不变成第二个傅秋芳。薛家不仅死赖在贾府不走,更加快了攻势。宝钗自己也坐不住了。她不分早晚频繁地往怡红院跑。袭人和晴雯都骂过她很晚不走。但宝钗拿出比刘姥姥还厚的脸皮,愣装不懂。有一次竟然大中午在宝玉歇中觉的时候跑去,还坐在他床边绣肚兜,被黛玉撞见。 宝黛姻缘随着林黛玉父亲之死,林黛玉身体不好,王夫人明里暗里的抗拒着,贾母到最后已经疲惫了。毕竟亲孙子比外孙女重要!有更好的选择,贾母没有理由,也无力阻止! 贾政从正统观念出发,为了家族利益,为了把宝玉领入正途,不再从感情出发,理智地倾向于选宝钗。宝钗稳重、健康、深通世故,聪明有才学,自觉维护封建规则,娶了她不但管住宝玉,对贾政也是个帮手。终于听从了贾母的意见,同意娶宝钗。 宝黛爱情阖府尽知。凤姐儿摸透了老太太的心思,不时开个吃茶之类的小玩笑,且不说紫鹃等身边人看得清楚,连外边的小厮也有所耳闻。宝玉对金玉良姻一说也并非一无所知。宝玉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封建婚姻本来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有无感情基础不在考虑之列,相反宝黛二人儿女私情的嫌疑会影响贾府的声誉。清虚观打醮之后宝玉摔玉、黛玉剪穗子,黛玉在元宵节家宴上当众给宝玉喂酒,紫鹃试玉黛玉病宝玉发痴,宝黛二人为争取自由爱情所做出的这些逼宫行动,反而促进了封建家长们扼杀宝黛之间儿女私情的决心。 王夫人撵走勾引坏了宝玉的金钏儿,贾政痛打惹是生非结交戏子调戏母婢的宝玉,贾母掰谎痛斥私情,这是封建家长对追求自由爱情的宝黛二人的集体镇压。宝玉挨打贾母教训贾政,部分读者只看到贾政的跪服和孝顺。严重低估了她们母子关系的密切程度和他们共同商议统一决策的实质,他们才是荣国府真正不可动摇的权力核心。 女孩儿们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二年初春,薛姨妈在潇湘馆放风愿意为宝黛姻缘保媒。薛姨妈也不愿意宝钗嫁给爱上别人的宝玉,所以薛家至少是在表面上退出竞争。可是贾母并无回应,一直到抄检大观园宝钗乘机搬出,王夫人凤姐还在挽留宝钗。从薛姨妈提出保媒到宝钗搬出大观园一年多时间里贾府都毫无反应,说明贾政母子已经放弃了宝黛姻缘。 宝钗嫁给宝玉的时候很无奈、无语泪流,贾薛两家形势都很严峻,贾元春已经失宠,两家不得不抱团取暖,此时的贾府那里还顾得上黛玉的内心感受?金玉良姻是有钱的薛家和有地位的贾府之间,建立在利益共赢基础上的利益交换。当事人的态度,并不重要。但宝玉这个叛逆者会拼死抗争。所以,只能让宝玉变得痴痴傻傻才能完婚。

您好,我是伴读红楼的作者张老师,每天读红楼梦文本答悟空问答的问题,欢迎您关注我、评论我。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红楼梦》中作为贾府当家人和黛玉继任监护人,贾政对收养的林大姑娘婚姻有何规划呢?

