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王熙凤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钱”,该如何理解?

《红楼梦》中,王熙凤说“宝玉和林妹妹两人一嫁一娶,可也使不着官中的钱”该如何理解?

  首先说说我的个人看法:这是王熙凤对宝玉和林妹妹成亲的认可,是她对两人姻缘的判定。

  咱们回顾下原文相关内容。

  王熙凤和平儿忧心贾府,主要是荣国府的将来,作为管家少奶奶和心腹,她们对荣府的账是一清二楚的。说到还有几项用大钱的地方,平儿说到了几位姑娘和小爷们和老太太,凤姐笑笑说:“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已拿出来。……”

  贾府有两套账。第一套是大账,即贾府总收入和总支出,虽然贾赦和贾政虽然不在一锅吃饭,但并没有分家,在抄家时贾政曾经说过,所有的大项,比如说几百人的吃穿用度,额外支出都得走这个,即王熙凤说的“官中”。

  第二套就是各人的私房,即梯已。自己攒自己私下赚的,都是私房,比如说王熙凤放高利贷的利息,就是她的私房,比如贾琏私纳尤二,就把自己的私房拿了出来,稍有权力的人,都有自己的私房,作为贾府最有钱的老太太,私房是最多的,由鸳鸯这个首席丫头来照看,贾母的私房到底有多少,没人知道。这个钱是个人支配,和官中不冲突,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公子小姐的婚嫁,一般都要走官中的账。王熙凤说的不使官中的钱,是话里有话的。

  公子小姐年纪大了,总是要成亲的要不就是宝黛配对,要么就是不配对,咱先来看看不配对的情况。

  贾宝玉娶亲。按公子哥的标准,即贾珠娶亲时的标准算,官中出,因为贾母疼宝玉,给一部分私房,即官中+贾母部分私房,组成了贾宝玉娶亲的聘礼,到成亲那天,女方加还会有一半的嫁妆,男方这部分是可以回来的。

  林黛玉嫁别人。林黛玉嫁人,按本家小姐的标准,这个还真不好算,元春是作皇帝的小妾,迎春是贾赦那边出的,探春作了南安王妃的义女,也不好算,惜春还太小,也是宁府的人,都没标准。那就按一般侯门小姐算,官中出钱,贾母私房补贴,补多少?应该会和宝玉一样多。

  假使(我是说假使啊)宝玉娶亲官中给20抬,贾母给30抬,共50抬,一般女方会照标准补贴25抬,贾府得回来75抬。假使黛玉嫁人,官中给20抬,贾母给30抬,共50抬,按一般规则,那男方得给100抬!什么样的家族能给得起100抬聘礼?

  贾母补贴是给一样多的,官中出的钱也是一样多,可娶林的那人给的聘礼的多少,不受控制。男方聘礼给的越多,嫁妆就得越多,如果男方出的聘礼太少,而贾母给的补贴太多,不合适,男方出的聘礼特别多,贾母给的补贴得更多,怎么样都不好达到刚好50抬的标准!

  按这样的算法,那个人得和宝玉一样的条件,给一样的聘礼,给多了,贾母的补贴要上去,有人有意见,给少了,贾母的补贴要降低,贾母不高兴,什么样的人能和宝玉一样不多不少,还得林黛玉和贾母的喜欢?不就是宝玉本尊嘛!给的聘礼和嫁妆一样多,贾母补贴一样多!

  如果林妹妹嫁宝玉,一切就都解决了,娶的嫁的都在自己家,左手到右手,多少就无所谓了。官中都是要出钱的常理,也可以不要了,因为老太太作主老太太安排,林家的银钱都是陪嫁,有情人终成眷属,什么几抬几抬的,根本就不需要操心。

  王熙凤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是老太太的代言人,她深知贾母的心意,所以她早早断言,宝黛的婚嫁不用操心银钱的事。何以为证呢?

