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母为什么最终选中了宝钗来做自己宝贝孙子宝玉的媳妇?

贾母痛爱林黛玉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自从黛玉母亲风光出嫁后,至死无缘再见母面,因此贾母把黛玉从林家带回贾家亲手抚养。两个玉儿放屋里一起照管,重视成度可见一斑。把对女儿的爱用在孙女身上,这份宠爱受到很多人的嫉妒,如宝玉母亲王夫人,薛宝钗,袭人等。

从贾母一贯的作派来看是有将黛玉许给宝玉的意思。

一,爱屋及乌,深爱女儿贾敏,后悔其远嫁而不得见,便不愿黛玉嫁给外面的吃苦受累。

二,瞧不惯王夫人,自古婆媳关系最难相处,你想做的我偏偏不喜欢,处处得拿出长辈的格调。甚至因为王夫人而嫌弃薛宝钗的出生不及林黛玉高贵。起码她老人家心里是这么认为的。为反对王夫人自做主张,还曾请张道士为宝玉说亲。

三,黛玉饱读诗书,生的风流绝代,比较复合贾母的审美标准。晴雯是她做主选给宝玉的,模样灵巧出众似有林妹妹之风,仅仅是巧合吗?当然不是,是黛玉和晴雯符合她眼中娇妻美妾的风格,有此等人物相伴宝玉方不辱没这位喙玉而生的奇妙孙儿。

四,贾母常称两个玉儿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没一天不让人操心"暗示他们的关系已经亲如一家。

而后来贾母因何又同意了迎取宝钗呢?其因有

一,黛玉的病,黛玉患有不足之证,书中这样描述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愁病多心的黛玉做不了贾府孙媳妇儿。

二,黛玉身边除宝玉紫娟之外再无可信之人多心的毛病得罪很多人,自持才情眼光高,言语也刻薄尖酸。送宫花一节中,黛玉就说:别人选剩下的才叫我选。叫人当场下不了台。

三,贾府衰落后需要薛家的财力支助,过惯了有排场的日子,一旦艰难就巴不得有谁可以支撑一下,何况王夫人,薛姨妈,宝钗,一直争取金玉良缘。

老太太经不住上上下下的人统一战线,眼看着黛玉一天弱不经风的恐不是长寿之相,凡事也得为宝玉考虑,毕竟宝玉嫡孙,而黛玉是外孙女。孰轻孰重,何况宝玉当时痴傻,救人要紧,顾不得那么多了。

人与人就是一场缘分,缘分尽了,回天乏术。木石也好,金玉也罢。当缘分已尽,各有各的归宿。

《红楼梦》中,贾母为什么最终选中了宝钗来做自己宝贝孙子宝玉的媳妇?

贾母最终选择宝钗做孙子媳妇原因有四:

其一身体原因。林黛玉自幼母亲体弱多病,最后一病归西。这对一个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伤心欲绝。俗话说气伤肝,悲伤心。在《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章中曾经写道:"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本自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哀痛悲伤就会触犯旧疾!幼小年纪,先是喪母,后又丧父,承受的打击可想而知!莫说是弱不禁风的小女孩儿,就是体健志坚的男儿也禁受不着沉重的打击!后来在贾家有三春姊妹玩耍解闷,最重要的是和宝玉言语相和、志趣相投,才渐渐的走出阴霾,露出阳光!

好景不长,薛宝钗的出现又给林黛玉带来了无形的压力。《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章中写道宝钗偶感风寒,宝玉去探视宝钗。宝钗以看玉为名,不露痕迹地引出金石姻缘之说。"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宝钗把玉捧在掌中仔细观看,看毕,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并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并且是连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说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儿发呆作什么?"莺儿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这一段话写地很有意思。宝钗本是聪明绝顶之人,可以说是过目不忘。看了一遍之后,还要反过来在看,并且还要读出声来,还是连读两遍。若说忘情,也说得通,可她偏偏不回头看就知道莺儿在笑,并且还笑着问莺儿:你笑什么?这分明是在提示莺儿,让莺儿说出她的项圈上的字和玉上的字是一对儿!果然莺儿很懂姑娘的心思,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就要看宝钗的项圈。宝钗却说,哪有什么字,别听他瞎说。最后在宝玉的央求下,才给宝玉看了。果然,一面有四个字:不离不弃;另一面是:芳龄永继。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笑着说道姐姐的八个字,果然和我的是一对儿。宝玉说得大大方方、自自然然,没有丝毫的扭捏作态,说明宝玉心底坦然。宝钗若是大大方方拿出来让宝玉看了,倒也显得心底坦然,符合宝钗平时的为人处世、言谈举止。他一面有意引导莺儿说出他的项圈上的八个字,一面又自我否定,这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说明宝钗平时通过书信往来,早就知道宝玉的字和自己的是一对儿,自己有家不住,偏要住在贾家,就是为金石良缘而来!

