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上进,她错了吗?

贾宝玉认为薛宝钗错了。你如何理解?

单就劝宝玉读书上进,宝钗没有错,但宝钗劝的不仅仅是让宝玉读书上进,还希望宝玉借读书通过科举,如贾雨村一样走一条平步青云的仕途之路。这样的劝谏,宝钗确实错了。

宝钗是有着大追求的,她渴望好风凭借力,送她上青云,这个好风,不仅仅是对方的现有的权势,更要有无限的上升空间,就如她的舅舅王子腾一样,由一开始的京营节度使步步高升,一直升为朝中一品大员九州提督。而贾宝玉就是她所能凭借力的好风,因而她渴望不断的劝谏,使宝玉成为她所塑造出的一把可以带她上青云好风。

伫人说宝剑赠英雄,鲜花赠美人,贾宝玉是富贵闲人,不喜功名利禄,不愿走仕途经济,认为那些朝中官员都是“禄蠹",所以,他认为薛宝钗所说的这些,劝他上进的话都是“混账话”。他既不愿做,也不愿意听,所以当薛宝钗劝他学习上进的时候,他要么是抬腿就走,要么是置之不理。

其实,以当时贾府的地位,贾宝玉完全可以像他老爹那样受祖上荫恩,或像贾蓉与贾琏一样出点银孑,捐个官做,偏偏,薛宝钗不满足现状,以抓住机会,就想塑造一下贾宝玉,结果把两人的勤奋消磨了,以至于结婚以后,贾宝玉面对着薛宝钗的举案齐眉,始终惦念着林黛玉,到底意难平。

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上进,她错了吗?

劝人向好当然不叫错。

薛宝钗劝贾宝玉科举仕途,《红楼梦》八十回前发生过两次,根据判词在八十回后薛宝钗应该还有一次劝谏,正是这最后一次劝谏使得贾宝玉离开薛宝钗出家为僧。那么,这三次劝说有什么不同?我们看看原文怎么说。

【一】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

三十一回史湘云因贾雨村来要见贾宝玉,劝了贾宝玉一句,让他关注仕途经济。对史湘云来说不过随口一说,结果被贾宝玉当时怼了回去。贾宝玉对史湘云毫不客气,直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结果引起袭人爆料,说出薛宝钗之前也劝过贾宝玉,不想贾宝玉理都没理薛宝钗,“拿起脚走了”。

贾宝玉对待史湘云和薛宝钗的态度全然不同。他怼了史湘云却与薛宝钗一句话没说,透露出与史湘云更亲近的态度。虽然同是一个道理,贾宝玉明显拒绝薛宝钗更甚,对薛宝钗劝他仕途经济都懒得回嘴说一句。

【二】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三十四回薛宝钗再劝是贾宝玉挨打后,说“早听人一句话”主要是贾宝玉不爱学习被父亲贾政不喜才会挨打。薛宝钗这次“劝”用了情,所以贾宝玉更容易听进去。不但不觉得话刺耳,反倒深受感动。可惜宝钗不知道宝玉的心理活动,否则吐血的心都会有。

(宝玉想)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

贾宝玉真是朽木不可雕也。薛宝钗一腔柔情,是想他能知耻后勇,得到教训,做点正经事,谁想反倒令他坚定了自己离经叛道的心,认定姐妹们的眼泪为他流是真情,而不参杂世俗俗务。宝钗等于白劝了。

【三】

薛宝钗连续两次劝,第一次劝说被无视,第二次用柔情感染,同样付诸东流。贾宝玉根本没听进去。有读者认为薛宝钗为什么如此利欲熏心,我却有不同看法。人生在世,不说要建功立业,起码要有责任有义务。薛宝钗虽是女儿,依然肩负着协助母亲哥哥振兴薛家的责任,何况贾宝玉!那个年代,有条件的男人科举就像现在考大学一样,朋友劝你考大学会是利欲熏心?这种论调是对薛宝钗最大的误解。皆因我们每个人都走的路,却不允许薛宝钗说,很没道理。

贾宝玉出生好,起点高,本可以有更远大的理想。薛宝钗的出身不好,来到京城备受京城权贵冷落。她会可惜贾宝玉有那么好的机会,却浪费在女儿堆中。有人因此讨厌薛宝钗会显得很无稽。少年时有人劝你好好学习你一定不爱听,人到中年一事无成想起当年劝你的人一定会感激她。只有真关心的人才会说出逆耳忠言。

对薛宝钗来说,她对兴衰有更深刻认识。薛家当年父亲活着时也很强。可父亲一死,极速衰落。薛宝钗在贾家冷眼旁观那么多年,不可能不看出来贾家已经外头光鲜,内里空虚。薛宝钗规劝贾宝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何尝没有指点贾宝玉未雨绸缪的意思。事实证明薛宝钗是对的。