贾元春端午节赐礼,贾母和贾政、王夫人和王熙凤、薛姨妈和薛宝钗三家联手高度一致都支持“金玉良缘”,主要就是抵制林黛玉的“宝黛姻缘”,最终把林黛玉刺激的含恨离逝!这么“伟大”的规化来自于贾府的“超高智慧”,是不是很刺激呢?偌大的贾府就这点本事??难怪要败落,甚至抄家!😱😂👍

《红楼梦》中作为贾府当家人和黛玉继任监护人,贾政对收养的林大姑娘婚姻有何规划呢?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彩霞与贾环有旧,王夫人借故将彩霞放出!荣国府。赵姨娘不舍,先求了贾政。贾政说道: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大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给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耽误了念书,【再等一二年再说】。贾政对宝玉、贾环贴身丫头即有可能成为妄的丫头选择,尚且因宝玉贾环年纪小、过一二年再说,可见对二个儿媳的选择,也同样因宝玉贾环年纪还小,等一二年再说。继而推之,贾政对黛玉的婚事,基于年纪小原因,等一二年再说。这个结论,在第六十六回已做了验证。兴儿说:(宝玉与黛玉)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所以还没办呢。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即是再无不准的了。《红楼梦》作者,在前80回,有意让贾政从37回到71回,离开荣国府到外地赴任,避开了贾政对宝玉、黛玉婚事的正面表态,足见作者用心良苦。

《红楼梦》中作为贾府当家人和黛玉继任监护人,贾政对收养的林大姑娘婚姻有何规划呢?

在著名的87版电视剧中,在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开场不久就消失之后,林黛玉就佛仿就实际失去了成年男性的监护人,从此陷入了贾母与王夫人二位婆婆妈妈的“宫斗”漩涡之中,贾母力挺的“木石姻缘”,最后却败给了王夫人力挺的“金玉良缘”。

在87电视剧中贾母和王夫人为了“宝二奶奶”人选而缠斗不休的整个过程,真正收养林黛玉的成年男性监护人贾政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甩手掌柜。贾政受到贾环坏小子的哄骗,相信了宝玉对金钏儿“强奸未遂”至其投井自尽,贾政因此冤枉了嫡子贾宝玉将其一顿胖揍。贾母亲自出面摆平了暴怒打宝玉的贾政老爷之后,林黛玉的这位继任监护人贾政老爷,从此就退出了家庭内部事务,贾政老放手不闻不问任由着贾母和王夫人婆媳为了贾宝玉的婚事彼此暗暗的勾心斗角,到最后由“元妃赐婚”一举定乾坤,贾母完败、王夫人完胜。原著中是宝黛“自由爱情”是为整个封建时代的现实所不容,就算没有宝钗进贾府,贾母也是一样的看得上“金麒麟”史湘云、薛小妹宝琴,贾政甚至有考虑下级官员傅试的妹妹大龄剩女傅秋芳。贾府贾母贾政母子以及贾元春等都一样,根本不会考虑二进贾府父母双亡被收养的孤女林黛玉做“宝二奶奶”的。

贾母心疼黛玉,和是否支持宝黛“自由爱情”根本就是两回事,贾母“掰谎”就是明确表态不支持一切“自由爱情”。黛玉作为贾府所收养的孤女,是与三春地位等同的“四个女孩儿”,当然是要嫁出贾府去实现各种为贾府政治经济利益联姻的,这才是封建时代包办婚姻的本质。原著中开篇第三回,贾政老爷受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所托,赶着为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办复职谋美差。

到了原著第七十三回元妃已经失宠了,坏消息接踵而至贾雨村被降职,管家林之孝闻讯赶来向贾琏报信,贾琏林之孝主仆二人忧心忡忡的商议着贾府怎么能赶紧跟贾雨村做最大限度的切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黛玉初进贾府不仅是引得宝玉第一次摔了贾府的命根子“通灵宝玉”,也给贾府带来她的老师贾雨村这个祸端。宝玉为了黛玉第二次砸玉之后四天,又是贾雨村午间来造访贾府之后的当天下午,因为宝玉勾引戏子琪官被忠顺王府找上门来要人。事实上的确是林黛玉将不祥的预兆带进了贾府,伴随着黛玉的到来便也为贾府引入了她的老师平儿嘴里“饿不死的杂种”贾雨村。

相信贾政老爷绝对不会想到,要将他收养的孤女二进贾府的林黛玉,娶过来做自己唯一嫡子贾宝玉的正妻。尤其是之后在贾府对林黛玉父亲林如海推荐来的再次被降职的贾雨村避之不及之后,更加绝对不会考虑将林黛玉嫁给自己的儿子贾宝玉了。

《红楼梦》中作为贾府当家人和黛玉继任监护人,贾政对收养的林大姑娘婚姻有何规划呢?