正是因为这些,才让黛玉感到危机四伏。自己若有父母,还可以把心事诉诸父母,让父母为之操办,可偏偏无父无母,可把心事与谁说?心事重重,夜不能寐,就是没病也会作出病来,何况本是病若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黛玉的心病,人老成精的贾母怎会不知?

第二个原因:性格原因。林黛玉生性多疑,心直口快,每每与宝玉言语相拌时,总是需要宝玉底下身段求情告饶方才罢了!更加上宝钗住到贾府之后,又有金石良缘之说,黛玉更是草木皆兵,唯恐桃代李僵!唇齿相讥、言语相拌更是常事!总让贾母操心。而宝钗比黛玉也就是大了三两岁,为什么表现那么优秀?事事处处总让贾母满意?其实细想起来,皆非偶然。王熙凤就是贾母肚里的蛔虫,贾母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凤姐肯定会给宝钗面授机宜,在加上王夫人。宝钗有姨妈、姐姐,鼎力相助,打败黛玉,也是情理之中。

宝钗也不是真正的宽宏大量,宝钗和宝玉也有生气拌嘴的时侯!只不过不让贾母王、夫人知道罢了。如,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一章中这样写道,"林黛玉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象我懒,推故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宝钗道:这也多事。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宝玉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去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说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姐姐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得大怒,待要怎么样,又不好怎么样。……借故把小Y头靛儿训斥一通。小丫头没成想躺着中枪!贾宝玉一句话把宝钗比作杨妃体丰怯热,就让宝钗大怒,只是因为有贾母在场不好发作。宝钗深知宝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不敢和宝玉恼,只好拿小丫头出气。刚到贾府不久,没有高人指点,大小姐脾气上来会顾及这些?

可见宝钗并不比黛玉的性格好多少,只是为了讨贾母欢心,有所收敛罢了!

林黛玉则是率性而为,常常因为疑心宝玉、宝钗日久生情而借题发挥,和宝玉拌嘴,使性子。本意是要規戒宝玉不要忘了他们二人的感情,少和宝钗往来,没成想,事与愿违,倒惹得深怕宝玉受半点委屈的贾母寒心。铸成大错!

第三个原因:治家理事的能力。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千金小姐,聪慧过人。若论吟诗作词、风花雪月、卿卿我我,以一敌百,众人不及,确实是个好伴侣,能让本就散淡浪漫的风流公子舒心惬意。可是若是当家理事、柴米油盐、居家度日,确实不是一个好老婆。就像李煜,写诗填词才华横溢不可多得,治国理政却是草包一个!贾家已经是岌岌可危、大厦将倾,需要一个薛宝钗来勤俭持家,度过难关!

第四,需要薛家的财力支持。

我写这一点,可能多数人不支持,理由是《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贾母说:"上会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吧。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这段话从字面意思理解,贾母在宝玉的婚事上,却是不讲究贫富,但是不要忘了,贾母是一个人老成精的人,不可能说的是心里话。其次退一步说,贾母当时说的就是真心话。此一时彼一时,当时贾府如日中天,几年后的贾府已经是颓败凋敝。极其疼爱孙子的贾母,为了宝玉的幸福生活,选择宝钗是明知的选项:首先,薛家是皇商。珍珠如土金如铁,虽然不如以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般人家比他不起!其次,正是因为家世衰败,薛蟠又是花花公子,宝钗从小跟着母亲料理家务,勤俭持家,韬光养晦,不事张扬,万事弃繁从简。这也是贾母看中的原因!贾家的衰败需要一个勤俭持家的孙子媳妇。张道士一看到贾宝玉,就大夸特夸,并且还说贾宝玉长得像他爷爷。接着张道士说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

综上所述,在宝玉的婚姻上贾母可说是殚精竭虑,为孙子图谋幸福。这样办的结局,她心里也明镜似的。在九十八回,黛玉死后,凤姐回明贾母王夫人,"贾母眼泪交流说道:是我弄坏了她了。但只是这个丫头也忒傻气!"

只这一句话就说明贾母万事心里明白,抛弃黛玉也是万不得已!

弃卒保车。人之常情!