【四】

八十回后,贾家情况越来越糟,薛宝钗还是嫁给了贾宝玉,本就表明宝钗并非一味追逐名利之人。不久贾家抄家,树倒猢狲散。贾政王夫人被治罪。贾宝玉一夜之间失去一切,被从监狱放出来后,一文不名,身上一个大钱都没有。那时候的贾宝玉彻底明白一分钱难道英雄汉的困窘。可他有办法么?完全没有。当初交往的“朋友”都避他如蛇蝎。让他赚钱,又什么都不会。不能生存的打击是指致命的。为他后面离家出走埋下了伏笔。

薛宝钗让他学习仕途经济,未必一定要掌握科举之道。而是学会一种像普通人一般认真生活的态度。当贾宝玉从天使化为凡人,试问谁还问你曾经的高贵。为了一日三餐而拼搏都做不到,薛宝钗曾经的劝不对么?就算林黛玉也说过贾家应该节俭持家,否则必然后手不接,可惜贾宝玉没听进去。

贾家抄家后,贾宝玉和宝钗夫妇应该像甄士隐一般投靠岳父家。那时候二人的生活全靠薛宝钗做女红维持。薛家的日子也不算好过,尤其夏金桂绝不会容忍贾宝玉吃白食,言三语四不说,逮到机会必然羞辱薛宝钗。薛宝钗万般无奈才会“停机德”规劝贾宝玉,是否能振作起来,拿起书本,起码为夫妻二人本就艰难的日子带来一点一样。作为妻子,薛宝钗有错么?

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说的就是他们婚后这一段。可惜贾宝玉却因宝钗的苦口婆心,承受了更大的压力。面对家破人亡的痛苦,让他拿起书本振作是万万不能的。根据二十四回贾宝玉说他掉池子里的说法,以及甄士隐的“下世”,柳湘莲走火入魔影射,贾宝玉是有过一次“死”的经历,癞头和尚出现度化了他。死过一次的贾宝玉认为用命偿了薛宝钗夫妻情,卸下包袱飘然而去。而宝钗也因此“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大王八也是和尚的意思)”

薛宝钗三次劝说,对贾宝玉来说,都是好事。可惜贾宝玉根本听不进去,也做不到。薛宝钗只想让贾宝玉认清现实作个普通人,而贾宝玉此生注定是个异类,不是普通人。两个人从本心上向左向右,而并非薛宝钗利欲熏心,贾宝玉就清高无俦。父母劝你好好学习,一定也不是想着荣华富贵,老师劝你好好学习也不是想着名扬天下。朋友劝你好好学习未必都是想借光占便宜。为什么薛宝钗劝贾宝玉好好学习就成了利欲熏心?这无疑是误解。起码这三次劝说,只有最后一次是以妻子的角度劝说贾宝玉能振作,其他两次,贾宝玉出息与否与薛宝钗何干?

有人说,林黛玉不劝,林黛玉劝过的。十九回贾宝玉弄胭脂,黛玉看到了也说,贾宝玉听都没听。林黛玉不劝是更了解贾宝玉,说了没用,不如不说。宝钗确实不如林黛玉了解贾宝玉,却不能说她劝贾宝玉仕途名利是错的。仕途名利有什么错?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上进,她错了吗?

谢谢邀请!

其实,宝钗和宝玉,他们之间不存在对错,只存在合适与不合适。

其实,宝钗和宝玉是两个极端。宝钗代表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男人就要讲究忠孝,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宝玉的天性里却是极端的反传统的。他抓周抓个脂粉钗环什么的,在他老爸眼里将来不过是“酒色之徒尔!”想想古人也够惨的,一周岁的孩子,哪里懂得什么,就是因为抓周的时候随性抓了一个东西,就在大人眼里被定了性。

宝玉恨透了那些传统的东西,对名利的追逐,对仕途的奋进,所以,每一次贾雨村来贾政让他跟着相会的时候,都是他最最痛苦的时候,他根子里就看不惯贾雨村那种追名逐利的作派。每次听到“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让他去的时候,他都眉头皱得跟什么似的。

在宝玉的眼里,对男人如此争名逐利都觉得不可接受,更何况那原本应该是清如流水的女孩子儿呢?他不是有一套理论吗。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男人便觉得浊臭逼人,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见了女子便觉清爽无比。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那个还整天要催着他读书上进求功名的宝钗,那时候在宝玉的眼里,就觉得比浊臭逼人的男人更可恶。所以袭人跟湘云说,当宝玉听到宝钗那样劝他的时候,抬起腿来就走路,也不管人家脸有没有地方搁。