  老太太疼林妹妹那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她虽然没有明说把宝玉和黛玉的婚事给定下来,但是从进贾府,她就把这两人放一起,同等待遇,其他人都靠边。她还说两人不是冤家不聚头,自己一天天地操心,什么时候断了这口气才眼不见心不烦,偏偏又不咽这口气。王熙凤也曾经借着吃茶的机会表示自己的看法,她说:“既吃了我们家的茶,为什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啊?”还巴拉巴拉地,说什么人物门第家私啊什么的,信息量极其丰富,别的不论,单就是吃茶,就是很有讲究的,吃了男方家的茶,就表示对这门婚事的认可,是接受聘礼的一种方式,虽是玩笑,却也是真心。

  贾母对林黛玉的疼爱,对宝黛两人的维护的例子数不有胜数,我就不多说了。

  我也就这么说一说,到底曹大神是个什么意思,也没办法请他答复了。(文/宛如清扬)

《红楼梦》中,王熙凤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钱”,该如何理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贾母有多少钱?

书中记录了贾母死前分了部分私房钱:贾母给贾赦、贾珍、王熙凤各三千两,黛玉回乡安葬费五百两,留给惜春未来出嫁嫁妆数千两,留给贾政几千两偿还债务,自己留下数千两作将来百年以后的钱,变卖金银珠宝的数千两分给宝玉、宝钗和李纨贾兰母子。

这个说说也有几万两,而且还只是一次性的。

在清代来说,3000两银子已经很多了。

当时王熙凤害了2条人命,用了很多社会关系,还找了长安节度使帮忙,这才搞到3000两银子。

刘姥姥说,20多两银子够庄稼人开销1年的。

正常来说,普通市民拿到3000两银子,够过一辈子了。

其实,贾母的遗产绝对不止这么些。

书中写到:第四十回,刘姥姥道:……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房还大,还高……

这些大柜子里面不可能是放钱或者金银珠宝的,应该都是各种之前的大件东西。

贾母每次生日,都有无数人来送礼,珍贵礼物多到贾母看厌了都看不完。

这些礼物什么价格?

王夫人拿不出钱来给婆婆办寿礼,在王熙凤的建议下,用后楼上那些没要紧的大铜锡家伙四五箱子,拿去弄了三百银子;王熙凤则是将一个金子鸣钟,拿去换了五百六十两银子;贾琏还曾经提到一个蜡油冻的佛手。

大家注意,王熙凤就花费了500多两银子,王夫人不可能送礼低于王熙凤,她们的礼物都是500两银子以上。

换句话说,光是她们两个女人就送了1000多两银子。

而贾母过大寿,府外送礼的也是无数,都变成贾母的私房钱。而还礼的钱不需要贾母支付,是走贾府的账户开销的。

贾母光是这几十年收到的礼物,恐怕至少十几万两银子,甚至几十万两。

加上贾母还有自己的陪嫁,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因为到贾母去世后,还会根据她的遗嘱彻底分掉遗产。

贾母理想的孙媳妇未必是林黛玉,但如果林黛玉和贾宝玉来选择,贾母肯定倾向于林。

当时林的病情不严重,没有到很夸张的地步。

而贾母这么聪明的人,还能看不出贾宝玉很喜欢林黛玉吗?

其实,贾母并不喜欢王夫人,只是王夫人比邢夫人要好。

王夫人倒是希望选择薛宝钗,毕竟是自己妹妹的女儿,都是一家人。

但贾母很不喜欢薛宝钗的很多性格,脾气。

贾母一辈子经历无数大风大浪,什么人没见过。

薛宝钗小小年纪就比较虚伪,心机深厚,一旦结婚未必能够善待贾母的心头肉贾宝玉。

而林黛玉对贾宝玉则是真心的,恐怕能做到同生共死的水平。

关键是,林黛玉也是聪明伶俐的人,可以管好家。林黛玉虽小心眼,一辈子从没有害过谁,是善良之人,也符合贾母需要。

所以,林黛玉显然在当时更有可能成为贾宝玉妻子。

而如果是亲上结亲,也就没有必要花公家的钱,肯定是贾母自己拿出钱来。

贾母如此有钱,也不在乎办喜事花上几千两,甚至一二万两。

对贾母来说,自己最疼爱的孙子结婚花点钱,简直就是小意思。

《红楼梦》中,王熙凤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钱”,该如何理解?