贾政 在《红楼梦》中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贾政如何对待林黛玉的?在刚读此书时,我还真没发现有贾政这个老实、古板的人对黛玉有什么关怀,但是多读了几篇后,我发现我又上了曹老爷子的当,差点又被他“蒙混过关”,下面我就来谈谈贾政是如何对待林黛玉的吧,来看看贾政这个舅舅当得到底给不给力?林黛玉初到贾府是没有见到贾政的。说斋戒去了,读到这里可要小心,这里面是大有文章的。 中国人大抵信佛崇道,在封建社会更是迷信的不得了,贾政斋戒,一是为己,二是为家人。外甥女刚刚到来,妹丈的书信刚刚到来,未尝没有对妹妹(贾敏)的哀思和超度。不细细体会,这是轻易看不出来的贾政的细腻感情。贾政是个实诚人,是个古板的人,不善于表达感情,却并不代表没有感情。其实,贾政这个舅舅是相当给力的。林黛玉带了她的老师贾雨村一起来的。贾雨村是有求于贾府的,虽然有林如海的书信,但是要想让一个撤职的官员从新复出谈何容易?文中也确实提到,贾政帮贾雨村,一是因为爱读书人,二是因为妹丈林如海书信相托。但可能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吧!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曹公在此避实写虚。 贾政剧照 贾政在帮贾雨村复出时,出了大力气的。一个被撤职的官员若是找关系复出,那么给他安排小官也就是了,这样也算是说得过去,毕竟你有前科没必要费那么大力气。但是贾政办事靠谱,给贾雨村谋的是应天府知府,在当时富庶的南京当差,这个不花点力气,贾政不去疏通一些关系我估计是办不下来的。 由此看,贾雨村的荣光,其实是林家的荣光,是林黛玉的荣光。同时我们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林黛玉一个孤女,去投靠外祖母,不是她想去的,是外祖母派人派船不远千里来接,是带了老师去,外祖母家立马给她的老师绝好的安排,去做官,这是什么样的面子?这是什么样的气派?这是什么样的尊贵?贾府又有那位小姐能够做到?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来了,贾母举家欢迎,大舅舅情真意切,二舅舅忙前忙后,林黛玉还要怎样的尊荣?这那里像是来投靠贾府的,分明是赏脸下榻贾府。这样一来,贾政是如何看重黛玉这个外甥女的,就再明显不过了。黛玉的老师,贾政帮忙去做官,黛玉的住所,贾政满足林黛玉的愿望,住的是贾元春省亲时大观园第一景有凤来仪,后更名为潇湘馆,大观园林黛玉所拟之匾额,贾政一字不改一律采用,这个舅舅,也真是够了。难怪林黛玉在贾府,尽管大家族关系复杂人心可畏,但说起贾母和贾政,从来都是理直气壮的,那怕是面对宝玉,一语不合就是我去告诉舅舅舅妈去。我想,这个舅妈是附带的,毕竟是内眷,舅妈管事,但感情里更依赖舅舅亲近舅舅怕才是真的。什么叫娘亲舅大,这就是。这就是《红楼梦》的又一个大障眼法。贾政和林黛玉的关系,表面一字不提,其实人家亲着呢。我说过普天之下的外祖母,怕没有胜过贾母的了,原来,普天之下的舅舅,怕也没有胜过贾政的了。

《红楼梦》中作为贾府当家人和黛玉继任监护人,贾政对收养的林大姑娘婚姻有何规划呢?

想读,有精力读时,被列为禁书。解禁,重属名著时,已没有精力。抱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