宝钗错了吗?宝钗自己是没有错,宝钗只不过是没有遇到对的人,宝玉不是他要找的人,他们俩压根儿就没有可以共同生活的基础。这才是宝钗悲剧的源头。

到最后,尽管宝玉曾经心心念念的黛玉已经去世,宝玉已经和宝钗成亲,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接受她,而是抛下了宝姐姐独自出家,让宝钗在家守活寡。这对宝钗来说,悲剧意味更甚于宝玉。宝玉出家,去寻求内心的宁静去了,而这份宁静,对于宝钗这样患有热毒的人来说,可能永远都找不到。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上进,她错了吗?

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贾府的境况下来看,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上进,是没有错的,只是贾宝玉觉得她错了而已。薛宝钗为什么要劝贾宝玉读书上进?我们首先要了解薛宝钗的人生观与价值观。1、薛宝的价值观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借小沙弥之口道出薛家的情况:且说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氏,本是书香继世之家。只是如今这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薛家原本也是书香继室之家,家中有百万之富,但薛蟠父亲死后,性情纨绔的薛蟠,一应经济世事一概不知,家中生意逐渐萧条,薛宝钗从小知书识礼,体贴母亲,看哥哥不省事,就想要去参加选秀,为家族兴旺出一份力。

虽然生在富庶之家,但父亲早亡,哥哥不懂事,所以薛宝钗比别人懂事更早。薛家虽然是皇商,富有但无权势,薛蟠因争抢英莲打死别人,烂摊子还是要贾家和王家帮他收拾,后来来薛宝钗选秀失败,多多少少还是跟自己的商人出身有关。薛宝钗拥有典型的儒家出仕价值观,在她的价值体系里,男儿就该读书上进,考取功名,承担起家族兴旺的责任,所以她见贾宝玉不爱读书,成天在姊妹丫鬟堆里混,忍不住就要劝说两句。2、贾府的没落薛宝钗跟随母亲上京,在贾府住了几年,以她的聪明才智,以及对经济世事的了解,怎么会不知道贾府空有面子,没有里子,入不敷出的情况。再看贾府子孙的情况,贾珠早亡,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没有一个好读书求上进的,草字辈,贾蓉就不说了,纨绔子弟一个,贾兰还小,不提。冷子兴在跟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时候说过: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宝钗劝宝玉上进读书,多学学仕途经济的学问,也是看到贾府子孙安享荣华,不知深谋远虑,长此以往,贾府兴盛必定难以为继的境况。

如果硬要说薛宝钗错了,那也仅仅是惹贾宝玉不高兴,不待见她而已。

3、贾宝玉的价值观薛宝钗品貌端庄,德才兼备,为什么贾宝玉跟她总是不亲近,在宝钗劝他读书的时候,他还要发脾气,给人家脸色看?这跟贾宝玉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贾珠死后,他就是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贾母、王夫人两人疼爱,从小就没受过一点苦,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他从未想过这样的繁华会有走到尽头的一天。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林小红和小丫头坠儿有这样一段对话:红玉道:“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这两句话不觉感动了佳蕙的心肠,由不得眼睛红了,又不好意思好端端的哭,只得勉强笑道:“你这话说的却是。昨儿宝玉还说,明儿怎么样收拾房子,怎么样做衣裳,倒象有几百年的熬煎。”红玉听了冷笑了两声。可见贾宝玉从未想过三年五载之后会是怎样,他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问世事,也从不考虑自己的未来。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黛玉跟宝玉聊起探春管家的事情,书中这样写道: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

连林黛玉这个从不管事的人心里都会算一算贾府的账,贾宝玉却从来不顾虑这些,也从未想过要挑起家庭的重担。

所以薛宝钗在劝他读书上进的时候,他心里自然不自在,也跟宝钗疏远了。说到底,从世俗的角度讲,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是绝对没有错的,贾宝玉觉得她错,只是因为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罢了。

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上进,她错了吗?

宝钗劝宝玉读书这一情节,发生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红楼梦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这一情节,而是通过湘云劝宝玉读书,留意仕途,因此而引起宝玉的不满,袭人才从侧面透露出了薛宝钗,曾经因为劝宝玉读书,而被宝玉拂袖而去的尴尬场景。

那么,这件事情,宝钗错了吗?