红楼大当家王熙凤为贾府日益捉襟见肘的经济担忧,跟平儿谈起府中事务清算账目时,就宝玉黛玉婚事说过:“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里面“官中钱”指的是贾府公共钱财。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1.充分说明王熙凤认为宝玉黛玉的木石姻缘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她持非常赞同的意见。

王熙凤一直以来支持宝黛姻缘,自有她的心机和偏爱。

王熙凤跨界从公公贾赦家到叔叔贾政家帮忙治理家庭事务,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大权在握又能搞些个人私利,欲望大的她肯定希望能永远干下去。这里面最要巴结的人物就是贾母,只要贾母没意见,谁也干预不了凤姐执政。

贾母最爱的心头肉是黛玉和宝玉,也热切盼望这两人能成一对。王熙凤自然跟随贾母的心意爱屋及乌。

虽然姑姑王夫人一心指望宝玉和姨侄女宝钗配成双,但贾母德高望重的声名地位始终盖过持家能力不够的王夫人,熙凤也是心领神会。

况且宝玉黛玉的性格确实胜过宝钗,宝玉跟凤姐很亲密,常常猴在她身上。凤姐知宝玉最爱的是黛玉。黛玉的性格虽爱使小性子,但为人敞亮真性情,简单没什么心机,而宝钗城府很深,表象温厚平和随分从时,实则冷漠藏奸自私自利,比如偷听丫鬟们悄悄话却栽赃黛玉,丫鬟金钏被王夫人羞辱自杀,她没一丁点同情心,还昧着良心奉承王夫人,说王夫人是个慈悲人,错不在王夫人错在金钏想不开,用些银子打发得了!

所以,王熙凤说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这样的人如果与宝玉结为一对,婚后肯定难以应付,必定危及到凤姐第一把手的位置。黛玉却不同,她也有才,但志不在俗务,不爱钱财和权势。心机复杂的人偏爱心思单纯者,好相处且不会侵害到她的利益,凤姐就是这样的心境。

2.“使不着官中的钱,使得是老太太的体己钱”,如上述所说,贾母特别疼爱黛玉和宝玉,愿意出钱操办他们的婚事。

而老太太个人出钱,也的确能节省贾府的开支,窘迫时解燃眉之急。

精明的王熙凤早知道贾母存了一大笔私房钱,缩紧开销时正好利用这笔钱填补进来。

贾母的私房钱很庞大,来自于以前“阿房宫六百里,不及金陵第一史”的娘家嫁妆,从前公公婆婆和丈夫的体贴钱,作为一品诰命夫人皇宫礼部每年给的礼钱和做寿的礼物,还有每月的例钱,田租,下人们的“孝敬”等等……

这笔钱在后文贾府分崩离析时贾母分发了下去:

贾母给贾赦、贾珍、王熙凤各三千两,黛玉回乡安葬费五百两,惜春(宁国府)未来出嫁嫁妆数千两,叫贾政变卖金子几千两偿还债务,自己留下数千两作百年过世的费用,变卖金银珠宝的数千两分给宝玉、宝钗和李纨贾兰母子俩。

从这段文字的描述,足可见贾母私房钱的厚积,区区一个黛玉的婚事,是完全可以解决掉的。

况且黛玉父母双亡后,留给她这个独生女的遗产也是丰厚无比。黛玉娘家祖上袭过列侯,封袭四代,光房屋土地财产变卖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黛玉父亲林如海任巡盐御史,又是个肥差奉禄丰裕。

第十四回贾琏带黛玉回姑苏办理好林如海身后事,随后携林家财产回都中,自然将遗产交付给了贾母(贾琏虽寻花问柳,但善良不贪财),所以即便贾母不拿出体己钱,黛玉自己家的钱照样可以应付一场婚事而绰绰有余。

《红楼梦》中,王熙凤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钱”,该如何理解?