《红楼梦》中,贾母为什么最终选中了宝钗来做自己宝贝孙子宝玉的媳妇?

其实,提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贾母选中宝钗做宝玉媳妇的故事情节,出自高鄂笔下的《红楼梦》,虽有一定的可读性,但未必是曹雪芹的原意,《红楼梦》后四十回既然都是后来者所续,无论是高鄂,还是刘心武,还是其他人,他们笔下的故事结局都不一定是曹雪芹的原意。

而且,高鄂的续文许多地方是与原著是矛盾的,如狠舅奸兄的奸兄安在了贾芸头上,文中也没有狱神庙的影子,更没有宝玉被茜雪小红打救的情节,贾巧姐也没有成为村妇等,所以,高鄂续文的情节也仅是读读可矣。

根据薛宝钗的判词“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可以推断薛宝钗最终是嫁给贾宝玉了。但出嫁前后的过程到底如何,文中并没有透露,到底是高鄂笔下所写的因为贾母厌倦了林黛玉这个孤女而把目光投向了薛宝钗呢,还是黛玉忧郁成疾,泪尽而亡,不得已贾母才让宝钗为失魂的宝玉冲喜呢?抑或是当时贾母已逝,黛玉亦亡,王夫人做主让宝玉娶了宝钗呢?更或者贾府败落,已无高门大户与贾府联姻才选择了同样败落的薛家呢?些都没有确论。

不过,依照曹雪芹草灰蛇线伏延千里的写法,有人曾认为藕官与菂官蕊官的虚凰假凤的故事隐射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三角关系,以为林黛玉死了,贾宝玉被迫娶了薛宝钗,但贾宝玉终究意难平,与薛宝钗只是假凤虚凰。虽有一定道理,但毕竟残酷了点,却很符合曹雪芹的"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的主旨。

《红楼梦》中,贾母为什么最终选中了宝钗来做自己宝贝孙子宝玉的媳妇?

答案众说纷呈。主要是受众多旁人挑唆,1,认为宝钗面相、性格适合将来掌管贾府犬业;2是贾母认为贾家将来家道败落,薛家皇商有家底可助一臂之力!

《红楼梦》中,贾母为什么最终选中了宝钗来做自己宝贝孙子宝玉的媳妇?

曹翁安排贾母与宝钗同一天生日,贾母嫁入贾府“从重孙子媳妇做到有了重孙子媳妇”是贾府鼎盛时期的管家媳妇。宝钗嫁入财政已经极度空虚的贾府成为贾府没落之路上最后一位管家媳妇。

第二十二回、“元妃省亲”之后第六天,贾母“素喜宝钗稳重和平”亲自捐资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

第四十回、贾母来到宝钗“雪洞一般”的蘅芜苑屋内,最后拿出来给宝钗的三样装饰在案上的体己石头盘景、纱桌屏、墨烟冻石鼎,还有一顶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比起宝钗原先的菊花和青纱帐幔即黄色花点缀加蓝色帐幔的“极简主义”室内装饰,是还要极致到的“无色系列”(黑白灰)的“极简主义”,这也是当下最流行的时尚装饰风格。

个人以为,贾母的意思无非是:你的风格和品位或许凤姐、刘姥姥们无法欣赏,可是我是明白的。让我来为你亲自挑选几件装饰品,给你搭配一个低调的奢华“很爱素净”的室内装饰吧!这样你应该是会满意的吧?这是贾母在向宝钗显摆自己的审美品位是各种风格通吃的,你的“很爱素净”我也会!”。同时也是预示着宝钗一生的境遇“山中高士晶莹雪”,在素净检朴中不改内心纯正高贵的品质。许多观众读者已经习惯了,把贾母和宝钗的关系想象成“敌人”了。其实,就算贾母对“金玉良缘”没有兴趣,也不会那么讨厌和挑剔这样一个宝钗这样一个亲戚家的小姑娘吧?

原著上写得清清楚楚“贾母素喜宝钗稳重和平”,在“元妃省亲”之后第六天贾母就亲自捐资为她过十五岁生日。作为贾府老祖宗贾真的需要对宝钗一个十五岁的美少女那么表面上装作喜欢,心里那厌恶吗?贾府是贾母的绝对主场,是薛家的客场,贾母真的那么不喜欢宝钗根本不用这样表面非出曲意迎合的假装吧?