首先,劝人上进多读书是好事,但是,一向聪明谨慎的薛宝钗,却忽视了几个比较重要的条件。所以,才会导致自己讨了个“没意思”。

窃以为,这一故事情节,对于今天的我们,在社交与人际关系的相处上,还是有一些启示意义的。

1:薛宝钗确实错了,她错误地判定了宝玉和她之间的关系,继而错误的估计了自己在宝玉的位置,因此而犯了“人与人之间,有几分交情,说几分话”的忌讳。

薛宝钗平时是个寡言少语的人,王熙凤评价她“一问摇头三不知”。

但是,对于贾宝玉的事情,她却十分上心,即使不问她,她也会主动来说,比如劝宝玉读书这件事情。

薛宝钗没日没夜地往怡红院跑,宝玉的事情她事事上心,喜欢宝玉肯定是无疑的。只是可惜薛宝钗错误的估计了,自己在宝玉的地位。

读书,留心仕途事关宝玉的前程,薛宝钗心中是把宝玉,当作未来的夫婿一样来期望,平日沉默寡言的她,才会对宝玉进行劝诫。

可惜,宝玉的心中并非也把薛宝钗当作未来的伴侣来对待,所以他并不领情,抬脚便离开。丝毫不愿对她有一丝一毫的忍耐。

宝玉平日里是个极其温柔之人,却对薛宝钗做出这样不留情面的举动,足已证明他心中对薛宝钗,真的只是一般的友谊而已。

所以,才会觉得自己被深深地冒犯了。

所以此处为情所迷的薛宝钗,犯了“交浅言深”的忌讳。

2:你所喜欢的,别人未必也喜欢。不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宝玉是最厌恶经济仕途之说的人,而薛宝钗却是一个积极于功名利禄的人,他们本来就不是一路人。

薛宝钗的思想是积极的,但可惜的是宝玉是个最为叛逆的人,甚至可以说叛逆到了骨子里。他生平最恨是官场的黑暗,薛宝钗却叫他去积极参与,遭到宝玉的冷漠对待。

这就好比你把你喜欢的礼物,送给对方,也先得考虑对方是否也喜欢,否则,送出去以后,就有可能会被当场拒绝。甚至让对方觉得不被尊重,而从此与你疏远。

所以,不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是人际交往中对对方的基本尊重。

3:即使要劝人接受他不喜欢的事物,所采取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薛宝钗劝宝玉读书,宝玉抬脚就走,令自己尴尬不已。除了与宝玉话不投机之外,她所采取的方法也是一个原因。

有一句话讲:

欲以入佛智,先以欲钩牵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你想引导这个人来跟你学习,你得先给到他想要,或者喜欢的东西,这样他才会欢喜信受你的引导教育。

劝诫宝玉,类似的事情王熙凤也做过,但是,她就采取了正确的方式。

秦可卿死,宝玉也去送殡,王熙凤怕宝玉骑马有闪失,回去以后难跟贾母交代,欲令宝玉过来跟她一起坐在轿子里面,继而劝宝玉说:

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儿一般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岂不好?

“女儿”两个字,是宝玉一生最爱的,最敬重的字眼,王熙凤拿他比“女儿”无疑就是最好的“欲钩”了。

宝玉岂有不欣然往之之理!

所以,论机变灵巧,心性之玲珑,薛宝钗真的没法跟王熙凤比。

王熙凤就懂得用善巧的方式,来引导宝玉欢喜接受自己的劝告,而薛宝钗却只会讲大道理。也难怪会引起宝玉的反感。

所以,想劝人接受你的意见或者建议,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

(图片,有几张源自百度,侵删)

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上进,她错了吗?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做诗写字等事,这也

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只是如今并听不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这话,可是宝姐姐一句句教导林妹妹的。

论起来,在宝姐姐眼里,宝玉该是不“明理”的。

最大的缺陷,便是不“遵父命读圣贤书”。所以,似乎可以扯上“不孝”。

那宝姐姐为何一次次劝宝玉“读书”,被当场甩脸子难堪而不顾?且借香菱学诗,规劝宝玉:“你有他这个心,有什么学不成的?”

我自个瞎想:读书入仕,总含着功利心的。

宝姐姐犀利的批判:“读了书,倒更坏了。”批功利,可谓一针见血。

但是,宝姐姐自己也未能免俗。她心里,还是希望宝玉能读书入仕,撑起家业。

我觉得这不能算错。

在社会上,尤其今天,我们为了生存,为了责任,也无法百分之百听从内心,毫不功利。

须知那些魏晋“隐士”们,差不多都是颇有家底的,要不,也是有几个有钱有背景的朋友。

陶渊明归隐,好歹有“将芜”的“田园”。

确实是宝玉错了。俗话说“火中取青莲”。

他锦衣玉食的少年生活,不也是“厮杀汉子”杀人挣来的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