凤姐所说的“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已拿出来。”历来都与贾母支持“宝黛姻缘”联系在一起,作为旁证材料。

第二十九回、原文: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 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如果,将贾母“老冤家”“两个小冤家的一番话,对应第一回中癞头和尚关于神瑛侍者贾宝玉和绛珠仙子林黛玉下世“还泪”的话,便成了谶语。

第一回、 原文:那僧笑道“………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他去了结此案。”

那么,贾母“老冤家”岂不是在抱怨,“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宝黛二人的“还泪”案不完结,她老人家人家的“孽障”不消,老天爷就不罢休、不允许“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吗?

似乎,必须要完成“黛死钗嫁”就是“老冤家”贾母的宿命,曹翁一定是要安排贾母“不咽下这口气”,为完成宝黛“还泪”案的目标任务走到最后。 第五十回、贾母独宠宝琴,又见宝玉宝琴站在山坡上“白雪红梅”的美好景致后,对薛姨妈详问宝琴八字。凤姐立即跟风说,自己本来想着要为宝玉宝琴两个做媒。第五十四回、宝玉和黛玉私相授受“赠帕题帕”有了“地下情”,黛玉又在元宵节家宴上情不自禁的当众给宝玉“喂酒”,被凤姐当场提醒“宝玉别吃冷酒”受到众人关注,接着又被贾母“掰谎”说“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里还是个佳人!”第五十五回、刚刚过完年之后,凤姐小产了。王夫人组建了李纨、探春、宝钗大观园临时管理三人组。

凤姐对平儿两个议论起贾府如今是“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若不趁早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平儿回应说:“可不是这话!将来还有三四位姑娘,还有两三个小爷,一位老太太,这几件大事未完呢。”

联系上文,再来看凤姐所说的“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已拿出来。二姑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

这话应该就纯粹是荣府管家媳妇凤姐和平儿,在议论盘算荣国府快要支撑不住的经济账了。此时贾母在元宵节“掰谎”时的言犹在耳,凤姐和平儿真的不可能在此时笃定贾母的意思就是促成“宝黛姻缘”吧?

个人以为,这里凤姐所说的“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就是在纯粹议论宝玉的“一娶”、以及黛玉的“一嫁”的花费来源都要靠贾母拿出体己来了,荣府的官中账上已经实在没有了结余,并且如果现在不想办法俭省,再过几年亏空还会越来越大,荣府官中的财政坐吃山空就要赔尽了。

《红楼梦》中,王熙凤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钱”,该如何理解?

什么是“官中钱”?

《红楼梦》中,王熙凤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本来是大房的人,可是贾琏和王熙凤夫妇都在二房贾政和王夫人处管家,管理荣国府的公共财产,和二房的财产。这些财产,叫“官中钱”,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荣国府和二房的公款。

例如,贾赦,邢夫人的月利钱,年终分红钱分多少,都归贾政夫妻和贾琏夫妻发放。荣国府对外送礼等支出也归他们出,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睡的支出,这些银子用的都是官中钱。

宝玉要喝小莲蓬荷叶羹,王熙凤让做十几碗,大家都跟着喝。贾母就挤兑凤姐用官中钱买人情。王熙凤不得不自己掏腰包给大家做小荷叶莲蓬羹。

这件小事说明,官中钱不能随便动用。

宝黛结婚,贾母会自掏腰包,不会用公款——官中钱。

凤姐休病假,探春,李纨和薛宝钗联合管家。平儿说起了家中还有几位少爷和小姐的婚事需要一大笔银子。这是一项大开支,荣国府的银子不够。

王熙凤说:“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

凤姐话里的“官中钱”指的是荣国府二房的财产。因为,她后面说“二姑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也就是说迎春的婚事由贾赦和王夫人操办。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亲事必须由荣国府操办。但是,宝玉和黛玉的婚事贾母会用自己的小金库操办,不用荣国府的公款,即官中钱。