探春说“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得巧。”也和贾元春与太祖爷同一天生日一样即相同又不同形成对比,一个处盛世、一个逢末落。贾母一直是个最会“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老祖宗,这一点和她的宝贝孙子宝玉娶的孙媳妇宝钗一样“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心里明白的状态是一样的。

贾母也是最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实质、言出必行胸有成竹早已经有预备对策的人,这一点也和她的宝贝孙子宝玉娶的孙媳妇宝钗是一样的。

贾母喜欢活泼直爽、聪明伶俐、又漂亮的年轻女孩子们湘云、黛玉、宝琴等,喜欢和她们一起玩儿。贾母的宝贝孙子宝玉娶的孙媳妇宝钗也一样呀!

反过来,凤姐、湘云、黛玉、宝琴等身上却都不能完全具备贾母身上不露声色沉稳应对的能力,只有宝钗具备了这样的“稳重和平”,这就是贾母真正喜欢宝钗的原因。

当然少女宝钗的过份早熟让贾政忧心她将来的福份少,在这一点上贾母的心情也是一样的,这也是贾母贾政母子在“金玉良缘”上长期纠结不能下决心的原因,也是贾府在败相显著后成就“金玉良缘”的原因。

因为只有宝钗的品质“山中高士晶莹雪”才能在贾府未落之路上沉稳应对“经得起富贵、耐得住贫寒。”

《红楼梦》中,贾母为什么最终选中了宝钗来做自己宝贝孙子宝玉的媳妇?

在八十回中,贾母尊崇的地位,常常给人造成一种误会:她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于是八十回以后金玉联姻,有人(包括百二十回本的续书人)归责于贾母,认为是她选宝钗做孙媳,并断送了黛玉的性命。

贾母地位崇高不假,但认为她是贾府统治者,就未免过分了。就像中国封建社会,皇帝见了太后要磕头请安,但帝国的真正统治权力,有多长时间掌握在太后手中?只有武则天(称帝之前)、吕后、慈禧等少数几个例子吧?

贾母也是这样。虽然她偶然发怒,阖府震动,贾政也得跑下认错求饶,但并不表示,她能够掌控了贾府的主要权力。举一个小例子:贾政派人来叫宝玉,宝玉“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股儿糖一般,杀死不敢去。”这样撒娇,我都绷不住了,贾母却是:“一面安慰,一面唤了两个老嬷嬷来,吩咐好生带了宝玉去,别叫他老子唬着他。”

其实贾政要真“唬”宝玉,两个老嬷嬷哪里拦得住?贾母此举,意在安慰宝玉。她为什么不拦着宝玉不去见贾政?或者干脆下令叫贾政来见自己,有话当面说?因为她知道贾政如见宝玉、宝玉拜见贾政,是“正经事”,不能用慈爱拦阻。

其他的,比如邢夫人找茬给王熙凤没脸,王夫人撵走晴雯芳官司棋等人,贾母或是装聋作哑,或是顺水推舟。如果她真的发怒发威,未必不能挽回。但反过来说,如果她随时发怒发威,她的威信也就渐渐耗尽,连体面也不能保存了。

至于宝玉的婚事,就是贾政发怒要把儿子打死一样,触动了核心利益,贾母是不会不干涉的。但这个核心利益,并不是贾母一个人的核心利益,而是整个贾府的核心利益。正如宁荣二公嘱托警幻仙子:“惟嫡孙宝玉一人……聪明灵慧略望可成”,宝玉的贾府最后的希望。他的婚姻,也不是一己情爱喜好,而是关系家族命运的大事。这样大事,绝不是贾母一个人、或者王夫人一个人、或者贾政一个人就能决定的。

宝玉的婚事,必须是集体决策。但谁也知道,宝黛情爱既深,如果逼宝玉娶别人,就等同于谋杀黛玉,也间接谋杀了宝玉。即使贾政发怒要把儿子打死,也不会通过娶儿媳这样的方式,结果宝黛二人的性命吧?所以一边“出闺成大礼”一边“焚稿断痴情”这样狗血的情节,肯定不会出现在原著者的构思之中。

黛玉也用不着人谋杀。她的孱弱,很容易“香魂一缕随风散”。而到她死后,贾母(如果还在世的话)也绝不会允许宝玉用终生不婚,来纪念爱情。

宝玉与宝钗三观不合,但并不讨厌这个美丽博学的女孩子,更谈不上憎恶。藕官的同性恋爱是个预兆,“男人死了女人,也有再娶的,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就是情分了”。宝玉大可一边享受“雪白一段酥臂”(那是他憧憬已久的),一边在心里怀念林妹妹。

贾母为何会选择宝钗做孙媳?宝钗这个孙媳,并不是贾母选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