荣国府的银子不足以支撑宝玉娶妻的费用。

如果贾宝玉娶林黛玉,那么一嫁一娶,所需要的彩礼和嫁妆,都在内部转手,就像关联方交易,一借一贷正好抵消。

另外,贾母的体己多得是,其实她不在乎是否是关联方交易,她的财力轻轻松松就能搞定宝黛婚礼过程中的彩礼和嫁妆。贾母掏腰包,荣国府的官中钱,就省一大笔费用。

宝黛一娶一嫁不用官中钱,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一、荣国府经济捉襟见肘,凤姐不得不考虑节省的办法。宝黛结婚是最省钱攻略。

林黛玉娘家没人了,家里的财产都在贾府保管。修建大观园用了一部分。如果黛玉嫁到别人家,这笔银子应该还给林黛玉,可是荣国府无力偿还。若宝玉娶了林黛玉,你们肉烂到锅里,林黛玉无话可说。

如果宝玉娶黛玉,那么彩礼和嫁妆的数量,可以不拘多少,不必打肿脸充胖子。

如果宝黛结婚,你们贾府可以节省一次婚宴。

古代结婚,男方和女方都得举办盛大的喜宴,这笔银子不是小数。

电视剧《知否》里,华兰结婚,娘家的婚宴有多奢华,大家都看到了。如果宝黛结婚,荣国府就可以少办一次婚宴,节省一笔银子。

第二、凤姐认为宝黛结婚是板上钉钉的事。

清虚观打醮后,宝黛闹矛盾。第二天也没握手言和。第二十九回,原文:

老人家急得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哪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 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不是冤家不聚头,是指夫妻的缘分。贾母力主宝黛联姻。黛玉进贾府前,林如海和贾政应该就宝黛婚事达成共识。

后来虽然金玉良缘甚嚣尘上,但是凤姐依然认为,宝黛结婚是板上钉钉的事。

正因为如此,凤姐才几次用婚事,打趣贾宝玉和林黛玉。

@润杨的红楼笔记

《红楼梦》中,王熙凤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钱”,该如何理解?

我认为这段话其实暗示了王熙凤十分看好宝玉和林妹妹两人的婚事。

为什么这样讲呢?其实一直以来,王熙凤对林妹妹与宝玉是十分看好的,不然她也不会跟林妹妹开玩笑地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而如今谈论到府大的开支时候,她不由自主的把宝玉与林妹妹拿到一起来说了。有亲说凤姐只是纯粹的说下他们两人因为受贾母的喜爱,结婚的时候都会由贾母拿私房钱出来,不用官中的钱了,但这是说不通的。

林妹妹是贾母的外孙女,因为父母早亡被贾母接到府中养,林妹妹没有父母了,贾母做为她的监护人为林妹妹婚事出钱是理所当然了,再者林妹妹所继承的遗产去向成迷,不过我推断应是贾母代为保管了,因为其他人要是敢贪默了林妹妹的遗产那还得问贾母同不同意。保管了林妹妹巨额遗产的贾母当然有义务出钱给林妹妹办婚事了。

虽说贾母给林妹妹办婚事是再正常不过了,但为什么宝玉的也由贾母出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就算贾母再怎么疼爱宝玉也没理由她全部出钱来为宝玉办婚事啊。贾母最多一高兴多送点东西就成了,完全没必要大包特包的全部拿自己的钱来办的。

王熙凤之所以这么肯定的觉得宝玉结婚钱也是由老夫人出,那是因为她肯定宝玉结婚的对象肯定是林妹妹,这样贾母出钱也是合乎常理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